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 清代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通史 清代卷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5039155.jpg)
- 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5609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19页
- 文件大小:144MB
- 文件页数:641页
- 主题词:教育思想-思想史-中国-清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通史 清代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想1
第一节 朱之瑜的教育思想1
一、论教育和社会1
二、论人性和教育3
三、论教育目标4
四、论教育内容6
五、论道德教育7
六、论学习9
第二节 陈确的教育思想10
一、人性论与教育思想10
二、知行观与教育思想19
第三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31
一、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31
二、抨击科举制度,提出“取士八法”34
三、论教育内容36
四、教学思想39
五、论教师42
第四节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44
一、“实学”的内容及其教育意义44
二、教育内容与治学论的“实学”特点48
第五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55
一、论教育的作用55
二、关于教学思想57
三、论道德和道德修养59
四、论教师62
第二章 清代实学教育思想65
第一节 梅文鼎的教育思想65
一、梅文鼎实学思想渊源及历史背景66
二、梅文鼎专攻数学的学校规划69
三、更新天文历数教材72
第二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75
一、批判传统教育76
二、主张学校为“人才之本”77
三、“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79
四、强调“习行”的教学法81
五、劳动教育思想83
第三章 清代理学教育思想86
第一节 孙奇逢的教育思想87
一、心性说与教育的基础87
二、教育的价值及其道德目标93
三、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方法论97
第二节 陆世仪的教育思想101
一、人性善的本体论证明与教育的起点和目标101
二、教育阶段的划分及其体系105
第三节 李颙的教育思想112
一、论教育的价值112
二、论道德教育的一般原理115
三、论教学121
第四节 张伯行的教育思想124
一、“学为圣贤”的教育目的124
二、以“经义”“治事”为主的教育内容126
三、“致知力行”的教学思想128
四、儿童教育思想130
五、学校教育与取士制度改革思想132
第四章 考据学派的教育思想136
第一节 戴震的教育思想136
一、培养“理民”治安的“贤才”137
二、“由词通道”的经学教育和科技教育思想139
三、扩充学问以“明理解蔽”146
四、论道德及道德教育155
第二节 焦循的教育思想162
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163
二、治生与修身的德育论168
三、因材量时、博学多闻、自出性灵的教学论175
第三节 阮元的教育思想186
一、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187
二、培养“通天地人之道”的通儒191
三、“专勉实学”的教学内容192
四、教学原则200
第五章 实学教育思想的兴起与理学教育的终结209
第一节 科技教育内容的新发展209
一、科技教育课程的复兴和发展209
二、科技教育课程产生的历史条件213
第二节 “成性”学说的新突破215
一、关于“成性”学说的变革215
二、实学教育思想家关于“成性”学说的新见解217
第三节 知行结合思想的新见解221
一、关于知识的来源与获得222
二、关于“知”与“行”的结合223
三、关于通过“行”获得与辨明真知问题225
四、知识的价值在于“行”227
五、教学的目的在于“著行”229
六、“行”是知识的基础229
七、“知”“行”具有改造自然与变革社会的科学内容231
第四节 求实致用的一代新学风233
一、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末流空谈心性的批判233
二、“经世”实用学风的发展236
三、“质测”考察的科学思想方法240
四、崇尚由怀疑以求真理的精神243
第六章 近代新学教育思想的前驱246
第一节 龚自珍的实学教育思想250
一、龚自珍实学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250
二、龚自珍实学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253
三、以通经致用和史学经世为依据的“师儒论”257
第二节 魏源的实学教育思想262
一、论经术与治术的统一263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教育主张270
第七章 太平天国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教育思想274
第一节 洪秀全反孔的文化教育思想274
一、终生奋斗的人生道路275
二、反孔思想的演变和终结280
第二节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思想289
一、革命经历和重要著作289
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观293
第八章 洋务教育思潮301
第一节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301
第二节 洋务教育思潮勃兴过程中的论争306
一、三场论争的概况306
二、论争观点的分析310
第三节 洋务派首领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教育思想316
一、历史转折关头中的矛盾人物316
二、折中新旧的教育主张318
第四节 张之洞的《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思想326
一、张之洞其人326
二、《劝学篇》其书327
三、对《劝学篇》的评价333
第九章 资产阶级维新教育思潮336
第一节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教育观336
一、“天崩地解”的时代和早期维新教育思潮的形成337
二、冯桂芬的教育观338
三、王韬的教育观343
四、郑观应的教育观350
五、何启、胡礼垣的教育观355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教育思想364
一、求变思想的端倪364
二、变法维新教育思想的肇基367
三、维新教育思想体系376
第三节 严复的维新教育思想及其特点382
一、独树一帜的教育救国论384
二、对旧教育及洋务派教育思想的批判386
三、智、德、力诸方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论388
四、讲求实用的教育内容论390
五、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论392
第四节 维新教育思想与洋务教育思想的论争395
一、伦理观念和人才标准的差异和论争395
二、“中学”与“西学”之争397
三、学校与科举之争403
第十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育思想的兴起407
第一节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407
一、论教育的作用408
二、关于发展教育的构想412
三、德育思想417
四、论教与学424
第二节 邹容、陈天华的教育思想428
一、邹容的“革命教育”思想428
二、陈天华的“警世”教育思想435
第十一章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446
第一节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产生与演变446
一、晚清进步人士“兴女学”的主张447
二、维新派“女子教育为强种保国之本”的女子教育观449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女权必以教育为预备”的女子教育观456
四、以提高妇女自觉意识为主导的激进民主主义的女子教育观463
第二节 女子教育的宗旨及其实质467
一、注重女德的培养467
二、强调实际能力的锻炼471
第三节 新旧思想在女子教育上的论争477
一、倡女学与禁女学之争478
二、贤妻良母主义与反贤妻良母主义之争480
第十二章 近代留学教育思潮488
第一节 近代留学教育的兴起与洋务留美、留欧教育思潮489
一、容闳的留学救国思想与洋务留美思潮的兴起489
二、洋务派的海防忧患意识与留欧教育思潮的兴起506
第二节 留日教育思潮与辛亥革命前夜的教育思想521
一、留学日本的多元动机论522
二、来自日本的启示——“善学战者存”的拿来主义价值观与重教思想526
第三节 近代留学教育的反思535
一、视留学为“求药”,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清末留学教育始终535
二、留学乃“过渡舟楫”,留学活动成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540
三、留学被纳入清政府“中体西用”的囹圄548
第十三章 近代教会教育思想554
第一节 不平等条约下的教会教育及其宗旨555
一、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文教活动555
二、鸦片战争后的教会教育及其宗旨559
第二节 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教育主张569
一、从“孔子或耶稣”到“孔子加耶稣”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569
二、从“科学是上帝的婢女”到“科学成为宗教的盟友”的教学思想574
三、从培养“受洗入教”的教徒到培养“未来的领袖和指挥者”的教育目的论581
四、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586
第三节 教会教育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冲击和影响591
一、教会学校引入西方科学,给以“四书”“五经”为主的传统教育内容以冲击591
二、教会学校的产生、发展给中国教育变革以启迪597
三、教会女子教育为中国女子接受新学问、新知识开辟了蹊径,并给封建礼教以冲击599
第四节 对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的评价603
一、教会教育的宗教性贯穿始终,且教会教育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为“同路人”603
二、教会学校与传教士在近代西学东渐中成为媒介和桥梁605
三、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从客观上对中国加快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起了一定激励作用609
结语611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613
参考文献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