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普通动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普通动物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9/34982839.jpg)
-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6713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77页
- 文件大小:257MB
- 文件页数:592页
- 主题词:动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普通动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1
1.2 动物学及其分科3
1.3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4
1.4 动物学发展简史6
1.4.1 西方动物学的发展6
1.4.2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7
1.5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8
1.5.1 描述法8
1.5.2 比较法9
1.5.3 实验法9
1.6 动物分类的知识9
1.6.1 分类依据9
1.6.2 分类等级10
1.6.3 物种的概念11
1.6.4 动物的命名11
1.6.5 动物的分门12
思考题12
第2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3
2.1 细胞13
2.1.1 细胞的一般特征13
2.1.2 细胞的化学组成13
2.1.3 细胞的结构15
2.1.4 细胞周期19
2.1.5 细胞分裂20
2.2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22
2.2.1 组织22
2.2.2 器官和系统29
思考题30
第3章 原生动物门(Phylum Protozoa)31
3.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31
3.2 鞭毛纲(Mastigophora)32
3.2.1 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32
3.2.2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36
3.2.3 鞭毛纲的重要类群36
3.3 肉足纲(Sarcodina)39
3.3.1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 Pallas)39
3.3.2 肉足纲的主要特征43
3.3.3 肉足纲的重要类群43
3.4 孢子纲(Sporozoa)46
3.4.1 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46
3.4.2 孢子纲的主要特征49
3.4.3 孢子纲的重要类群50
3.5 纤毛纲(Ciliata)51
3.5.1 代表动物——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enberg)51
3.5.2 纤毛纲的主要特征54
3.5.3 纤毛纲的常见种类55
3.6 原生动物与人类56
3.7 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57
思考题57
第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59
4.1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59
4.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60
4.2.1 古生物学方面60
4.2.2 形态学方面61
4.2.3 胚胎学方面61
4.3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61
4.3.1 受精与受精卵61
4.3.2 卵裂61
4.3.3 囊胚的形成62
4.3.4 原肠胚的形成62
4.3.5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63
4.3.6 胚层的分化63
4.4 生物发生律63
4.5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64
4.5.1 群体学说64
4.5.2 合胞体学说65
思考题66
第5章 多孔动物门(Phylum Porifera)(海绵动物门Phylum Spongia)67
5.1 多孔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67
5.1.1 体型多数不对称67
5.1.2 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67
5.1.3 具有水沟系70
5.2 多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71
5.2.1 多孔动物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71
5.2.2 有性生殖71
5.2.3 再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73
5.3 多孔动物门的分类及演化地位73
5.4 多孔动物与人类74
附门:扁盘动物门(Phylum Placozoa)74
思考题76
第6章 腔肠动物门(Phylum Coelenterata)(刺胞动物门Phylum Cnidaria)77
6.1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77
6.1.1 辐射对称77
6.1.2 两胚层、原始消化腔77
6.1.3 组织分化78
6.1.4 肌肉结构78
6.1.5 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78
6.2 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Hydra)79
6.2.1 形态结构与机能79
6.2.2 生殖与再生82
6.3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83
6.3.1 水螅纲(Hydrozoa)83
6.3.2 钵水母纲(Scyphozoa)86
6.3.3 珊瑚纲(Anthozoa)89
6.4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93
附门:栉水母动物门(Phylum Ctenophora)94
思考题96
第7章 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97
7.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7
7.1.1 两侧对称97
7.1.2 中胚层的形成97
7.1.3 体壁98
7.1.4 消化系统98
7.1.5 排泄系统98
7.1.6 神经系统98
7.1.7 生殖系统98
7.2 涡虫纲(Turbellaria)99
7.2.1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99
7.2.2 涡虫纲的主要特征104
7.2.3 涡虫纲的分类106
7.3 吸虫纲(Trematoda)108
7.3.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108
7.3.2 吸虫纲的主要特征112
7.3.3 吸虫纲的分类112
7.4 绦虫纲(Cestoidea)118
7.4.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118
7.4.2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121
7.4.3 绦虫纲的分类122
7.5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124
7.5.1 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124
7.5.2 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125
7.5.3 寄生虫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125
7.5.4 防治原则126
7.6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126
附门:126
1.纽形动物门(Phylum Nemertea)126
2.颚口动物门(Phylum Gnathostomulida)128
3.微颚动物门(Phylum Micrognathozoa)129
4.黏体门(Phylum Myxozoa)130
思考题131
第8章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132
8.1 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132
8.1.1 假体腔132
8.1.2 消化道132
8.1.3 其他的特征132
8.1.4 假体腔动物是异质性很强的一大类群133
8.2 线虫动物门(Phylum Nematoda)133
8.2.1 代表动物1——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133
8.2.2 代表动物2——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138
8.2.3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40
8.2.4 线虫动物门的分类141
8.3 轮虫动物门(Phylum Rotifera)146
8.3.1 形态结构与机能147
8.3.2 生殖与发育149
8.3.3 隐生150
8.4 假体腔动物的系统发展150
附门:151
1.腹毛动物门(Phylum Gastrotricha)151
2.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omorpha)152
3.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153
4.动吻动物门(Phylum Kinorhyncha)155
5.兜甲动物门(Phylum Loricifera)155
6.曳鳃动物门(Phylum Priapulida)156
7.内肛动物门(Phylum Entoprocta=Kamptozoa)157
8.圆环动物门(Phylum Cycliophora)157
思考题160
第9章 环节动物门(Phylum Annelida)161
9.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61
9.1.1 体分节161
9.1.2 真体腔162
9.1.3 疣足和刚毛163
9.1.4 循环系统164
9.1.5 排泄系统165
9.1.6 神经系统166
9.1.7 生殖与发育167
9.2 多毛纲(Polychaeta)168
9.2.1 代表动物——沙蚕(Nereis)168
9.2.2 多毛纲的主要特征171
9.2.3 多毛纲的分类172
9.3 寡毛纲(Oligochaeta)175
9.3.1 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175
9.3.2 寡毛纲的主要特征180
9.3.3 寡毛纲的分类181
9.4 蛭纲(Hirudinea)182
9.4.1 形态结构与机能182
9.4.2 蛭纲的分类186
9.5 环节动物与人类187
9.6 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188
附门:189
1.螠虫动物门(Phylum Echiura)189
2.星虫动物门(Phylum Sipuncula)190
3.须腕动物门(Phylum Pogonophora)191
思考题193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Phylum Mollusca)194
10.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94
10.1.1 身体分区194
10.1.2 消化系统195
10.1.3 体腔和循环系统196
10.1.4 呼吸器官196
10.1.5 排泄系统197
10.1.6 神经和感官197
10.1.7 生殖和发育197
10.2 无板纲(Aplacophora)197
10.3 单板纲(Monoplacophora)198
10.4 多板纲(Polyplacophora)199
10.5 腹足纲(Gastropoda)200
10.5.1 代表动物——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200
10.5.2 腹足纲的主要特征203
10.5.3 腹足类体制不对称的起源和演化204
10.5.4 腹足纲的分类205
10.6 掘足纲(Scaphopoda)207
10.7 双壳纲(Bivalvia)208
10.7.1 代表动物——无齿蚌(Anodonta)208
10.7.2 双壳纲的主要特征212
10.7.3 双壳纲的分类213
10.8 头足纲(Cephalopoda)215
10.8.1 代表动物——乌贼(Sepia)215
10.8.2 头足纲的主要特征220
10.8.3 头足纲的分类221
10.9 软体动物与人类223
10.10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223
思考题224
第11章 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ropoda)225
11.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25
11.1.1 身体异律分节225
11.1.2 几丁质外骨骼225
11.1.3 附肢分节227
11.1.4 肌肉系统的特点227
11.1.5 体腔与循环系统227
11.1.6 呼吸系统228
11.1.7 排泄系统228
11.1.8 神经系统228
11.2 节肢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228
11.3 三叶虫亚门(Subphylum Trilobitomorpha)230
11.4 甲壳亚门(Subphylum Crustacea)230
11.4.1 代表动物——对虾(Penaeus orientalis)231
11.4.2 甲壳亚门的主要特征235
11.4.3 甲壳亚门的重要类群237
11.5 螯肢亚门(Subphylum Chelicerata)240
11.5.1 肢口纲(Merostomata)240
11.5.2 蛛形纲(Arachnida)241
11.6 多足亚门(Subphylum Myriapoda)246
11.6.1 多足亚门的主要特征246
11.6.2 多足亚门的重要类群246
11.7 六足亚门(Subphylum Hexapoda)248
11.7.1 昆虫纲代表动物——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248
11.7.2 六足亚门的主要特征253
11.7.3 昆虫的行为260
11.7.4 六足动物的主要类群262
11.8 节肢动物与人类271
11.9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272
附门:273
1.有爪动物门(Phylum Onychophora)273
2.缓步动物门(Phylum Tardigrada)274
思考题275
第12章 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es)276
12.1 触手冠动物的共同特征276
12.2 苔藓动物门(Phylum Bryozoa=外肛动物门Phylum Ectoprocta)276
12.2.1 个体的形态结构与机能277
12.2.2 生殖和发育280
12.2.3 苔藓动物门的分类281
12.3 腕足动物门(Phylum Brachiopoda)282
12.3.1 形态结构和机能282
12.3.2 生殖和发育284
12.3.3 腕足动物门的分类284
12.4 帚虫动物门(Phylum Phoronida)285
12.4.1 形态结构与机能285
12.4.2 生殖和发育286
12.5 触手冠动物的系统发展287
思考题287
第13章 棘皮动物门(Phylum Echinodermata)288
13.1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88
13.1.1 辐射对称288
13.1.2 体腔和水管系统288
13.1.3 血系统和围血系统289
13.1.4 骨骼289
13.1.5 神经系统290
13.1.6 生殖和发育290
13.2 代表动物——海盘车(Asterias)290
13.2.1 外部形态290
13.2.2 结构与机能291
13.3 棘皮动物的分类295
13.3.1 有柄亚门(Pelmatozoa)296
13.3.2 游移亚门(Eleutherzoa)296
13.4 棘皮动物与人类301
13.5 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301
附门:毛颚动物门(Phylum Chaetognatha)302
思考题302
第14章 半索动物门(Phylum Hemichordata)303
14.1 半索动物的形态结构和重要种类303
14.1.1 代表动物——柱头虫(Balanoglossus)303
14.1.2 半索动物羽鳃纲(Pterobranchia)的结构和代表种类305
14.2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系统演化的地位306
思考题307
第15章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308
15.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308
15.1.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308
15.1.2 脊索动物的分类309
15.2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310
15.2.1 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 clava)310
15.2.2 尾索动物的分类312
15.3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314
15.3.1 文昌鱼的形态结构314
15.3.2 胚胎发育318
15.3.3 幼体期和围鳃腔的形成319
15.4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320
15.4.1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320
15.4.2 脊椎动物各胚层的分化321
15.5 寒武纪大爆发与脊索动物门的起源和进化323
15.5.1 寒武纪大爆发和澄江动物群323
15.5.2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323
思考题325
第16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327
16.1 代表动物——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327
16.1.1 外形327
16.1.2 骨骼和肌肉系统327
16.1.3 消化系统328
16.1.4 呼吸系统328
16.1.5 循环系统329
16.1.6 神经系统329
16.1.7 感官329
16.1.8 泄殖系统330
16.2 圆口纲的生殖行为和变态330
16.3 圆口纲的分类331
16.3.1 盲鳗目(Myxiniformes)331
16.3.2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332
16.4 圆口纲的起源和进化332
思考题333
第17章 鱼纲(Pisces)334
17.1 鱼纲的主要特征334
17.1.1 外形334
17.1.2 皮肤及其衍生物335
17.1.3 骨骼系统336
17.1.4 肌肉系统340
17.1.5 消化系统342
17.1.6 呼吸系统343
17.1.7 循环系统346
17.1.8 排泄系统和渗透压调节348
17.1.9 生殖系统350
17.1.10 神经系统351
17.1.11 感觉器官353
17.2 鱼纲的分类356
17.2.1 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356
17.2.2 硬骨鱼类(Osteichthyes)358
17.3 鱼类的洄游366
17.3.1 生殖洄游366
17.3.2 索饵洄游367
17.3.3 越冬洄游367
17.4 鱼类的起源和进化368
思考题369
第18章 两栖纲(Amphibia)370
18.1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370
18.1.1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370
18.1.2 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370
18.1.3 五趾型附肢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371
18.1.4 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372
18.2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372
18.2.1 外形372
18.2.2 皮肤372
18.2.3 骨骼系统373
18.2.4 肌肉系统375
18.2.5 消化系统376
18.2.6 呼吸系统377
18.2.7 循环系统377
18.2.8 泌尿生殖系统380
18.2.9 神经系统381
18.2.10 感官382
18.3 两栖纲的分类383
18.3.1 蚓螈目(Gymnophiona)383
18.3.2 有尾目(Urodela)383
18.3.3 无尾目(Anura)384
18.4 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386
18.5 两栖类的生存与环境388
18.5.1 两栖类的生存压力388
18.5.2 两栖类对胁迫环境的适应——休眠389
思考题391
第19章 爬行纲(Reptile)392
19.1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392
19.1.1 羊膜卵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392
19.1.2 爬行纲动物的躯体结构393
19.2 爬行纲的分类401
19.2.1 龟鳖目(Chelonia)401
19.2.2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403
19.2.3 有鳞目(Squamata)403
19.2.4 鳄目(Crocodylia)407
19.3 爬行类的起源及适应辐射407
19.3.1 爬行类的起源407
19.3.2 爬行类的适应辐射407
19.4 爬行动物和人类的关系411
19.4.1 爬行类的益害411
19.4.2 毒蛇的防治原则411
思考题413
第20章 鸟纲(Aves)414
20.1 鸟纲的主要特征414
20.1.1 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414
20.1.2 鸟纲动物的躯体结构415
20.2 鸟纲的分类429
20.2.1 平胸总目(Ratitae)429
20.2.2 企鹅总目(Impennes)430
20.2.3 突胸总目(Carinatae)431
20.3 鸟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439
20.4 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443
20.4.1 鸟类的繁殖443
20.4.2 鸟类的迁徙447
20.5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449
20.5.1 鸟类的捕食作用450
20.5.2 狩猎鸟类452
20.5.3 鸟害452
思考题453
第21章 哺乳纲(Mammalia)454
21.1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454
21.1.1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454
21.1.2 哺乳纲动物的躯体结构456
21.2 哺乳纲的分类478
21.2.1 原兽亚纲(Prototheria)479
21.2.2 后兽亚纲(Metatheria)479
21.2.3 真兽亚纲(Eutheria)480
21.3 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487
21.3.1 哺乳类的起源487
21.3.2 哺乳类的适应辐射487
21.3.3 类人猿和人类的起源与进化488
21.4 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原则491
21.4.1 野生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491
21.4.2 害兽及与其斗争的原则493
思考题494
第22章 动物进化基本原理496
22.1 生命起源496
22.2 动物进化的例证499
22.2.1 比较解剖学499
22.2.2 胚胎学500
22.2.3 古生物学500
22.2.4 动物地理学502
22.2.5 免疫学504
22.2.6 分子生物学505
22.3 进化原因的探讨——进化理论508
22.3.1 达尔文学说508
22.3.2 达尔文以后的进化论发展510
22.4 动物进化型式与种系发生515
22.4.1 进化型式515
22.4.2 绝灭518
22.4.3 种系发生518
22.5 物种与物种形成521
22.5.1 物种521
22.5.2 物种形成521
思考题522
第23章 动物地理523
23.1 动物的分布523
23.1.1 动物的栖息地523
23.1.2 动物的分布区与发生中心524
23.1.3 分子钟和分子系统地理学525
23.1.4 动物分布526
23.1.5 岛屿动物地理学528
23.2 动物地理区系划分530
23.2.1 大陆漂移学说530
23.2.2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533
23.2.3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535
思考题541
第24章 动物生态542
24.1 生态因子542
24.1.1 非生物因子542
24.1.2 生物因子543
24.2 种群544
24.2.1 种群特性544
24.2.2 种群的增长及调节547
24.3 群落548
24.3.1 群落特性548
24.3.2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550
24.4 生态系统551
24.4.1 生态系统的结构551
24.4.2 食物链与食物网551
24.4.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转552
24.4.4 自然保护554
思考题555
参考文献556
索引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