图书介绍

马克思的哲学主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的哲学主题
  • 刘同舫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6784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的哲学主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第一章 理论渊源与解放主题1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解放主题1

一、实证哲学体系与社会主义蓝图2

二、劳动问题意识与社会制度和谐4

三、分工的反思与“新和谐公社”试验6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遗产8

第二节 黑格尔哲学遗产与马克思的解放主题11

一、“绝对精神”的内在本质与基本原则11

二、“整体发展”过程与“自由意识”实现13

三、黑格尔的哲学终点与马克思的理论起点16

第三节 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与马克思的解放主题21

一、人本学: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表达21

二、人类学:费尔巴哈哲学体系的核心24

三、马克思解放理论创立的新平台26

第四节 从继承到建构: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的哲学革命29

一、理论继承的多元性及其本质性扬弃30

二、“以康解马”与“以黑解马”的追问33

三、以“解放”为轴心的理论建构39

第五节 马克思论证“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维度42

一、在哲学本体论的求索中发掘根据42

二、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中发现希望45

三、在论证方法的甄别中获得支撑48

第六节 以生存境遇为着眼点论证人类解放何以必要52

一、人与自然:从“主奴对抗”达至“本质统一”52

二、社会关系:由“外在于人”转向“服务于人”56

三、人与自身:从“身体遮蔽”回到“身体澄明”59

第七节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62

一、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63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的旨趣”72

三、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苏联模式及其深刻教训7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人类解放新途径的探寻82

第八节 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87

一、市民社会:构建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87

二、人类解放:超越市民社会的独特主题93

三、三大形态:反观人类解放的普照之光100

第九节 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归宿108

一、“生存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109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方式112

三、真善美统一的人类解放最高境界115

第十节 人类解放:《资本论》的第一时代主题116

第二章 多维解放与人类解放120

第一节 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与劳动解放的历史逻辑120

一、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限度120

二、人类解放的视野及其维度122

三、作为客体向度的社会解放125

四、作为主体向度的劳动解放127

第二节 文化解放的立场与阶级意识的建构131

一、文化概念:追本溯源与政治意涵132

二、文化解放:历史形态与阶级性质135

三、政治旨趣:无产阶级意识的建构138

第三节 人性问题与马克思的人性解放意蕴140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人性观141

二、人的异化与人性底线145

三、马克思人性解放的现实意蕴148

第四节 哲学的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真旨152

一、哲人的救赎激情153

二、文本结构与细节156

三、双重救赎的哲学159

第五节 哲学的命运与无产阶级的解放161

一、哲学的变革、使命与终结162

二、无产阶级的实质与特征167

三、无产阶级解放的对象与结果170

第六节 现代国家的解放限度与历史命运172

一、“犹太人问题”与现代国家的解放限度173

二、市民社会人权体系的双重性176

三、“犹太精神”的消除与现代国家的终结179

第三章 理论延伸与理论回应183

第一节 物化与总体性:卢卡奇解放思想关键语183

一、物化:社会批判的核心范畴183

二、总体性原则:克服物化意识的途径186

三、承前启后:马克思解放思想的延伸190

第二节 历史集团: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解放意蕴193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文化关注193

二、领导权理论的解放构想196

三、解放构想的超越性与现实性200

第三节 希望哲学体系:布洛赫解放道路的选择203

一、希望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建构203

二、接受俄国实践的“政治信息”205

三、深度改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207

四、希望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希望210

第四节 人的本质解放: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212

一、扩张量和提高质的爱欲解放212

二、人的解放的艺术与审美之途215

三、逗留在意识领域的解放之路219

第五节 文化革命: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解放方案222

一、“意义零度化”的日常生活222

二、文化革命的解放方案225

三、历史生存的阐释学与文化决定论228

第六节 反抗权力运作:福柯权力批判路径的开辟231

一、“三位一体”的权力运作方式及其结果231

二、反抗权力运作的策略235

三、解放方案的辩证性反思238

第七节 解构式阅读:德里达对马克思精神的捍卫242

一、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解放精神243

二、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精神244

三、解构主义的真正意图与实质246

第八节 象征交换:鲍德里亚超越符号消费社会的解放249

一、符号消费社会及其非人化的困境250

二、超越符号价值的象征交换策略254

三、对资本本性的认识与空洞的呐喊257

第九节 交往理性重置:哈贝马斯解放思想的主线260

一、现实困境:多重隐忧的凸显260

二、逻辑主线:交往理性的重置263

三、合理的交往关系与解放的方向267

第十节 激进多元民主:拉克劳、墨菲的解放策略269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社会主义新策略270

二、激进多元民主:迈向解放的别径271

三、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疏离与摒弃274

第四章 当代诠释与中国运用276

第一节 人类解放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276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结构特征277

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发展轨道279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类解放的阶段性目标283

四、科学发展观展现人类解放理论的新视野287

五、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意识与使命意识290

第二节 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292

一、误解:人类解放的理想性与现实性混同293

二、挖掘:现实性人类解放理论体系的构建295

三、拓展:作为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298

第三节 政治解放之维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301

一、政治解放对宗教异化与政治异化的消解301

二、不可遮蔽的政治解放之历史限度与局限性304

三、在社会力量对抗政治力量中超越政治解放306

四、中国政治文明发展道路确立的理论依据309

第四节 中国模式与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展现312

一、理论界分: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向度313

二、实践探索: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5

三、中国模式: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展现318

第五节 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320

一、中国模式的魅力321

二、中国模式的改进324

三、思想解放的推动326

第六节 从思想解放走向人的解放329

一、思想解放:科学发展与人的解放的前提329

二、科学发展:人的解放的手段331

三、人的解放:人类的奋斗目标333

第七节 以解放理论为依托的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性335

一、科学发展观具有客观性336

二、科学发展观具有体系性338

三、科学发展观具有规律性340

四、科学发展观具有创新性342

五、科学发展观具有可验证性和发展性344

第八节 人类解放视域中的教育价值合理性346

一、人类解放:双重向度的宏大视域346

二、教育目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349

三、教育功能:化育个体与改造社会351

四、教育技术:警惕工具理性之僭越354

结语 解放的诉求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3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