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 8 明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通史 8 明代卷
  • 宗韵本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5729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96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通史 8 明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明代教育发展的背景1

第一节 政治环境与教育1

一、高度中央集权政治的确立1

二、统治思想的确立8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与教育11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1

二、田制、户籍制度与教育14

第三节 思想学术的发展与教育17

一、程朱理学的传播与教育17

二、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与明中期的教育18

三、西学东渐与明末教育观念的变化19

第四节 教育政策与教育体系23

一、教育政策23

二、教育体系26

第二章 明初理学家的教育思想28

第一节 薛瑄的教育思想28

一、“复性”的教育宗旨29

二、“知性”的教学内容32

三、教学法和读书法思想35

第二节 吴与弼的教育思想39

一、“学为圣贤”的教育目的40

二、为学工夫之一:读书42

三、为学工夫之二:静观45

四、吴与弼与明代心学教育思潮47

第三节 明初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49

一、程朱理学教育思想取得独尊的统治地位50

二、明初理学教育思想在注重躬行实践方面体现出理论特色53

三、明初理学教育思想也蕴含着心学的倾向56

第三章 明中叶“心学”宗师王守仁的教育思想59

第一节 王守仁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59

一、王守仁教育思想体系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60

二、王守仁教育思想体系形成的教育实践基础65

第二节 王守仁教育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旨趣76

一、“心即理”的内容实质76

二、“知行合一”的内容与意义79

三、“致良知”的含义与精神83

第三节 王守仁“经学即心学”的教育观86

一、“六经皆史”的教育观87

二、“经学即心学”的教育观90

三、“学经明道以致用”的教育观96

第四节 儿童教育与社会教化思想98

一、儿童教育思想98

二、社会教化思想102

第四章 阳明后学的教育思想106

第一节 阳明后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改造107

第二节 王畿、王艮的“激进派”教育思想108

一、王畿的教育思想108

二、王艮的教育思想113

第三节 钱德洪、张元忭等“主事派”的教育思想118

一、钱德洪的教育思想118

二、张元忭的教育思想122

第四节 欧阳德、邹守益等“主敬派”的教育思想123

一、欧阳德的教育思想124

二、邹守益的教育思想125

三、聂豹、罗洪先的教育思想127

第五章 明代实学倡导者的教育思想132

第一节 王廷相的教育思想132

一、人性和教育的作用132

二、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138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141

四、认识和知识143

五、学习与修养148

六、论教师155

第二节 顾宪成的教育思想157

一、“本体性善”说与教育的作用157

二、造就人才,教育不倦165

三、读书济世,救正学风172

第三节 徐光启的教育思想176

一、西士东来:徐光启与利玛窦176

二、徐光启以“数学为宗,重经济物理”的教育主张179

三、会通中西、注重实验的治学方式187

第六章 明代的太学192

第一节 太学教育的基本状况192

一、太学的设置192

二、太学教育的发展195

第二节 太学的管理226

一、太学的管理人员226

二、太学的管理体制236

三、太学的管理事项238

四、太学的管理手段例析——立簿稽查245

第三节 太学的学生250

一、太学学生的构成250

二、太学学生的待遇263

三、太学学生的出路269

第四节 太学的教学292

一、太学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292

二、太学教学活动的组织297

三、太学的教法300

四、太学的考试305

第七章 明代的地方儒学308

第一节 儒学教育的发展状况308

一、儒学教育的发展状况308

二、儒学的行政隶属及其与国学的关系317

三、儒学的办学宗旨321

第二节 督学制324

一、提督学校官的设立325

二、提学官的主要职责330

三、提学官与儒学管理337

第三节 儒学的学生338

一、儒学学生的来源339

二、儒学学生的管理347

三、儒学学生的出路——岁贡法355

第四节 儒学的教师368

一、儒学教师的选用368

二、儒学教师的业绩考核375

第五节 儒学的教学382

一、儒学的教学内容382

二、儒学的课程安排与考试386

第八章 明代的小学393

第一节 小学的设置与目的393

一、小学的设置394

二、小学的分布402

三、小学的职能405

第二节 小学的教学411

一、小学的课程412

二、小学的教材419

三、小学的教法426

第三节 小学的教师与学生441

一、小学的教师441

二、小学的学生450

第四节 小学的经费460

一、小学的经费形式460

二、小学经费的用途463

第九章 明代的书院467

第一节 书院发展概述467

一、书院发展的基本状况467

二、书院的地理分布480

第二节 书院的性质483

一、从书院建立人身份看483

二、从书院的办理意图看486

第三节 书院的教学490

一、书院的教学内容490

二、书院的教学方式495

三、书院的考试500

第四节 书院的管理503

一、书院的管理主体504

二、书院的学生管理508

三、书院的经费518

第十章 明代的科举制度525

第一节 科举制度概述525

一、科举的基本状况525

二、庶吉士的选拔533

第二节 乡试536

一、乡试的时间、地区分布与考官的聘用537

二、乡试的考试方式与内容542

三、乡试的入试资格与录取额549

第三节 会试和殿试554

一、会试的基本规定554

二、殿试的基本规定562

第四节 八股文564

一、科举的试文格式与八股文564

二、八股文的文体格式569

第五节 武举制度576

一、武举概况576

二、武举考试的有关规定578

结语586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588

参考文献5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