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5064362.jpg)
- 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6028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66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编 唐至南宋时期哲学429
绪论429
一、唐宋之际社会背景概说429
二、儒佛道三家的冲突与整合431
三、思想文化的转型433
四、道学思潮的崛起与演变435
第一章 唐代儒学440
第一节 王通440
一、“王道”理想441
二、“三教”可一441
第二节 韩愈442
一、排佛道443
二、倡“道统”443
三、尊孟子、批汉儒、崇《大学》445
四、兴古文、重“师道”446
第三节 李翱447
一、性情说447
二、排佛教449
三、重《中庸》450
第二章 道学思潮的先驱452
第一节 范仲淹与欧阳修452
一、范仲淹452
二、欧阳修454
第二节 胡瑗455
一、易学与“性情”论456
二、“明体用之学”457
第三节 孙复、石介与李觏459
一、孙复459
二、石介461
三、李觏463
第三章 道学思潮的兴起465
第一节 周敦颐465
一、“无极而太极”466
二、“诚者圣人之本”469
三、“主静立人极”472
四、“孔颜乐处”473
第二节 邵雍474
一、“先天之学”475
二、“心法”与“理数”480
三、“元会运世”481
四、“以物观物”482
第三节 王安石484
一、“新学”与道学思潮485
二、“道德性命之学”487
三、“万物一气”与“道立于两”490
第四章 张载492
第一节 “太虚即气”493
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493
二、“神化”与“参两”496
三、佛道二教“以言乎失道则均焉”498
四、“学至于知天”500
第二节 “性”与“心”502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502
二、“变化气质”503
三、“不以见闻梏其心”505
第三节 “民胞物与”507
第五章 程颢、程颐510
第一节 发现“天理”512
一、“天下只有一个理”512
二、形上形下514
三、“天理”自然517
第二节 “仁”与“礼乐”518
一、“仁”之体519
二、“礼乐”之体521
第三节 “性即理也”522
一、“理”、“命”、“心”、“性”523
二、“论性”与“论气”524
三、“道心”与“人心”526
第四节 “诚”与“敬”528
一、“定性”与“识仁”528
二、“主敬”与“格物”530
第五节 程门弟子533
一、谢良佐534
二、杨时535
第六章 胡宏537
第一节 “吾儒步步着实”539
第二节 即物求道542
第三节 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544
第四节 心主乎性,心以成性546
第七章 朱熹551
第一节 理与气552
一、理气先后552
二、理一分殊554
第二节 理与欲557
一、人欲中自有天理557
二、道心却发现在那人心上560
第三节 心与性情562
一、已发与未发562
二、心统性情564
第四节 主敬与穷理566
一、主敬涵养566
二、格物穷理568
第五节 经典与诠释570
一、经典诠释的目的571
二、经典诠释的方法572
第六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575
第八章 陆九渊578
第一节 本心即理579
一、仁义者人之本心579
二、心即理582
第二节 发明本心584
一、知本587
二、立志588
三、义利之辨590
第三节 朱陆之辩592
一、鹅湖之会592
二、无极太极之辩595
第九章 浙东事功之学597
第一节 陈亮599
一、经与道的诠释600
二、王与霸的论争605
第二节 叶適610
一、解《易》的用心611
二、道之本统613
三、古今易时之势616
第六编 元明时期哲学623
绪论623
一、元代理学的演化623
二、明初理学的变调625
三、明中后期的心学627
第一章 元代儒学631
第一节 许衡632
一、理在物先,心藏万理632
二、真知力行,知行并进634
三、本然与气禀635
四、治生最为先务638
第二节 吴澄640
一、理在气中,太极即道642
二、舍心无以为学643
三、格物致知,诚意持敬646
第二章 明初理学651
第一节 薛瑄651
一、理在气中652
二、此心惟觉性天通654
第二节 吴与弼与胡居仁657
一、吴与弼:身体力行658
二、胡居仁:主敬穷理660
第三节 陈献章与湛若水663
一、静坐中养出端倪664
二、以自然为宗666
三、湛若水的心学思想668
第三章 心学思想674
第一节 王守仁674
一、心即理675
二、知行合一679
三、致良知686
四、阳明学的历史评价689
第二节 王畿与阳明后学691
一、四无说691
二、悟门不开,无以证学694
三、以无念为宗697
四、以良知范围三教700
五、现成良知与阳明后学703
第三节 王艮与泰州学派707
一、良知现成709
二、格物安身712
三、泰州学派716
第四章 气学思想725
第一节 罗钦顺725
一、理气为一物725
二、心学批判728
第二节 王廷相732
一、气为实体732
二、性出于气736
第三节 气学与明代思想741
第五章 晚明思想745
第一节 顾宪成与高攀龙745
一、心学批判746
二、以性宰心749
三、格物是求放心751
第二节 刘宗周753
一、思想变迁754
二、以慎独为宗756
三、意为心之所存759
第七编 明末至清中后期哲学767
绪论767
一、明末清初对理学的反思767
二、清代前期的哲学特点772
三、清代中后期的哲学特点773
第一章 明末清初对理学的反思775
第一节 黄宗羲775
一、理气是一776
二、盈天地皆心778
三、工夫与本体779
四、《明夷待访录》780
第二节 顾炎武783
一、道寓于器783
二、一气相感785
三、行已有耻786
四、经学即理学787
第三节 王夫之789
一、太虚即气790
二、理依于气791
三、道器之辨792
四、理欲合性794
五、行可兼知796
六、理势相成798
第四节 颜元与李塨799
一、人性皆善799
二、习行经济801
三、效法三代803
四、李塨对颜学的发扬与修正806
第五节 方以智808
一、气一元论与太极一元论809
二、“质测”、“通几”与“宰理”812
三、三教归《易》813
第二章 清代前期的理学817
第一节 李光地817
一、折中理气818
二、心与性合818
第二节 陆陇其819
一、尊朱辟王820
二、一本之理气821
三、人身之太极823
第三节 李颙824
一、兼取朱王825
二、悔过自新826
三、明体适用827
第三章 清代中后期的哲学思想829
第一节 戴震829
一、气化即道830
二、就事求理831
三、理存乎欲832
四、由词通道833
第二节 焦循835
一、实测而知836
二、一贯与异端837
三、人道与天命839
第三节 阮元842
一、相人偶为仁842
二、性命与节性845
第四节 凌廷堪848
一、以礼代理849
二、慎独格物851
第五节 龚自珍852
一、我气造天地853
二、性无善无不善855
三、尊德性与道问学857
第六节 魏源859
一、以天为本859
二、及之而后知861
三、历史观862
后记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