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6238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61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172页
- 主题词:中学化学课-教学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化学教学背景分析——不可忽视的教学准备1
第一节 学习需要分析1
一、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1
二、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分类1
(一)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1
(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2
(三)内外结合学习需要分析法4
三、学习需要分析的地位5
第二节 学习对象分析5
一、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6
(一)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分析6
(二)学习者智力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分析7
二、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8
(一)学习者认知起点能力的分析8
(二)学习者技能起点的分析9
(三)学习者态度的分析10
三、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析11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11
(二)学习风格的特征11
(三)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12
(四)学习风格的分类13
(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13
第三节 学习内容分析16
一、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6
(一)学习内容的选择步骤16
(二)学习内容的组织18
二、学习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19
(一)归类分析法19
(二)图解分析法20
(三)层级分析法21
(四)信息加工分析法21
第四节 案例分析22
一、学习需要分析22
二、学生分析22
三、教学内容分析23
三、教学重点、难点23
四、教学背景分析图示23
参考文献24
第二章 化学教学目标设计——不能遗忘的教学设计起点与归宿26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内涵26
一、目标26
二、教学目标27
三、三维目标28
四、“三维目标”下教学目标的内涵28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特点与功能29
一、教学目标的特点29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30
第三节 从“三维目标”内容理解教学目标要求31
一、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目标体系、分类框架以及内容31
(一)知识与技能32
(二)过程与方法32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2
二、化学课程的“三维学习目标”与学习行为动词33
第四节 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与分类理论34
一、广义知识观下的三维目标34
二、建构主义下的三维目标34
三、以目标分类学为基础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35
第五节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分类框架、目标模型与流程35
一、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分类框架35
二、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分类框架模型36
三、从课程标准到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叙写流程37
第六节 教学目标叙写主张以及ABCD目标叙写模式37
一、叙写的主张: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37
二、教学目标叙写方式:ABCD目标叙写模式38
第七节 案例分析39
参考文献43
第三章 化学教学策略设计——其实教学可以更优化45
第一节 教学策略设计定义及内容45
一、定义45
二、内容46
第二节 不同知识类型的化学课堂导入策略46
一、化学知识的分类46
(一)陈述性知识46
(二)程序性知识47
(三)策略性知识47
二、不同知识的导入策略47
(一)陈述性知识的课堂导入策略47
(二)程序性知识的课堂导入策略52
(三)策略性知识的课堂导入策略55
第三节 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55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55
(一)化学陈述性知识及其特点55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心理机制和学习条件56
(三)一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56
(四)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57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59
(一)化学程序性知识及其学习心理机制和学习条件59
(二)化学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60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62
(一)化学策略性知识及其特点62
(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心理机制和学习条件62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62
第四节 教学内容人文性加工65
一、人文、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内涵65
(一)人文、人文精神的内涵65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66
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66
(一)人文教育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催化剂67
(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67
(三)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67
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67
(一)充分挖掘化学史实中的人文素材渗透人文教育68
(二)充分挖掘化学学科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70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71
(四)注重挖掘化学学科的美学要素进行审美教育72
(五)联系生产生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73
四、幽默故事进入教学设计74
(一)趣味故事妙引入(聆听玄秘趣闻,走近化学殿堂)74
(二)幽默艺术话新知(笑谈科学原理,揭开化学面纱)77
(三)学科交融巧结课(博采众家之长,领悟科学的真谛)80
第五节 案例分析83
一、教学设计案例83
二、教学设计策略分析86
参考文献87
第四章 化学教学媒体设计——让教学如虎添翼89
第一节 中学化学教学媒体89
一、中学化学教学媒体的含义89
二、中学化学教学媒体的分类89
(一)传统教学媒体90
(二)现代教学媒体90
第二节 现代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92
一、模拟功能92
(一)模拟化学实验92
(二)模拟抽象理论95
二、素质教育功能97
(一)方法功能——有利于学生化学科学方法的形成97
(二)培养功能——有利于学生化学科学能力的培养97
(三)塑造功能——有利于学生化学科学观的塑造98
(四)渗透功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及科学品德教育99
(五)美学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99
第三节 化学教学媒体的应用100
一、教学媒体教学特性表101
二、化学教学媒体选择——矩阵式模型101
第四节 案例分析102
参考文献106
第五章 化学教学评价设计——为你的课堂打高分108
第一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新理念108
一、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现状108
(一)评价功能的甄别化109
(二)评价目的的功利化109
(三)评价主体的单一化109
二、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新理念109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特点110
一、开放性110
二、过程性111
三、评判性111
四、可控性112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功能113
一、激励与导向的功能113
(一)促进学生发展113
(二)激励学生前进113
(三)引导学生成长113
二、调控与管理的功能114
(一)调整教学方向114
(二)调控教学过程114
(三)管理教学过程114
三、增强改进与增值的功能115
(一)提高学习效率115
(二)提升教师素质115
(三)促进教育改革115
第四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116
一、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对象116
(一)学生是教学评价的核心117
(二)教师是教学评价的关键117
二、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设计的步骤119
(一)确定评价的理由和内容119
(二)确定评价的标准和类型120
(三)设计教学评价的方案120
第五节 案例分析121
参考文献126
第六章 化学教师素质与专业成长——让教学锦上添花127
第一节 优秀化学教师具备的素质特征128
一、化学教育理念先进128
(一)科学的育人观128
(二)合理的学生观128
(三)先进的教学观128
二、化学专业知识扎实129
三、教学基本功深厚129
四、教学风格独特130
五、教学的机智彰显131
六、意志品质良好132
第二节 化学教师素质的结构133
一、知识素质134
(一)人文知识134
(二)教育理论知识134
(三)化学专业知识135
二、情感素质136
(一)爱岗敬业136
(二)爱学生137
(三)爱自己138
三、心理素质139
(一)坚定的意志品质139
(二)良好的性格特征140
(三)稳定的情绪表现141
(四)清晰的自我意识141
四、能力素质143
(一)教学组织能力143
(二)语言表达能力144
(三)教学科研能力145
(四)实验创新能力145
第三节 影响化学教师提升素质的因素146
一、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146
(一)公众的舆论评价146
(二)教育行政政策146
(三)家庭的支持147
二、化学教师所在学校的影响147
(一)学校内部的组织文化147
(二)化学教师所在的教研组148
(三)学校主管领导149
三、化学教师自身因素150
(一)工作过程中的动机、态度和需要150
(二)化学反思性教学的要求150
(三)终身学习的要求151
第四节 成为优秀化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152
一、成为优秀化学教师的一般阶段152
(一)职前师范教育阶段152
(二)适应阶段152
(三)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152
(四)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152
(五)徘徊阶段153
(六)成名阶段153
二、优秀化学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153
(一)岗前悉心学习153
(二)入职初期接受有经验老师的指导153
(三)在整个教学期间接受继续教育154
三、优秀化学教师素质提升的措施155
(一)外部支持155
(二)内在动力157
第五节 案例分析159
参考文献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