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内科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敏章主编;邵丙扬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193X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1412页
- 文件大小:798MB
- 文件页数:14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内科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篇 总论&陈敏章1
第一章 内科学的来源3
第二章 内科学的范围6
第三章 内科医生应具有的素质8
第四章 内科学的思维方法10
第五章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12
第六章 内科学的治疗原则15
第二篇 临床主要症状的症状学17
第一章 发热&邝贺龄19
第一节 发热绪论19
一、发热疾病的分类19
二、发热机制20
三、发热疾病的检查20
四、原因未明发热疾病的诊断性治疗24
五、发热疾病的分组24
第二节 急性发热&邝贺龄 何树初25
一、急性感染性发热疾病25
二、急性非感染性发热疾病34
三、急性“未明热”36
第三节 急性发疹性发热&邝贺龄 彭文伟36
一、急性发疹性传染病36
二、结缔组织病41
三、变态反应性疾病42
四、血液病44
第四节 伴有肺部病征的急性发热&邝贺龄44
一、感染性疾病45
二、结缔组织病50
三、变态反应性疾病50
第五节 周期性发热&邝贺龄51
一、感染性周期性发热51
二、非感染性周期性发热52
第六节 长期发热&邝贺龄53
一、感染性疾病53
二、风湿性(结缔组织)疾病54
三、血液病57
四、恶性肿瘤58
第七节 慢性微热&邝贺龄59
一、器质性慢性微热59
二、功能性微热61
第二章 疼痛62
第一节 疼痛绪论&邝贺龄62
一、疼痛机制62
二、痛觉的类型62
三、诊断注意事项63
第二节 头痛&汪无级64
一、头痛的病因64
二、头痛的分类65
三、各类头痛的临床症状及其诊断标准66
四、头痛患者的检查诊断程序72
第三节 胸痛&郑振声74
一、胸痛的诊断75
二、引起胸痛的疾病75
(一)胸壁病变75
(二)胸腔脏器疾病77
(三)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疾病85
(四)腹部脏器疾病85
(五)其他原因85
第四节 急性腹痛&邝贺龄85
一、急性腹痛疾病的诊断86
二、引起急性腹痛的疾病89
第五节 慢性腹痛&邝贺龄101
一、慢性腹痛的诊断101
二、引起腹痛的疾病102
第六节 肢痛&邝贺龄 曾蔼文115
一、肢痛的病因与诊断115
二、引起肢痛的疾病116
第七节 急性关节痛&邝贺龄124
一、急性关节痛的诊断124
二、引起急性关节痛的疾病125
第八节 慢性关节痛&邝贺龄129
一、慢性关节炎130
二、慢性关节病133
三、慢性关节周围痛性疾病136
第三章 呼吸和循环系统症状139
第一节 咳嗽&吴为群 容中生139
一、病因139
二、发病机制139
三、诊断方法139
四、鉴别诊断140
第二节 咯血&邝贺龄 季溢煊146
一、咯血的诊断146
二、引起咯血的疾病148
第三节 呼吸困难&容中生 邝贺龄152
一、呼吸困难的类型152
二、呼吸困难的诊断153
三、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153
第四节 心脏杂音&周令仪159
一、心脏杂音的原理159
二、诊断注意事项160
三、各种心脏杂音的临床意义163
第五节 心脏增大&周令仪 陆堃175
一、心脏增大的影像学检查176
二、心脏增大疾病的分类177
第六节 紫绀&周令仪 邝贺龄191
一、异常血红蛋白血症192
二、中央性紫绀193
三、周围性紫绀196
第七节 水肿&郑振声198
一、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198
二、根据水肿性质和部位的分类198
三、引起全身性和局限性水肿的疾病198
第八节 胸腔积液&容中生 邝贺龄204
一、胸腔积液的病因与分类204
二、胸腔积液的诊断204
三、感染性胸腔积液205
四、肿瘤性胸腔积液206
五、结缔组织疾病所致胸腔积液206
六、其他原因的胸腔积液206
七、漏出性胸腔积液207
第九节 高血压&郑振声208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08
二、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208
三、高血压病210
四、继发性高血压211
第十节 低血压与休克&郑振声218
一、慢性低血压218
二、休克220
第四章 消化系统症状224
第一节 口腔损害&邝贺龄224
一、口腔粘膜疹与炎症225
二、口腔粘膜糜烂与溃疡228
三、口腔粘膜增殖性病变231
第二节 吞咽困难&邝贺龄232
一、口腔、咽、喉疾病所致吞咽困难233
二、食管性吞咽困难233
第三节 呕吐&邝贺龄238
一、反射性呕吐238
二、中枢性呕吐240
三、前庭障碍性呕吐242
四、神经官能性呕吐242
第四节 急性腹泻&王天才 梁扩寰243
一、病因与分类243
二、发病机制243
三、临床表现243
四、诊断方法243
五、常见急性腹泻疾病244
第五节 慢性腹泻&王天才 梁扩寰249
一、病因与分类249
二、发病机制250
三、诊断方法250
四、各种慢性腹泻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断要点252
第六节 便秘&章天予256
一、便秘的发病机制257
二、便秘的病因及分类257
三、便秘的临床表现258
四、便秘的诊断258
第七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章天予25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59
二、临床表现260
三、诊断260
四、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261
第八节 便血&章天予26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63
二、便血的诊断264
三、引起便血的疾病265
第九节 黄疸&田德安 梁扩寰268
一、胆红素的代谢268
二、黄疸的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270
三、诊断注意事项272
四、各类型黄疸疾病276
第十节 腹部肿块&王天才 梁扩寰286
一、腹部肿块的病因286
二、腹部肿块鉴别诊断应注意的问题286
三、腹部肿块的诊断方法288
四、各种腹部肿块的临床特征与诊断要点289
第十一节 肝肿大&王天才 梁扩寰295
一、肝肿大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95
二、肝肿大的诊断方法296
三、各种肝肿大性疾病297
第十二节 腹水&田德安 梁扩寰302
一、发病机制302
二、临床表现303
三、诊断方法303
四、引起腹水的疾病306
第五章 血液系统症状310
第一节 贫血&程毓蒨310
一、贫血发病机制310
二、贫血病人的检查诊断311
三、贫血的分类及临床表现312
第二节 出血倾向&刘文会326
一、止血机制326
二、凝血机制327
三、抗凝机制及纤维蛋白溶解机制328
四、诊断注意事项328
五、出血倾向的一般病因330
六、出血倾向疾病诊断要点330
第三节 淋巴结肿大&刘文会336
一、淋巴结肿大的检查336
二、淋巴结肿大的原因337
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疾病诊断要点337
第四节 脾肿大&刘文会341
一、诊断342
二、脾肿大的一般原因343
三、不同程度脾肿大疾病诊断要点343
第六章 泌尿系统症状&尹培达348
第一节 排尿功能异常348
一、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348
二、尿潴留350
三、尿失禁351
第二节 尿量异常352
一、少尿与无尿352
二、多尿355
第三节 尿色异常358
一、血尿358
二、血红蛋白尿368
三、肌红蛋白尿370
四、卟啉尿370
五、脓尿371
六、乳糜尿375
七、胆色素尿377
第七章 内分泌代谢系统症状&余斌杰 梁奕铨379
第一节 甲状腺肿379
一、甲状腺肿的局部检查379
二、实验室检查380
三、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381
第二节 体型异常386
一、体型及其相关因素386
二、体型的检查386
三、体型异常的病因388
四、临床常见的几种异常体型389
第八章 神经系统症状397
第一节 眩晕&朱文炳397
一、解剖生理基础397
二、病因分类397
三、各种眩晕症的临床特点398
四、诊断步骤400
五、鉴别诊断403
第二节 晕厥&余醖宜 吕传真404
一、晕厥的病因与分类404
二、各类晕厥的临床特征40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408
第三节 颅内压增高&刘焯霖409
一、病因409
二、发病机制409
三、症状411
四、类型412
五、诊断415
第四节 抽搐&吕传真417
一、抽搐的解剖生理基础417
二、病因418
三、抽搐的临床类型418
四、各类抽搐的临床特征418
五、诊断过程420
六、鉴别诊断421
第五节 昏迷&黄如训422
一、解剖生理基础422
二、病因423
三、临床表现424
四、诊断过程426
五、鉴别诊断429
第六节 不自主运动及共济失调&蒋雨平 吕传真431
一、不自主运动431
二、共济失调439
三、诊断过程441
四、鉴别诊断442
第七节 瘫痪&李乃忠442
一、解剖生理基础与发病机制443
二、病因与分类445
三、临床特征44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49
第九章 精神症状&舒良454
第一节 绪论454
第二节 常见精神症状454
一、认知障碍454
二、情感障碍458
三、意志行为障碍459
四、意识障碍459
五、自知力460
六、定向力460
第三节 常见精神症状群460
一、幻觉症460
二、妄想综合征460
三、躁狂状态460
四、抑郁状态461
五、紧张性综合征461
第三篇 诊断基础和治疗原则463
第一章 诊断基础465
第一节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戚仁铎465
一、病史采集465
二、体格检查468
第二节 实验诊断469
一、一般临床检验&王鸿利469
二、临床化学检验&王鸿利471
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王鸿利477
四、临床免疫学检验&杨贵贞479
第三节 仪器检查原理486
一、心电图学检查原理&吴宁486
二、超声诊断&徐智章 张运488
三、X线成像&陶慕圣495
四、磁共振成像&陶慕圣498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任长征500
第四节 诊断思维方法与步骤&戚仁铎503
一、调查研究,收集材料503
二、归纳分析,形成印象504
三、临床实践,明确诊断504
第二章 临床治疗原则506
第一节 药物治疗&曾繁典506
一、药物治疗的分类506
二、影响药物治疗效应的因素506
三、药品处方508
四、基本药物和非处方药509
第二节 临床免疫治疗&杨贵贞511
一、免疫治疗的适应证511
二、免疫治疗的一般措施511
第三节 放射治疗&田国栋515
一、放射治疗概述515
二、放射治疗的原理515
三、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516
四、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评价516
第四节 介入治疗&陶慕圣517
一、血管性介入治疗518
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518
第五节 康复治疗&南登昆520
一、概念520
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520
三、康复治疗方法与作用521
四、康复治疗的方式523
五、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523
第六节 心理治疗&严和骎523
一、心理治疗在医疗工作中的意义523
二、心理治疗的种类524
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526
四、心理治疗中的共同因素527
五、几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527
第四篇 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529
第一章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朱定尔531
第一节 生命科学及其前沿531
一、生命科学的前沿531
二、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和生命本质的一致性531
三、分子生物学的定义531
四、重组DNA技术532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532
一、DNA和遗传信息的研究和认识阶段(1944~1970年)532
二、重组DNA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阶段(1970~1975年)533
三、分子生物学的渗透、应用和大发展阶段(1975~至今)534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535
一、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535
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536
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536
四、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537
第二章 核酸、基因和染色体&朱定尔538
第一节 核酸——DNA和RNA538
一、核苷酸的组成和结构538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540
三、RNA的结构与功能541
第二节 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及其组织543
一、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543
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544
第三节 染色体546
一、染色体的化学组成546
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546
第三章 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杨渝珍549
第一节 中心法则549
第二节 DNA复制550
第三节 转录及转录后加工551
第四节 翻译和多肽链合成552
第五节 肽链翻译后的修饰加工553
第六节 蛋白质折叠及其调控553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泌和转运(信号肽导肽)554
第四章 细胞内的信使分子及细胞的信息传递机制&杨渝珍556
第一节 细胞的信息传导系统556
第二节 生物体内的信息物质557
一、cAMP557
二、Ca2+557
三、IP3和DG557
四、cGMP558
五、NO559
六、Cer(神经酰胺)559
第三节 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559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Ras-MAPK信号传导途径559
二、受体-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561
三、受体门控离子通道562
第五章 基因表达的调控&赵修竹564
第一节 概述564
第二节 转录前调控564
一、基因削减或丢失564
二、基因扩增564
三、基因重排564
四、基因修饰与变构564
五、基因的开放与封闭—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565
第三节 转录水平的调控565
一、概述565
二、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566
三、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566
第四节 转录后调控569
第五节 翻译水平的调节569
一、mRNA稳定性的调节569
二、翻译效率的调节569
第六节 翻译后调节569
第七节 关于基因表达的负调控问题570
一、转录前负调控570
二、转录水平的负调控570
三、转录后负调控571
第六章 分子病理学概论&赵修竹573
第一节 概述573
第二节 基因突变——分子病发生的重要基础573
一、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573
二、基因突变的后果574
第三节 遗传性酶病(遗传性代谢病)574
第四节 遗传性蛋白质缺陷575
第五节 生物膜与疾病575
一、生物膜属于生物超分子体系575
二、膜损伤与膜病概况575
第六节 受体与受体病576
一、受体概述576
二、受体病概况577
第七节 信息转导分子G蛋白与疾病578
一、G蛋白与肿瘤578
二、G蛋白基因缺失与Albright病578
三、G蛋白与霍乱及百日咳579
第八节 DNA修复与修复不良579
一、DNA的损伤与修复579
二、DNA修复不良性疾病579
第七章 基因诊断&范慕贞581
第一节 基因诊断的意义及特点581
第二节 基因诊断的基本途径581
第三节 基因诊断主要技术、方法和原理582
第四节 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585
一、遗传病的基因诊断585
二、传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586
三、恶性肿瘤的基因诊断588
四、心血管病有关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590
第八章 基因治疗&范慕贞592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592
第二节 基因转移手段及途径592
一、目的基因592
二、基因转移手段592
三、基因转移途径594
第三节 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595
一、遗传病的基因治疗595
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595
三、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596
四、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596
第五篇 医学遗传学基础599
第一章 概论&刘希贤601
第一节 遗传性疾病的概念601
第二节 遗传病的分类602
第二章 遗传物质——基因和染色体&金明604
第一节 基因604
一、基因的结构604
二、基因的复制605
三、基因的表达605
四、基因重组607
第二节 染色体607
一、染色质的分子组成607
二、染色体的分子结构609
三、中期染色体609
第三节 配子发生和减数分裂614
一、配子发生614
二、减数分裂615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金明618
第一节 孟德尔定律618
一、分离律618
二、自由组合律619
第二节 连锁与交换律620
第三节 遗传平衡定律621
第四章 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病&张思仲623
第一节 人体染色体畸变623
一、染色体的数目畸变623
二、染色体的结构异常623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综合征627
一、染色体畸变综合征的分类627
二、染色体异常发生的频率627
三、染色体检查628
四、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628
五、性染色体综合征631
第五章 基因突变&刘希贤636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概念636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种类636
一、碱基置换突变636
二、移码突变637
三、整码突变637
四、染色体的错误配对和不等交换637
第三节 调控基因突变对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638
第四节 基因突变后果638
第六章 单基因遗传病&刘希贤640
第一节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640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640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42
三、X连锁遗传病642
四、Y连锁遗传644
五、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644
六、二对基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遗传病644
七、单基因病的遗传异质性与遗传方式645
八、不同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现象645
九、单基因病与致病基因的表达646
第二节 基因突变致蛋白质合成异常647
一、正常血红蛋白的组成、结构及遗传控制647
二、血红蛋白病的分类和分子基础649
第三节 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异常654
一、酶活性降低引起的遗传性酶病654
二、酶活性增高引起的遗传性酶病658
第四节 三核苷酸重复片段扩增突变所致的遗传病658
第七章 多基因遗传病&金明660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660
第二节 易患性、发病阈值和遗传率660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662
第八章 线粒体基因病&刘希贤664
第一节 线粒体基因组664
第二节 人类线粒体基因病665
第九章 肿瘤的遗传基础&张思仲667
第一节 肿瘤发病中的遗传因素667
一、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667
二、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667
三、遗传性肿瘤667
四、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668
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668
第二节 肿瘤和染色体异常669
一、肿瘤的染色体数目异常669
二、肿瘤的染色体结构异常669
第三节 肿瘤发病的遗传机制670
一、体细胞突变670
二、癌基因671
三、肿瘤抑制基因672
第十章 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张思仲674
第一节 基因诊断的原理674
一、基因探针674
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674
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674
第二节 常用基因诊断技术676
第三节 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676
一、直接诊断和间接诊断676
二、基因异常与诊断方法的选用676
三、遗传病的基因诊断举例677
四、基因异常不明的遗传病的诊断—连锁诊断举例678
第六篇 临床免疫学基础681
第一章 当代免疫学进展概述&杨贵贞683
第一节 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当代免疫学特点683
一、免疫学科的形成683
二、当代免疫学科特点684
第二节 分子免疫学进展与临床685
一、超抗原与人类某些疾病685
二、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686
三、补体受体与艾滋病感染686
四、粘附分子与免疫相关疾病686
第三节 免疫生物工程进展与临床687
一、免疫生物工程概述687
二、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单抗的临床应用688
三、重组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剂689
四、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689
五、重组疫苗与疾病的预防689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增殖性疾病&孔宪涛691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691
一、Ig的四肽链模式结构691
二、Ig分子的酶解片段691
三、Ig分子中的糖基691
四、L链的结构和功能692
五、H链的结构和功能692
六、绞链区及其功能692
七、J链的结构和功能692
八、Ig的合成与代谢692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和抗体多态性693
一、Ig基因结构693
二、Ig基因的拼接693
三、Ig多样性的产生693
四、抗体的多样性693
五、Ig类型的转换694
六、抗原特异性Ig的产生694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增殖症695
一、肝病695
二、与IgE异常有关的疾病695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异常的临床疾患696
一、多发性骨髓瘤696
二、巨球蛋白血症697
三、重链病697
四、轻链病697
五、半分子免疫球蛋白病698
六、良性M蛋白血症698
第三章 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金伯泉699
第一节 免疫细胞及其表面标记699
一、细胞表面标记699
二、T淋巴细胞701
三、B淋巴细胞704
四、NK细胞705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705
一、细胞因子的种类705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及生物学活性706
三、细胞因子受体709
第四章 补体系统和炎症&程松高711
第一节 概述711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分子结构与功能711
一、补体固有分子711
二、补体调节分子711
三、补体受体分子711
四、关于补体分子的遗传学711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控714
一、经典途径714
二、旁路途径716
第四节 补体系统与凝血、纤溶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716
第五节 补体系统激活产物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717
一、补体激活产物的炎症效应717
二、补体激活产物在变态反应中的致炎作用718
第六节 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719
一、补体代谢水平的异常719
二、补体先天性缺陷719
三、与补体过度活化相关的病理状态720
第五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龚非力722
第一节 人类主要相容性复合体概述722
一、HLA的概念722
二、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722
三、HLA复合体的遗传方式及多态性723
四、HLA抗原的分子结构723
五、HLA抗原的表达与调控724
第二节 HLA的生物学功能725
一、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725
二、限制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725
三、参与抗原的处理725
四、参与免疫调节725
五、参与免疫细胞分化726
第三节 HLA与医学的关系726
一、HLA与疾病关联726
二、HLA与器官移植727
三、HLA与输血727
四、HLA与母胎关系727
五、HLA与法医727
第四节 HLA分型技术727
一、血清学分型技术727
二、细胞学分型技术728
三、DNA分型技术728
第五节 HLA与内科临床728
一、HLA与内科疾病的发生728
二、HLA与内科疾病的诊断729
三、HLA与内科疾病的防治729
第六章 自身免疫与疾病&马宝骊731
第一节 名词的由来与认识的演变731
一、自身免疫与自身耐受的经典概念731
二、生理与病理性自身免疫731
第二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的诱因731
一、自身抗原与其它激活剂731
二、机体因素732
第三节 病理性自身免疫发生机理733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与分类734
一、基本特征734
二、分类734
第五节 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病735
一、已知自身抗体所针对的自身抗原735
二、自身抗体造成病理损伤的机理735
第六节 自身致敏T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病736
一、致敏T淋巴细胞参与自身免疫病的证据736
二、自身致敏T淋巴细胞造成自身免疫病理损伤的机制737
第七篇 临床肿瘤学基础739
第一章 概论&管忠震741
第一节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概况与趋势741
第二节 癌症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变化741
第三节 内科医师在癌症防治中的作用与责任741
一、癌症的诊断741
二、恶性血液疾患的治疗741
三、实体肿瘤的综合治疗742
四、癌症综合治疗中的主诊医师742
第四节 临床肿瘤学与肿瘤内科学742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黄腾波管忠震744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和范畴744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744
第三节 我国主要癌瘤的地区分布特点747
第四节 我国主要癌瘤的死亡率及位次747
第三章 肿瘤诊断学总论&管忠震749
第一节 肿瘤的临床诊断749
一、肿瘤的临床表现749
二、体格检查751
三、常规化验751
四、特殊检查751
第二节 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诊断752
第三节 肿瘤的分期诊断753
第四节 健康人群癌症筛查753
第五节 防癌宣传753
第四章 肿瘤治疗学总论&管忠震755
第一节 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755
第二节 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及临床应用756
第三节 化学治疗的基本原则757
第五章 抗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胥彬王兴旺759
第一节 细胞增殖动力学759
第二节 抗肿瘤药的基本作用方式及药物分类760
第三节 抗肿瘤药的新作用靶点761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763
第五节 肿瘤细胞的抗药性763
第六节 抗肿瘤药的常见毒性与联合用药原则764
第七节 抗肿瘤药的研究方向765
第六章 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管忠震767
第一节 癌症化学治疗的历史及发展概况767
第二节 癌症化疗的药理学基础及临床意义768
第三节 合理使用抗癌药物的一些原则771
第四节 临床工作中如何决定选用化疗方案775
第五节 常见癌症的标准治疗方案777
第六节 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787
第七节 化学治疗的新进展796
第八节 化学治疗的展望799
第八篇 临床药理学基础803
第一章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桑国卫805
第一节 前言805
第二节 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药理学基础805
一、目前存在的各种治疗决策不当问题805
二、合理的药物治疗806
三、影响选择合理处方的因素807
第三节 药物治疗的定量基础: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810
一、由剂量-作用关系决定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810
二、药效动力学模型811
三、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学812
四、药物作用的时间过程812
五、药物作用的滞后现象813
第四节 临床药理学实验室在改善药物治疗中的作用813
一、血浆药物浓度与临床作用的相关性814
二、血浆药物浓度测定的主要应用815
第二章 新药的临床评价与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曾繁典817
第一节 新药临床评价的意义和条件817
第二节 临床试验817
一、Ⅰ期临床试验817
二、Ⅱ期临床试验818
三、Ⅲ期临床试验820
第三节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821
一、GCP的基本内容821
二、药品临床试验研究者的职责822
三、申办者的职责822
四、药品临床试验方案822
五、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823
第三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桑国卫824
第一节 影响血药浓度的药代动力学因素825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826
一、药代动力学中的动力学过程826
二、房室模型827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828
四、药物的消除829
五、药物的清除率830
六、药物吸收动力学832
第三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835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835
二、生物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835
三、单剂给药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836
四、需要观察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研究836
五、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方法837
六、生物利用度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839
第四章 特殊人群的临床药理学&曾繁典841
第一节 妊娠妇女的临床用药841
一、妊娠期妇女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841
二、妊娠期用药对胎儿的影响841
三、临产期用药对新生儿的影响842
第二节 新生儿、婴幼儿及哺乳妇女临床用药843
一、新生儿和婴儿的药代动力学特征843
二、哺乳妇女用药对乳婴的影响843
第三节 老年患者的临床用药问题844
一、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征844
二、药效动力学的特征845
三、老年患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845
第五章 遗传因素与临床用药&周宏灏847
第一节 遗传是药物作用的决定因素847
一、遗传与药物代谢和作用847
二、遗传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847
三、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847
四、由单基因性状决定的药物代谢或反应异常的主要表现847
五、产生药物代谢酶变异的原因848
第二节 遗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848
一、琥珀酰胆碱水解848
二、异烟肼乙酰化多态性849
三、药物氧化850
四、乙醇脱氢酶多态性852
第三节 遗传决定的药物反应异常853
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853
二、谷胱甘肽合成酶缺陷853
三、药物诱导性肝损害敏感性增高853
四、恶性高热854
五、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GPRT)缺陷854
六、香豆素类抗凝药受体结合减少854
七、标记基因和药物反应854
第四节 某些药物的遗传性反应变异854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和神经安定剂854
二、β-受体阻滞剂855
三、可待因和吗啡855
四、苯妥因856
五、钙拮抗剂856
第六章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王一尘857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与意义857
第二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857
一、进入人体前的药物相互作用857
二、与药代动力学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858
三、与药效动力学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862
第三节 容易发生严重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背景863
第四节 预防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原则865
第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王永铭陈斌艳867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含义与分类867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867
一、自发呈报系统867
二、集中监测系统868
三、病例对照研究869
四、队列研究870
五、记录联结870
六、记录应用871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选择871
第四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存在的问题871
第八章 临床药理的实验设计与统计&孙瑞元874
第一节 临床药理的实验设计874
第二节 临床药理统计的基本概念877
第三节 临床药理研究的可比性分析878
第四节 临床研究中药物疗效的统计分析879
第五节 症状缓解情况的统计分析881
第六节 定量指标的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882
第七节 临床研究中量效关系分析886
第八节 临床研究中等效性分析886
第九节 临床研究中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887
第九篇 临床流行病学889
第一章 绪论&王家良891
第一节 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891
第二节 本学科的特色和任务891
第三节 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学892
第四节 本学科对临床医学的作用和价值894
第二章 病因的研究与评价&曹家琪 王家良896
第一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的基本概念896
第二节 疾病的自然史及其对病因研究的意义897
第三节 病因学研究的规律程序897
第四节 病因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其论证强度899
第五节 病因学研究的评价原则与方法900
第三章 诊断性试验的研究与评价&林果为904
第一节 诊断试验研究设计的方法904
第二节 诊断性试验评价的指标和意义904
第三节 诊断试验正常参考值的确立方法907
第四节 疾病早期诊断909
第五节 提高诊断效率的原则和方法910
第六节 评价诊断性试验质量的原则与方法912
第四章 疾病治疗的研究与评价&王家良914
第一节 治疗疾病的决策基础914
第二节 治疗性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914
第三节 影响治疗性研究质量的因素918
第四节 治疗性试验的依从性919
第五节 治疗性研究评价的原则与方法920
第五章 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王觉生924
第一节 研究预后的重要意义924
第二节 自然病史与临床病程925
第三节 影响预后的因素925
第四节 研究预后的设计方案926
第五节 评价预后研究的原则与方法927
第十篇 感染性疾病931
第一章 总论933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彭文伟933
一、感染的概念933
二、感染过程的不同表现933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934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934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彭文伟935
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935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936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937
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彭文伟938
一、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938
二、感染性疾病流行过程的特征939
第四节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干梦九940
一、临床诊断940
二、病原学诊断942
三、流行病学资料947
第五节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龚正948
一、治疗原则948
二、治疗方法949
第六节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彭文伟961
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961
二、预防措施962
第二章 病毒感染964
第一节 疱疹病毒感染964
一、水痘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倪若愚964
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雷秉钧969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雷秉钧971
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翁心华973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彭文伟979
第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姚集鲁1001
一、轮状病毒性胃肠炎1001
二、诺瓦克样病毒性胃肠炎1002
三、其他病毒性胃肠炎1003
第四节 风疹病毒感染&刘湘云1004
第五节 黄病毒感染1006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胡国龄1006
二、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肖杰生1011
第六节 森林脑炎&倪若愚1018
第七节 副粘液病毒感染1021
一、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贺永文1021
二、麻疹病毒感染&刘湘云1025
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刘湘云1030
第八节 狂犬病&张定凤1031
第九节 流行性感冒&黄安华1037
第十节 病毒性出血热1042
一、汉坦病毒属出血热&罗端德1042
二、克里米亚-新疆出血热&贺永文1050
第十一节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姚集鲁1052
第十二节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彭文伟1054
第十三节 肠道病毒感染&欧阳颗1074
一、脊髓灰质炎1074
二、柯萨奇病毒感染1080
三、埃可病毒感染1083
四、新型肠道病毒感染1085
第三章 衣原体感染&王勤环1087
第一节 鹦鹉热1088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感染1089
第三节 肺炎衣原体感染1091
第四章 立克次体病&杨绍基1093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1093
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1096
第三节 恙虫病1098
第四节 Q热1103
第五节 斑点热1106
第五章 支原体感染&张乃昌1111
一、支原体肺炎1111
二、其他部位支原体感染1112
第六章 细菌感染1114
第一节 葡萄球菌感染&翁心华1114
第二节 链球菌感染&傅希贤1121
一、A组链球菌感染1122
二、B组链球菌感染1126
三、C维链球菌感染1126
四、D组链球菌感染1127
五、F组链球菌感染1127
六、G组链球菌感染1128
七、H组链球菌感染1128
八、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128
第三节 肺炎球菌感染&殷明纲1128
第四节 脑膜炎球菌感染&王小根1134
第五节 淋球菌感染&许德清1142
第六节 白喉&乔光彦1146
第七节 炭疽&马亦林1149
第八节 李司忒菌感染&周亚苏1152
第九节 霍乱&罗端德1154
第十节 弯曲菌感染&胡国龄1161
一、弯曲菌肠炎1161
二、其他弯曲菌感染1164
第十一节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潘孝彰1165
一、概述1165
二、大肠杆菌感染1166
三、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及沙雷菌属感染1169
四、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及普鲁菲登斯菌属感染1170
第十二节 沙门菌感染1172
一、伤寒&姚集鲁1172
二、副伤寒&姚集鲁1180
三、其他沙门菌感染&杨绍基1181
第十三节 志贺菌感染&王勤环1189
第十四节 假单胞菌属感染&翁心华1196
一、类鼻疽1196
二、鼻疽1197
三、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感染1199
第十五节 嗜血杆菌感染&傅希贤1202
一、流感嗜血杆菌感染1202
二、杜克嗜血杆菌感染1203
三、嗜泡沫嗜血杆菌感染1203
四、埃及嗜血杆菌感染1203
第十六节 布氏杆菌病&田庚善1205
第十七节 兔热病&翁心华1208
第十八节 鼠疫&乔光彦1210
第十九节 百日咳&罗端德1215
第二十节 念珠状链杆菌性感染&贺永文1219
第二十一节 厌氧菌感染&徐肇玥1221
第二十二节 破伤风&欧阳颗1227
第二十三节 分支杆菌感染1230
一、结核病&刘世琬1230
二、麻风&雷秉钧1235
第二十四节 败血症&黄安华1238
第二十五节 感染性休克&徐肇玥1245
第七章 螺旋体感染1253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雷秉钧1253
第二节 梅毒&许德清1259
第三节 回归热&乔光彦1265
第四节 莱姆病&乔光彦1268
第五节 小螺体性鼠咬热&贺永文1272
第六节 雅司&许德清1273
第八章 深部真菌病&徐肇玥1276
第九章 原虫感染1285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阿米巴病)&马亦林1285
一、阿米巴痢疾1285
二、阿米巴肝脓肿1289
第二节 自生生活阿米巴感染(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马亦林1291
第三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陈雅棠1292
第四节 梨状鞭毛虫病&陈雅棠1294
第五节 滴虫病&陈雅棠1297
一、滴虫性阴道炎1297
二、肠滴虫病1299
三、口腔毛滴虫病1299
第六节 疟疾&胡国龄1300
第七节 利什曼原虫感染&赵树馨1310
一、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1310
二、皮肤利什曼病1314
第八节 锥虫感染&赵树馨1316
一、美洲锥虫病1316
二、非洲锥虫病1318
第九节 弓形虫感染&赵树馨1321
第十节 肺孢子虫病&陈雅棠1327
第十一节 隐孢子虫病&陈雅棠1330
第十章 蠕虫感染1334
第一节 血吸虫感染&陈雅棠1334
一、日本血吸虫病1334
二、其他血吸虫病(曼氏、埃及、湄公、间插血吸虫病)1344
三、血吸虫尾蚴性皮炎1347
第二节 并殖吸虫感染&马亦林1348
第三节 华支睾吸虫病&肖杰生1353
第四节 姜片虫感染&马亦林1359
第五节 丝虫感染&刘克洲1360
一、淋巴丝虫感染1360
二、旋盘尾丝虫感染1365
三、罗阿丝虫感染1367
第六节 类圆线虫感染&张乃昌1368
第七节 毛圆线虫感染&张乃昌1369
第八节 广州管圆线虫病&肖杰生1370
第九节 钩虫感染&张乃昌1373
第十节 蛔虫感染&张乃昌1377
第十一节 蛲虫病&赵桂珍1380
第十二节 旋毛虫病&赵桂珍1381
第十三节 肠绦虫病&赵桂珍1384
第十四节 囊虫病&赵桂珍1386
第十五节 包虫病&赵桂珍1390
一、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1390
二、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1392
第十六节 曼氏裂头蚴病&王小根1393
第十七节 棘头虫病&王小根1396
第十八节 蠕虫蚴移行症&王小根1398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1398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1399
第十一章 医院感染&黄安华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