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书属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书属读研究
  • 徐仁甫著;徐湘霖校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9540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14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古籍-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书属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误读现象(上)1

一 一词误分1

二 两词误合2

三 一句误读为两句2

四 两句误读为一句4

五 一章误读为两章4

六 两章误读为一章5

七 一首误读为两首6

八 两首误读为一首7

九 前章之末误为后章之首7

十 后章之首误为前章之末8

十一前卷之末误为后卷之首8

十二 后篇之首误为前篇之末9

十三 一事误为二事9

十四 二事误为一事10

十五 误此事为彼事11

十六 误此言为彼言12

十七 误指人言为自言13

十八 误自言为指人言13

十九 误专指为泛言14

二十 误泛言为专指15

二十一误正言为反诘15

二十二 误反诘为正言16

二十三 误记言为记事17

二十四 误记事为记言17

二十五 误引语为申加18

二十六 误申加为引语20

二十七 误答句为问句22

二十八 误问句为答句22

二十九 本是问答误为有答无问23

三十 本非问答误为问答24

卷二 误读现象(中)25

一误断词组25

二 误连词组25

三 误并列为偏正26

四 误偏正为并列27

五 误断并列关系28

六 误连并列关系28

七 误断主谓29

八 误连主谓30

九 误断动宾30

十 误连动宾31

十一误读主语为宾语32

十二 误读宾语为主语33

十三 误断兼语34

十四 误连兼语35

十五 误读补语为状语35

十六 误读状语为补语37

十七 误读宾语为修饰语38

十八 误读修饰语为宾语38

十九 误读并列句为连贯句39

二十 误读连贯句为并列句40

二十一误顶针为重言41

二十二 误重言为顶针41

二十三 误主动为被动42

二十四 误被动为主动42

二十五 误顺陈为倒装43

二十六 误倒装为顺陈43

二十七 误陈述为感叹44

二十八 误感叹为反诘44

二十九 误奇散为偶俪44

三十 误并承为单承45

三十一结上误为冒下46

三十二 冒下误为结上47

卷三 误读现象(下)51

一误读人名51

二 误读地名52

三 误读书名53

四 误读篇名54

五 误读实词55

六 误读虚词57

七 误读代词58

八 误读“夫”字58

九 误读“矣”字61

十 误读“也”字62

十一误读“焉”字63

十二 误读“然”字63

十三 误读“故”字65

十四 误读“与”字65

十五 误读“安”字67

十六 误读“云”字67

十七 误读“者”字68

十八 误读“之”字68

十九 误读“不”字69

二十 原文通顺误读反不通顺70

二十一原文整齐误读反不整齐71

卷四 误读原因(上)73

一不识古字而误读73

二 不识古义而误读74

三 不识古语而误读75

四 不识古制而误读76

五 不识古音而误读78

六 不识通假而误读79

七 不识避讳而误读80

八 不识语助而误读80

九 不识复词连用而误读81

十 不识复词复句自相为训而误读82

十一不识一言即重言而误读82

十二 不识顶针而误读83

十三 不识以人代言而误读83

十四 不识以地位代人物而误读84

十五 不识自为问答而误读85

十六 不识一问一答而误读85

十七 不识领下而误读86

十八 不识总结而误读87

十九 不识遥接而误读87

二十 不识间接而误读88

二十一不识文有节略而误读90

二十二 不识一人之词重加“曰”字而误读91

二十三 不识两人对话省“曰”而误读92

二十四 不识记言省“曰”而误读93

二十五 不识反言省“乎”而误读94

二十六 不识省文而误读95

二十七 不识倒文而误读96

二十八 不识衍文而误读97

二十九不识脱文而误读99

三十 不识讹文而误读101

三十一不识误倒而误读104

卷五 误读原因(下)107

一不知代词活用而误读107

二 不知基数作序数用而误读108

三 不知连动而误读109

四 不知使动而误读109

五 不知兼语而误读110

六 不知体词作谓语而误读110

七 不知句子形式作宾语而误读111

八 不知外位成分而误读111

九 不知定语与中心词有同一性而误读113

十 不知中心词可省略而误读114

十一不知介宾结构省“于”而误读114

十二 不知介宾结构省“之”而误读115

十三 不知连贯句省主语而误读116

十四 不知否定而误读118

十五 不知反诘而误读120

十六 不知层递而误读120

十七 不知进层而误读121

十八 不知让步而误读121

十九 不知感叹而误读122

二十 不知呼告而误读124

二十一不知一词两属而误读124

二十二 不知一词一读而误读125

二十三 误解实词而误读125

二十四 误解虚词而误读126

卷六 正读方法(上)129

一 一词一读129

二 一词重读130

三 一词两属自为一读131

四 数词数读(存目)132

五 一句分读132

六 两句连读133

七 数句连读135

八 一章分读137

九 数章合读139

十 数篇合读140

十一 经记分读140

十二 正文入注宜连读141

十三 注入正文勿连读142

十四 字形相似掉读144

十五 字音相近通读151

十六 四声转变读155

十七 互文互读159

十八 重词作“=”勿顺读例159

十九 重句全读160

二十 倒文顺读161

二十一 省文添读162

二十二 脱文补读164

二十三 衍文删读165

二十四 误文正读166

二十五 疑文参读168

二十六 阙文阙读169

卷七 正读方法(下)171

一用词例以定读171

二 用句例以定读173

三 用句法以定读175

四 用文法以定读177

五 用记法以定读178

六 用修辞以定读180

七 用书体以定读180

八 用协韵以定读182

九 用思想以定读183

十 用事实以定读184

十一 据上下文以定读186

十二 据本书以定读187

十三 据他书以定读189

十四 据模拟以定读190

十五 据引文以定属读190

十六 据引文以定篇章192

十七 据引文以定错简193

十八 据引文以明韵读194

十九 穿凿之读不可信195

二十 附会之读不可信195

二十一 牵强之读不可信196

二十二 立异之读不可信198

二十三 好奇之读不可信199

二十四 改字之读勿轻从201

二十五 添字之读勿轻从202

二十六 衍字之读勿轻从202

二十七 乙字之读勿轻从204

二十八 重字之读勿轻从205

二十九 两读皆通究孰为是206

三十 数读皆通择善而从208

三十一 正读解决纠纷210

三十二 正读发明大义211

校订后记&徐湘霖2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