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传播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传播学概论
  • 匡文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8038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传播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传播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网络传播学的发展1

第一节 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1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1

二、互联网及其发展4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7

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2

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14

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4

第二节 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14

一、网络传播的模式15

二、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16

三、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17

四、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21

五、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中的界限变得模糊22

六、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及其实现产生的影响23

第三节 网络传播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25

一、改变现有传播格局25

二、冲击舆论调控机制27

三、网络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28

第四节 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30

一、典型的错误观点30

二、纸质媒体会消亡吗33

思考题36

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特点及管理37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优势37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37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8

三、低成本全球传播38

四、检索便捷38

五、多媒体39

六、超文本39

七、互动性40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40

一、信息安全形势严峻40

二、侵犯知识产权43

三、信息泛滥46

四、网络犯罪48

五、网瘾症分析56

六、数字鸿沟加剧58

第三节 正确看待网络传播的双刃性59

一、互联网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是主流59

二、不能简单地把网络问题的出现归咎于互联网络的发展61

第四节 网络传播的管理62

一、互联网监管的难点62

二、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64

三、网络传播的法制管理68

四、网络中的道德伦理约束70

五、技术管理72

第五节 发达国家对互联网的管理73

一、立法73

二、技术监控75

三、实行社会监督和举报机制75

四、政府指导76

五、通过税收政策促使网站限制未成年人浏览不良信息77

六、行业自律77

第六节 我国网络媒体管理方式的创新78

一、我国网络媒体管理的现状及问题78

二、网络媒体管理的变革思路80

三、尊重网络媒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创新网络媒体管理的原则81

四、关于实名制的讨论82

思考题84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类型85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85

一、电子邮件85

二、网上聊天88

三、脆弱而危险的网恋91

第二节 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93

一、BBS分析93

二、网上同学录分析97

三、正式组织的网络传播99

第三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101

第四节 Web 2.0103

一、Web 2.0的兴起103

二、Web 2.0的特征104

三、Web 2.0是革命还是炒作105

第五节 博客107

一、博客的概念107

二、博客的特点108

三、博客对新闻传播的影响109

四、博客存在的问题110

五、播客、维客111

思考题112

第四章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网民研究113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受众理论113

一、受众、网络受众和网民113

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114

三、网络传播带给受众信息获取的主动性116

四、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118

五、网络传播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120

第二节 网民由精英走向大众化121

一、网民数量增长分析121

二、网民的大众化124

第三节 网民心理特征分析125

一、网民的类型与心理125

二、受众的普遍心理分析126

第四节 网民的上网目的和动机129

一、网民上网目的分析129

二、网民上网动机分析130

三、网络媒体的娱乐化131

第五节 网民行为特征分析132

一、网民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132

二、网民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133

三、非常时期的网民行为特征134

第六节 网络舆论138

一、网络舆论的特性139

二、网络舆论的功能141

三、网络舆论的规律143

四、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143

五、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144

思考题147

第五章 网络媒体的经营策略148

第一节 网络广告148

一、何谓网络广告148

二、网络广告的特点150

三、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152

四、网络广告效果评估153

五、网络广告的发展155

六、网络广告的监管159

七、网络广告的发展之道162

第二节 电子商务基础问题165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165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166

三、电子商务的类型167

四、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69

五、电子商务的安全性170

第三节 网络媒体开展电子商务的模式173

一、网络媒体开展电子商务有代表性的模式173

二、网络商店的开发与经营176

三、网上书店182

第四节 收费服务188

一、收费服务已经成为网站实现赢利的重要途径188

二、网站主要的收入来源190

三、在线游戏前景广阔191

思考题195

第六章 手机媒体196

第一节 手机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198

一、在中国手机正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跨越199

二、日本I-MODE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手机成为无可争议的新兴大众媒体202

三、手机媒体的概念207

第二节 手机媒体与新闻传播207

一、手机媒体的优势208

二、手机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215

三、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手机媒体要克服的瓶颈216

四、手机与其他媒体的竞争220

第三节 3G使手机媒体走向成熟222

一、TD-SCDMA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标准222

二、3G为手机媒体的成熟奠定了技术基础224

思考题226

第七章 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227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中著作权保护面临的问题228

一、互联网的特性造成了侵权易、维权难228

二、关于网络服务商的法律责任问题228

三、多媒体网络传播作品的法律保护230

四、与网络传播有关的传播权限制231

第二节 网络传播著作权的法律保护235

一、发达国家对网络传播著作权的保护情况235

二、《伯尔尼公约》和《互联网条约》关于网络著作权的法律规定238

三、中国网络传播著作权保护的法规239

四、网络传播著作权中人身权的保护243

五、网络传播著作财产权的保护244

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245

七、网络传播著作权保护的国际化246

第三节 网络传播著作权的技术保护247

一、技术措施的界定247

二、技术措施的种类248

三、DRM技术249

四、寻找侵权者的技术技巧250

第四节 网络传播著作权保护案例分析251

一、国内首例网站与传统媒体的著作权案251

二、国内第一起网上著作权官司“《电脑商情报》被诉侵权案”251

三、中国网络主页侵权第一案“瑞得诉东方案”252

四、王蒙、张抗抗等作家诉网络侵犯传统媒体作品著作权案252

五、刘戎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著作权侵权案253

思考题254

第八章 网络国际传播255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中的国际政治斗争255

一、西方的媒体强势255

二、在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的无阻碍化使得国际政治舆论更趋激烈256

三、网络传播对国际传播秩序影响的潜力258

四、互联网上信息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加大“南北”信息鸿沟259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260

一、网络传播与网络文化260

二、互联网上的文化帝国主义263

三、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265

四、中国及其他国家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268

思考题268

第九章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变革269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兴起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新要求269

一、适应基于互联网的采编方式的变革269

二、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新技能270

第二节 新闻传播教育的对策273

一、网络传播的出现为新闻传播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274

二、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74

三、网络的出现对新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75

四、文理兼容,培养人才276

五、倡导教育新观念277

六、面向实践培养复合型人才280

第三节 美国日本新媒体教育的特点281

一、在美国新闻传播院校,网络新闻传播是必修课程281

二、课程名称的多样性282

三、与业界联系密切,重视参与实践283

四、在职培训是日本新媒体从业人员培养的主要途径283

第四节 网络信息检索基本知识284

一、搜索引擎(searching engine)的概念与原理284

二、搜索引擎尚待解决的问题285

三、基本检索策略:布尔逻辑检索286

四、因特网信息具体检索方法286

五、检索结果输出287

六、Google的检索287

七、数字图书馆的检索290

思考题290

第十章 网络传播学研究291

第一节 网络传播学研究的前期准备291

一、选题291

二、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293

三、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294

第二节 网络传播学研究的通用方法294

一、观察法295

二、实验研究方法296

三、社会调查方法297

四、材料分析法298

五、逻辑方法299

六、数学方法299

七、个案研究方法299

八、比较研究方法299

第三节 网络传播学研究的特殊方法——网络调查法300

一、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调查的方法301

二、测量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方法306

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采用的数据调查法309

思考题310

附录一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311

附录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314

附录三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321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327

附录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38

参考文献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