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 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日)池田雄一著;郑威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2710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50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乡村地理-聚落地理-研究-中国-古代;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 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3
中国古代聚落的发展3
前言4
一、秦汉帝国的构造4
二、聚落的建立条件5
三、聚落的形态7
四、聚落的分化与派生:自然村13
五、聚落的构成17
六、聚落与公权力20
七、聚落与公权力中再生产之间的关系26
结语30
【聚落编】33
第一章 石器时代的聚落33
前言:战国、秦汉时代的聚落34
一、聚落的选址条件:所谓的“降丘居野”35
二、聚落的结构38
三、房屋建筑47
结语52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聚落形态63
前言64
一、落64
“落”的性质66
“落”的形成69
二、聚、乡、邑70
聚72
乡75
邑78
三、庐80
四、先秦地方行政组织之诸形态84
结语89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都市”与农村91
前言92
一、道路网与县域92
二、生活圈的变迁96
三、封国、禄邑制101
四、方百里的来源107
五、“都市”与农村112
结语:过所114
第四章 汉代的里与自然村117
前言118
一、行政村与里118
二、里魁与父老122
三、里的组建125
四、自然村的规模126
五、什伍与自然村130
六、闾左与谪134
七、乡亭里的统属关系136
结语140
第五章 马王堆出土《地形图》中的聚落141
前言142
一、《地形图》142
二、《地形图》中的聚落144
结语146
第六章 马王堆出土《驻军图》中的聚落和灌溉147
前言148
一、马王堆出土的《驻军图》与陂塘:江淮地区的水利灌溉148
《驻军图》148
陂山153
二、渠与井:华北地区的水利灌溉157
小渠157
武帝以前的大规模水利工程159
水井161
结语165
第七章 秦咸阳城与汉长安城:围绕汉长安城建设过程的讨论167
前言:汉长安城的规模168
一、秦咸阳城的发展173
二、秦上林苑180
三、始皇帝新都建设计划与阿房前殿186
四、长安城的新置187
五、汉长安城的建设189
结语192
第八章 汉代的地方都市:河南县城195
前言196
一、文献所见汉河南县城的地理概况196
二、汉河南县城的城墙199
汉河南县城的发掘199
城墙的规模201
汉高祖的县邑筑城令201
城墙筑造的时间203
汉河南县城与周王城、长安城204
沿城墙分布的壕沟206
三、汉河南县城内的情况206
周王城206
汉河南县城208
中区居住遗址208
东区居住遗址210
县城内居民的阶层211
四、河南县城的荒废215
五、县城图: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216
离石县城217
土军县城217
繁阳县城217
宁县县城219
武成县城219
县城部分图:官署区和太仓220
县城图与汉河南县城220
六、县城与农村:马王堆出土古地图222
都与市222
马王堆出土的古地图224
“都市”的展现226
结语227
“都市”的定义227
筑城过程的三种形态229
中国最近的古都研究230
第九章 汉县的规模239
一、县的建构240
县的四等级制240
县的建构及其地理条件242
二、有关县乡亭里建构的诸说243
三、乡亭里与县方百里248
关于“乡亭亦如之”248
县方百里251
结语253
第十章 汉代初县的设置255
前言256
一、屯田与初县设置257
鄂尔多斯地区的置县258
金城郡的置县259
置县方式的两种类型262
二、关于屯田中的积谷行为263
三、关于边郡的创置266
元朔二年鄂尔多斯地区所置之郡267
秦代鄂尔多斯地区的经营268
河西所置之郡269
四、关于迁徙民的自给化273
结语274
第十一章 汉代的西北部经营:初县的环境Ⅰ275
前言276
西汉时期对匈奴的“百年战争”276
松田寿男氏有关“汉代西域经营”的观点277
本章的课题277
一、对匈奴战争的开始278
伊濑仙太郎氏的论述278
开战后谋求和亲的举动279
前177年右贤王的侵寇289
前166—前162年匈奴的侵寇291
景帝时的对匈形势294
武帝即位之初的对匈形势295
前129年汉军对关市的袭击296
如何理解汉初的与匈奴和亲条约298
匈奴对首都圈的威胁301
汉朝对匈奴出击的图式303
二、经营河西的历程311
有关河西地区始置郡年代的诸说311
河西地区的置郡背景314
酒泉置郡与对令居基地的经营317
“河西郡”存在吗?318
经营河西的意义320
三、进入西域:从轮台基地到渠犁基地321
张骞开拓新的西行路线321
讨伐大宛的背景323
讨伐大宛和轮台抵抗324
关于武帝时期的轮台屯田325
武帝时对车师的讨伐以及轮台屯田的动向326
武帝时是否存在渠犁屯田330
昭帝时的西域经营与轮台屯田332
宣帝时期的西域经营与渠犁屯田334
渠犁的位置和开设屯田的背景——使者校尉基地的蜕变336
对抗车师的背景341
结语345
补论汉武帝的外征:初县的环境Ⅱ347
前言348
一、轮台与渠犁349
二、汉与匈奴353
结语358
第十二章 秦汉时代的边境徙民:初县的环境Ⅲ359
前言360
一、庶人360
庶人的实态361
西汉时期贫民的迁徙地域362
徙边民的自给化365
二、谪366
徙边谪的任务366
谪之实态:七科谪366
动员的背景374
三、谪者、罪囚的征发历程:以西北地区的经营为中心375
徒刑囚的征发375
新开发土地上的居民376
罪囚屯戍充军的历程376
结语379
【地方行政编】383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社制383
前言384
一、书社及二十五家为一社之制385
二、社的起源388
三、里社与私社392
结语398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县制401
前言402
一、春秋之县与秦汉郡县403
二、关于商鞅之县的户口及县制施行区域之诸说407
三、大县409
四、春秋之县与商鞅之县:县的功能412
五、徙民及阡陌制415
结语421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伍制423
前言424
商鞅之前的伍制424
商鞅推行的什伍制与商鞅之后伍制的变迁426
伍制的起源与兵制426
伍的转化429
一、伍与连坐制429
商鞅的什伍制429
汉、三国的伍制430
王莽的伍制432
晋南朝的伍制434
二、伍与地方政制436
《管子》诸篇中的什伍436
伍长441
三、伍的编成441
伍制与家441
伍制与五家443
商鞅什伍制的连坐范围446
什伍制的起源449
汉魏晋南朝的什制与伍制450
伍制的编成方法455
结语457
伍制的实施状况457
总结458
第四章 睡虎地出土竹简所见的伍制459
前言460
一、伍的编成461
二、伍的构成467
三、伍的功能472
结语478
第五章 汉代的乡481
前言482
一、名籍与乡487
乡名487
乡的编成493
乡吏的所属499
二、乡与户籍504
三、汉简中的乡吏510
乡有秩510
乡啬夫511
乡游徼515
乡佐515
乡三老516
孝弟、力田518
乡官、乡少吏518
结语519
第六章 汉代的地方少吏521
前言522
一、长吏与少吏522
长吏的字义522
诸多的蜂起暴动与长吏525
长吏与少吏526
二、郡县的属吏——少吏528
县之属吏——俸禄528
郡之属吏——俸禄531
少吏与小吏532
三、郡县少吏与地方行政533
四、乡亭里吏与地方行政541
伍长与落长541
父老544
里魁546
乡亭之吏548
结语549
第七章 汉代的郡县属吏551
前言552
秦汉时代郡数的变迁552
如淳引用的汉律553
东汉的郡县吏员553
一、汉初郡县属吏的来源554
买爵与买官554
《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557
二、郡县属吏与三老制558
关于郡县属吏层所属社会阶层之诸说558
汉碑所见郡县属吏及其升迁559
灵活利用父老阶层561
三老制的采用562
郡县属吏的私属性564
长吏的久任568
三、郡县属吏制的完善569
属吏的移病569
列曹制570
久任倾向的衰退571
郡县属吏的养成——学官572
富裕阶层进入郡县属吏群体574
结语575
第八章 汉代的地方行政与官衙:尹湾汉简与马王堆《小城图》577
前言578
一、华夏文明与长江文明578
黄河文明578
长江文明579
二、楚墓与新出简牍582
墓葬形态582
楚简583
三、尹湾汉简:里与地方行政585
里的规模585
乡里亭邮的配置状况589
郡县属吏的组织化592
乡亭之吏596
四、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小城图》:地方官衙的景观598
结语602
第九章 汉代官吏的识字:关于有用文字603
前言604
一、从《苍颉篇》到《苍颉训纂篇》——有用文字604
《苍颉篇》604
《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607
《苍颉训纂篇》与有用文字会议608
有用文字的内容608
有用文字与辞赋610
二、有用文字会议与官学612
官学的扩充612
教科内容研讨会议613
有用文字会议与教科内容研讨会议614
官学与属吏培养615
三、有用文字数617
班固的小学书617
讽籀书九千字和尉律617
《说文解字》的文字数618
太史考试与太学考试619
有用文字数的实效性621
方言九千字与标准语化622
结语622
官吏的质量与有用文字数622
“讽籀书九千字”之后623
有用文字与诸文献623
属吏的界限624
【附录】秦汉帝国概观——书评:好并隆司《秦汉帝国史研究》627
后记637
译后记647
编者后记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