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民经济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国民经济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0419825.jpg)
- 罗章龙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671030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29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6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民经济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1
第一章 中国经济进程之大势1
第二章 中国经济进步之实质5
第一节 经济领域之广度伸张5
第二节 经济重心之深度开发6
第三节 人口数量之增殖及其品质的淳固8
第四节 经济技艺之精进10
第五节 政制统一与民族创化之优势11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史之特性13
第四章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之远景14
第二篇 原始经济:史前期至夏16
第一章 中国经济生活之起源16
第二章 传说中之经济创制者17
第三章 对于经济创制传说之批评18
第四章 从考古学观察中国之原始经济20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经济状况之推测21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及其经济生活之剖视21
第三节 金石兼用时代之夏26
第五章 结论28
第三篇 封建王国经济:殷与西周29
第一章 概论29
第二章 经济领域29
第三章 公田制30
第一节 公田之发生31
第二节 公田划分之形式31
第三节 公田制之生产力及农民之负担33
第四节 公田制下之自由农夫34
第五节 井田主义35
第四章 封君政治37
第一节 封君政治发生之原理37
第二节 封建王国之建立37
第三节 封君政治组织39
第四节 宗法系统与封君政治之关系41
第五节 诸侯对于王室之义务41
第六节 王之权力42
第五章 农业时代44
第一节 重农之政44
第二节 农业技术47
第三节 农产品49
第四节 蚕桑50
第六章 经济分业与官府工肆51
第一节 分业51
第二节 职业定位化52
第三节 官府工肆52
第七章 铁之发现53
第一节 铁发现之意义53
第二节 中国用铁时代之推定53
第八章 经济诸技艺54
第一节 冶金与金属制造55
第二节 玉工56
第三节 漆工56
第四节 酿造57
第五节 建筑57
第九章 交通58
第一节 舟与车59
第二节 陆水运路60
第三节 域外交通61
第十章 自贝至金属货币62
第十一章 经济行政63
第十二章 王国财政65
第一节 赋税65
第二节 军赋69
第三节 盐铁之征70
第四节 关税及市税等71
第五节 贡73
第六节 徭役74
第七节 制用之政75
第八节 财政官制76
第四篇 自王国经济到帝国经济之过渡时代:春秋战国78
第一章 概论78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经济变迁之大势79
第一节 封建经济均衡的变动79
第二节 新兴经济区域80
第三节 各大领域经济81
第三章 铁生产之激增及广泛应用84
第一节 铁之应用范围85
第二节 铁矿经营86
第四章 农业改进87
第一节 深耕熟耨87
第二节 辨土施肥87
第三节 水利建置88
第五章 从公田制到土地私有制90
第一节 公田制败坏之原因90
第二节 土地私有制之完成93
第六章 九州之经济地理93
第一节 九州释名93
第二节 九州之物产94
第七章 商业勃兴97
第一节 商业发生之原动力97
第二节 商业之特性99
第三节 城市之起源与发达99
第四节 各国之商业100
第五节 工商理论103
第八章 货币与信用104
第一节 货币104
第二节 信用106
第三节 轻重理论107
第九章 封建王国经济之中落108
第五篇 秦汉帝国经济111
第一章 概论111
第二章 秦之统一中国及其经济方略113
第一节 商鞅之耕战方略113
第二节 秦始皇帝之统一方略114
第三章 帝国经济领域之统一与开拓119
第一节 秦汉经济区域之统一119
第二节 帝国经济疆域之开拓120
第四章 农业126
第一节 重农理论127
第二节 重农政策之实施128
第三节 园艺135
第四节 木材与竹137
第五章 国防经济之移民与屯田138
第一节 移民138
第二节 屯田139
第六章 渔业141
第七章 矿冶142
第一节 黄金143
第二节 铜143
第三节 丹砂144
第四节 墨井盐井145
第八章 工艺145
第一节 铜器145
第二节 蚕丝146
第三节 纺织刺绣146
第四节 文化器材147
第九章 建筑149
第一节 长城149
第二节 宫殿陵墓151
第十章 交通153
第一节 国内交通153
第二节 国外交通156
第三节 中外交通之影响159
第十一章 商业160
第一节 国内商业161
第二节 国际商业164
第三节 经济上之千户侯166
第十二章 算学169
第一节 计算方法之演进170
第二节 天算170
第十三章 汉武之经济政策170
第一节 盐铁专卖171
第二节 均输平准174
第三节 榷酤176
第十四章 新朝之经济改革政策177
第一节 王田制177
第二节 五均179
第三节 六管180
第十五章 帝国财政180
第一节 支出181
第二节 收入187
第三节 赋税与徭役188
第十六章 自二级币制至复合币制196
第一节 秦与汉之币制196
第二节 新朝之币制改革199
第三节 东汉恢复西汉旧制200
第四节 外币200
第五节 关于货币制度诸问题201
第十七章 度量衡203
第一节 度量衡之标准及其变迁203
第二节 度量衡之管制204
第十八章 经济与财政官制205
第一节 财政系统205
第二节 皇室财政206
第三节 上计之制207
第十九章 户口208
第一节 两汉户口及其变迁208
第二节 户口之分布210
第三节 户口与垦田213
第六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逆潮215
第一章 概论216
第二章 政制分裂及其特征221
第三章 经济领域分合无定223
第四章 经济重心区域由北而南224
第五章 田地制度变革频繁225
第一节 三国屯田制226
第二节 西晋占田制229
第三节 北魏均田制230
第四节 田制变革之得失233
第六章 工商业凌替234
第七章 货币失序235
第一节 金与银235
第二节 钱币236
第八章 财政紊乱242
第一节 户调244
第二节 徭役249
第三节 工商业税等252
第九章 经济财政官制255
第十章 户口衰耗256
第一节 三国256
第二节 晋256
第三节 南北朝257
第七篇 隋唐帝国经济258
第一章 概论258
第二章 经济领域之开拓259
第三章 政制明一263
第四章 民族和同265
第五章 均田制之分解与屯田269
第一节 均田制由盛至衰269
第二节 国防屯田273
第六章 农业与水利275
第一节 隋唐以前之农业经营与水利275
第二节 唐代农业水利之振兴277
第七章 矿冶279
第一节 金属矿冶279
第二节 非金属矿281
第八章 工艺282
第一节 金属器283
第二节 船舶283
第三节 车285
第四节 纺织业287
第五节 炼染业290
第六节 茶291
第七节 酒293
第八节 糖293
第九节 瓷294
第十节 琉璃295
第十一节 文化器材296
第十二节 水碓297
第十三节 农器297
第十四节 水力鼓风器299
第十五节 计时器299
第十六节 漆器300
第十七节 军器300
第十八节 结论301
第九章 建筑301
第一节 宫殿寺院与造像301
第二节 街市、陵墓与长城304
第十章 交通305
第一节 国内交通305
第二节 国际交通312
第三节 东西经济往还之影响320
第十一章 商业321
第一节 国内贸易及都市321
第二节 国际商业326
第三节 商业行政330
第四节 商业之特征332
第十二章 算学334
第十三章 国营经济政策334
第一节 工矿之政335
第二节 盐政335
第三节 茶政336
第四节 酒政337
第五节 马政338
第六节 仓储338
第七节 漕运342
第八节 结论343
第十四章 财政制度344
第一节 岁出345
第二节 岁入346
第三节 户调租庸调与两税法347
第四节 户税与口赋352
第五节 课税组织353
第六节 关市税355
第七节 徭役356
第十五章 货币与信用357
第一节 金属货币357
第二节 信用与利息359
第十六章 经济与财政官制361
第十七章 户口363
第八篇 五代宋元:经济均衡之互变366
第一章 概论367
第二章 经济领域之分合及其蹙张370
第三章 政制荒暗372
第四章 民族内在均衡之变易373
第五章 经济重要性南北易位376
第六章 屯田与官田380
第一节 屯田381
第二节 公田、仓田、学田、职田与牧田385
第七章 农业经营与水利388
第一节 农业经营388
第二节 水利390
第八章 矿冶394
第一节 金、银394
第二节 铜、铁、铅、锡、水银等395
第三节 盐井、石炭与石油396
第九章 经济技艺之重大发明与改进397
第一节 磁针398
第二节 火药与炮399
第三节 印刷术之改进402
第四节 文化器材之改进404
第五节 瓷之改进406
第六节 棉丝织、刺绣与缂丝之改进407
第七节 船与车409
第八节 建筑410
第十章 交通411
第一节 水陆交通行政与驿传制412
第二节 内河交通413
第三节 沿海交通414
第四节 中国与东西交通之经济影响415
第十一章 商业418
第一节 国内商业418
第二节 国际商业421
第十二章 算学427
第十三章 国营经济政策428
第一节 国营工矿430
第二节 国营商业434
第三节 盐法438
第四节 茶法440
第五节 酒法与醋法441
第六节 漕运444
第七节 青苗法445
第八节 和籴446
第九节 结论447
第十四章 以楮币为中心之货币制度448
第一节 楮币448
第二节 金属铸币454
第十五章 财政制度457
第一节 岁出458
第二节 岁入461
第三节 田赋462
第四节 徭役466
第五节 关市之税470
第六节 契税、牙税与船钞等471
第七节 经济财政官制472
第十六章 户口473
第一节 五百年间户口之消长473
第二节 户口密度之变迁476
第三节 田率变动483
第四节 从数量到质量之户口理论483
第九篇 明清帝国经济485
第一章 概论485
第二章 政制统一与经济自由486
第三章 经济领域之深度开发487
第一节 东北488
第二节 蒙古489
第三节 新疆490
第四节 西藏491
第五节 西南与琼崖492
第六节 台湾与沿海岛屿495
第七节 属国496
第四章 民族同化之再放大498
第五章 工业革命之发轫499
第六章 官田与屯田501
第一节 官田皇庄与圈地502
第二节 屯田之盛衰503
第七章 水利农业经营与田地问题510
第一节 水利510
第二节 农业经营515
第三节 田地问题517
第八章 矿冶520
第一节 金与银521
第二节 铜与铁522
第三节 铅、锌、锑、汞523
第四节 煤与石油524
第五节 矾与石膏525
第九章 工业525
第一节 服物业525
第二节 造船529
第三节 火器(铸炮)530
第四节 瓷532
第五节 纸笔墨砚与印刷534
第六节 铜玉石竹雕漆等536
第七节 工艺著作与研究538
第八节 医药539
第十章 交通540
第一节 国内交通541
第二节 国际交通545
第三节 铁路、轮船、电讯与邮政550
第十一章 商业554
第一节 国内商业之变迁554
第二节 海禁之起源555
第三节 海禁与互市之消长及其得失557
第四节 对东西洋各国之商业561
第五节 对东北西北西南边陲之商业567
第六节 对外商业之管理568
第十二章 华侨经济572
第十三章 货币与银行574
第一节 银与银元574
第二节 铜钱与铜元576
第三节 钞票577
第四节 钱庄票号与银行578
第十四章 财政制度580
第一节 岁出580
第二节 岁入584
第三节 赋役585
第四节 漕运594
第五节 牧政596
第六节 盐与茶法597
第七节 商税600
第八节 捐纳、捐输与和买610
第九节 公债612
第十节 财政官制614
第十五章 户口616
第一节 明清二代户口之增殖616
第二节 户口密度618
第十六章 经济改进620
校阅后记625
重印后记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