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业生态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34952595.jpg)
- 骆世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3307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业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1
一、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1
二、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4
三、科学从还原论向整体观发展对农业生态学的影响5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回顾6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8
一、系统及其特性8
二、生态系统及其特点10
三、农业生态系统12
四、农业效益14
第四节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15
一、农业生态学的任务15
二、农业生态学和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15
三、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6
复习思考题18
第二章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9
第一节 个体生态学关系19
一、环境对生物的制约19
二、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22
三、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4
第二节 种群25
一、种群结构25
二、种群动态28
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31
四、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35
五、种群的生活史对策42
六、种群调节43
第三节 群落45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45
二、群落的结构45
三、群落演替48
四、协同进化50
第四节 生态系统51
一、生态系统的能流51
二、生态系统的物流59
三、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62
第五节 景观生态关系63
一、景观及其空间结构64
二、景观功能64
三、景观动态65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65
复习思考题68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69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69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70
二、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70
三、大农业的组分结构71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71
一、景观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71
二、自然条件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72
三、农业区位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74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77
一、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78
二、木本群落内的垂直结构(农林业系统)81
三、作物群体内的垂直结构(农田立体模式)83
四、水体立体模式(水体内的垂直结构)86
五、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87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87
一、食物链的加环和解链88
二、食物链的结构类型91
第五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94
一、作物套作95
二、轮作和轮养96
三、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97
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98
复习思考题99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流100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100
一、农业的辅助能100
二、辅助能在生态系统的作用101
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特点与能量效率102
四、高辅助能投入“石油农业”的困境105
五、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合理使用106
六、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07
第二节 初级生产中的能流113
一、初级生产中的能流途径和能量平衡关系113
二、初级生产的能量效率与生产力比较114
三、地球主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116
四、初级生产力的制约和改善方向121
第三节 次级生产的能流122
一、次级生产的能流途径与能量平衡122
二、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124
三、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125
四、农业次级生产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因子和提高途径127
复习思考题131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32
第一节 水循环与节水132
一、水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132
二、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和水资源危机133
三、农业生产的水平衡135
四、影响农业水利用效率的因素和农业节水措施135
第二节 碳流与温室效应137
一、碳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137
二、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138
三、温室效应及其对农业的影响141
第三节 氮流与氮效率144
一、氮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145
二、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和氮污染147
三、农业生产的氮平衡150
四、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152
第四节 磷流与磷效率154
一、磷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154
二、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和磷污染155
三、农业生产的磷平衡159
四、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措施159
第五节 钾流与钾资源161
一、钾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162
二、人类对钾循环的影响163
三、农业生产的钾平衡165
四、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措施166
第六节 硫流与酸雨167
一、硫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167
二、人类对硫循环的影响和酸雨问题168
三、农业生产的硫平衡171
四、酸雨的防治措施172
第七节 污染物的流动和累积172
一、污染物在食物链上的浓缩作用173
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内源污染173
三、工业源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179
复习思考题183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185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185
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185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工信息流188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189
一、资金流的基本构成190
二、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190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191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191
二、自然调控193
三、人工直接调控195
四、社会间接调控196
复习思考题196
第七章 农业资源与区域环境197
第一节 农业资源197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97
二、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和替代199
三、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值202
第二节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211
一、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211
二、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212
第三节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区域特点和资源问题214
一、降水的区域特点214
二、我国的温度带215
三、我国的农业气候区划216
四、气候变化对农业结构的影响220
五、我国的资源问题221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诊断与评价223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诊断223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225
三、生态足迹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229
复习思考题232
第八章 农业发展的生态轨迹233
第一节 生态环境对农业起源与农业文明的影响233
一、农业起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33
二、农业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35
第二节 农业发展阶段和生态农业方向236
一、农业发展的刀耕火种阶段236
二、农业发展的传统农业阶段237
三、农业发展的工业化农业阶段238
第三节 世界各国对未来农业的探索240
一、自然农业的探索241
二、生态农业的实践242
三、有机农业的发展243
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认识244
第四节 我国的传统农业245
一、我国传统农业的经验245
二、传统精华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的启示248
第五节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249
一、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249
二、我国的生态农业的选择及发展252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措施255
复习思考题257
第九章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258
第一节 生态规划概述258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258
二、生态规划的发展258
第二节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概述260
一、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概念260
二、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260
三、生态农业建设区域的基本特点辨识261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步骤与内容262
一、生态规划的一般步骤262
二、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主要步骤与内容263
第四节 生态农业规划典型分析266
一、湖南省慈利县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66
二、吉林市城郊生态农业区建设规划267
三、天津市宝坻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67
复习思考题268
第十章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69
第一节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概述269
第二节 缓解生态制约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70
一、缓解干旱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70
二、缓解盐碱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72
三、缓解水土流失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73
四、缓解风蚀和台风危害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76
第三节 实现循环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77
一、农田内的循环模式278
二、种养之间形成的循环模式280
三、农业与企业间形成的循环模式282
四、城乡间的循环模式282
第四节 减少对化肥和农药依赖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83
一、养分供应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83
二、减少农药依赖的有害生物控制技术体系289
第五节 减少激素和兽药依赖的模式与技术体系295
一、畜禽生态养殖模式295
二、减少激素和兽药依赖的技术体系297
第六节 生态农业模式的区域特点和区域典型300
一、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300
二、各地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305
复习思考题312
第十一章 支撑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313
第一节 农业的生态转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型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313
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农业领域313
二、农业的生态转型依赖社会转型的支撑314
第二节 引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314
一、生态环境效益的经济外部性问题314
二、经济外部性的资金内部化措施316
三、经济外部性的产权内部化措施319
第三节 生态法律体系322
一、生态法概念322
二、生态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323
三、生态法的法律关系324
四、生态法律责任325
五、我国的生态法律体系327
六、国际生态环境法律体系329
第四节 生态农业相关的标准体系330
一、有关标准简况330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00系列标准331
三、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标准331
四、绿色食品标准332
五、无公害食品标准332
六、生态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332
七、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335
复习思考题336
附录 名词术语索引337
主要参考文献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