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构造地质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构造地质学 第3版
  • 李忠权,刘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649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构造地质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构造地质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1

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1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2

第二节 构造尺度、旋回、世代、序列和构造层次概念3

一、构造尺度3

二、构造旋回、构造层、构造世代和构造序列4

三、构造层次4

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6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6

一、岩层、层面、层理及其识别6

二、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9

第二节 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12

一、岩层的原始产状12

二、水平岩层13

三、倾斜岩层、产状测定及“V”字形法则14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19

一、整合与不整合19

二、不整合的类型19

三、不整合的观察、研究及地质意义21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27

第一节 应力分析27

一、外力、内力和应力27

二、应力状态28

三、二维应力分析29

四、三维应力分析34

五、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35

第二节 变形分析38

一、物体变形概述38

二、应变39

三、岩石变形的阶段40

四、剪裂角分析44

五、应变椭球体47

六、递进变形49

第三节 地壳岩石圈岩石力学性质53

一、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54

二、大陆岩石圈的力学性质58

第四章 褶皱构造61

第一节 褶皱构造几何学61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61

二、褶皱的基本要素62

三、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62

四、褶皱的波长和波幅63

五、褶皱形态描述及分类64

第二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75

一、褶皱形成的基本类型76

二、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81

三、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82

第三节 断层相关褶皱85

一、与逆(冲)断层相关的褶皱86

二、与正断层相关的褶皱89

第四节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91

一、褶皱形态的研究91

二、研究褶皱形态的纵深变化93

三、研究褶皱内部小构造93

四、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94

第五章 节理96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及成因96

一、节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96

二、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97

三、压性节理——缝合线构造101

四、羽饰102

五、节理脉的扩张和充填作用103

六、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104

七、节理组和节理系105

第二节 节理的分期与配套106

一、节理的分期106

二、节理的配套107

第三节 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108

一、与褶皱有关的节理109

二、与断层有关的节理110

三、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111

四、节理在分析区域构造中的作用和问题112

第四节 节理的野外观测113

一、观察点的选定113

二、观测内容113

三、节理的测量和记录115

第五节 节理测量资料的整理115

一、基本节理图116

二、节理资料的计算机处理117

第六章 断层118

第一节 断层的几何要素118

一、断层面和断层带118

二、断盘118

三、位移119

第二节 断层分类120

一、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120

二、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120

三、按断层规模分类122

第三节 断层各论123

一、正断层及伸展构造123

二、逆断层及逆冲推覆构造130

三、平移断层及走向滑动构造138

四、顺层断层及拆离构造144

第四节 断层效应146

一、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146

二、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146

三、平移正(逆)断层或正(逆)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147

四、横断层错断褶皱引起的效应147

第五节 断层形成机制149

一、均匀介质中断层形成机制——安德森模式与哈弗奈模式149

二、非均匀介质中断层形成机制153

第六节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154

一、断层的识别154

二、断层面产状的测定159

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160

四、断层岩163

五、断层作用的时间性167

第七节 同沉积断层168

第八节 韧性剪切带170

一、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171

二、韧性剪切带内的变形变质特征173

三、韧性剪切带剪切运动方向的确定178

四、韧性剪切带的观测和研究181

第七章 劈理及线理183

第一节 劈理184

一、劈理的结构184

二、劈理的分类186

三、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劈理190

四、劈理的形成机制193

五、劈理的野外研究196

第二节 线理198

一、线理的概念198

二、线理的分类198

三、线理的野外研究205

第八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211

第一节 岩浆岩体的产状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211

一、侵入岩体的产状211

二、喷出岩体的产状217

第二节 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219

一、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219

二、喷出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220

第三节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221

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221

二、侵入岩体的原生塑变构造223

三、侵入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224

四、喷出岩的原生构造226

第四节 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230

一、岩浆岩体的褶皱构造230

二、岩浆岩体的次生断裂构造230

第五节 岩浆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231

一、岩体产状的恢复231

二、岩体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的观察和研究233

三、岩体形成时代的确定235

第九章 变质岩区的构造研究237

第一节 变质岩区的构造特征237

一、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点237

二、变质岩层的成层构造242

三、变质岩区的叠加褶皱245

四、变质岩区的构造滑动断裂250

五、变质岩系间的隐蔽不整合251

第二节 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253

一、变质岩区构造解析的内容和步骤254

二、构造解析的基础——地质制图256

三、构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257

四、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259

第十章 新构造及活动构造262

第一节 新构造及相关概念262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263

一、褶皱和断裂263

二、地貌标志263

三、冲积物标志264

四、地震265

五、火山活动265

六、温泉267

七、变质作用267

八、地球物理异常及地形变267

第三节 新构造类型268

一、隆起构造268

二、坳陷构造268

三、断块构造269

第四节 活动断层269

一、活动断层的概念及研究意义269

二、活动断层标志270

三、活动断层分类273

四、活动断层研究273

第五节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分区275

一、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275

二、中国新构造运动分区278

参考文献281

附篇一 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286

第一节 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286

第二节 赤平投影网的使用方法291

第三节 用赤平投影网求解地质构造问题300

附篇二 构造地质学实习教材316

实习一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316

实习二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321

实习三 用赤平投影方法换算真倾斜和视倾斜323

实习四 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323

实习五 根据已知岩层产状编绘岩层露头界线325

实习六 构造模拟实验327

实习七 读褶皱区地质图329

实习八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332

实习九 编绘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336

实习十 用赤平投影方法确定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340

实习十一 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340

实习十二 编制节理极点图和等密图343

实习十三 根据共轭剪节理求主应力轴方位并绘制主应力网络图347

实习十四 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349

实习十五 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351

实习十六 用赤平投影方法解析断层、节理构造352

实习十七 分析岩浆岩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352

实习十八 构造标本及薄片观察354

实习十九 分析变质岩区地质图并作地质构造图355

实习二十 地质构造立体图解的编制357

实习二十一—二十四 构造地质综合作业360

附录364

附录Ⅰ常见岩石花纹图例364

附录Ⅱ常见各类岩石名称与符号366

附录Ⅲ地质图件上常用符号367

附录Ⅳ地层代号和色谱369

附录Ⅴ真倾角、视倾角换算图及三角函数表3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