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场流行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场流行病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0417179.jpg)
- 许国章,魏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3818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流行病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场流行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特点1
一、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1
二、现场流行病学的特点2
第二节 现场流行病学的应用4
一、现场流行病学的应用目的4
二、现场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5
第三节 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5
一、按现场流行病学的调查设计分类5
二、按现场流行病学的调查方式分类7
第四节 现场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7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现场流行病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7
二、现场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进一步扩展8
三、现场流行病学的研究与卫生循证决策8
第二章 疾病测量指标及应用9
第一节 疾病与健康频率指标9
一、发病频率指标9
二、患病测量指标11
三、死亡与生存频率指标12
第二节 疾病负担测量指标13
一、潜在减寿年数13
二、伤残调整寿命年14
三、健康寿命年15
第三节 疾病发病风险指标15
一、相对危险度15
二、比值比16
三、风险比17
四、归因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百分比18
五、人群归因危险度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18
第四节 率的标准化18
一、率的标准化法18
二、应用标准化率的注意事项21
三、几个常用的标准化指标21
第五节 疾病测量指标应用实例22
第三章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24
第一节 确定研究目的与方法24
一、确定研究目的24
二、选择研究方法25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27
一、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27
二、抽样调查方法28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29
四、知情同意书的签署33
第三节 研究内容的确定与调查问卷的设计33
一、研究变量的确定33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34
第四节 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策略35
一、描述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35
二、分析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36
三、干预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36
第五节 质量控制与研究方案的制订36
一、选择偏倚及其控制37
二、信息偏倚及其控制37
三、混杂偏倚及其控制38
四、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方案的制订39
第四章 描述性研究方法42
第一节 概述42
第二节 描述性现场调查研究42
一、现况调查43
二、个案调查和病例报告49
三、暴发与流行的调查50
四、生态学研究53
五、筛检56
六、公共卫生监测61
第三节 描述性研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62
一、人群分布62
二、时间分布63
三、空间分布64
四、人群、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分析65
第五章 分析性研究方法67
第一节 队列研究67
一、基本原理67
二、研究类型68
三、设计与实施69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71
五、偏倚及其控制75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75
一、基本原理75
二、研究类型76
三、设计与实施76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78
五、偏倚及其控制86
六、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86
第三节 分析性研究方法的比较与选择87
一、方法的比较87
二、方法的选择87
第六章 现场干预研究方法89
第一节 概述89
一、概念89
二、发展简史89
三、基本特点90
四、主要类型90
五、用途91
六、主要优缺点91
第二节 现场干预研究设计92
一、明确干预研究目的92
二、确定研究设计类型92
三、选择干预研究现场92
四、选择研究对象92
五、确定干预措施93
六、确定对照的方式93
七、随机化分组94
八、干预措施的给予及盲法的应用94
九、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94
十、收集基线数据,建立监测系统95
十一、确定实验观察期限95
十二、对象的随访和资料收集95
十三、确定统计分析方法96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96
一、资料整理96
二、评价效果的主要指标98
三、资料分析99
第四节 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价100
一、偏倚及其控制100
二、研究的可行性与现场组织100
三、现场质量控制措施101
四、实验结果的评价102
第七章 公共卫生监测103
第一节 概述103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103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历史和发展104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与种类106
第二节 监测系统107
一、监测系统的分类107
二、监测系统的设计107
三、监测系统的建立和管理109
四、监测系统的评价110
第三节 资料的利用111
一、监测资料的分析111
二、监测资料的用途116
第四节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实例)116
一、监测目的116
二、病例定义116
三、监测方案117
四、分工和职责118
五、信息反馈制度119
六、系统评价指标119
七、系统资料的分析与利用119
第八章 病因及因果推断121
第一节 病因的概述121
一、病因概念121
二、病因假设的思考122
第二节 病因研究的方法122
一、基本方法122
二、病因推断的原则123
第三节 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思路125
一、从临床特征入手寻找病因线索125
二、从疾病分布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126
三、病因假设的验证127
第四节 病因推断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128
一、病因推断与研究方法的选择128
二、实验检测结果与病因推断的关系128
第五节 病因探索实例129
第九章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与管理132
第一节 预备阶段的组织与管理132
一、现场工作准备与组织132
二、制订现场工作方案135
第二节 实施阶段的组织与管理137
一、现场工作的原则及程序138
二、现场工作的过程管理139
三、现场督导与评估141
第三节 总结阶段的组织与管理143
一、工作报告的形成143
二、卫生信息的发布144
三、现场资料的归档145
第十章 现场调查方法与技术147
第一节 现场调查方法147
一、常用定性调查方法147
二、常用定量调查方法149
第二节 调查表与调查员151
一、调查表设计151
二、调查员154
第三节 访谈技术155
一、常用的访谈技术155
二、电话调查访谈技术157
第十一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现场调查方法160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16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160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和分级161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和预警发布163
第二节 应急现场调查思路与原则164
一、应急现场调查目的164
二、应急现场调查思路164
三、应急现场调查原则165
第三节 应急现场调查方法166
一、疾病暴发调查166
二、紧急状况调查171
第十二章 现场调查中的风险沟通176
第一节 概述176
一、风险沟通176
二、风险沟通的目标人群177
三、沟通的信息178
第二节 风险沟通的计划制订178
一、基本原则179
二、计划内容179
三、各个阶段沟通要点180
第三节 政府及部门间沟通182
一、目的182
二、需要政府和部门支持配合的重要信息182
三、沟通方式183
四、注意事项184
第四节 媒体沟通185
一、媒体185
二、媒体的工作特征186
三、媒体沟通在公共卫生现场调查中的作用187
四、接受媒体采访187
五、新闻通稿189
六、新闻发布会190
第五节 公众沟通191
一、沟通原则191
二、沟通渠道191
第六节 风险沟通效果的评估193
一、评估的目的193
二、评估的内容和方法193
三、结论与修复195
第十三章 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197
第一节 现场流行病学工作中法律与伦理学发展现状197
一、国外现场流行病学工作中法律与伦理发展现状197
二、国内现场流行病学工作中法律与伦理发展现状200
三、我国现场流行病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法律与伦理问题200
第二节 现场调查工作相关法律法规201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201
二、公共卫生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权利201
三、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权利203
四、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义务、权利204
第三节 现场调查工作相关伦理204
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伦理学的基本原则204
二、现场调查工作中伦理学的应用206
第十四章 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209
第一节 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209
一、实验室在现场调查中的作用209
二、实验室工作原则210
三、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特点210
四、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判断211
五、实验室工作的生物安全问题211
第二节 现场标本采集212
一、标本采集原则212
二、标本采集要求212
三、标本采集方法213
四、采样包的使用214
第三节 现场标本的保存和运送215
一、标本保存215
二、标本运送215
第四节 现场调查中实验室检测策略与常见检测方法216
一、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思路216
二、常用实验室检测方法217
第五节 微生物检测的标本采集与检验219
第十五章 现场流行病学数据库管理222
第一节 数据库概述222
一、数据及其表达形式222
二、数据库的组成222
三、数据库的设计与数据的录入224
第二节 数据库管理软件——EpiData软件225
一、EpiData软件简介225
二、EpiData软件操作说明225
第三节 数据库的连接软件——StatTransfer软件239
一、StatTransfer软件简介239
二、StatTransfer软件操作说明240
三、使用StatTransfer软件需要注意的问题244
第十六章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现场流行病学中的应用245
第一节 大数据基本概念245
一、大数据的含义245
二、大数据的特征246
三、大数据的来源246
四、大数据的挑战247
五、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248
第二节 大数据处理技术248
一、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249
二、大数据存储与管理249
三、大数据计算模式与系统249
四、大数据分析与挖掘250
五、大数据可视化分析251
第三节 大数据在医疗卫生中的应用252
一、在医药研发中的应用252
二、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252
三、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253
四、在居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255
五、在健康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255
第四节 流行病学大数据的统计分析256
一、大数据分析思维256
二、基于分布式计算的基本统计量256
三、多元统计分析257
第十七章 现场调查资料的数据分析与表达264
第一节 现场调查的数据类型和处理方法264
一、现场调查的资料类型264
二、调查数据的处理方法265
第二节 调查数据统计方法的选择266
一、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266
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266
三、等级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266
第三节 现场调查数据的统计描述与表达267
一、调查资料的统计描述267
二、调查数据的统计表达269
第四节 常见现场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272
一、常见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272
二、现场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常见错误274
第十八章 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风险评估278
第一节 概述278
一、风险及风险评估278
二、公共卫生工作中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应用279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人群健康风险评估280
一、危害识别281
二、剂量-反应评估283
三、暴露评估285
四、风险特征描述286
第三节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简介288
一、危害识别288
二、危害特征描述289
三、暴露评估289
四、风险特征描述289
第四节 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290
一、分类291
二、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291
三、实施步骤293
四、应注意的问题296
第十九章 系统评价与循证公共卫生决策298
第一节 循证公共卫生决策298
一、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定义298
二、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实施步骤299
三、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资源299
第二节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300
一、Meta分析的撰写方法301
二、应用证据304
第三节 定性系统评价306
一、定性系统评价的撰写方法306
二、应用证据308
第四节 证据分级与推荐系统310
一、证据分级与推荐系统的发展310
二、证据分级的意义312
三、证据分级机构介绍312
四、证据分级系统介绍312
第二十章 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318
第一节 概述318
一、调查报告的分类318
二、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319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320
一、资料收集整理准备320
二、酝酿准备320
三、实施写作321
四、修改定稿321
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321
一、格式及各部分的写作321
二、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322
三、写作注意事项322
第四节 调查报告写作参考案例323
一、题目323
二、前言323
三、正文323
四、落款327
第二十一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328
第一节 概述328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含义328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现场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和意义330
第二节 现场健康教育干预的计划331
一、计划设计概念与程序331
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331
三、确定优先项目334
四、确定计划目标335
五、确定干预框架335
六、制订实施和评价方案336
第三节 现场健康教育干预计划实施336
一、计划实施的SCOPE模式337
二、现场干预中行为理论的应用339
三、现场干预中传播学的应用340
第四节 现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344
一、评价的概念和意义344
二、评价的内容和指标344
三、效果评价方案345
四、影响效果评价真实性的因素346
第二十二章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348
第一节 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原理348
一、传染病基础知识348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349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351
第二节 传染病管理352
一、传染病管理概况352
二、传染病管理策略354
三、传染病管理的预防控制措施355
第三节 疫源地处理357
一、疫源地处理要求357
二、疫源地的消毒处理358
三、疫源地的媒介昆虫控制360
第四节 预防接种361
一、预防接种的组织实施361
二、预防接种的监测364
三、预防接种反应及其处理365
第二十三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368
第一节 慢性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369
第二节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及控制目标370
一、慢性病的自然史370
二、慢性病的预防策略370
三、慢性病的控制目标371
第三节 社区实用干预方案和策略373
一、PRECEDE-PROCEED方案373
二、PATCH方案375
三、MAPP方案376
四、IM方案377
五、CBPM方案378
六、政策与法规策略379
第四节 慢性病现场预防控制工作思路379
一、干预社区或人群的确定380
二、社区动员380
三、目标人群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数据的收集380
四、需要优先干预的慢性病问题的确定380
五、预防控制计划的制订381
六、预防控制计划的实施381
七、预防控制计划的评价381
八、长期监测系统的建立381
九、监测效果的评价381
第五节 预防控制工作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381
一、干预计划要涵盖慢性病自然史的全过程381
二、注重“上游”危险因素的干预382
三、注重综合性慢性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制订382
四、干预计划要能够整合各种资源382
五、环境改变比自愿行为改变更有效果382
六、高危策略与全人群策略的正确应用382
七、行为危险因素暴露受价值观、审美观影响382
八、政策、教育和环境策略的综合应用383
九、干预措施要方便可行383
十、干预计划要体现连续性和长期性383
第二十四章 伤害及其预防与控制384
第一节 概述384
一、定义384
二、伤害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384
三、伤害的分类385
四、全球及我国伤害的流行现状385
五、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391
第二节 伤害研究设计中的主要内容392
一、指标的选择392
二、伤害严重程度评价指标393
三、数据的收集394
四、干预效果的评价394
五、伤害研究的常用设计类型394
第三节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395
一、基本理论395
二、常见伤害类型的有效干预措施395
三、伤害干预研究的框架397
第二十五章 生物与化学恐怖的卫生应急处置400
第一节 生物恐怖的应急处置400
一、生物恐怖相关概念400
二、生物战剂的种类及特点401
三、生物恐怖事件的应急准备402
四、生物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置403
五、常见生物武器及应急处置措施404
六、案例分析:美国炭疽邮件事件407
第二节 化学恐怖的应急处置408
一、化学恐怖相关概念408
二、化学恐怖的特点和危害408
三、化学恐怖事件的应急准备409
四、化学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置411
五、化学恐怖事件常见相关毒物及处置要点413
六、案例分析:东京地铁沙林恐怖事件415
第二十六章 应激性心理障碍418
第一节 概述418
一、基本概念418
二、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420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421
一、流行病学特点422
二、临床表现424
三、诊断425
四、治疗427
第三节 应激性心理障碍的预防控制428
一、一级预防428
二、二级预防429
三、三级预防430
四、灾难性事件后PTSD防控工作要点430
第二十七章 自然灾害中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和控制432
第一节 研究内容和主要应用领域432
第二节 灾后人群健康危害的评估和需求433
一、快速评估433
二、需求评估434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中的公共卫生干预437
一、安置点的选择437
二、食品卫生437
三、饮水卫生438
四、环境卫生438
五、病媒生物的防治439
六、遇难者遗体处理440
七、健康教育440
第四节 干预措施效果评价441
一、建立疾病监测预警系统441
二、评估干预措施效果442
第五节 案例分析443
一、特大台风“菲特”造成的灾害情况及公共卫生影响443
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44
第二十八章 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调查447
第一节 概述447
一、不明原因疾病的基本概念447
二、调查处理的原则448
第二节 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调查449
一、不明原因疾病的核实与判断449
二、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分析450
三、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控制措施451
四、控制措施效果评价452
五、现场调查的准备、组织和实施452
六、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事后评估与总结453
第三节 不明原因疾病调查处置案例分析453
一、2005年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暴发事件调查453
二、2003年湖北省某县不明原因疾病调查456
第二十九章 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459
第一节 概述459
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459
二、食源性疾病的特点459
三、食源性疾病的分类460
第二节 食源性疾病监测460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461
二、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监测462
第三节 食源性疾病调查与控制464
一、食源性疾病调查464
二、食源性疾病控制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