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明理学 北宋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宋明理学 北宋篇](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4963011.jpg)
- 蔡仁厚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ISBN:978780762804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理学-中国-北宋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宋明理学 北宋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绪论1
一、儒学的特质及其内容纲领1
二、“理”之六义与有关宋明儒学立名定位的问题5
三、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家的异同问题10
第一章 周濂溪(一):对于道体之妙悟14
第一节 濂溪开理学之善端14
一、生平与风格14
二、默契道妙&15
三、道德意识之豁醒16
第二节 诚体与乾道17
一、《中庸》之诚17
二、诚体即乾元19
三、诚体至善20
四、易乃性命之源21
五、诚为圣人之本22
第三节 诚体与寂感23
一、静无而动有23
二、诚、几、德24
三、诚体乃寂感真几25
第四节 诚体之神与太极26
一、动而无动,静而无静27
二、五行、阴阳、太极28
三、阴阳生化与混辟29
第五节 理性命相贯通29
一、诚体即是理30
二、论“性”31
三、理性命相贯而为一31
第二章 周濂溪(二):圣道工夫之入路36
第一节 圣道与师道36
第二节 作圣工夫38
一、“思”乃心之用39
二、思以无思为体,以通微为用40
三、思之功在“几”上用——知几40
四、心之思用与圆用41
第三节 希贤希圣希天43
第三章 周濂溪(三):太极图说的形上思想46
第一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46
一、关于图与图说46
二、图说原文47
三、图说之义理骨干47
第二节 “无极而太极”之实义49
一、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49
二、“无极”与“太极”二词之用法51
第三节 “太极动而生阳”之疏解51
一、静时无相而动时有相51
二、诚体之显动相与静相53
三、太极诚体“即存有即活动”54
第四节 《太极图说》全文述解55
第四章 张横渠(一):《西铭》开示的义理62
第一节 横渠思参造化、自铸伟辞62
一、传略62
二、持论成篇,自铸新辞63
三、思参造化与苦心力索66
四、宇宙论的兴趣与气化宇宙论之误解67
第二节 《西铭》开示的义理与践履规模68
一、《西铭》原文68
二、《西铭》分句解义68
三、《西铭》开示的理境与践履规模74
第五章 张横渠(二):《正蒙》之天道论80
第一节 太和之道82
一、“道”之三义83
二、乾知坤能84
三、气与神85
第二节 太虚与气86
一、气以太虚为本体86
二、太虚与寂感87
三、气之聚散与兼体不累之神88
第三节 “太虚即气”之体用不二论94
一、神体气化之不即不离94
二、离明充塞无间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97
三、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99
第四节 气之质性与鬼神之神100
一、就气之质性而说的“通”与“神”100
二、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102
第六章 张横渠(三):《正蒙》之性论106
第一节 性体的内涵与寂感106
一、性之立名:体万物而谓之性107
二、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内容109
三、由兼体、合两见性体寂感之神111
第二节 尽性至命与义命合一114
一、尽性至命114
二、性善命正与义命合一115
三、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117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21
一、两种性须分别建立121
二、气质之性,是限制原则,亦是表现原则122
三、变化气质与继善成性123
四、“尽心成性”义之重要性126
第七章 张横渠(四):《正蒙》之心论130
第一节 心能尽性130
一、心之立名:性体寂感之神的虚明照鉴,即是心130
二、心能尽性:心为主观性原则,性为客观性原则132
三、心之为体:仁心无外,体物不遗133
第二节 心之“知用”义136
一、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136
二、由象识心与“心知”之超越乎“象”138
三、德性之知之合内外140
第三节 心之“形著”义141
一、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141
二、以性成身与化“成心”以体道成物145
第四节 横渠之《仁化篇》与性体心体之五义147
一、心性天是一147
二、《仁化篇》之立名及其义旨148
三、性体与心体五义153
附论:“性即理”的两个层次与朱子学之歧异155
第八章 程明道(一):《二程遗书》之鉴别与明道之义理纲维163
第一节 生平与造诣163
第二节 《二程遗书》之鉴别166
第三节 综述明道之义理纲维169
第四节 对于圣贤人格之品题172
第九章 程明道(二):对天道、天理之体悟177
第一节 体悟道体之圆顿表示177
第二节 天地设位,易行其中:“于穆不已”之易体181
第三节 天道生生显诸仁185
一、道不即是阴阳,而亦不离阴阳185
二、道亘古而常存,超有无而遍在186
三、天道生生188
第四节 天理:本体宇宙论的实有、实体191
一、天理恒常自存,是形上实有,亦是生化之理191
二、天理寂感194
三、天理之尊严与崇高195
四、天理秉彝与死生存亡之理197
第五节 第二义的天理200
第十章 程明道(三):圆顿化境之一本204
第一节 天人是一、心性天是一、先天后天是一204
第二节 穷理、尽性、至命,三事一时并了207
第三节 一本而现之道210
第四节 诚敬实体之立体直贯213
第五节 “天命流行之体”之切义与缘起性空217
第十一章 程明道(四):“生之谓性”新义223
第一节 “成之者性也”解义223
第二节 “生之谓性”的两个义理模式228
第三节 “生之谓性”下“性即气、气即性”之实义233
第十二章 程明道(五):识仁与定性240
第一节 《识仁篇》之义理疏解240
第二节 仁体之实义243
第三节 《定性书》各节之分疏250
第四节 定性与定心:综述义旨254
第十三章 程伊川(一):义理之转向与理气说261
第一节 伊川之转向261
一、传略261
二、不自觉地义理之转向262
三、朱子贯彻伊川之理路266
第二节 理气说269
一、阴阳是气,所以一阴一阳是道,道“只是理”269
二、道(理)无寂感,就“气”与“心”言寂感271
三、理气为二:所以感应是理,感者应者是气273
四、静态的、本体论的存有之实理275
第十四章 程伊川(二):对性与情之理解278
第一节 性即理:性与命、天、心、情之关系278
一、性与命、与天279
二、性与心:心是性之形象化280
三、性与情:情是依性而动者281
第二节 仁是性,爱是情,性与情有形上形下之异282
第三节 以公字说仁,与所谓性中无孝悌285
第十五章 程伊川(三):气禀与才性291
第一节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291
第二节 性无不善,气与才则有不善293
第三节 气性、才性与气质之性297
第四节 变化气质是进德之学,大贤以上不论才299
第十六章 程伊川(四):心与中和问题304
第一节 论“心”语之模棱与简别304
第二节 “心”之实义309
一、心譬如谷种,生之性是仁,生发处是情309
二、心与情之分,以及心本善之问题311
三、心是实然的心气之心313
第三节 中和讨论:在中与求中315
第十七章 程伊川(五):居敬与格物穷理320
第一节 居敬集义320
第二节 格物穷理以致知322
第三节 泛格物论之趋向326
第四节 附说:明道言致知格物330
第十八章 关洛之学与洛学南传的线索335
第一节 关中学风之特色335
第二节 二程门人之传述338
一、刘质夫、李端伯338
二、谢上蔡338
三、杨龟山341
四、游定夫342
五、尹和靖343
第三节 洛学南传的线索344
一、上蔡湖湘一系344
二、龟山闽中一系346
代跋:关于“讲习”与“师门之学”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