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4卷 村庄类 第3卷 华南区域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4卷 村庄类 第3卷 华南区域 第3卷
  • 徐勇,邓大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0356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04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951页
  • 主题词:农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4卷 村庄类 第3卷 华南区域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村庄类分序&徐勇1

分形同气:农工并举之族的裂变与整合——粤北福岭村调查3

第一章 陈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3

第一节 陈氏的由来与迁徙3

一 陈姓渊源考3

二 避难始迁4

三 拜官入闽,入粤奠基4

第二节 福岭陈氏的繁衍6

一 开基创业,三子定基6

二 人丁始增,分家分房8

三 财丁兴旺,陈氏中兴9

四 诸子自立,陈氏衍生11

第三节 福岭村建制的变化13

第四节 福岭村当下概况14

第二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16

第一节 自然环境16

一 地理特征16

二 气候特征16

三 土壤特征18

四 水资源特征18

五 交通特征19

第二节 人文自然20

一 居住形态20

二 建筑形态23

第三节 福岭村自然实态29

一 国家力量对自然的改造30

二 人文环境的破坏30

三 交通的变化33

第三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34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34

一 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占有34

二 产业形态35

三 生产能力35

第二节 产权37

一 族产产权37

二 “房”产权40

三 “支”产权41

四 家户产权46

第三节 经营51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51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57

三 合作经营59

第四节 分配61

一 族产经营成果分配61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67

三 赋税分配70

第五节 消费71

一 共同消费71

二 家庭消费73

第六节 交换74

一 商品经济在当地的兴起74

二 商品交换与宗族的规模再扩大75

三 商品交换与宗族的崛起76

四 商品交换与族外市场77

第七节 财产继承77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77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79

第八节 福岭村经济变迁与实态80

一 土地改革对福岭村经济形态的破坏81

二 村办企业对于福岭经济形态的影响82

三 当前福岭村的经济实态83

第四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86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86

一 姓氏情况86

二 人口概况89

三 世代繁衍情况90

第二节 社会构成90

一 人口关系90

二 婚姻关系93

三 家族关系95

四 邻里关系99

第三节 社会组织100

一 宗族型组织:“尝会”与“灯会”100

二 互助型组织:“帮会”102

三 市场型组织:敦睦会103

第四节 社会交往104

一 族内交往104

二 族外交往106

第五节 社会分化107

一 辈分高低107

二 阶级之分109

三 职业分化110

第六节 社会冲突112

一 族内冲突112

二 宗族冲突114

三 与政府的冲突115

第七节 社会保障116

一 宗族救济117

二 宗族保护118

第八节 福岭村社会变迁和实态120

一 人口结构120

二 通婚圈和婚姻121

三 社会保障121

四 社会组织122

第五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124

第一节 信仰124

一 祖宗崇拜124

二 生育崇拜134

三 神灵崇拜139

第二节 思想观念142

一 长幼有序142

二 光宗耀祖144

三 发家致富144

第三节 文化习俗145

一 生活习俗145

二 节日习俗148

第四节 教育151

一 书院(学堂)151

二 进学奖励和资助153

三 国家和宗族的结合154

第五节 福岭村文化变迁和实态154

一 政治运动的消解154

二 改革开放后的陈族复兴155

三 福岭陈氏当前的文化实态157

第六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162

第一节 治理主体162

一 以父兄为核心的共同治理162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的多元治理165

三 国家与宗族共同治理168

第二节 治理内容169

一 宗族事务的治理170

二 国家事务对宗族事务的覆盖171

三 宗族对于国家事务的承接172

第三节 治理过程173

一 决策173

二 管理175

三 监督176

第四节 治理方式177

一 依靠族规的硬性治理方式177

二 依靠家训、乡约的软性治理方式178

三 依靠国法的多样化治理方式180

第五节 福岭村治理变迁和实态181

一 村委会与宗族治理181

二 农民小组与宗族182

福岭村调查小记183

福岭村调查日记(部分)186

外争内聚:贫弱小族的生存与兴盛——粤北新城村调查211

第一章 村庄由来与沿革211

第一节 曾氏源流与迁徙211

一 祖源211

二 迁徒215

第二节 村落由来与发展220

一 村名由来220

二 房系繁衍220

三 居住变迁222

第三节 新城村建制及变迁223

一 1949年前的村庄建制223

二 1949年后的村庄建制224

第四节 新城村基本概况225

一 地理区位225

二 人口概况227

第二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230

第一节 自然形态230

一 气候特征230

二 地理特征232

三 水资源特征234

四 土壤特征235

五 交通特征236

第二节 定居的自然条件238

一 人少地阔238

二 地肥物丰238

三 水源富足239

四 交通便利239

五 风水宜居240

第三节 空间布局及变迁241

一 祖祠分布241

二 空间布局242

第三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248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248

一 主要产业248

二 土地资源250

三 生产能力251

四 经济水平252

第二节 产权253

一 共有产权253

二 私有产权257

第三节 经营265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265

二 家庭私产的经营267

三 互助合作269

第四节 分配270

一 族内分配270

二 赋税分配271

第五节 交换271

一 族内交换271

二 族外交换272

三 市场范围272

第六节 消费273

一 共同消费273

二 家庭消费275

第七节 财产继承277

一 共同财产的继承277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278

第八节 新城村经济变迁279

一 合作化时期的经济变迁279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经济变迁281

第九节 新城村经济实态282

一 恢复集体经济282

二 分化的个体经济284

三 市场化的村庄285

第四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286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286

一 杨姓外迁286

二 曾氏繁衍287

三 内聚外斥287

第二节 社会构成287

一 人口关系287

二 婚姻关系291

第三节 社会组织293

一 话事会293

二 老人会和青年会294

第四节 社会关系295

一 姻亲关系295

二 结契关系298

第五节 社会分化299

一 房支界限299

二 贫富差距300

三 阶层分化302

第六节 社会冲突303

一 水源之争303

二 名誉之争304

三 供品之争305

四 灌溉之争305

五 房界之争306

六 扮“外家”306

七 财富之争307

八 风水之争307

第七节 社会保障308

一 自我救济308

二 族内保护309

第八节 新城村社会变迁309

一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关系309

二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关系312

第九节 新城村社会实态313

一 家庭社会关系的扩大313

二 宗族意识的延续314

第五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317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317

一 草根信仰317

二 尊文重读318

三 习而成俗319

第二节 信仰319

一 祖先崇拜319

二 生育崇拜323

三 神灵崇拜324

四 风水信仰325

第三节 思想观念327

一 长幼有序327

二 光宗耀祖329

三 发家致富329

第四节 文化习俗329

一 婚娶329

二 丧葬332

三 节日习俗333

第五节 文化娱乐334

一 舞狮子:“族人荣誉”334

二 闹花灯:“丁来了”335

三 唱歌谣:习俗教化335

第六节 文化教育336

一 社学336

二 私塾336

三 专业学校337

四 受教育水平337

第七节 新城村文化变迁339

一 国家权力介入下的文化变迁339

二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复兴340

第八节 新城村文化实态342

一 不变的文化信仰342

二 变化的尊卑观念344

三 尊文重教的传统344

四 简化的习俗传承344

第六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345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345

一 以族权为中心的自我治理345

二 国家权力的渗入346

第二节 治理主体346

一 族权和绅权346

二 父权和夫权349

三 国家权力及其与族权的关系350

第三节 治理内容351

一 宗族公共事务治理351

二 宗族参与的家庭事务治理353

三 国家事务治理354

第四节 治理规则355

一 祖训和俗规355

二 宗族认可的家规356

三 宗族所接受的国家法律358

第五节 治理过程359

第六节 治理方式360

一 惩罚360

二 激励361

三 约束361

第七节 新城村治理变迁362

一 治理主体变迁362

二 治理内容变迁364

第八节 新城村治理实态367

一 族权的延续和嬗变367

二 父权和绅权旁落368

三 国家权力进入村庄内部369

新城村调查小记370

新城村调查日记(节选)372

分合有序:单姓独聚之族的延续与发展——粤北凤岭村调查405

第一章 凤岭村及刘氏宗族的形成与发展405

第一节 凤岭村刘氏起源405

第二节 凤岭村刘氏的繁衍发展408

一 开基祖永通公入村408

二 占据地势,单姓成村409

三 开枝散叶,刘氏聚居410

四 枝叶繁茂,族人外迁411

第三节 凤岭村建制变迁414

第四节 凤岭村现状415

第二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417

第一节 村庄气候特征与自然灾害417

第二节 凤岭村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419

一 地处山区,两县交界419

二 山多水丰,耕地狭小421

三 聚族而居,房支成村422

四 玉带银河穿村而过,水圳水塘族人修建423

五 土路狭窄,交通不便424

第三节 人文自然环境425

一 祖堂为核,围屋而居425

二 神灵众多,庙坛遍地429

第四节 凤岭村自然实态430

一 修建石子岭水库431

二 族人踊跃捐款修路431

三 独立住房遍地开花434

第三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436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括436

一 农业经营为主业436

二 副业劳动为补充437

三 外出经商求发展438

四 生产资源与生产能力439

第二节 产权441

一 共有产权比重大441

二 家庭私有财产是基础445

第三节 经营448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和管理448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450

三 农户间合作经营451

第四节 交换452

一 族内交换规模小452

二 族外交换靠市集453

第五节 分配与继承455

一 族内财产使用与分配455

二 家内财产分配与继承457

第六节 消费459

一 族内共同消费459

二 家庭消费461

第七节 凤岭村经济变迁463

一 传统宗族共有产权的瓦解464

二 集体化经营465

三 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变迁467

第八节 凤岭村经济实态470

一 产权集体所有与农户经营470

二 共同财产管理有序,土地经营农户主导471

三 村内商业规模小,外部交换活跃473

四 村民收入总体增长,农业生产比重下降474

五 村集体收入来源少,数额小474

第四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475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475

一 单姓宗族村庄社会475

二 人口繁衍兴盛476

三 房支分化不均衡477

第二节 社会结构477

一 家庭结构多样,边界清晰478

二 长幼秩序与性别秩序严格479

三 婚姻关系与宗族约束482

第三节 社会组织486

一 “父兄会”的成员486

二 “父兄会”的职能487

第四节 社会交往488

一 族内交往关系紧密,内容多样488

三 族外交往频率不高,仪式隆重492

第五节 社会分化493

一 外出经商风潮下的职业分化493

二 职业分化带来贫富分化494

三 多维因素影响下的阶层分化494

第六节 社会矛盾与冲突495

一 家庭矛盾多而不烈496

二 房支之间风水与秩序之争496

三 与外族的土地与地界争夺498

第七节 社会保障500

一 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功能500

二 个人性的互助,捐助行为501

第八节 凤岭村社会变迁503

一 1980年以前的社会秩序重构503

二 1980年后的国家退出与宗族回归505

第九节 凤岭村社会实态507

一 社会结构507

二 社会组织与管理机制509

三 社会交往510

四 社会分化511

五 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建设512

第五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516

第一节 信仰516

一 祖先崇拜内容丰富516

二 佛教信仰独具特色521

三 各路神灵信仰众多522

第二节 观念524

一 宗族观念和文化浓厚524

二 发家致富与乐善好施526

三 光宗耀祖527

第三节 文化习俗527

一 婚姻习俗527

二 丧葬习俗528

三 祚福532

四 节庆习俗534

第四节 娱乐活动535

一 节庆娱乐活动535

二 日常娱乐活动536

第五节 文化教育536

一 凤岭村传统教育历史悠久536

二 1949年前教育情况537

第六节 凤岭村文化变迁539

一 1980年以前的文化变迁539

二 1980年农村改革后的文化变迁540

第七节 凤岭村文化实态543

一 先祖祭祀回归544

二 宗教信仰重兴545

三 观念习俗547

第六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549

第一节 治理主体549

一 宗族权力主导549

二 国家权力逐步深入551

第二节 治理内容554

一 宗族共同事务554

二 家庭事务556

三 国家管理的事务557

第三节 治理规则559

一 祖训559

二 族规560

三 国法561

第四节 治理方式562

一 族内治理形式多样562

二 国家介入教化为主565

第五节 凤岭村治理变迁566

一 1980年以前的治理变迁566

二 1980年以后的村庄治理变迁568

第六节 凤岭村治理实态568

一 村民自治主导村治569

二 宗族治理是重要补充570

凤岭村调查小记572

凤岭村调查日记(节选)575

内合外拒:边陲宗族的生存与绵延——桂北枧村调查613

第一章 钟氏宗族的由来与村庄建制沿革613

第一节 钟氏渊源与迁徙613

一 根在河洛,同在中原613

二 钟氏鼎盛,建业四方614

三 避乱南迁,平闽进粤615

四 背井离乡,转粤入桂616

五 钟氏始祖迁徒路线图616

六 自始祖开基发展代数618

第二节 村名由来620

第三节 枧村建制与变迁620

第四节 枧村村情621

一 地理位置621

二 人口现状621

三 人均收入623

四 耕地面积624

第二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625

第一节 自然环境625

一 气候特征:乐忧并存625

二 地理特征:环境封闭626

三 水资源特点:利用便利626

四 交通区位:运输闭塞627

五 自然风水:居安其所627

第二节 人化环境628

一 祖宗庇佑建筑628

二 人居防御建筑629

三 神庙护族建筑631

四 祠堂、庙宇和房屋关系631

五 巷道建设632

第三节 枧村自然实态633

一 建筑格局633

二 居住概况635

三 交通情况636

第三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640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640

一 土地占用640

二 生产能力642

第二节 产权644

一 宗族共有产权644

二 家庭私有产权652

第三节 经营656

一 共有财产经营656

二 家庭经营664

三 合作经营666

第四节 市场交换669

一 族内交换:祠堂坪市场669

二 族外交换:外向市场671

第五节 产业674

一 农业生产675

二 信贷行业678

三 手工业680

四 商业680

五 服务业681

第六节 分配681

一 族内分配681

二 家庭分配686

三 赋税、劳役分配691

第七节 消费693

一 共同消费693

二 家庭消费698

第八节 财产继承700

一 族产继承700

二 家产继承701

第九节 枧村经济变迁702

一 宗族经济单位变迁702

二 家庭经营单位变迁707

第十节 枧村经济实态707

一 产权707

二 经营709

三 分配716

第四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718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718

一 姓氏718

二 人口720

第二节 社会构成721

一 人口关系721

二 婚姻关系724

三 家庭关系727

第三节 社会组织727

一 管委会728

二 社会729

三 坝会730

四 倡头会731

五 钱会732

六 伯老会733

七 弟兄会733

八 抽会734

九 社会组织关系735

第四节 社会交往736

一 族内交往736

二 族外交往738

三 与村庄、政府交往740

第五节 社会分化740

一 辈分有高低740

二 辈分座次有别741

三 职业分化742

四 贫富分化743

五 房支力量分化744

第六节 社会冲突745

一 族内冲突745

二 族外冲突747

第七节 社会保障749

一 社会救济749

二 社会保护751

第八节 枧村社会变迁753

一 土改中的宗族社会753

二 集体化的宗族社会754

三 改革开放的宗族社会755

第九节 枧村社会实态755

一 社会关系755

二 社会组织758

三 社会冲突762

四 社会交往767

五 社会保护768

六 社会保障769

第五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777

第一节 信仰777

一 祖先崇拜777

二 生育崇拜788

第二节 生活观念792

一 长幼有序792

二 光宗耀祖793

三 发家致富793

第三节 文化习俗794

一 生活习俗794

二 节庆习俗797

第四节 宗族教育800

一 基本概况800

二 入学礼仪800

三 授课老师801

四 授课内容801

五 学费资助801

六 教育成就802

第五节 枧村文化变迁803

第六节 枧村文化实态804

一 信仰804

二 观念815

三 习俗816

四 教育818

第六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826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826

一 基层政权概况826

二 宗族治理概况827

第二节 治理主体828

一 以族长为主单一治理828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多元治理832

第三节 治理内容836

一 全族事务836

二 房支事务838

三 家庭事务839

四 国家事务840

第四节 治理规则840

一 族规840

二 祖训843

三 家训847

四 国法850

第五节 治理过程851

一 决策851

二 管理853

三 参与853

四 监督854

第六节 治理方式855

一 教育855

二 奖励856

三 惩罚857

四 国家治理862

第七节 枧村治理变迁863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枧村治理863

二 集体化时期的枧村治理864

三 改革开放时期的枧村治理867

第八节 枧村治理实态868

一 村政治理868

二 宗族治理871

三 国家与宗族共同治理878

枧村调查小记880

枧村调查日记885

后记9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