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 何明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4682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治理 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本书的研究背景1

二、关于网络治理的基本观点1

三、对网络关系结构的实证分析2

四、网络法治建设的学理基础4

五、中国的网络治理政策5

理论篇9

第一章 网络治理概念及其核心议题9

第一节 网络治理的概念前提9

一、网络工具逻辑确立了网络治理的技术基础9

二、虚实共生范式决定了网络治理的混合特征11

三、国际政治生态影响着网络治理的政府行为12

第二节 网络治理的基本内涵13

一、网络治理的逻辑起点是对网络工具的理性选择13

二、网络治理的微观形态是网民生活样态的范式化15

三、网络治理的宏观形态是网络合作关系的模式化16

四、网络治理的历史形态是自由与秩序的网络态均衡17

第三节 网络治理的核心议题19

一、网络规制是否具有正当性19

二、网络治理的边界在哪里20

三、谁是网络治理的权力主体22

四、网络治理是否存在国家与民族特色22

第二章 社会存在机制转换与网络理论转向25

第一节 面向数字化空间的虚拟社会理论25

一、Web1.0架构下的数字化空间25

二、数字化空间的基本问题26

三、数字化空间的认识论基础28

第二节 网络技术换代及其理论转向30

一、Web2.0与虚拟强耦合关系的出现30

二、从虚拟存在到关系实在31

三、“先验悬搁”的认识态度32

第三节 回归生活世界的网络社会研究32

一、从虚拟实在回归本体实在33

二、重新定义主体间性33

三、绝对自由观的幻灭34

实证篇39

第三章 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39

第一节 研究背景39

第二节 文献回顾40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40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43

第三节 研究设计48

一、分析架构与研究假设48

二、变量51

三、数据55

第四节 数据分析55

一、变量测量结果55

二、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67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71

第四章 网络社群的结构及其演化路径73

第一节 研究设计7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73

二、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74

第二节 网络社群结构演进的理论分析76

一、网络社会中的社群结构76

二、网络社群结构演进的分析模型80

第三节 基于Web1.0的网络社群结构90

一、Web1.0技术及其社会化过程90

二、基于内容的BBS网络社群结构分析94

第四节 基于Web2.0的网络社群结构110

一、Web2.0技术与社会化应用110

二、基于关系的网络社群结构分析114

第五节 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133

一、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过程133

二、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路径135

第五章 网络舆情演化模型与仿真分析137

第一节 网络舆情演化的理论分析137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137

二、网络舆情演化的要素构成140

三、网络舆情演化的进程分解及其关系153

第二节 网络舆情演化中的观点聚合模型156

一、Weisbuch-Deffuant模型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应用156

二、网络舆情观点聚合模型构建158

三、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161

第三节 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信息扩散模型170

一、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模型构建171

二、复杂社会网络中的网络舆情信息扩散过程175

三、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效果的敏感性分析177

第六章 网络集体行动的产生机制190

第一节 研究设计190

一、问题和研究意义190

二、研究方法和案例191

三、分析框架193

第二节 意义建构:个体性矛盾的结构化198

一、意义建构的概念和作用198

二、意义的生产201

三、多主体意义建构与传播过程207

四、意义建构的结构化策略212

第三节 共识达成:结构性紧张的“我们化”214

一、共识概念与网络共识达成214

二、网络共识的层级体系217

三、网络共识达成的基础219

四、网络共识达成的路径223

五、共识达成的“我们化”策略229

法治篇235

第七章 网络规则的生成和演进235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中的规则235

一、理性形成的网络规则235

二、衍生性的网络规则239

三、意义建构的网络规则240

四、历史依赖性的网络规则242

第二节 网络成文规则演变原理245

一、网络规则通过问题解决而有意识建构245

二、网络规则对政治策略的响应和安排247

三、网络规则通过组织的扩散而适应环境250

四、网络规则通过经验性调适而持续更新252

第三节 网络规则产生和变化的双重动因253

一、问题的外部来源: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253

二、网络社会内部的问题来源258

三、问题的建构262

第四节 网络规则创建和演变的生态结构265

一、网络规则密度和问题吸纳265

二、注意力分配和问题确认268

第五节 网络规则生成和演进的内在机制271

一、网络规则内活动能力272

二、制定和改变网络规则的能力277

第八章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280

第一节 网络谣言的本质280

一、何为“网络谣言”280

二、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282

第二节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构架286

一、网络谣言从属表达行为286

二、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存在的基本问题288

三、网络谣言的法律界定291

四、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292

第三节 我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实效与问题293

一、我国网络谣言入罚的实证分析294

二、网络谣言入罚正当性不足307

第四节 网络谣言规制重构与治理312

一、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边界312

二、“不遵从”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316

三、“利他性”网络谣言的社会控制326

第九章 网络媒介的法治机制330

第一节 我国网络媒介法治的缺陷330

一、法律法规的结构性缺陷331

二、网络媒体法的内容性缺陷331

三、法律主体的协调性缺陷332

第二节 网络媒介法治的基本原则333

一、保护网络文化产业发展333

二、坚持技术中立334

三、多主体权利与义务协调发展336

第三节 网络媒介法治的路径分析337

一、由媒体行业立法转变为网络立法337

二、由规制媒介组织转变为规制媒介渠道和平台339

三、由注重外生组织转变为注重内生组织341

四、由限制特定行为转变为保护基本权利342

第四节 我国网络媒介的立法模式343

一、统一立法与监管模式343

二、跨媒体横向一体化立法及法治监管344

三、以媒介融合与功能细分为基础的权利义务346

四、阶梯式分权法律监管348

政策篇353

第十章 网络治理的政策工具与推进逻辑353

第一节 网络治理形态与政策工具的可通约性353

一、互联网建设方式对网络治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353

二、现实新闻制度对网络治理形态的亲和性制约355

三、“脱域”现象与网络政策工具的可通约性357

第二节 基于可通约性检视的网络政策工具谱系358

一、关于网络政策工具的一个谱系排列358

二、自愿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59

三、疏解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0

四、调节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2

五、规制性工具的功用与构成363

第三节 不同网络观指导下的治网逻辑和工具选择364

一、网络“异时空”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组合364

二、网络“亚社会”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偏好366

三、网络“新媒体”观的治网逻辑与工具选择367

第十一章 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370

第一节 契合社会存在机制的网络治理方式370

一、网络社会存在机制是治理有效性的内在基础370

二、以网络社会存在机制为基础的规则重构374

第二节 嵌入现实治理体系的网络治理安排378

一、网络制度安排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379

二、以虚实相宜为导向的网络治理安排382

第三节 融入法治中国进程的网络公序良俗387

一、法治中国进程中的网络场域387

二、以法治网络为目标的网事秩序建设390

参考文献397

重要术语索引421

后记4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