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 上
  • 胡小林,袁伯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754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19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60页
  • 主题词:学习方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先秦元典学习思想23

甲编 综述23

第一章 前元典型学习思想24

第一节 前元典型学习思想溯源24

第二节 前元典型学习思维方式30

第三节 学习思想物化形态——文字、文本的产生38

第四节 三代时期的学习思想42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思想50

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对学习思想变化的影响50

第二节 文化转型对学习思想的影响53

第三节 《六经》——学习经典的产生与确立57

第四节 学习原创精神的第一座高峰——士阶层73

第三章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学习思想84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形成84

第二节 先秦道家学习思想的文化渊源87

乙编 传纪97

第四章 中国学习思想之祖——孔子98

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中的“圣之时”者98

第二节 办私学“有教无类”,为平民争得学习权利的教育家101

第三节 对三代元典文献的整理与传授——“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105

第四节 “信而好古”的历史意识108

第五节 性与天道:学习的人性根据与形而上的思辨116

第六节 孔子学之内容与原则126

第七节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及发展140

第五章 儒家孟、荀两大学派143

第一节 尽心、知性、注重心性修养的孟轲143

第二节 总结百家学说,“劝学”、“解蔽”的荀况151

第六章 先秦道家的始祖与承祧:老子与庄子163

第一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老子163

第二节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173

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学习思想191

甲编 综述191

第一章 政治思想变迁与学习思想的关系192

第一节 秦始皇“焚书坑儒”——由私学转向官学的重要标志192

第二节 汉初崇奉黄老之学——儒道学习思想并峙199

第三节 独尊儒术——确立中国两千年不移的正宗文化思想205

第四节 西汉后期与东汉时期社会变迁对学习思想的影响209

第二章 经学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思想212

第一节 汉代经学对先秦元典的神圣化212

第二节 经学今古文之争及其特征214

第三节 经学法典化:石渠阁议与白虎观议218

第四节 经学与谶纬219

第五节 经学学习思想模式的基本特征225

第三章 秦汉学习之文本:文献典籍的流传与整理231

第一节 废秦“挟书律”,收集民间流传的图书231

第二节 汉代典籍流传整理情况232

第三节 学习之津筏:《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238

乙编 传纪243

第四章 董仲舒——经学学习模式的开创者244

第一节 董仲舒的学习生平244

第二节 董仲舒的学习思想248

第三节 董仲舒的学风——今文经学之滥觞255

第五章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259

第一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而时习之”的典范259

第二节 儒道组合型的学习思想264

第三节 司马迁学习思想中的原创精神269

第四节 弥足珍贵的学习思想:在逆境中发愤272

第六章 离经叛道的王充276

第一节 王充在汉代学术中的实际地位276

第二节 批虚辨伪,剽剥谶纬经学:廓清弥天妖氛278

第三节 问孔,刺孟,离经叛道:拔地一声惊雷282

第三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学习思想287

甲编 综述287

第一章 学习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288

第一节 中央集权制瓦解,社会陷入长期的分裂、动乱的危机状态288

第二节 士族制度的形成及其对政权的控制290

第三节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华民族大交流、大融合292

第四节 宗教文化的勃兴295

第二章 由经学而玄学:学习思想模式的转换298

第一节 学习思维方式的变化298

第二节 学风的变化以及南北学风的差异303

第三节 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清谈”307

第四节 才性之辨与学习思想的价值取向312

第五节 打破学习思想中儒学独尊的法权地位,诸子百家之学再度“复兴”315

第三章 学习主流角色的转换:由经师到名士318

第一节 知识分子人格由儒家向玄学的转化318

第二节 人性之觉醒,思想之解放323

第三节 学习领域扩大,文化创造硕果累累329

第四章 典籍图书概述334

第一节 图书典籍概况334

第二节 典籍图书之厄336

第三节 目录分类学的贡献,四部分类的确立337

第四节 经典的传授、解释及方法339

第五节 史子集各类书籍的著述整理与研究345

第六节 佛教经典的翻译及其解读方法346

乙编 传纪351

第五章 汉末打破经学模式的两个代表人物——曹操与诸葛亮352

第一节 “博览群书、特好兵法”的乱世英雄曹操352

第二节 宁静淡泊,读书观其大略的诸葛亮357

第六章 魏晋之际以道释儒的玄学家王弼与嵇康371

第一节 注《易》、《老》,立新说,重释天人关系的王弼371

第二节 “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向儒家经典挑战的嵇康379

第七章 “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387

第一节 陶渊明的家世和生平387

第二节 陶渊明的思想和境界389

第三节 陶渊明与魏晋学风之变化395

第四节 “不求甚解”与“言意之辨”398

第五节 “不求甚解”与“结志区外”403

第六节 读书与人生感悟408

第七节 读书与“委运任化”410

第八章 佛学中国化的两位大师:道安与鸠摩罗什414

第一节 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414

第二节 “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旨于性空”的道安422

第三节 伟大的佛典翻译家、理论家鸠摩罗什(Kumārajīva)433

第四编 隋唐五代时期的学习思想449

甲编 综述449

第一章 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政治概况450

第一节 统一带来的雄伟阔大气象450

第二节 社会变迁对学习思想的影响455

第二章 文化多元格局造成学习思想的壮美景观469

第一节 道教在与儒、佛的结合中创新重建469

第二节 佛融儒道,为学习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473

第三节 三教互补,儒为主体,规定着学习思想的内容与特点482

第四节 在依附与对抗中发展:学习思想萌发新的生机与活力488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492

第一节 多元并立,转益多师492

第二节 “文德”政治规约下以儒学为主导的思想494

第三节 疑古思潮挑战经学,为由汉学向宋学过渡做准备497

乙编 传纪503

第四章 初唐经学家的代表人物:陆德明、孔颖达504

第一节 善言名理、学冠一时,著《经典释文》为学习经典之津筏的陆德明504

第二节 撰《五经正义》,包贯异家,疏秦汉注,为唐代经学范式的孔颖达509

第五章 不唯上、不唯书的刘知几517

第一节 不唯上、不唯书,自幼及长,述作不倦的一生517

第二节 学习者主观上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才、学、识519

第三节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逆向思维、大胆怀疑、勇于批判521

第四节 “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的原创精神525

第五节 撰述推崇“一家独断”的私学,贬抑“十羊九牧”的官修528

第六章 中唐两个文人型的学者:韩愈与柳宗元533

第一节 在依附与抗争中“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披不停于百家之编”的韩愈533

第二节 斥久穷极,居闲益自刻苦,为衡湘以南进士者师的柳宗元549

第七章 唐代两位佛学大师玄奘与慧能557

第一节 “千古学者之模范”、“中国人的脊梁”的玄奘557

第二节 定慧为本,不立文字,打破经学思维模式的慧能564

第五编 宋辽金时期的学习思想569

甲编 综述569

第一章 社会概况570

第一节 学习思想演进的社会背景570

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与教育对学习思想的影响574

第三节 宋与辽金之关系578

第二章 宋代学习思想中的疑古思潮581

第一节 中唐以来疑古辨伪思想的兴起581

第二节 疑古思潮兴起的原因583

第三节 疑古思潮对学习思想的影响588

第三章 宋代的学习思想流派593

第一节 北宋道学的学习思想593

第二节 荆公新学与三苏蜀学598

第三节 南宋朱熹闽学和陆九渊心学601

第四节 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派604

第五节 学习思想流派之比较607

第四章 宋代佛道的学习思想618

第一节 禅宗的学习思想618

第二节 宋代道教的学习思想623

第三节 佛道对宋代学习思想的影响625

第五章 文献典籍的聚散、研究与整理628

第一节 史籍的编辑和整理628

第二节 研究与整理儒家经典630

第三节 整理集部书634

第四节 对子部书的编辑杂考与注释637

乙编 传纪639

第六章 “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的欧阳修(附 曾巩、胡瑗、孙复、石介)640

第一节 既承传统,又开风气:由汉唐注疏到宋代义理之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640

第二节 对传统儒家经典的学习,反对盲目“守经以笃信”,主张辨伪说之乱经641

第三节 欧阳修的学习思想643

第四节 “乱山高下路东西”:曾巩645

第五节 “风起于青蘋品之末”: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647

第七章 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张载650

第一节 学习的人性根据:由气质之性“反善于”天地之性651

第二节 “学习认识论”:“德性”与“见闻”之“内外相和”653

第三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习目的论655

第四节 周敦颐的学习思想659

第八章 宋代学术达到高峰的一个代表人物:王安石662

第一节 “画图难足”、“悲恨相续”的人生662

第二节 荆公新学:打碎汉唐经学模式,“周、孔所不敢从”665

第三节 出入佛学“晚师瞿、聃”:打破传统经学壁垒,为儒学注入新精血667

第四节 追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志在“险远”671

第五节 直面天变、祖宗、人言、愤然前行的“拗相公”674

第九章 忠规谠论、挺挺是儒,澹泊旷达、落落似庄的苏轼676

第一节 苏轼——亦儒、亦庄,儒道互补的人格组合676

第二节 苏轼的学习特点:以才使学,涉足多学科,多领域,均为独造者679

第三节 倡导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蜀学683

第十章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式人物——沈括685

第一节 沈括:博物穷思,学究天人685

第二节 沈括学习思想探微687

第十一章 宋学中的理性主义者——程颢与程颐692

第一节 二程的学习生活692

第二节 二程的学习意义论696

第三节 二程的学习目的论698

第四节 学习内容699

第五节 “直觉主义的思维方式”705

第十二章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理学大师朱熹707

第一节 朱熹学习生平传略707

第二节 朱熹的“知行相须”的知行观709

第三节 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格物致知”712

第四节 朱陆“鹅湖之会”及朱熹与浙东事功学派之关系714

第五节 朱熹的学风717

第六编 元、明时期的学习思想723

甲编 综述723

第一章 元、明学习思想的社会背景概述724

第一节 政治状况及其对学习思想的影响724

第二节 元明学术流派概况726

第三节 朱学之衰,王学之盛728

第四节 王学分化及王学末流走向极端731

第五节 坚持考据学风,抵制王学空疏学风732

第六节 晚明实学思潮的兴起733

第七节 西方文化、科技的影响734

第二章 晚明空疏学风与实学思潮736

第一节 晚明社会文化风尚发生剧烈震荡变更而导致学风空疏736

第二节 泰州学派对王守仁心学的变异739

第三节 晚明“天崩地解”前实学思潮的兴起741

第三章 元明教育与科举制度对学习思想的影响749

第一节 教育的基本特点749

第二节 科举制度对学习思想的严重束缚751

第三节 科举与八股是封建社会末期教育的桎梏752

第四章 学习文本的整理与研究755

第一节 经学与经书755

第二节 史学著作与笔记756

乙编 传纪759

第五章 真隐六百年的《通鉴》学学者胡三省760

第一节 家学影响,后凋人格761

第二节 毕生精力奉献给《通鉴》学768

第三节 道德文章“将于考据之外求之”779

第四节 夷夏之辨与民族意识786

第六章 明初儒学的代表人物宋濂792

第一节 生平与学习活动792

第二节 宋濂的学习思想794

第七章 龙场一悟,曰“致良知”的王守仁800

第一节 生平与学习活动800

第二节 主张“知行合一”802

第三节 “致良知”,以救治支离眩鹜而启后学躐等之弊806

第四节 “本原之知”与“拔本塞源”808

第五节 对王守仁学习思想的批判811

第八章 主张博学多闻,反对“束书不观”的杨慎820

第一节 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汉学,以博学考据著称的杨慎820

第二节 力排宋明理学823

第三节 倡导汉唐经学829

第九章 翻孔孟之定案,揭道学之虚伪的叛逆者李贽836

第一节 生平与学习活动836

第二节 挑战传统、标举异端的学习思想838

第十章 自辟一片乾坤的学者焦竑843

第一节 生平与学派843

第二节 焦竑的学习、学术思想的心学的基本特征848

第三节 焦竑学习思想之精华853

第十一章 “志在经世,何论戎马经术”的陈第864

第一节 陈第的一生864

第二节 以“求实”、“经世”为特征的知行观870

第三节 陈第读书治学的“崇实黜虚”的批判精神874

第十二章 “一时儒者之宗”的东林人物高攀龙879

第一节 生平与学习活动879

第二节 修悟并重与求实务事的学习思想880

第十三章 明清之际习“质测通几”之学的方以智884

第一节 生平与学习活动884

第二节 方以智的学习思想885

第七编 清代的学习思想897

甲编 综述897

第一章 清初政治、文化政策对学习思想的影响898

第一节 清朝政权的性质及特征898

第二节 清代文化899

第三节 清代教育与学习思想902

第四节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与中西文化交流906

第二章 清代教育、科举对学习思想的制约与影响910

第一节 清代的科举制度911

第二节 八股取士是明清科举制度的突出特征915

第三节 科举制对学习思想的影响920

第四节 科举制度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社会精英群体——进士群体922

第三章 清初实学思潮926

第一节 清初批判理学的实学思潮概述926

第二节 清初顾、黄、王三大家对转变清初学风的贡献930

第四章 从学习思想史的视角看清代学习成就939

第一节 学术研究成果939

第二节 古籍整理成果943

第三节 综合创新:渊博以立基,精深而求独造944

第四节 力矫空疏之弊、重振笃实学风949

乙编 传纪955

第五章 清学开山——顾炎武956

第一节 顾炎武的治学道路956

第二节 “以游为隐”足涉万里,名满天下959

第三节 经世致用学风的倡导965

第四节 顾炎武学习思想对后世的影响974

第六章 “开拓万古,推倒一时”的学界巨擘黄宗羲979

第一节 家学与师承979

第二节 由舞干戚的侠士到“止于不仕“的遗民987

第三节 “学必本于经术”、“从六经以闻道”989

第四节 “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993

第五节 “欲免迂儒,必兼读史”998

第七章 坐集千古之智,笔开近代惊雷的王夫之1009

第一节 家学渊源与学习道路1009

第二节 学习创新与学术贡献1019

第三节 湘学的独立根性与南天一雷的文化震撼力1023

第四节 王夫之的知行观1032

第五节 王夫之的“格物致知”新论1041

第六节 以“知耻”为核心的人格修养1051

第八章 颜元的“习行”外王之学1058

第一节 苦学习行的一生1058

第二节 颜元学习思想渊源及变化1061

第三节 提倡外王致用之学1069

第九章 知识吞并思想时代的思想家戴震1081

第一节 “志存闻道”,由商而学的人生追求1082

第二节 戴学门径:由考据通乎义理1088

第三节 反理学对学习学的重大贡献1097

第八编 中国近代学习思想1115

甲编 综述1115

第一章 社会转型——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116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开始步入近代化时期1116

第二节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新特点1119

第三节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1121

第二章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1125

第一节 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1125

第二节 西学东渐对传统学习模式的破坏1127

第三节 耶稣教会及教会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起到很大作用1134

第四节 传统文化学术之震荡与变革1136

第三章 教育制度改革为培育现代学习思想创设条件1146

第一节 洋务派的教育革新1146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改革1149

第三节 新政时期教育具突破性的改革是废除科举制度1150

第四节 晚清废科举,兴学堂对学习思想的影响1153

第五节 晚清教育改革的历史意义1158

第四章 晚清学习文本的新发现引出的新学问1164

第一节 殷墟甲骨文字1165

第二节 汉晋竹木简牍1171

第三节 敦煌遗书1175

第四节 内阁大库档案1180

第五章 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的特点1185

第一节 中西组合、以中为体,向西方学习器物技艺之学1185

第二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习思想1190

第三节 突破体用模式,提倡“中西会通”论1195

乙编 传纪1199

第六章 开近代风气之先的巨擘:龚自珍1200

第一节 龚自珍的文化性格1200

第二节 龚自珍的家学渊源及学习道路1202

第三节 对今文学派精神之蹈厉1206

第四节 学术、学习思想之变异1215

第七章 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的先驱——魏源1225

第一节 古今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1225

第二节 在垂死的经学中寻求经世致用的治术1230

第三节 在中西文化冲突剧烈时期以史经世1236

第四节 在“学问饥饿”中寻寻觅觅走进佛门1241

第八章 曾国藩的“士大夫之学”1246

第一节 曾国藩为学的摇篮——近代湖湘文化1247

第二节 曾国藩走向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为学视野大开,学问博综1251

第三节 博观约取、实践检验、另辟蹊径:曾国藩为学之精神1258

第九章 以振兴佛学、挽回国运的杨文会1264

第一节 生平与传统文化的学术渊源1265

第二节 金陵刻经处超越宗教的革新意义1277

第三节 杨文会与洋务、维新、革命诸派之关系1288

第十章 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枢纽式人物:康有为1295

第一节 新学家的代表人物1296

第二节 康有为与中学1299

第三节 康有为与西学1309

第四节 康有为的学风1317

第十一章 清末新学家的两个卓越的学者梁启超与谭嗣同1325

第一节 不惮以今日之我与昔日之我挑战的梁启超1325

第二节 晚清学习思想有一彗星:谭嗣同1330

第十二章 清末民初学兼中西的严复、王国维1342

第一节 在近代译述西学无其比者——严复1342

第二节 中国20世纪的文化巨人王国维1348

第十三章 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郑观应1352

第一节 冯桂芬与《校邠庐抗议》1352

第二节 王韬的学习思想1356

第三节 郑观应的学习思想1359

第九编 中国现代学习思想1365

甲编 综述1365

第一章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学习思想的革命性转折1366

第一节 “五四”运动对传统学习思想的巨大冲击1366

第二节 科学与民主——中国学习思想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标志1378

第三节 对“五四”运动的检讨与反思1387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多元文化并存格局下的学习思想1392

第一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学习思想1392

第二节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西化派的学习思想1397

第三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学习思想1401

乙编 传纪1419

第三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与李大钊1420

第一节 陈独秀——20世纪初期中国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的勇敢的掘墓人1420

第二节 李大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奠基者1428

第四章 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1437

第一节 从翰林院到同盟会:由封建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折1437

第二节 从中国到西欧:由传统旧学走向西方新学,迈出建构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第一步1440

第三节 从教育总长到北京大学校长: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付诸实践1446

第五章 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鲁迅1456

第一节 为创造新文化的一生1456

第二节 闯将与旗手——鲁迅与《新青年》及五四运动1459

第三节 “脱离旧套”、“另立新宗”——鲁迅与传统文化1464

第四节 “收纳新潮”——鲁迅与西方文化1475

第六章 中国现代史上占枢纽地位的人物:胡适1481

第一节 “做了过河卒子”的一生1481

第二节 胡适与自由主义1484

第三节 胡适与“全盘西化”1489

第四节 胡适治学的“科学方法”1494

第五节 整理国故1499

第六节 胡适在中国学习思想史上的地位1508

附录 张东荪1511

第七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1518

第一节 二十四岁登北大讲台,敢作狮子吼的梁漱溟1518

第二节 政治与学术两难选择的张君劢1521

第三节 衡论中西,出入汉宋的现代新儒家——熊十力1523

附录一1525

附录二1546

跋1549

后记15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