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诗文评”到“文艺学” 中国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诗文评”到“文艺学” 中国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读
  • 杜书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003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诗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从“诗文评”到“文艺学” 中国三千年诗学文论发展历程的别样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从中外古今的大视野看中国文论&高建平1

前言1

第一编“诗文评”论19

第一章论“诗文评”及中西诗学文论的根本差别19

第一节“诗文评”由来19

第二节“诗文评”作为中国古代评文说诗的特殊学问21

第三节 中国“诗文评”不是西方“文学批评”:二者似是而非25

第四节 略窥“诗文评”之民族徽章和印记28

第五节 透过“诗文评”的外在风貌往里瞧,还能窥见什么36

思考题45

第二编“诗文评”史论49

第二章 中华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结构之雏形49

第一节 早期中华审美文化掠影49

第二节 抒情传统52

第三节 质朴而隽永的审美风格56

第四节 温柔中和的审美心态58

第五节 美善合一的审美趋向59

第六节“赋比兴”的审美旨趣60

思考题64

第三章 周秦两汉:“诗文评”之孕育66

第一节 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片言只语67

第二节 萌芽期的“三个代表”69

《尚书》之“诗言志”:“开山纲领”70

孔子诗论:儒家诗学元点72

“季札观乐”:开多派诗评之先河73

第三节“爱”与“恨”和“贬”的尖锐对立——儒、墨、法、道对“诗”的不同态度76

儒家爱“诗”76

墨家法家“恨”诗88

老庄“贬”诗92

第四节 娘胎里定尊位——汉代独尊儒术与主流诗学文论思想的确立95

由“独尊”现象引发的思考95

“独尊”的形成和根据98

汉代儒家诗学文论渐成主流103

思考题112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诗文评”学科之辉煌登场——中国古代诗学文论学科的诞生114

第一节“诗文评”学科诞生的标志115

独立的论著和专门的论家116

独立的对象和特定的内容120

特定的范畴、术语和语码系统121

足够量的实践和成果122

第二节 审美的自觉和“文的自觉”123

维持“诗文评”生命存活的空气和水124

魏晋:审美自觉和“文的自觉”时代到来了126

“文的自觉”——对诗文认识发生质的变化129

第三节“诗文评”学科诞生和繁荣的特殊历史机缘131

社会动荡而精神宽松131

玄学兴盛及精神解放134

佛学东来的催生作用138

第四节 伟大的形式运动145

形式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146

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的形式自觉151

“四声”的发现154

伟大的形式运动158

思考题167

第五章 唐宋金元:并非“衰落”,而是“隆起”169

第一节从“唐宋变革”论说起169

“唐宋变革”论170

概说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174

铃木虎雄的论断与史实不符176

第二节 对偶说之创立及律诗之形成:形式运动的延续178

两股强大的传统178

“对偶说”的创立以及由此直接促成律诗的形成180

律诗与“唯美派”杜甫及其他184

第三节“诗有三境”说:“意境”理论的起始186

王昌龄的“诗有三境”186

意境说的发展188

“意境”之我见190

第四节 诗话时代来了191

诗话时代略窥192

欧阳修和《六一诗话》194

张戒和严羽195

第五节 评点源始202

说“评点”202

吕祖谦《古文关键》206

吕祖谦之后“评点”的发展207

思考题211

第六章 明清:“集大成”·走向“终结”·酝酿“新生”213

第一节 明代的贡献215

“诗文评”在明代正式得名215

鸟瞰全貌220

阳明心学和王门后学的巨大作用223

第二节 清代“诗文评”之“集大成”:略述几个代表230

小序230

清代诗学一般情况掠影233

叶燮236

小说评点:金圣叹241

曲论:李渔247

第三节“地火在运行”251

“地”火从“天”来251

对于中华帝国,这是些“要命”的观念255

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259

学术必然随之变革262

思考题265

第三编从“诗文评”到“文艺学”之蜕变论269

第七章从“诗文评”向“文艺学”的转化269

第一节 起点:梁启超、王国维和他们的同道270

梁启超270

王国维274

梁、王的同道276

开始发生质的变化278

第二节 五四时期:雏形279

在激烈批判中塑形279

“文学概论”281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型284

大批论著标志着现代文艺学基本成型284

苏俄和西方论著的译介288

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件事情290

第四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定格292

“文艺学”术语的出现292

理论的“定格”294

第五节 新时期:突破296

突破,或者叫“反叛”296

“文学理论”或“文学原理”300

第六节 转化中的种种问题思考302

“混血儿”再思考302

学术范型的变换304

转化中的“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305

站在社会历史文化的维度上看待“文艺学”307

启示录309

思考题314

附录一 从石器上看审美的胚芽316

附录二 面对传统:继承与超越324

附录三 伟大的学界“革命”家梁启超——漫议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梁启超的巨大贡献(在中山大学的演讲)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