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 2 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 增订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主办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0498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886页
- 文件大小:165MB
- 文件页数:909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审判-案例-汇编-中国;危害国家安全罪-审判-案例-汇编-中国;危害公共安全罪-审判-案例-汇编-中国;侵犯人身权利罪-审判-案例-汇编-中国;侵犯民主权利罪-审判-案例-汇编-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 2 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 增订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危害国家安全罪3
指导案例3
刘某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第126号]——对利用互联网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案件如何审查判断证据3
刑事立法、司法规范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公布 根据历次修正案和修改决定修正)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节录)(2011年2月25日)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内容解读(节录)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1月17日 法释〔2001〕4号)10
《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11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保密局关于执行《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问题的通知(2001年8月22日 法发〔2001〕117号)14
第二部分 危害公共安全罪17
指导案例17
王新生等放火案[第150号]——以诈骗保险金为目的的防火烧毁投保汽车的行为如何定罪17
叶朝红等放火案[第239号]——以盗窃为目的放火烧毁货物列车的行为应如何定罪20
于光平爆炸案[第24号]——危害后果严重但受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案件如何适用刑罚23
赖贵勇爆炸案[第137号]——以报复特定人为目的而实施的不计危害后果的爆炸行为如何定性25
李某等投毒案[第17号]——毒死耕牛后再出售有毒牛肉的案件应如何定性27
方金青惠投毒案[第101号]——针对特定的被害人投放毒物致死致伤多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及对犯罪的外国人能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1
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案[第276号]——介入因素与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33
古计明、方振华投放危险物质案[第358号]——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没有造成一人以上死亡或多人以上重伤后果的,一般可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38
陆某某、张某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交通肇事案[第197号]——公交车司机离开驾驶岗位与乘客斗殴引发交通事故的如何定性41
李品华、潘才庆、潘才军诈骗案[第214号]——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骗取赔偿款行为的定性45
祝久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319号]——人民法院认定事实与指控事实一致的,能否直接将指控的轻罪名变更为重罪名49
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586号]——醉酒驾车连续冲撞致多人伤亡的,如何定罪处罚53
李跃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587号]——在城市主干路采用故意驾驶机动车撞击他人车辆制造交通事故的手段勒索钱财的行为如何定罪57
刘飞抢劫案[第764号]——驾驶机动车“碰瓷”行为如何定性60
田军祥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妨害公务案[第856号]——如何区别对待犯罪后为逃避法律制裁引发与醉驾引发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量刑64
王桂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销售伪劣产品、虚报注册资本案[第503号]——向药品生产企业销售假冒的药品辅料的行为如何定性67
黎景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906号]——在醉酒驾驶发生严重事故的案件中如何区别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确保量刑适当70
任寒青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909号]——对为逃避酒驾检查而驾车冲撞警察和他人车辆的行为如何定性74
黄世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910号]——如何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的“不特定多数人”以及如何把握醉驾案件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死刑适用标准78
孙福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911号]——对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处罚,如何贯彻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82
李广欣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913号]——醉酒驾驶机动车致使被害人遭受人身伤害的,被害方能否基于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向相关保险公司主张赔偿责任85
叶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第917号]——因吸毒长期处于精神障碍状态,在病情缓解期再次吸毒并驾驶机动车,致使发生交通事故的,如何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主观罪过88
彭定安破坏电力设备案[第219号]——盗割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回流线的行为如何定性92
冯留民破坏电力设备、盗窃案[第504号]——结合司法解释看破坏电力设备罪与盗窃罪的竞合94
杨辉、石磊等破坏电力设备案[第575号]——盗窃电力设备过程中,以暴力手段控制无抓捕意图的过往群众的不构成抢劫罪97
朱香海、左正红等非法买卖枪支、贪污案[第328号]——对于1997年刑法施行以后、司法解释公布施行以前实施的非法买卖枪支犯罪,是参照执行原有的司法解释还是适用新公布施行的司法解释102
徐钦朋非法买卖爆炸物案[第360号]——确因生产、生活所需非法买卖爆炸物的,应当如何适用刑罚108
吴传贵等非法制造、买卖爆炸物案[第361号]——非法制造、买卖大量炸药,炸药在买方存储中发生爆炸的,应当如何量刑110
吴芝桥非法制造、买卖枪支、弹药案[第631号]——如何认定非法制造、买卖枪支、弹药罪的“情节严重”113
王召成等非法买卖、储存危险物质案[第759号]——非法买卖、储存危险物质中“危险物质”的认定117
叶燕兵非法持有枪支案[第644号]——邀约非法持枪者携枪帮忙能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的共犯120
姜杰受贿案[第218号]——逢年过节收受下级单位“慰问金”的行为如何定性123
姜方平非法持有枪支、故意伤害案[第221号]——被告人对事实性质的辩解不影响如实供述的成立125
郭继东私藏枪支、弹药宣告无罪案[第359号]——如何理解私藏枪支、弹药罪中“配备、配置枪支的条件消除”129
孔德明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第368号]——如何区分非法运输、储存爆炸物罪和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133
梁应金、周守金等交通肇事案[第84号]——肇事交通工具的单位主管人员能否构成交通肇事罪134
周立杰交通肇事案[第176号]——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137
倪庆国交通肇事案[第220号]——如何准确把握“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140
李满英过失致人死亡案[第243号]——驾驶交通工具在非公共交通范围内撞人死亡的应如何定罪143
钱竹平交通肇事案[第342号]——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司法认定146
孙贤玉交通肇事案[第415号]——交通肇事逃离现场后又投案自首的行为能否认定“肇事逃逸”149
韩正连故意杀人案[第439号]——如何认定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的主观故意152
胡斌交通肇事案[第588号]——超速驾车撞死人行道内行人的如何定罪量刑154
俞耀交通肇事案[第681号]——交通肇事逃逸后以贿买的方式指使他人冒名顶罪、作伪证的行为,如何定性157
谭继伟交通肇事案[第696号]——交通肇事后报警并留在现场等候处理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160
王友彬交通肇事案[第697号]——交通肇事后逃逸又自动投案的构成自首,应在逃逸情节的法定刑幅度内视情决定是否从轻处罚164
刘本露交通肇事案[第788号]——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因受伤在医院治疗,公安机关向其询问案情时,拒不交代肇事经过,并虚构身份信息,后逃离医院的行为,是否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168
龚某交通肇事案[第857号]——“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的认定171
马国旺交通肇事案[第858号]——对致人重伤交通肇事案件中的逃逸行为如何评价173
李启铭交通肇事案[第890号]——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以及如何在舆论压力和理性判罚之间寻求最佳审判效果176
杜军交通肇事案[第907号]——对酒后驾驶造成重大伤亡的案件,如何区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79
陆华故意杀人案[第908号]——在醉酒驾驶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如何区分交通肇事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181
张文明故意杀人案[第912号]——如何运用间接证据认定交通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并致使被害人死亡的事实以及如何结合在案证据审查被告人提出的新辩解是否成立184
张超泽交通肇事案[第916号]——吸毒后驾驶机动车致使发生交通事故的行为如何定性以及是否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88
李中海故意杀人案[第923号]——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间接故意杀人犯罪192
谢忠德危险驾驶案[第760号]——对危险驾驶罪状中的“道路”如何理解195
廖开田危险驾驶案[第891号]——在小区道路醉驾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197
林某危险驾驶案[第892号]——醉酒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的,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199
唐浩彬危险驾驶案[第893号]——醉酒后在道路上挪动车位的行为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202
吴晓明危险驾驶案[第894号]——如何认定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中的犯罪情节轻微205
魏海涛危险驾驶案[第895号]——在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中如何把握缓刑适用标准207
罗代智危险驾驶案[第896号]——如何把握醉驾型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的量刑情节209
黄建忠危险驾驶案[第897号]——如何认定醉驾型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的自首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自首情形决定对被告人的从宽处罚程度212
郑帮巧危险驾驶案[第898号]——醉酒驾驶机动车致使本人重伤的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214
于岗危险驾驶、妨害公务案[第899号]——醉酒驾驶并抗拒检查的是应当从一重处还是数罪并罚216
王树宝危险驾驶案[第901号]——对未当场查获被告人醉酒驾驶机动车且系“零口供”的案件,如何通过证据审查定案218
孔某危险驾驶案[第902号]——醉驾逃逸后找人“顶包”,并指使他人提供虚假证言,导致无法及时检验血液酒精含量的案件,如何处理220
孟令悟危险驾驶案[第903号]——对涉嫌犯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直接采取逮捕强制措施以及判决文书如何表述刑期起止日期224
张纪伟、金鑫危险驾驶案[第904号]——如何认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的追逐竞驶情节恶劣226
彭建伟危险驾驶案[第905号]——追逐竞驶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是构成危险驾驶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28
徐光明危险驾驶案[第914号]——已将无证驾驶机动车和使用伪造的机动车号牌等违法行为作为危险驾驶罪的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基于前述违法行为所处行政拘留的期间,能否折抵刑期231
杨某危险驾驶案[第915号]——醉酒驾驶仅致本人受伤的如何处理233
尚知国等重大劳动安全事故案[第505号]——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出现竞合时应如何处理235
赵祥忠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案[第39号]——人民法院可否变更起诉罪名定罪处刑240
刑事立法、司法规范2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公布 根据历次修正案和修改决定修正)2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节录)(2001年12月29日)2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的理解与适用(节录)2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节录)(2006年6月29日)2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节录)2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节录)(2011年2月25日)2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内容解读(节录)2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节录)(2015年8月29日)258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节录)(2008年6月25日 公通字〔2008〕36号)25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3年5月14日 法释〔2003〕8号)263
解读《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6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的若干意见(2015年9月16日 法发〔2015〕12号)264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节录)(2013年7月19日 公通字〔2013〕25号印发)26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中油品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已废止)(2002年4月10日 法释〔2002〕10号)26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油气、破坏油气设备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1月15日 法释〔2007〕3号)268
《关于办理盗窃油气、破坏油气设备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26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8月15日 法释〔2007〕15号)274
《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27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年12月30日 法释〔2004〕21号)278
《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27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4年9月9日 公通字〔2014〕34号)28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6月7日 法释〔2011〕13号)288
《关于审理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28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依法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案件的意见(2014年3月14日 公通字〔2014〕13号)293
公用电信设施损坏经济损失计算方法(2014年8月28日 工信部联电管〔2014〕372号印发)29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5月10日 法释〔2001〕15号)297
《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299
依法严惩“涉枪”、“涉爆”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30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2009年11月16日法释〔2009〕18号)305
关于对《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的理解与适用30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枪、涉爆申诉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1月15日法〔2003〕8号)309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以火药为动力发射弹药的大口径武器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4年11月3日〔2004〕高检研发第18号)310
公安部关于涉弩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及性能鉴定问题的批复(2006年5月25日公复字〔2006〕2号)310
公安部关于对以气体等为动力发射金属弹丸或者其他物质的仿真枪认定问题的批复(2006年10月11日 公复字〔2006〕5号)310
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2010年12月7日 公通字〔2010〕67号印发)311
公安部关于对空包弹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2011年9月22日 公复字〔2011〕3号)31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9月4日法释〔2003〕14号)312
《关于办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31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将公务用枪用作借债质押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1998年11月3日 高检发释字〔1998〕4号)317
公安部关于对少数民族人员佩带刀具乘坐火车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2001年4月28日 公复字〔2001〕6号)317
公安部关于将陶瓷类刀具纳入管制刀具管理问题的批复(2010年4月7日公复字〔2010〕1号)31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15日 法释〔2000〕33号)318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3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2009年9月11日 法发〔2009〕47号)322
《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32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3年12月18日 法发〔2013〕15号)329
《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33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节录)(2013年12月23日 法发〔2013〕14号)337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2011年9月19日 公交管〔2011〕190号)33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1999年6月25日 法释〔1999〕13号)339
《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的理解与适用34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11月27日 法释〔2012〕19号)34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废止)(2007年2月28日 法释〔2007〕5号)34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12月14日 法释〔2015〕22号)346
《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34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意见(2011年12月30日 法发〔2011〕20号印发)357
《关于进一步加强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360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被告人阮某重大劳动安全事故案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答复(2009年12月25日 法研〔2009〕228号)363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4批第13号:王召成等非法买卖、储存危险物质案(2013年1月31日法〔2013〕24号印发)363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8批第32号:张某某、金某危险驾驶案(2014年12月18日法〔2014〕327号印发)365
审判释疑367
持有不能正常击发的枪支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367
经验交流368
关于浙江省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审判情况的调研368
关于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相关问题的调研374
关于福建省法院审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的调研报告387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量刑情节的把握——对1148个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例的调查分析389
办理危险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的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案397
危险驾驶刑事案件快速审理相关问题研究424
实务探讨427
醉驾超标电动自行车不构成危险驾驶罪427
危险驾驶肇事犯罪的定罪量刑问题429
疑案争鸣438
赵某交通肇事逃逸案——无证人员驾车肇事逃逸,雇主将车辆驶离并藏匿的行为如何认定438
第三部分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443
指导案例443
王征宇故意杀人案[第9号]——驾车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定罪443
王勇故意杀人案[第19号]——被害人有严重过错的杀人案件应如何处理445
宋有福、许朝相故意杀人案[第35号]——农村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不明确的侵犯人身权利案件应如何定性447
张杰故意杀人案[第42号]——被告人投案后未如实供述罪行但有抢救被害人情节的应如何处理450
刘加奎故意杀人案[第43号]——因民间矛盾激化引发且被害人有一定过错的案件如何适用死刑452
杨政锋故意杀人案[第50号]——驾车故意挤占车道致使追赶车辆车毁人亡的行为如何定性454
曹成金故意杀人案[第132号]——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457
官其明故意杀人案[第344号]——如何判定行为人的犯罪故意459
贾淑芳故意杀人案[第362号]——在被害方有明显过错的杀人案件中对被告人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463
陈卫国、余建华故意杀人案[第408号]——对明显超出共同犯罪故意内容的过限行为应如何确定罪责465
余华平、余后成被控故意杀人案[第449号]——如何把握故意杀人案件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467
吴江故意杀人案[第474号]——如何处理因恋爱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471
颜克于等故意杀人案[第475号]——“见死不救”能否构成犯罪475
张俊杰故意杀人案[第511号]——同事间纠纷引发的杀人案件应慎用死刑478
胡忠、胡学飞、童峰峰故意杀人案[第555号]——如何确定雇凶者与受雇者的罪责481
刘宝利故意杀人案[第556号]——如何认定被害人过错484
姚国英故意杀人案[第647号]——因长期遭受虐待和家庭暴力而杀夫能否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中的“情节较轻”,对此类故意杀人犯能否适用缓刑487
覃玉顺强奸、故意杀人案[第657号]——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故意杀人未遂犯,能否适用死刑立即执行490
李飞故意杀人案[第737号]——对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如何适用死缓限制减刑494
刘祖枝故意杀人案[第746号]——提供农药由丈夫自行服下后未采取任何救助措施,导致丈夫中毒身亡的,如何定罪处罚497
张某故意杀人案[第761号]——如何在近亲属之间的杀人犯罪案件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体现罪责刑相适应500
邓明建故意杀人案[第810号]——对直系亲属间帮助自杀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罚503
曲振武、胡英辉故意杀人案[第921号]——雇凶者没有直接实施杀人行为,并翻供否认犯罪的,如何认定雇凶杀人犯罪事实506
穆志祥被控过失致人死亡案[第201号]——致人死亡无罪过,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不构成犯罪511
朱家平过失致人死亡案[第346号]——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514
李宁、王昌兵过失致人死亡案[第370号]——如何区分间接故意杀人与过失致人死亡之间的界限516
韩宜过失致人死亡案[第440号]——无充分证据证实伤害行为与伤害后果有因果关系的,不能认定成立故意伤害罪519
蒋勇、李刚过失致人死亡案[第450号]——如何区分共同间接故意杀人与过失致人死亡523
杨春过失致人死亡案[第635号]——如何区分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伤害罪(致死)526
季忠兵过失致人死亡案[第812号]——特殊环境下被告人致人死亡,如何评价被告人的主观罪过529
蒋志华故意伤害案[第90号]——使用暴力手段向债务人的亲属索要欠债致人伤害应如何定性531
杨安等故意伤害案[第225号]——寻衅滋事随意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如何定罪534
罗靖故意伤害案[第226号]——一掌推他人致其头部碰撞造成死亡应如何定罪量刑540
夏侯青辉等故意伤害案[第279号]——对刑法修订前发生,刑法修订后交付审判的故意伤害致人重伤造成“植物人”的案件,应如何适用刑罚543
洪志宁故意伤害案[第389号]——故意伤害行为导致被害人心脏病发作猝死的如何量刑546
王兴佰、韩涛、王永央故意伤害案[第409号]——共同故意伤害犯罪中如何判定实行过限行为549
蔡世祥故意伤害案[第410号]——虐待过程中又实施故意伤害行为致人死亡的如何定罪551
杨某某故意伤害案[第432号]——明知先行行为会引发危害后果而不予以防止的行为构成故意犯罪554
赵金明等故意伤害案[第434号]——持刀追砍致使他人泅水逃避导致溺水死亡的如何定罪557
杜益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第459号]——共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中,被告人如实供认公安机关没有掌握的其致人死亡的关键情节,是否可以酌情从轻处罚560
王立刚等故意伤害案[第507号]——如何区分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562
索和平故意伤害案[第524号]——故意伤害致死尊亲属的如何量刑565
陈玲、程刚故意伤害案[第567号]——父母为教育孩子而将孩子殴打致死的如何定罪量刑568
张化故意伤害案[第568号]——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应如何定罪572
杨道计等故意伤害案[第813号]——仅有被害人家属证言证实被害人死亡的,能否认定被害人死亡,如何认定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576
李某故意伤害案[第832号]——如何通过主观认识要素区分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579
王海涛等组织出卖人体器官案[第929号]——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既、未遂以及情节严重如何认定581
白俊峰强奸案[第20号]——丈夫强奸妻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585
王卫明强奸案[第51号]——丈夫可否成为强奸罪的主体586
张烨等强奸、强制猥亵妇女案[第128号]——如何认定共同犯罪的中止588
谢茂强等强奸、奸淫幼女案[第178号]——行为人既实施了强奸妇女的行为又实施了奸淫幼女的行为应如何定罪592
曹占宝强奸案[第228号]——如何理解强奸“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以及能否对此提起附带民事诉讼596
李尧强奸案[第280号]——与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人轮流奸淫同一幼女的是否成立轮奸598
唐胜海、杨勇强奸案[第281号]——轮奸案件中一人强奸既遂一人未遂的应如何处理600
滕开林、董洪元强奸案[第395号]——通奸后帮助他人强奸是否构成共犯602
陈某强奸案[第396号]——如何把握强奸案件“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605
谭荣财、罗进东强奸、抢劫、盗窃案[第495号]——强迫他人性交、猥亵供其观看的行为如何定性609
陆振泉强奸案[第514号]——如何认定强奸致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613
冯支洋等嫖宿幼女案[第589号]——对嫖宿幼女罪如何进行审查认定617
刘正波、刘海平强奸案[第658号]——欠缺犯意联络和协同行为的同时犯罪,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621
张甲、张乙强奸案[第790号]——共谋轮奸,一人得逞,未得逞的人是否构成强奸既遂?如何区分该类犯罪案件中的主、从犯地位625
苑建民、李佳等绑架、强奸案[第792号]——行为人实施强奸行为完毕离开现场后,其他帮助犯起意并对同一被害人实施轮奸行为的,能否认定该行为人构成轮奸629
韦风强奸、故意杀人案[第834号]——被害人因躲避强奸在逃离过程中失足落水,行为人未实施救助,导致被害人溺水死亡的事实是认定为强奸罪的加重情节还是单独认定为故意杀人罪632
王鑫等强奸、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劫案[第843号]——轮奸幼女的,是否同时适用轮奸加重处罚和奸淫幼女从重处罚情节;对具有多种量刑情节的被告人应当如何规范量刑;若无抗诉,因程序违法被发回重审的,能否加重对被告人的处罚634
孟铁保等赌博、绑架、敲诈勒索、故意伤害、非法拘禁案[第74号]——扣押、拘禁他人强索赌债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638
周彩萍等非法拘禁案[第179号]——将被捉奸的妇女赤裸捆绑示众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644
辜正平非法拘禁案[第181号]——为逼人还贷款非法关押借款人以外的第三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646
雷小飞等非法拘禁案[第263号]——“索债型”扣押、拘禁案件的定性649
胡经杰、邓明才非法拘禁案[第435号]——为寻找他人而挟持人质的行为构成何罪654
熊志华绑架案[第155号]——如何准确区分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绑架罪的界限656
章浩等绑架案[第156号]——基于索债目的帮助他人实施绑架行为的应如何定罪659
颜通市等绑架案[第157号]——给付定金方违约后为索回定金而非法扣押对方当事人子女的行为如何定罪663
田磊等绑架案[第180号]——为索取债务劫持他人并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定性667
吴德桥绑架案[第183号]——在绑架中对被绑架人实施伤害致人重伤的应如何定罪量刑670
王建平绑架案[第299号]——杀害被绑架人未遂的,是否属于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杀害被绑架人的”情形673
张舒娟敲诈勒索案[第443号]——利用被害人年幼将其哄骗至外地继而敲诈其家属钱财的能否构成绑架罪675
俞志刚绑架案[第496号]——绑架犯罪人绑架他人后自动放弃继续犯罪的如何处理677
白宇良、肖益军绑架案[第570号]——绑架罪未完成形态的区分681
李彬、袁南京、胡海珍等绑架、非法拘禁、敲诈勒索案[第571号]——帮人“讨债”参与绑架,与人质谈好“报酬”后将其释放,事后索要“报酬”的如何定罪处罚685
张兴等绑架案[第794号]——绑架犯罪案件中,非因被告人的故意、过失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能否认定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690
张世林拐卖妇女案[第77号]——拐卖两性人能否构成拐卖妇女罪693
胡从方拐骗儿童案[第173号]——如何区分拐骗儿童罪和拐卖儿童罪696
李邦祥拐卖妇女案[第229号]——应收买的被拐卖的妇女要求将其再转卖他人的如何定罪处罚698
吕锦城、黄高生故意杀人、拐卖儿童案[第728号]——拐卖儿童过程中杀害被拐卖儿童亲属的行为,如何定性699
武亚军、关倩倩拐卖儿童案[第781号]——出卖亲生子女构成拐卖儿童罪,具备特殊情况的,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703
刘友祝拐卖妇女案[第791号]——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妇女“介绍对象”收取费用的行为,如何定性707
王献光、刘永贵拐卖儿童案[第835号]——出卖亲生子女的行为如何定性710
孙如珍、卢康涛拐卖儿童案[第930号]——如何把握出卖亲生子女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如何区分居间介绍收养儿童和以非法获利为目的拐卖儿童714
朱斌等强迫劳动案[第867号]——强迫劳动罪与非罪的认定717
毛君、徐杰非法侵入住宅案[第526号]——入户盗窃财物数额未达到盗窃罪定罪标准,严重妨碍他人的居住与生活安宁的,可以按非法侵入住宅罪定罪处罚720
周建忠暴力取证案[第158号]——暴力迫使证人在询问笔录上签名按手印并致人轻伤的行为如何定性722
周建平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第612号]——非法购买公民电话通话清单后又出售牟利的,如何定罪处罚725
周娟等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第719号]——非法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如何定罪量刑727
谢新冲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第741号]——手机定位属于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730
方伍峰重婚案[第10号]——“事实婚姻”能否成为重婚罪的构成要件734
陈越、邵某重婚案[第141号]——自行调查重婚犯罪而遭受的物质损失应否获得附带民事赔偿736
王艳重婚案[第419号]——恶意申请宣告配偶死亡后与他人结婚的行为构成重婚罪739
刑事立法、司法规范7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公布 根据历次修正案和修改决定修正)7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节录)(2002年12月28日)7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的理解与适用(节录)7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节录)(2006年6月29日)7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的理解与适用(节录)7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节录)(2009年2月28日)7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的理解与适用(节录)7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节录)(2011年2月25日)7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内容解读(节录)7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节录)(2015年8月29日)75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节录)(2000年12月28日)758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理解与适用(节录)759
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节录)(1999年10月27日法〔1999〕217号印发)75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节录)(2008年6月25日 公通字〔2008〕36号)76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节录)(2013年12月23日 法发〔2013〕14号)764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节录)(2013年7月19日 公通字〔2013〕25号印发)765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2013年8月30日)76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年5月23日 法释〔2001〕16号)795
《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的理解与适用79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已废止)(2000年2月16日法释〔2000〕4号)79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已废止)(2003年1月17日 法释〔2003〕4号)79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2006年1月11日 法释〔2006〕1号)798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节录)79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2013年10月23日 法发〔2013〕12号印发)800
《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80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2000年7月13日 法释〔2000〕19号)812
《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8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年1月3日 法释〔2000〕1号)813
《关于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8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12月21日 法释〔2016〕28号)81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3月20日 公通字〔2000〕26号)81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2010年3月15日 法发〔2010〕7号印发)818
《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822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以出卖为目的的倒卖外国妇女的行为是否构成拐卖妇女罪的答复(1998年12月24日〔1998〕高检研发第21号)827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6日 法释〔2013〕21号)828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82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节录)(2006年7月26日 高检发释字〔2006〕2号)836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人员能否成为虐待被监管人罪主体问题的批复(2015年2月15日 高检发释字〔2015〕2号)83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2013年4月23日 公通字〔2013〕12号)83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2014年12月18日 法发〔2014〕24号印发)84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2015年3月2日 法发〔2015〕4号印发)846
《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850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1批第4号:王志才故意杀人案(2011年12月20日法〔2011〕354号印发)860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3批第12号:李飞故意杀人案(2012年9月18日法〔2012〕227号印发)861
刑事政策863
2012年惩治拐卖犯罪审判指导工作报告863
审判释疑866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审判长会议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研究意见866
在绑架勒索过程中劫走被绑架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867
在实施拐卖妇女犯罪中将被拐卖妇女的雇主杀害的行为,能否作为拐卖妇女罪的加重情节869
经验交流872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公安厅关于规范故意杀人死刑案件证据工作的意见(试行)(2007年11月15日 赣高法发〔2007〕38号)872
实务探讨881
刑法实务若干问题研究(节录)881
疑案争鸣883
徐某、陈某强奸案——对因提供住宿条件而发生在同一房间内的暴力强奸行为,有能力阻止而未阻止的,能否与强奸行为人构成共犯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