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和平,肖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9629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216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文化名城-文物保护-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转型期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的思考1
1.1 世界历史遗产保护历程回顾1
1.1.1 西方历史遗产保护的起源1
1.1.2 各国历史遗产保护立法进程4
1.1.3 世界遗产保护组织的发展8
1.1.4 遗产保护观念的演变13
1.2 我国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反思16
1.2.1 现代遗产保护的起源16
1.2.2 遗产保护基础的奠定17
1.2.3 遗产保护体系的完善18
1.2.4 保护理念与实践的反思22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遇与挑战24
1.3.1 历史遗产保护的机遇24
1.3.2 历史遗产保护的挑战25
1.4 市场导向的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思考27
1.4.1 研究内容27
1.4.2 研究框架29
第2章 历史遗产的资源价值30
2.1 历史遗产的资源特征30
2.1.1 稀缺性30
2.1.2 脆弱性31
2.1.3 不可再生性32
2.1.4 整体性33
2.1.5 多样性33
2.2 历史遗产的价值构成35
2.2.1 本体文化价值35
2.2.2 衍生实用价值38
2.2.3 各种价值间的关系40
2.3 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价值的意义41
2.3.1 社会价值的意义41
2.3.2 经济价值的意义44
第3章 历史文化资源的经营与保护利用47
3.1 历史文化资源经营的理念与内涵47
3.1.1 经营理念及其思想基础47
3.1.2 历史文化资源经营的时代背景49
3.1.3 历史文化资源经营的关键问题51
3.2 历史文化资源经营与保护利用的结合53
3.2.1 经营与保护、利用的关系53
3.2.2 经营与保护相结合的意义55
3.2.3 经营理念引入遗产保护的原则58
3.3 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经营途径61
3.3.1 以战略定位和政策制定为先导61
3.3.2 以资源整合和保护利用为手段65
3.3.3 以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为依托69
3.3.4 以经济振兴和城市复兴为目标72
3.3.5 以经济调控和法律保障为支撑75
3.4 基于经营理念的历史遗产保护策略80
3.4.1 转变遗产保护主体角色80
3.4.2 创新保护规划编制办法82
3.4.3 培育城市历史文化要素84
3.4.4 营销城市历史文化资源87
第4章 基于旅游发展的历史遗产保护90
4.1 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90
4.1.1 旅游发展对遗产保护的促进90
4.1.2 遗产保护对旅游发展的推动92
4.2 遗产地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分析93
4.2.1 新形势下的产业发展态势94
4.2.2 转型期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97
4.3 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分析100
4.3.1 历史遗产真实性的丧失101
4.3.2 历史文化资源“孤岛化”103
4.3.3 环境容量超负荷105
4.3.4 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107
4.4 历史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契合108
4.4.1 明确总体发展目标108
4.4.2 选择有效经营模式110
4.4.3 采取适当保护方式114
4.4.4 合理有效利用资源116
4.4.5 严格控制环境容量122
第5章 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126
5.1 历史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126
5.1.1 公众参与及其特征126
5.1.2 国外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概况127
5.1.3 国外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的经验129
5.1.4 我国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的概况133
5.1.5 我国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的问题134
5.1.6 中外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比较137
5.2 公众参与中相关方面的角色和作用139
5.2.1 利益方139
5.2.2 非利益方142
5.2.3 助推方145
5.2.4 多方共同参与149
5.3 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的方式149
5.3.1 遗产选定与调查阶段的公众参与150
5.3.2 遗产保护规划阶段的公众参与151
5.3.3 遗产保护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152
5.4 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的问题规避155
5.4.1 参与主体不明确及其规避155
5.4.2 参与者积极性不足及其规避156
5.4.3 参与者代表性问题及其规避156
5.4.4 时间和资源的消耗问题及其规避157
5.4.5 遗产使用权属问题及其规避157
5.5 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的保障机制158
5.5.1 政策保障158
5.5.2 法制保障161
5.5.3 宣传保障164
第6章 历史遗产的保护管理166
6.1 经济体制与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管理166
6.1.1 经济体制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166
6.1.2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管理166
6.1.3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管理168
6.2 转型期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管理实践169
6.2.1 文物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169
6.2.2 历史街区保护与国际交流开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171
6.2.3 “自下而上”的地方保护推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174
6.3 历史遗产的公共属性与公共管理175
6.3.1 历史遗产的公共属性176
6.3.2 遗产保护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177
6.3.3 遗产保护中的公平优先与兼顾效率179
6.4 完善历史遗产保护法规体系180
6.4.1 西方国家历史遗产法规体系180
6.4.2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现状182
6.4.3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问题184
6.4.4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解读186
6.4.5 完善我国历史遗产保护法规建议188
6.5 深化历史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改革189
6.5.1 西方国家历史遗产管理体制189
6.5.2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设置191
6.5.3 我国历史遗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93
6.5.4 我国历史遗产管理体制改革建议194
6.6 健全历史遗产保护相关制度197
6.6.1 登录制度197
6.6.2 所有权制度200
6.6.3 资金保障制度203
第7章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207
7.1 历史街区及其保护发展趋向207
7.1.1 历史街区的概念207
7.1.2 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趋向210
7.1.3 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214
7.2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观216
7.2.1 保护性利用的涵义216
7.2.2 保护性利用的动因218
7.2.3 保护性利用的原则220
7.3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策略223
7.3.1 以文化为核心224
7.3.2 以经济为基础226
7.3.3 以社会为保障230
7.3.4 以市场为手段231
7.4 基于职能发挥的保护性利用234
7.4.1 延续居住职能234
7.4.2 发挥商业职能236
7.4.3 发展旅游职能237
7.4.4 培育博览职能239
7.4.5 优化整合历史街区职能240
第8章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242
8.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242
8.1.1 工业遗产理论研究回顾242
8.1.2 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历程245
8.1.3 工业遗产保护经验总结250
8.2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困境与潜力253
8.2.1 工业遗产保护现状253
8.2.2 工业遗产保护问题256
8.2.3 工业遗产保护困境257
8.2.4 工业遗产保护潜力260
8.3 工业遗产的界定与构成262
8.3.1 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262
8.3.2 工业遗产的类型构成263
8.3.3 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268
8.4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269
8.4.1 科学的价值评价方法269
8.4.2 层次性的保护利用梯度272
8.4.3 多样化的保护利用模式275
8.5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整体发展融合277
8.5.1 弥合城市功能布局277
8.5.2 融入城市空间重构280
8.5.3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282
8.5.4 改善城市环境景观285
8.5.5 带动城市旅游产业288
第9章 文化景观的构成与保护293
9.1 文化景观概念的提出293
9.1.1 东西方“文化景观”概念的萌芽293
9.1.2 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296
9.1.3 “文化景观”概念解析297
9.2 文化景观的概念与类型划分300
9.2.1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类型划分方式300
9.2.2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类型划分方式304
9.2.3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分析307
9.3 文化景观的构成分析309
9.3.1 物质系统构成要素309
9.3.2 价值系统构成要素311
9.3.3 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的关系312
9.4 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313
9.4.1 文化景观物质系统的保存313
9.4.2 文化景观价值系统的传承316
第10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21
10.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321
10.1.1 国外保护观念的形成和发展321
10.1.2 我国保护观念的形成和发展324
1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与意义325
1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325
1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329
10.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331
1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方法332
10.3.1 表演艺术类遗产保护332
10.3.2 民俗节庆类遗产保护333
10.3.3 传统工艺类遗产保护335
10.3.4 科技知识类遗产保护337
10.4 与物质环境保护的融合与发展338
10.4.1 结合文化场所的保护338
10.4.2 利用物质载体展现339
10.4.3 融入文化旅游发展340
参考文献342
后记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