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5081690.jpg)
- 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6028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151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编 先秦时期哲学3
绪论3
一、中华文明原始思想的萌生3
二、西周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7
三、由“周文疲敝”到“哲学突破”11
第一章 孔子与其创立的儒家学派16
第一节 原始之儒与孔子创立的儒家17
一、孔子之前原始之儒的情况17
二、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贡献17
第二节 “吾为东周”的礼的思想18
一、“吾为东周”18
二、“必先正名”20
三、“道之以德”21
第三节 “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的思想22
一、礼与仁的关系22
二、仁的内在性特点23
三、“为仁由己”的方法25
第四节 “以礼制中”的中庸思想26
一、中庸思想的政治目的26
二、中庸思想的方法论意义27
第二章 墨子与其创立的墨家学派29
第一节 “兼以易别”的思想主张30
一、“尚贤”与“尚同”30
二、“兼爱”与“非攻”31
三、“节用”、“节葬”与“非乐”32
第二节 “天志”、“明鬼”的形上要求34
一、“天志”、“明鬼”与“非命”的矛盾34
二、“天志”、“明鬼”的思想意义35
第三节 “三表法”及功利主义思想倾向37
一、“言必立仪”与“三表法”37
二、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38
第三章 老子与其创立的道家学派41
第一节 老子道的思想的含义与特点42
一、道的思想的提出42
二、道的两个特点44
第二节 道的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应用45
一、“小国寡民”45
二、“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46
第三节 道的思想在生活方面的应用47
一、“柔弱胜刚强”47
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8
第四章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50
第一节 郭店楚简及思孟学派51
一、《性自命出》与性的问题的出现51
二、《五行》与“天道”“人道”的剥离52
三、郭店楚简、《中庸》与思孟学派53
第二节 以良心为基础的性善理论55
一、由孔子的仁学到孟子的性善论55
二、性善的根据在于心善56
三、性善论坚持的道德内求的路向58
第三节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王道主义59
一、王道与霸道59
二、王道主义的主要特征61
三、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62
第四节 义利观的两个不同向度63
一、孟子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63
二、理解义利思想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64
第五章 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发展67
第一节 由老子论道到庄子论道68
一、“道在物中”68
二、“保身全生”68
第二节 道的思想与治国之道70
一、现实社会环境之险恶70
二、庄子对“圣知之法”的批评71
三、庄子的治国之道72
第三节 道的思想与身心自由74
一、庄子对身心自由的追求74
二、庄子的逍遥理想74
三、庄子“道通为一”的思想76
第六章 《易传》的哲学思想79
第一节 易学源流79
一、《易经》与《易传》79
二、象数与义理81
第二节 《易传》论天道82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82
二、“生生之谓易”82
第三节 《易传》论人道84
一、“惧以终始,其要无咎”84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84
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86
第七章 名家思想与晚期墨家88
第一节 惠施的“合同异”思想88
一、关注万物的求知精神89
二、“历物之意”的十个辩题90
第二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93
一、名实关系论94
二、白马论95
三、坚白论97
第三节 后期墨家及其逻辑理论98
一、对于前期名辩思想的反思99
二、关于“名”(概念)的思想100
三、关于“辞”(判断)的思想101
四、关于“说”(推理)的思想102
第八章 荀子对孔子礼的思想的发展104
第一节 “化性起伪”的人性理论105
一、“性伪之分”105
二、“化性起伪”106
三、“涂之人可以为禹”108
第二节 “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109
一、礼的起源、作用和范围109
二、“隆礼”而“重法”111
三、“一天下”与王霸之分113
第三节 “天人相分”的天道观114
一、“天行有常”114
二、“天人相分”115
三、“制天命而用之”116
第九章 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118
第一节 自私的人性论118
第二节 变化的历史观120
第三节 法、术、势论121
一、前期法家的法、术、势思想121
二、韩非对前期法家思想的综合123
第十章 先秦其他学派的哲学思想126
第一节 孙子与兵家哲学思想126
一、“兵者,国之大事”127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28
三、“知兵之将”130
第二节 邹衍与阴阳家哲学思想131
第三节 《黄帝四经》133
一、《黄帝四经》的发现与成书年代133
二、道法结合134
三、天地人合一136
四、“柔不足寺”与“天下大争”136
第四节 《大学》的历史地位138
第二编 秦汉时期哲学143
绪论143
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143
二、经学时代的确立145
三、秦汉时期思想哲学的主要特征147
第一章 《吕氏春秋》:兼融与构建150
第一节 对以往学说的兼融综合150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150
二、“用众”与“取众”151
第二节 对以后思想的规划构建153
一、自然社会人伦秩序化153
二、思维模式的衍化156
第三节 《吕氏春秋》的思想基础及意义和影响158
第二章 《淮南子》:包罗万象的宇宙图式161
第一节 刘安与《淮南子》之书161
第二节 道论与宇宙论163
一、道论163
二、宇宙生成观念165
第三节 “至道无为”与“人必事焉”166
一、“至道无为”166
二、“人必事焉”168
第三章 董仲舒:汉初儒学新形态170
第一节 天道至尊171
第二节 阴阳五行的形上整合172
第三节 以阴阳释性情175
第四节 感应观念177
第五节 政治哲学179
第四章 扬雄援道入儒的思想182
第一节 《太玄》的基本结构和思想182
一、《太玄》的基本结构183
二、《太玄》的基本思想183
第二节 《法言》对儒家思想的弘扬186
一、对先秦诸子的评价和吸收186
二、“尚智”、“尚勇”的人生取向188
三、学以成人的人性理论189
四、“为政日新”的政治思想191
五、对谶纬学说的理性化对待193
第五章 《白虎通》对汉代思想和制度的整合195
第一节 两汉之际儒学的发展概况195
一、今古文经学196
二、谶纬之学197
第二节 《白虎通》对汉代思想和制度的整合198
一、天人关系198
二、名号系统200
三、情性理论201
四、教化纲常203
五、制度总结204
第六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207
第一节 天道自然208
一、天道自然208
二、天人不相感209
第二节 实知与知实211
第三节 性与命213
一、人性与教化214
二、偶成与命定216
第三编 魏晋玄学223
绪论223
一、丧乱之世223
二、门阀贵族制度224
三、玄学的思想资源225
四、玄学的方法228
五、玄学的主题229
六、玄学与魏晋风度231
第一章 正始玄学——“贵无”派(上)234
第一节 才性问题234
一、《人物志》与才性问题234
二、才性四本论与政治的关系235
三、才性与玄理236
第二节 何晏的“贵无”思想237
一、生平交游237
二、“贵无”的哲学思想240
第三节 王弼对玄学理论的建构243
一、生平交游243
二、对经学的改造244
三、“以无为本”的本体思想244
四、“得意忘言”的玄思方式247
五、“应物而无累”的人生哲学249
第二章 竹林玄学——“贵无”派(下)253
第一节 阮籍由儒入道的思想254
一、生平交游254
二、由儒入道的现实批判256
三、自然而放达的玄思与生活258
第二节 嵇康非儒弘道的思想262
一、生平交游262
二、回归道家的思想路向264
三、“导养得理,以尽性命”的养生理论266
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超越精神268
五、“方中之美范,人伦之胜业”的玄学风度274
第三章 裴頠的“崇有”思想——“崇有”派(上)277
第一节 裴頠的政治人生277
一、生平交游277
二、“选贤举善”的政治思想279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思想281
一、裴頠与玄学的转向281
二、《崇有论》的基本思想282
第四章 郭象融儒入道的思想——“崇有”派(下)290
第一节 郭象的生平与时代290
一、元康永嘉时期的政治与社会290
二、生平交游291
第二节 《庄子注》融儒入道的基本思想294
一、“寄言以出意”的玄思方式294
二、万物“自生”而“独化”的“自然”论296
三、由“自然之性”到“自守其分”的“性分”论299
四、“无为”而“相为”的社会政治思想303
五、“足性”以“逍遥”的终极追寻307
第五章 范缜的“神灭”思想311
第一节 引言311
第二节 《神灭论》的基本思想313
一、《神灭论》所要挑战的现实314
二、《神灭论》的基本内容315
第四编 汉唐佛教哲学323
绪论323
第一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哲学330
第一节 佛教的初传330
一、佛教依附于神仙道术而行331
二、佛经翻译对佛教传播的推动333
第二节 早期中国佛教哲学336
一、“格义”佛教338
二、般若学和“六家七宗”341
第三节 慧远348
一、对本无宗理论的发展349
二、佛教伦理哲学思想350
第四节 僧肇353
一、不真空论354
二、般若无知论355
三、物不迁论357
第五节 竺道生360
一、涅槃佛性说361
二、顿悟成佛义364
余论368
第二章 隋唐佛教哲学370
第一节 天台宗370
一、圆融三谛371
二、一念三千374
三、性具善恶378
四、小结381
第二节 唯识宗383
一、一切唯识385
二、八识与转依387
三、三性与二谛394
四、小结396
第三节 华严宗397
一、法界缘起399
二、六相圆融402
三、十玄门404
四、小结407
第四节 禅宗408
一、明心见性410
二、禅宗与经教414
三、顿悟与修行419
四、小结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