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文学观解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西文学观解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5031308.jpg)
- 姜桂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2931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比较文学-文学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文学观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编 中国古代文学观考察3
一 《文心雕龙》中的核心文学观3
(一)“文之为德也,大矣”6
(二)好作品的构造7
(三)好作家的特质14
(四)好评论家的表现31
二 钟嵘的诗歌美学思想36
(一)情、气、才:诗人的审美素质38
(二)“风力”、“丹彩”:诗歌的审美特征49
(三)“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歌的审美效应61
三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理论62
(一)审美体验的主要心理条件63
(二)审美体验的浑融状态69
(三)灵感到来时的审美体验状态76
(四)审美体验的超时空特点82
第二编 西方古代文学观分析93
一 柏拉图的文学观93
(一)在“镜子”的含义上否定艺术:“模仿说”93
(二)片面的深刻:“迷狂说”96
(三)针对特定接受者:文学功能观99
(四)从培养保卫者出发的价值取向:文学评价标准103
二 亚里士多德的文学观107
(一)在“创造”的含义上肯定艺术:“模仿说”108
(二)突出艺术规律的文学批评价值体系112
(三)比较的方法与语境:悲剧、史诗优劣论118
三 贺拉斯文学观中的新因素122
(一)“寓教于乐”原则的提出124
(二)审美范畴的辨析126
(三)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论述127
(四)天才与功夫关系的阐明130
(五)生活与心灵关系的触及132
(六)“磨刀石”之喻:关于批评的作用133
四 《论崇高》中的“崇高”分析136
(一)“崇高”的含义138
(二)“崇高”的来源140
(三)“崇高”的根源143
第三编 梁启超文学观掠影149
一 梁启超崇高美学思想初探149
(一)极言变与动之必要和效应149
(二)呼唤英雄、豪杰、大丈夫应时而出150
(三)崇高美意象与趋向崇高之路153
二 梁启超与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157
(一)使小说成为“文学之最上乘”161
(二)为新诗确立标准167
(三)亲笔实践,使新文体深入人心175
第四编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观探脉183
一 “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争论概述183
(一)20世纪中国文学是否具有现代性183
(二)如何理解“现代性”184
二 美学研究中的还原倾向质疑187
(一)“美的规律”先于、外于人而存在吗?188
(二)有必要为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寻找先天基础吗?192
(三)美感等同于生理快感吗?动物真有美感吗?194
三 接受美学的中国化及其意义199
(一)激活古代文论,为其现代转型提供可行之路203
(二)相互阐发,使马克思主义文论焕发新生机204
(三)文学研究新视角、新思路的形成206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变化的表现211
(一)优游于日常与闲适213
(二)迷恋于时尚与流行219
(三)满足于代偿与抚慰225
(四)沉醉于感官刺激与欲望释放229
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特性分析234
(一)追新与怀旧235
(二)个性与盲从238
(三)中产趣味与市民口味241
(四)多情与无情246
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的诸因素249
(一)市场经济250
(二)消费主义251
(三)大众文化253
(四)创伤体验254
(五)现实境遇258
(六)文学功能观262
七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分析264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265
(二)特定时期现象与古已有之现象268
(三)普遍现象与局部现象271
(四)事实存在与理想存在273
(五)事实存在与话题存在275
八 生态文学及其意义280
(一)生态文学的诞生及含义281
(二)生态文学与文学研究284
(三)生态文学与文化发展286
(四)生态文学与人类生存289
九 生态批评中的概念混乱问题292
(一)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293
(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艺学297
(三)生态批评与文艺生态学300
(四)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研究303
第五编 文学批评研究309
一 文学批评问题的地域性观照309
(一)从参与文坛话题的能力看311
(二)从视角、方法、思想资源、理论武器的丰富与否看311
(三)从批评从业者的存在方式看313
(四)从批评从业者的发展机会看314
二 文学批评观念的维度315
(一)批评的独立性315
(二)批评的批判性318
(三)批评的学理性319
(四)批评的可传播性321
三 文学批评方法的意义322
(一)批评方法意识322
(二)批评方法的丰富、更新324
(三)批评方法的活用325
四 詹姆逊的“辩证批评”327
(一)密码与破译330
(二)从抽象文化事实到具体语境332
(三)以考察关系的判断替代真或美的绝对334
(四)“晦涩”的文风是战斗的武器336
(五)超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338
主要参考文献342
后记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