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 周敬宣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6295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8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193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1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文明1

第一节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1

一、环境的功能1

二、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2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及其意义3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意义4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5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6

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8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9

第四节 生态文明10

一、生态文明内涵10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11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11

第五节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2

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12

二、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13

三、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13

四、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13

【阅读资料】从吴哥古城的衰落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4

第二章 环境伦理观16

第一节 环境伦理观的由来16

一、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16

二、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16

三、环境伦理观的产生16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17

一、尊重与善待自然17

二、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17

三、着眼当前思虑未来18

第三节 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18

一、环境保护政策中的环境伦理18

二、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19

三、个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19

第四节 环境伦理观对发展观的影响19

【阅读资料】非典、动物保护与环境伦理19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2

第一节 理论上的发展与行动上的转变22

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22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22

【阅读资料】绿色GDP核算体系23

【阅读资料】GNP和GDP有什么不同24

三、行动上的转变25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25

一、政策选择25

二、联合国和各国的努力25

【阅读资料】全球《21世纪议程》26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27

【阅读资料】《中国21世纪议程》(节选)27

第四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32

第一节 公众参与32

一、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特点32

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公众参与的过程32

三、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的主要手段33

第二节 科学技术进步34

一、科学技术进步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34

二、可持续科技成果的识别标准35

三、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群组36

第二篇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8

第五章 环境管理38

第一节 环境管理38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38

二、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38

三、环境管理的内容39

四、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39

五、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40

六、ISO 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40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42

一、我国的环境法体系构成42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制度43

三、新的环境立法趋势45

四、加强环境执法46

五、区域限批46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47

一、经济手段概述47

二、制定经济手段的基本原则49

三、经济手段的分类49

【阅读资料】潘岳:当前环境形势与七大环境经济政策50

四、排污权交易52

第六章 环境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54

第一节 环境规划54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与内涵54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55

三、环境规划的内容55

四、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57

第二节 战略环境评价概述58

一、战略环境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与区别59

二、战略环境评价的发展过程59

三、战略环境评价重大意义60

【阅读资料】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2007年“战略(规划)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节选)61

四、战略环境评价实施中还存在着理论与方法层面的若干问题63

第七章 环境污染防治66

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66

一、各类水污染的防治对策66

二、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67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70

一、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70

二、洁净煤技术70

三、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举措72

四、机动车污染控制72

五、工业污染控制73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73

一、固体废物减量化对策与措施73

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73

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76

第四节 噪声污染防治77

一、环境噪声污染的来源77

二、噪声污染防治77

第八章 从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社会80

第一节 清洁生产80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80

二、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80

三、推行清洁生产的主要政策81

第二节 循环经济81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与内涵81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82

【阅读资料】建设循环经济、政府、企业、公众各司其职82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84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5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85

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6

第三篇 人地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90

第九章 人地系统理论概述90

第一节 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90

一、人地系统是“有人参与”的系统90

二、人地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91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灵魂92

一、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研究新热点92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93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93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94

第十章 人地系统的研究方法95

第一节 传统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95

一、人地系统研究的硬系统方法论95

二、人地系统研究的软系统方法论96

第二节 发展中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98

一、决策室99

二、分布式人工智能与群决策支持系统99

三、论坛构想100

四、Shinayaka系统方法论100

五、“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101

第三节 综合集成技术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102

一、综合集成技术方法论的基本思路102

二、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104

三、研讨厅的功能实现105

四、区域发展规划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构想108

第十一章 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实例研究109

第一节 区域人地系统数值仿真109

一、研究背景109

二、理论方法111

第二节 突变理论在环境建模中的应用研究124

一、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突变级数法125

二、可持续发展评判的突变级数法129

第四篇 生态文明实践——生态城市135

第十二章 生态城市提出与实践135

第一节 生态城市的提出135

一、生态城市理念渊源135

二、生态城市理论提出136

第二节 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137

一、国外生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37

二、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140

第十三章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143

第一节 生态城市定义143

第二节 生态城市的特征144

第三节 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144

第四节 生态城市的内容和要求145

一、建立开放的城市网络体系145

二、建设高效的产业体系146

三、建设自然生态环境146

四、建设生态文明146

第十四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147

第一节 规范指标体系147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47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148

第二节 科学设定建设目标1

第三节 推行绿色账户、推进国民核算体系的转型150

一、现存国民账户体系对环境的忽视150

二、绿色国民账户体系建立的思路151

三、绿色国民账户下的经济运行152

第十五章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编制154

第一节 总纲154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154

二、主要技术方法155

三、规划期与规划区域范围156

第二节 现状诊断156

第三节 生态功能区划与自然资源账户157

一、武汉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时空分布157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方法157

三、自然资源账户158

第四节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动态仿真158

一、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基本原则158

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动态仿真159

三、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159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159

第五节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159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159

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59

三、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建设循环经济型工业组团160

四、推广生态农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160

五、建设生态交通工程,完善城市的运转系统160

第六节 生态功能修复与建设160

一、修复自然生态体系,保障区域生态安全160

二、调控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城镇体系功能160

三、加强中心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营造健康宜人的人居环境160

第七节 环境质量综合整治161

一、巩固防洪安全,深化水环境治理161

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161

三、提高城市固废处理处置能力161

四、重视物理污染的防治161

第八节 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形象设计161

一、保护文化遗产,承继历史文脉162

二、建设绿色政府,推行绿色决策、绿色核算和绿色行政162

三、建设绿色社区,倡导绿色消费162

四、生态城市形象设计162

第九节 重点建设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规划实施保证体系建设162

一、政策法规163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163

三、资金筹措与技术保障163

第十六章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协调发展研究164

第一节 研究意义164

第二节 理论方法165

一、协调发展理论165

二、集对分析方法165

三、灰色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167

第三节 实证研究167

第四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170

第十七章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172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及规划的研究172

一、克服单一、片面、静止的调研与规划方法论173

二、调研框架174

三、规划和筹建城市环境信息系统175

四、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动态模拟176

第二节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177

一、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177

二、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177

三、武汉生态城市圈建设178

四、长株潭城市生态建设178

参考文献1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