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疆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演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疆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演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0470618.jpg)
- 姜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20092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41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152页
- 主题词:乡镇-聚落地理-研究-新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疆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演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选题背景2
二、学术意义3
三、研究方法4
四、主要创新点6
第一章 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研究基础7
第一节 研究概念的界定8
一、何谓绿洲8
二、何谓传统村镇聚落10
三、何谓聚落人居形态13
(一)人居13
(二)聚落形态14
(三)民族性15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17
一、民居建筑的研究17
二、传统聚落的研究20
第三节 目前新疆传统村镇聚落研究存在的问题23
第二章 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综识25
第一节 聚落形态概貌26
一、随水而居的生态环境特征26
二、多元复合的民族格局特征30
三、半农半耕的经济结构特征32
第二节 绿洲人类聚居格局生成的影响因素34
一、自然环境因素34
(一)气候35
(二)地形地貌38
(三)材料39
二、社会人文因素40
(一)宗族血缘41
(二)人居伦理观42
(三)人居生态观44
第三节 聚落空间的构成特征46
一、聚落类型特征46
(一)农耕型聚落46
(二)商业型聚落49
(三)军事型聚落50
二、聚落布局特征52
(一)聚落外部形态52
(二)聚落内部形态53
第四节 乡土建筑的构建体系56
一、乡土建筑的地域特征56
(一)阿克苏地区57
(二)和田地区57
(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59
(四)喀什地区59
(五)塔什库尔干地区61
(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62
二、乡土建筑的营建模式63
(一)建筑材料63
(二)构筑方式64
第三章 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历史演进67
第一节 两汉至元:西域古聚落的萌芽时期68
一、西域古聚落的起源68
(一)史前时期——西域古聚落的萌芽阶段68
(二)两汉时期——西域古聚落的成长阶段70
(三)魏晋至全唐时期——西域古聚落的壮大阶段72
(四)宋至元朝时期——西域古聚落的稳定发展阶段73
二、丝绸之路与西域古聚落的变迁74
(一)自然生态因素74
(二)军事政治与民族迁徙因素77
(三)经济文化因素79
三、萌芽时期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82
(一)中心扩散82
(二)自相似84
第二节 明、清至民国:近代聚落发展的成熟时期85
一、多元民族格局聚居的统一格局85
(一)明清时期——多民族聚居格局定型85
(二)近代时期——民族聚落发展与壮大86
二、军需屯田对近代聚落发展的影响88
(一)清朝时期屯田聚落的主要特征88
(二)伊斯兰文化特色的近代职能型聚落诞生90
三、成熟时期的聚落空间形态93
(一)带状生长93
(二)层次化9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现当代绿洲人居格局的发展时期94
一、绿洲新型城镇化发展94
(一)现代时期——聚落发展的新阶段94
(二)当代时期——聚落空间的集聚化96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的时代剧变99
(一)聚落系统层级转型99
(二)独具地域特色的城镇化进程101
三、成熟时期的聚落空间形态103
(一)面状围合103
(二)动态性104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传统村镇聚落形态的有机更新107
第一节 现行模式的思路借鉴108
一、相关理论启示108
(一)社会转型理论108
(二)原型思想109
(三)有机更新理论111
二、相关措施的启示113
(一)城镇转型113
(二)更新扩展114
第二节 聚落优化的途径115
一、聚落优化的目标原则115
(一)乡土性原则115
(二)自主性原则117
二、聚落优化的策略119
(一)遵循场域力119
(二)凝聚场所精神122
三、聚落优化的措施124
(一)核心空间整理124
(二)区域组团协调128
结语131
附录135
参考文献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