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
  • 余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859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应用-国际政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历史性与时代性:人类进入互联网轴心文明形态1

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互联网国际政治学兼具世界性和国别性2

三 理论性与实践性:互联网国际政治学理论创生与实践框架3

四 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联网国际政治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6

理论篇11

第一章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建构的现实依据11

一 互联网的现状、趋势、特征与作用11

(一)互联网的现状11

(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14

(三)互联网的特征15

(四)互联网的作用20

二 互联网时代国际政治的新变革、新思维与未来展望21

(一)新变革21

(二)新思维22

(三)未来展望22

第二章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机理24

一 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路径:个人、国家、国际体系24

(一)个人层次25

(二)国家层次27

(三)体系层次31

二 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之核心:国家利益、权力、安全35

(一)国家利益35

(二)国家权力37

(三)国家安全38

三 互联网助推国际结构变迁之作用:催化、同步、建构41

(一)催化作用:为现实国际政治变革因素提供实现机遇41

(二)同步作用:使国际政治现实具有时代特征44

(三)建构作用:为国际政治的进化提供实现空间45

第三章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49

一 为什么是“非中性”作用49

二 “非中性”作用一:维持霸权51

(一)既有优势51

(二)战略领先52

三 “非中性”作用二:政治渗透54

(一)渗透性与政治性的双重功能54

(二)意识形态输出与政治重塑的战略意图55

四 “非中性”作用三:权力转移57

(一)后发优势58

(二)技术创新60

第四章 互联网拓展国家主权的实现方式及其困境64

一 国家主权内涵的历史变迁64

(一)国家主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64

(二)国家主权内涵的演进65

(三)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中国家主权观的变迁68

二 互联网主权是一种新的国家主权形式71

(一)互联网扩展了国家主权的内涵72

(二)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74

三 制网权: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的新型国家权力79

(一)制网权是与互联网共存亡的一种新型国家权力80

(二)制网权的有机构成:技术、标准、网络空间81

(三)争夺制网权是大国制定互联网战略的实质83

(四)掌控制网权的政治文化战略要旨:控制全球话语权86

第五章 互联网与国家安全威胁的内在逻辑90

一 互联网是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资源90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资源90

(二)互联网是保证未来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93

二 互联网安全威胁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威胁97

(一)为什么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威胁97

(二)互联网国家安全威胁的分类98

(三)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新方式103

(四)大数据时代的云安全威胁112

三 国家互联网战略目标:安全对自由的优先性113

(一)国家互联网战略目标是对制网权的争夺114

(二)制网权凸显安全对自由的优先性116

(三)安全对自由的优先性:以美国互联网战略为例117

第六章 互联网作用于国家形象的路径分析121

一 国家形象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121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121

(二)国家形象的历史性122

(三)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125

二 互联网对国家形象的作用131

(一)提供国家间关系互动的虚拟舞台131

(二)引起国家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133

(三)扩展国家道德的调适效应134

(四)增添国际舆论对国家形象评判的手段135

(五)强化国家文化传播的非对称性137

(六)增强公民素质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力度138

第七章 互联网与外交决策的民主化140

一 外交决策机制及其模型分析140

(一)国家外交决策的一般机制142

(二)外交决策的两种模型:宏观过程与微观操作143

二 互联网对外交决策的影响146

(一)互联网对外交决策宏观过程的影响147

(二)互联网对外交决策微观操作的影响149

三 互联网对外交决策的作用151

(一)互联网促进了外交决策的民主化152

(二)互联网提供了民众参与外交决策的新途径153

实践篇159

第八章 美国的互联网战略159

一 掌控全球网络空间的制网权是美国互联网战略出台的根本原因160

(一)从技术控制到资源控制161

(二)从信息控制到法理占领163

(三)国际机制的建立与维持166

二 互联网战略是美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的战略指南和行动纲领167

三 美国互联网战略对中国及世界政治文化安全格局的影响170

第九章 英国互联网战略176

一 英国互联网战略形成的现实依据176

(一)国际层面176

(二)国内层面178

二 英国互联网战略形成:从管理体制至战略体制179

(一)英国互联网管理体制的特点179

(二)从管理体制至战略体制182

三 英国互联网战略的特征186

(一)重视资源整合,加强国内合作与协调186

(二)注重战略防御,积极寻求主动出击187

(三)重视战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坚持定期审查与修改187

(四)立足技术为本,强调网络安全技术更新188

(五)重视民众参与,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作用188

第十章 德国互联网战略189

一 《德国网络安全战略》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190

(一)国际层面190

(二)国内层面191

(三)主要内容193

二 德国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分析195

(一)具体目标195

(二)主要责任机构196

(三)主要手段和具体措施197

(四)协调机制202

三 德国网络安全管理的启示203

(一)立法方面: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执法204

(二)机构方面:成立权责明确的综合性网络管制机构206

(三)技术方面: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开发和升级安全技术207

(四)合作方面:协调国内行动,加强国际合作治理208

第十一章 日本互联网战略210

一 日本互联网战略形成与发展212

二 日本互联网战略措施214

(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允许互联网直接服务于政治传播、大选等政治活动214

(二)出台《日本再生战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216

(三)制定《规范互联网服务商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建立“网络空间防卫队”218

三 日本互联网战略效应220

(一)加快了“新行政改革”步伐,拓宽了政治参与路径220

(二)互联网经济加速形成,大数据市场逐步构建220

(三)明确了权责和分工,提升了相关部门联合协作与迅速反应的能力221

四 日本互联网战略的政策启示221

第十二章 俄罗斯互联网战略223

一 俄罗斯互联网战略出台的现实依据223

(一)社会总体信息化程度较低224

(二)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225

(三)世界主要大国网络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226

二 俄罗斯互联网战略的目标226

(一)通过互联网发展推进信息社会建设227

(二)保障国家网络安全强化国家网络权力228

三 俄罗斯互联网战略的主要特征229

(一)强化互联网发展和安全的顶层设计229

(二)建立应对不同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方法和措施230

(三)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增强积极的网络攻击能力231

(四)强调多边合作与自主可控相结合的原则232

第十三章 印度互联网战略234

一 印度互联网战略形成的现实依据234

(一)国际层面234

(二)国内层面235

二 印度互联网国家战略的体制与特征236

(一)战略体制:制度化管理和特设机构相结合236

(二)战略特征:整体性和系统性相结合237

三 印度互联网战略的经验239

(一)加强互联网安全立法,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239

(二)扶持本国互联网企业发展,注重网络文化安全239

第十四章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现况241

一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241

(一)中国互联网战略构建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242

(二)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脉络244

二 中国互联网的现况250

(一)现况概述250

(二)发展成就251

(三)面临的挑战258

第十五章 中国互联网战略建构的理论要素263

一 指导思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263

二 战略目标: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64

三 中国互联网战略资源分析265

(一)技术资源265

(二)人力资源267

(三)政治资源268

(四)经济资源269

第十六章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大战略建构271

一 维护中国网络主权的战略建构271

(一)培育网络主权认同观念,力争网络主权的国际法理地位271

(二)强化网络管控能力,捍卫中国网络主权273

(三)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网络信息产品的研制274

(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有限共享275

二 构建应对中国网络安全威胁的保障机制277

(一)技术层面:研发核心技术、网络设备国产化和建设下一代互联网277

(二)观念层面:培养网络安全意识,抢占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阵地280

(三)制度层面: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加强互联网规则标准制定的国际治理合作282

三 塑造中国网络国家形象的战略路径286

(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以提升国家文化传播力286

(二)国家间关系借由网络产生正向互动形象287

(三)占据信息革命高地,参与创设互惠共赢的网络规则288

(四)扩展自身网络媒体话语权,争创世界一流网络媒体290

四 优化互联网时代中国外交决策的路径选择290

(一)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收集、甄别和利用290

(二)协调外交决策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291

(三)利用网络拓宽非国家行为体表达意愿诉求的渠道292

(四)加大对互联网犯罪的打击和非法信息的整治力度293

(五)重视网络外交以拓展外交决策的新领域293

结语295

(一)定义了制网权是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的新型国家权力295

(二)率先提出并阐释了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的机理295

(三)剖析了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296

(四)阐释了互联网作用下国家主权内涵和外延的变化296

(五)揭示了互联网与国家安全威胁的内在逻辑297

(六)诠释了互联网作用于国家形象的路径298

(七)分析说明了互联网是拓展外交决策民主化的新途径299

(八)揭示了美国互联网战略的霸权实质,比较了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的互联网战略300

(九)充实和完善了中国互联网战略的理论要素和治理框架300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302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316

附录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337

附录4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340

附录5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345

附录6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52

附录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355

附录8 乌镇倡议357

附录9 《2016年世界互联网发展乌镇报告》359

参考文献365

索引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