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35082366.jpg)
- 王桂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50982218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知识分子-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认知与回望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研究1
一、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基本理论2
(一)马克思、恩格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观2
(二)列宁斯大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视角下的知识分子观4
二、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历史条件5
(一)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特殊作用6
(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特作用7
(三)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9
三、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历史轨迹10
(一)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早期探索11
(二)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初步成熟14
(三)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曲折前进16
(四)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拨乱反正20
(五)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创新升华25
四、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历史启迪33
(一)科学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基本原理33
(二)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34
(三)科学制定和切实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34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与时俱进35
(五)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中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一切有益成果36
第二章 毛泽东知识分子观及其当代价值37
一、毛泽东知识分子观形成的条件38
(一)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理论渊源38
(二)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实践来源40
(三)毛泽东知识分子观形成的历史背景41
二、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42
(一)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社会属性的界定42
(二)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44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改造的思想47
三、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主要特点51
(一)依据唯物史观界定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51
(二)把重视知识分子作用作为根本立足点53
(三)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时代特色54
四、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当代价值56
(一)客观分析知识分子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实际贡献56
(二)以正确的政策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7
(三)坚持“两个结合”,正确引导和促进知识分子健康成长58
(四)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60
第三章 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变迁63
一、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体现64
(一)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因素64
(二)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体现65
二、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67
(一)建国初党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67
(二)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69
(三)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变迁及其面貌74
三、全面建设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演变76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下滑76
(二)全面建设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的原因81
四、改革开放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重新确立和提升84
(一)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重新确立84
(二)新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进一步巩固86
(三)新形势下我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89
(四)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化之绩效评析92
五、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迁的规律及现代启示95
(一)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迁的特点95
(二)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变迁的启示99
第四章 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研究10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述要102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述要102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述要104
(三)中共历代领导人关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述要107
二、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力军111
(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功能111
(二)社会主流文化观念的认同与引领功能113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倡导与推动功能116
(四)文化产业开发与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功能118
三、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121
(一)经济理论和观念创新的先导功能121
(二)经济体制与制度设计的建设功能124
四、政治文明发展的促进者126
(一)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建设功能126
(二)政治生活的参与和示范功能128
(三)政治行为的评价和监督功能130
五、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功能的特点与启示132
(一)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功能的特点132
(二)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功能考察的启示135
六、优化当代知识分子社会功能的途径137
(一)以充分的政策资源不断扩大知识分子社会功能的实现度137
(二)知识分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前提139
第五章 人才强国战略与人才素质养成143
一、人才强国战略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144
(一)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145
(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146
(三)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9
二、我国人才素质的现状152
(一)我国人才素质培养的进展152
(二)我国当前人才素质尚存在的不足154
三、我国人才素质养成的路径选择159
(一)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159
(二)构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体系173
第六章 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素质研究179
一、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及其素质内涵180
(一)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界定180
(二)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素质内涵181
二、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素质状况183
(一)思想道德素质状况184
(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194
(三)身心健康素质状况198
(四)关于素质特征的分析200
三、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素质状况之成因202
(一)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202
(二)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206
(三)文化环境——大众文化的影响209
(四)时代背景——时代特点的影响212
四、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素质提升之选择途径214
(一)根本保证:强化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引导214
(二)必要条件:进一步优化社会文化氛围218
(三)内在途径:加强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自我修养221
第七章 青年知识分子成才要素研究225
一、青年知识分子及其特征与使命226
(一)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特征226
(二)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228
(三)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因素230
二、学校教育是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必要前提231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知识分子成才232
(二)专业教育要素: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专业能力培养233
(三)身心健康教育要素: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基础要素236
三、社会实践是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必经之路237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知识分子实现社会化的关键环节237
(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青年知识分子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241
(三)深入基层是青年知识分子体验社会的现实选择243
四、理想信念是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内在驱动力246
(一)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理想信念现状及其成因246
(二)理想信念对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重要价值249
(三)正确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坚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长成才251
五、自律与修养是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重要主观要素252
(一)强化社会责任的意识及其担当能力253
(二)培养创新能力254
(三)增强协作精神256
第八章 党的人才理论与人才环境优化259
一、人才与人才环境260
(一)党的人才理论述要260
(二)人才的概念及其特征264
(三)人才环境及其优化265
(四)社会环境与人才成长的关系267
二、我国人才环境现状解读269
(一)人才环境建设取得的进展269
(二)人才环境目前尚还存在的不足271
三、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人才环境276
(一)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276
(二)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278
(三)创新人才流动机制281
(四)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282
(五)加强自我修养,实现主观与环境的同步优化283
第九章 当代知识分子的待遇政策研究287
一、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的三个维度288
(一)知识分子的政治待遇288
(二)知识分子的工作待遇290
(三)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291
二、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的演进历程293
(一)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的雏形时期293
(二)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的逐步成熟时期296
(三)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的曲折发展时期302
(四)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的纠错时期307
(五)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的发展时期310
三、知识分子待遇政策演进的当代启示318
(一)在历史经验借鉴中不断完善知识分子待遇政策318
(二)以待遇政策为杠杆进一步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318
(三)进一步促进知识分子功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19
(四)完善待遇政策进一步促进知识分子全面发展319
第十章 知识分子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21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及其功能322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涵322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特征323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体现325
二、知识分子群体特征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27
(一)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327
(二)知识分子的特征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31
三、全球化视角下的知识分子与民族凝聚力335
(一)科技迅猛发展呼唤知识分子以知识创新促进民族凝聚力336
(二)经济全球化要求知识分子以时代精神促进民族凝聚力337
(三)文化渗透加剧要求知识分子守护民族文化传统339
四、加强知识分子工作,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340
(一)坚持知识分子观中国化,为强化民族凝聚力提供理论指导341
(二)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夯实物质基础342
(三)遵循知识分子工作规律,为提升民族凝聚力提供政策保障343
参考文献345
后记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