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论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论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4997340.jpg)
- 沈德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978780217807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0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司法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中国传统司法制度及清末后之移植与变迁1
一、中国传统司法制度概要1
(一)司法与行政合一1
(二)司法权制衡与分离3
(三)诸法合体5
(四)例律并行6
(五)礼法融合8
(六)刑罚世轻世重10
(七)刑讯审判11
(八)和解息诉13
(九)直诉申冤15
二、清末司法制度之移植16
(一)清末修律之概况17
(二)清末司法制度移植的主要内容19
(三)殖民司法之移植——领事裁判权28
三、民国司法制度之变迁30
(一)南京临时政府司法制度之变迁31
(二)北洋政府司法制度之变迁34
(三)国民政府司法制度之变迁38
第一篇 历史渊源45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司法制度(1919~1949年)45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北伐战争时期45
(一)工农运动中的司法机关46
(二)司法人员由工农选任47
(三)公开审判47
(四)废止肉刑,严禁逼供48
(五)上诉与复核48
(六)人民调解制度的萌芽49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中央苏区的司法制度为重点50
(一)苏区司法机关50
(二)审判制度的初步发展56
(三)审级制度的初步发展59
(四)人民调解制度的创立时期60
(五)诉讼原则的初步发展61
(六)感化教育和劳动改造相结合的狱政方针62
三、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司法制度为重点62
(一)司法机关的设立63
(二)诉讼制度的继承和发展67
(三)诉讼原则的继承和发展71
(四)司法制度的新创造——“马锡五审判方式”76
(五)人民调解制度的普遍发展78
(六)边区司法改革79
四、解放战争时期81
(一)司法机关的继续发展81
(二)诉讼制度和原则的继续发展84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进一步发展86
(四)废除“六法全书”87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的人民司法制度(1949~1957年)89
一、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90
(一)新中国审判机关的建立和发展90
(二)新中国检察机关的建立和发展94
(三)新中国审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98
(四)新中国司法行政机关的建立和发展101
(五)新中国人民律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01
(六)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0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司法改革运动103
三、对前苏联司法制度的借鉴106
(一)审判制度的借鉴106
(二)检察制度的借鉴107
第三章 反右运动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司法制度(1957~1976年)110
一、反右运动中司法制度遭受的破坏110
(一)司法原则和制度遭受质疑和批判110
(二)司法机关遭到否定和撤销112
(三)人民调解制度遭到破坏113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司法制度被严重破坏113
(一)砸烂公、检、法113
(二)特殊的审判115
(三)1975年宪法116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司法制度的恢复与发展(1978~1997年)117
一、司法制度的恢复118
二、司法制度的发展123
(一)立法的发展123
(二)人民法院的发展124
(三)人民检察院的发展128
(四)公安机关的发展131
(五)司法队伍建设的加强132
第五章十五大以来司法改革浪潮的推动与抉择135
一、司法改革浪潮135
(一)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持续推动司法改革135
(二)人民法院改革举措综述138
(三)人民检察院改革举措综述142
(四)公安部改革举措综述145
(五)司法部改革举措综述147
二、司法改革过程中的主要争论150
(一)司法独立论150
(二)法院中心论152
(三)监督强化论153
(四)司法地方化156
(五)司法职业化159
三、司法改革进行的抉择162
(一)中央21号文件下的改革情况163
(二)当前司法改革重点166
第二篇 特色内涵173
第六章 司法定位的特色173
一、司法定位的理论基础173
(一)西方司法定位的理论基础173
(二)我国司法定位的理论基础176
二、我国审判权与检察权由国家权力机关并列产生178
(一)西方主要国家司法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定位179
(二)我国审判权与检察权由国家权力机关并列产生183
(三)我国“司法”内涵的定位186
三、我国司法不享有违宪审查权189
(一)西方国家的违宪审查模式189
(二)我国的违宪审查相关规定192
(三)我国违宪审查制度之特色194
第七章 司法架构之特色196
一、“审、检分设”与“检、行分离”196
(一)西方国家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行政机关的关系196
(二)我国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199
二、司法机关设置体系相对单一202
(一)西方国家司法机关的设置样式和特点202
(二)我国司法机关设置的历史与现状207
(三)我国司法机关设置的特色210
三、采四级二审终审制213
(一)西方国家审级制度概览213
(二)中国审级制度的历史及现状217
(三)审级制度的影响因素及我国审级制度的改革222
第八章 司法运行之特色225
一、司法在外部运行上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225
(一)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内容226
(二)我国公、检、法运行关系的具体制度表现226
(三)检、警运行机制比较及启示229
(四)法、检运行机制比较231
(五)律师与公、检、法之间的关系232
(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233
二、司法在内部运行上实行民主集中制235
(一)我国司法活动中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235
(二)关于民主集中制作为司法办案运行机制的讨论238
三、法院上下级运行上建立必要的案件请示制度240
(一)我国案件请示制度的历史渊源240
(二)案件请示制度的具体规定241
(三)案件请示制度实际运行的情况分析242
(四)关于案件请示制度的讨论244
四、死刑适用采取严格核准制246
(一)死刑核准制度的历史渊源246
(二)新中国成立后死刑核准制度的发展249
(三)关于死刑核准制度改革的讨论253
(四)死刑核准制度已经采取的改革举措及其效果评估254
五、运行效果评价上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257
(一)司法效果评价的标准257
(二)中西方司法效果评价标准的差异259
(三)“两个效果”统一的必要性及具体要求260
第九章 司法功能之特色263
一、司法解释功能263
(一)司法解释的内涵263
(二)我国司法解释的发展状况264
(三)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国家的比较269
(四)我国司法解释制度运作现状分析272
二、案例指导功能273
(一)我国案例制度的历史沿革273
(二)我国探索案例指导制度的主要做法275
(三)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特色278
三、法律教育功能284
(一)法律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284
(二)法律教育功能的传统法律文化底蕴286
(三)中西方司法的法律教育功能比较287
第十章 司法方式之特色288
一、宽严相济288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涵义288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意义290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292
(四)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面临的具体问题296
二、调判结合298
(一)调解功能的司法价值299
(二)关于调解的具体法律制度301
(三)调判结合的司法经验表现304
(四)调判结合面临的问题308
(五)国外司法有关调解经验的制度尝试309
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327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状况327
(二)行政调解制度的发展状况332
(三)仲裁制度的发展状况338
(四)诉调衔接工作机制的制度依据及其现实运用340
(五)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46
(六)仲裁与司法衔接的制度环节及面临的问题347
四、综合治理349
(一)综合治理特色的形成349
(二)综合治理的实际运用352
(三)综合治理的法理探讨354
(四)综合治理面临的具体问题355
第十一章 司法为民之特色358
一、坚持群众路线358
(一)走群众路线方针的历史渊源358
(二)走群众路线的法律制度依据360
(三)走群众路线与司法规律是否相冲突362
二、便民诉讼363
(一)便民诉讼作为司法价值追求的意义364
(二)我国便民诉讼的具体举措365
(三)我国便民诉讼的改革努力367
(四)便民诉讼与“厌讼”传统法律文化间的协调369
三、实行人民陪审制371
(一)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演变371
(二)我国陪审制度改革完善的主要争论373
(三)英美法系陪审团制376
(四)大陆法系参审制379
(五)我国人民陪审制与两大法系陪审制的比较382
四、高度重视群众申诉与再审申请384
(一)我国申冤法律文化传统384
(二)重视群众申诉的宪法法律依据386
(三)改革完善再审程序的主要争论387
(四)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关内容390
(五)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减少信访事件发生392
第十二章 司法队伍之特色397
一、司法职业资格397
(一)司法职业资格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397
(二)司法大众化与司法专业化相结合401
(三)国外的司法任职资格制度404
(四)我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利弊分析408
(五)司法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完善410
二、司法任期与待遇414
(一)我国的司法任期和待遇制度414
(二)国外的司法任期与待遇制度416
(三)我国司法任期与待遇制度的改革完善417
三、司法惩戒制度419
(一)我国的司法惩戒制度419
(二)国外的司法惩戒制度422
(三)我国司法惩戒制度的改革完善424
第十三章 司法政治之特色426
一、政治与司法关系的一般原理426
二、强调司法的政治性一直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429
三、我国司法制度政治特色的主要内容433
(一)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433
(二)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440
第三篇 丰富与发展449
第十四章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展方向449
一、当代各国司法制度发展与改革方向449
(一)各国司法制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450
(二)各国司法制度改革主要举措450
(三)当代世界司法制度发展改革的基本方向456
二、要对司法独立的主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464
(一)一些司法独立主张465
(二)正确认识司法独立理念466
(三)我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73
三、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司法发展之路478
(一)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把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作为我国司法发展的根基479
(二)立足国情和借鉴世界优秀法律成果相结合481
第十五章 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司法的特色内涵486
一、人民司法的现实意义486
(一)司法服务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关系487
(二)司法与民主的关系489
(三)司法的本质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491
二、进一步便民诉讼493
(一)便民提起诉讼494
(二)便民参与诉讼496
(三)便民了解诉讼497
(四)便民监督诉讼500
(五)便民获得司法救济503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505
(一)人民陪审制度改革后的效果505
(二)人民陪审制度改革后依然面临的问题507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具体建议509
四、反对官僚主义的司法作风510
(一)官僚主义的司法作风与人民司法的性质不相符511
(二)官僚主义司法作风的具体表现及成因512
(三)去除官僚主义司法作风的有效措施514
第十六章 着力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与工作机制517
一、着力完善司法运行特色517
(一)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517
(二)完善案件请示制度519
(三)完善死刑核准制度520
(四)完善两个效果有机统一的实现途径521
二、着力完善司法功能特色524
(一)完善司法解释制度524
(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525
三、着力完善司法方式特色526
(一)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526
(二)完善调判结合工作机制534
(三)完善多元纠纷衔接工作机制536
(四)完善综合治理的运用538
第十七章 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544
一、努力建设公正的司法制度545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其意义545
(二)司法公正在当前中国社会的特殊内涵548
(三)进行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550
二、努力建设高效的司法制度557
(一)高效作为司法制度建设目标的意义558
(二)我国为提高司法效率所做出的努力及仍然存在的问题561
(三)进一步提升司法效率的着力点564
三、努力建设权威的司法制度566
(一)权威作为司法制度建设目标的意义567
(二)司法权威的现状分析568
(三)进一步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570
参考文献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