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创新城市建设报告 NO.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创新城市建设报告 NO.1
  • 汪斌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221815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9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创新城市建设报告 NO.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创新城市概述一、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1

(一)世界创新型国家建设 1

(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2

(三)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城市之间的关系 11

二、创新城市的特征 11

(一)创新型城市的模式特质 12

(二)创新型城市的一般特征 12

三、创新城市的概念模型 15

(一)创新城市的四要素 15

(二)四要素图式 15

(三)内涵概念模型 16

四、创新城市的发展模式 17

(一)国外创新城市的发展模式 17

(二)我国创新城市的发展模式 18

五、创新城市的演进 18

(一)创新城市的演进历程 19

(二)创新城市的演进形态 21

第二章 创新城市理论与实践探索一、创新城市的理论探索 25

(一)创新与创新型城市 25

(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26

(三)创新系统研究 27

(四)“创新型城市”理论 27

(五)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的意义 30

二、创新城市的要素 30

(一)创新主体 30

(二)创新资源 31

(三)创新制度 32

(四)创新文化 34

三、创新城市的研究体系 36

(一)城市化问题研究 36

(二)创新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 37

(三)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 38

(四)创新城市就业制度 39

(五)创新城市与教育 40

四、创新型城市的实施 41

(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 41

(二)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 41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方向 42

(四)制度与措施保证 43

第三章 创新城市评价体系一、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5

二、评价创新城市建设的指标选取 45

三、创新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 46

(一)硬件指标 46

(二)软件指标 46

四、创新城市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 47

(一)三级指标评价体系 47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7

五、创新城市指标体系的分析模型 48

(一)评价矩阵的构造 48

(二)确定指标权重 49

(三)构造评估模型 49

(四)多层次综合评判 49

(五)创新城市指标评价案例 49

六、创新城市的创新能力评价 51

(一)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思路 51

(二)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52

(三)创新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案例分析 54

七、创新城市的创新能力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57

(一)武汉市经济发展现状 57

(二)武汉市创新发展现状 58

(三)武汉构建创新型城市的环境分析和模式选择 59

八、创新城市的城市创新系统:以西安市为例 60

(一)西安城市创新系统建设的优势 60

(二)西安城市创新系统的内涵 61

(三)西安创新型城市系统的结构 61

(四)西安创新型城市系统的构成 62

第四章 创新城市与进取型政府一、国外政府在创新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65

(一)新加坡实践经验 65

(二)日本筑波经验 66

(三)美国硅谷经验 67

二、我国政府在创新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69

(一)深圳经验 69

(二)绵阳经验 70

(三)柳州经验 71

(四)苏州工业园经验 73

三、创新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74

(一)强化政府的规划职能 74

(二)促进城市创新体系建设 74

(三)改善公共服务职能 75

(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6

四、进取型政府的城市治理 77

(一)创新城市治理模式 77

(二)进取型政府城市治理策略 78

(三)进取型政府的转变 79

五、创新城市的城市营销 80

(一)城市营销的内涵 80

(二)城市营销的主体和客体 81

(三)城市营销的要素构成 82

(四)创新城市的城市营销模式 83

(五)创新城市的城市营销运行机制 83

(六)政府与城市营销 86

(七)创新城市的品牌 88

第五章 创新型城市的主体一、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动力与主体 91

(一)创新动力的内涵 91

(二)创新动力的构成 91

(三)企业内在动力的体现 92

(四)创新动力的意义 92

二、创新型城市的主体创新动力的结构分层 93

(一)以自身需要为核心的内在主动力 93

(二)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被动力94

三、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主体 94

(一)大学研究机构 95

(二)中介机构 95

(三)政府 96

(四)企业 96

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大意义96

(一)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三个主体作用96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四点建议 98

(三)多方创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企业文化99

(四)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99

(五)善于利用国内国外的社会资源100

(六)重视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研究机构的建设100

(七)落实企业主体作用的关键是企业家101

(八)应对企业创新能力欠缺的对策 104

五、国有中央企业成为企业创新的领头羊 105

第六章 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一、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背景 109

(一)科技创新之都 109

(二)产业创新之都 110

(三)文化创新之都 111

二、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113

三、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 115

(一)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新世纪新阶段北京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115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 115

(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116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方向118

五、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北京创新体系119

六、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 121

七、完善政策措施,激励自主创新 123

(一)加大科技投入 123

(二)落实税收政策 124

(三)落实金融支持政策 124

(四)实施政府采购 125

(五)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25

(六)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 126

(七)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 126

(八)发展教育和科普事业 127

八、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创新型北京 128

第七章 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一、创新上海“以人为本” 131

(一)健康上海 131

(二)生态上海 132

(三)精品上海 133

(四)数字上海 134

二、上海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135

(一)创新发展是上海城市转型的重要基础 135

(二)创新发展是提高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抓手136

(三)创新发展是上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路径 136

(四)创新发展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因素 136

三、上海创新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137

(一)科教兴市、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入 137

(二)把握方向、明确重点,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的聚焦突破 137

(三)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推动上海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138

(四)以“知识竞争力”作为标杆,紧抓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创新发展的主动力 139

四、上海未来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141

(一)加大推进创新力度 141

(二)加快建设上海风险投资集聚区141

(三)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创新群体 142

(四)整合上海创新资源和能力,实施聚焦张江战略 142

五、上海激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完善 145

(一)不断推出和完善激励上海创新发展的政策145

(二)积极打造创新发展的基础工程,着眼于上海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 145

(三)促进创新集群,增强竞争和发展优势 146

(四)大力发展市场中介和高端服务企业 146

(五)积极实施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计划 147

六、上海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的若干对策措施 147

(一)积极探索,坚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 147

(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创新发展的认识和观念,形成创新合力147

(三)强化政策机制的重点突破及配套协调 148

(四)强化评估考核,真正落实和推进科教兴市战略148

(五)瞄准世界前沿,努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 148

(六)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全社会关注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社会文化氛围 148

(七)改善投融资环境 148

(八)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149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50

(十)完善推进落实机制 150

第八章 典型创新城市的模式与经验一、深圳模式与经验 151

(一)要求及目标 152

(二)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的挑战152

(三)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153

(四)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 154

二、重庆模式与经验 157

(一)明确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与目标 160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的网络化技术创新体系 161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162

(四)落实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162

三、苏州模式与经验 164

(一)创新苏州发展思路 164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164

(三)创新“苏南模式”165

(四)创新型苏州发展规划 165

四、中西部非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169

(一)中西部非中心城市高新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困难与问题 170

(二)中西部非中心城市高新区实现技术创新新突破的对策思路 171

五、借鉴与启示 175

附录一 天津市推出九项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177

附录二 哈尔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方案178

参考文献182

后记1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