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医学影像技术学 数字X线成像技术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医学影像技术学 数字X线成像技术卷
  • 余建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4778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46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计算机X线扫描体层摄影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医学影像技术学 数字X线成像技术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物质结构与放射1

第一节 原子及其核外结构1

一、原子1

二、原子核1

三、核外结构1

第二节 原子能量与辐射3

一、原子能级3

二、能量4

三、辐射6

四、电磁波谱7

五、能量放射8

第二章 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9

第一节 X线的产生9

一、X线产生的条件9

二、X线产生的过程11

第二节 X线的辐射谱线11

一、轫致放射11

二、标识放射12

三、光电效应14

四、康普顿效应14

五、影响X线辐射谱线的因素14

第三节 X线的特性15

一、概述15

二、光子的射程15

三、半价层15

四、X线束的质量15

五、滤过作用16

六、穿透作用16

第四节 X线的质与量17

一、X线波长与管电压17

二、X线的质17

三、X线的量18

第五节 X线的本质18

一、X线的微粒性18

二、X线的波动性19

三、X线的二象性及其统一19

第六节 X线的效应19

一、物理效应19

二、化学效应20

三、生物作用20

第三章 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21

第一节 X线的衰减21

一、距离的衰减21

二、物质吸收衰减21

三、影响衰减的因素21

四、物质的X线衰减规律23

第二节 单能与连续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24

一、单能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24

二、连续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25

第三节 人体对X线的衰减26

一、人体的构成元素和组织密度26

二、人体对X线的衰减27

第四节 X线散射线的产生与减少28

一、X线散射线的产生28

二、减少X线散射线的方法29

三、虚拟滤线栅31

第四章 辐射损伤与X线防护38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原理38

一、概述38

二、原发作用38

三、继发作用40

第二节 影响电离辐射致生物效应的因素40

一、电离辐射致生物效应的分类40

二、影响辐射致生物效应的因素41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44

一、致癌效应44

二、放射性白内障45

三、永久不育46

四、胎内受照效应46

五、遗传效应46

第四节 辐射剂量及其单位46

一、吸收剂量及其单位46

二、吸收剂量率及其单位47

三、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关系47

四、比释动能和比释动能率及其单位48

五、吸收剂量、比释动能及照射量之间的关系48

六、当量剂量50

七、有效剂量51

八、集体当量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52

第五节 X线的防护53

一、防护的基本原则53

二、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53

三、外照射的屏蔽防护54

四、外照射的个人防护57

第五章 数字图像基础59

第一节 数字图像理论59

一、图像信号59

二、图像信号数字化59

三、图像取样60

四、图像量化60

五、图像编码62

第二节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66

一、模拟与数字66

二、矩阵与像素67

三、常用术语68

第三节 数字图像形成70

一、数字图像采集70

二、数字图像量化70

三、数字图像转换70

四、数字化图像获取形式71

第六章 数字图像处理73

第一节 概论73

一、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73

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73

三、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类型74

四、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75

五、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特点76

六、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76

七、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76

第二节 图像识别与图像增强77

一、图像识别77

二、图像增强78

第三节 图像复原与图像分割83

一、图像复原83

二、图像分割83

第四节 图像融合84

一、融合的基本概念84

二、融合技术85

第五节 图像重建87

一、概述87

二、多平面重建88

三、表面阴影显示89

四、最大密度投影91

五、容积再现法93

六、仿真内镜成像94

第六节 图像后处理95

一、降低噪声95

二、低通滤波法96

三、图像锐化96

四、窗口技术调节96

五、图像兴趣区处理97

第七章 数字图像显示技术98

第一节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98

一、基本结构98

二、成像原理98

第二节 液晶显示器99

一、概述99

二、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100

三、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102

四、二端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103

五、三端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103

第三节 等离子体显示器105

一、概述105

二、气体放电机制105

三、单色等离子显示器106

四、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107

第四节 电致发光显示器108

一、概述108

二、交流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108

三、发光二极管109

第五节 平板型阴极射线管与场发射显示器110

一、平板型阴极射线管110

二、场发射阴极110

三、场发射显示器111

第八章 数字X线图像的评价112

第一节 调制传递函数112

一、MTF概念112

二、MTF原理113

三、MTF的测试方法115

四、临床意义117

第二节 威纳频谱118

一、概念118

二、威纳频谱的内容119

三、威纳频谱的物理意义119

第三节 量子检出效率与噪声等价量子数120

一、概念120

二、原理120

三、测试方法121

四、临床意义122

第四节 ROC曲线124

一、概述124

二、ROC曲线基本原理125

三、ROC曲线126

四、ROC曲线的种类和评价127

五、临床意义128

第九章 CR系统的组成及其特性130

第一节 CR系统的基本构成130

一、概述130

二、成像板131

三、成像板阅读仪131

四、信息记录系统和影像预视系统132

五、影像后处理工作站132

六、影像的阅读与打印设备132

第二节 成像板的组成及其特性133

一、CR系统与屏-片体系的对比133

二、成像板的特性与影像质量134

三、成像板的特性曲线响应136

第三节 CR系统的阅读器136

一、激光源与强度控制137

二、线束成型光学装置137

三、线束偏导装置137

四、传输环节137

五、集光器138

六、滤光器138

七、光电探测器138

八、模拟电子器件138

九、模数转换器139

十、影像缓冲器139

十一、擦除装置139

第四节 CR技术的新进展139

一、双面阅读技术139

二、结构化存贮荧光体140

三、线扫描140

四、其他新发展140

第十章 CR的成像原理142

第一节 CR的基本原理142

一、CR的原理142

二、CR的流程142

三、柜式机工作流程142

四、台式机工作流程143

第二节 存贮荧光体的原理143

一、PSP影像采集143

二、成像板的特性144

三、稀土的添加和吸收过程144

四、消退145

五、激励和发射145

第三节 影像读取原理146

一、激光扫描146

二、信号的读取和转换148

第十一章 CR的影像处理153

第一节 CR影像处理链153

一、一般功能153

二、常规结构153

三、多灰阶结构154

第二节 影像处理因子155

一、边缘增强155

二、动态范围压缩156

三、多灰阶对比增强156

四、噪声161

五、兴趣区164

六、整体密度和对比度调节167

第三节 影像处理参数170

一、影像处理参数的作用170

二、参数的影响170

三、参数用户化170

第四节 CR四象限理论171

一、曝光数据识别器的基本原理172

二、分割曝光模式识别173

三、EDR的方式174

第十二章 CR的图像质量控制175

第一节 CR图像质量的评价175

一、空间分辨力175

二、对比度分辨力177

三、量子检出效率177

四、影像显示178

第二节 CR系统的伪影178

一、硬件伪影178

二、软件伪影187

三、物体伪影189

四、照片伪影189

五、其他伪影190

第十三章 CR的临床应用193

第一节 CR在头颈部的应用193

一、颅骨摄影193

二、副鼻窦摄影193

三、鼻骨侧位摄影193

四、眼眶异物定位194

五、颈椎摄影194

六、鼻咽部摄影194

七、岩乳部摄影194

第二节 CR在胸部中的应用194

一、CR胸部的基础194

二、胸部摄影的CR后处理技术194

第三节 CR在腹部的应用196

一、CR在胃肠系统检查中的应用197

二、腹部结石197

三、胃肠道穿孔197

四、肠梗阻197

第四节 CR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197

一、CR在骨骼摄影检查中的应用197

二、脊柱摄影197

第五节 CR系统在其他部位的应用198

一、乳腺摄影198

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198

第十四章 DR系统组成及其特性199

第一节 DR的基本构成与分类199

一、DR的基本构成199

二、DR的基本分类200

第二节 DR的基本特点与技术参数202

一、DR的基本特点202

二、DR的技术参数202

第三节 DR成像介质的图像质量与性能评价204

一、DR成像介质的图像质量比较204

二、平板探测器性能的评价205

第四节 DR的X线准直器与刻录206

一、DR的X线准直器206

二、刻录设备207

第十五章 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成像技术213

第一节 非晶硒成像的物理特性213

一、静电放射成像的基本原理213

二、直接放射成像原理213

三、新型硒同素异晶PN型双层结构膜213

第二节 非晶硒探测器的类型与结构214

一、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的类型214

二、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的结构216

第三节 非晶硒探测器的成像原理217

一、成像的基本原理217

二、成像的基本特点217

第十六章 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成像技术220

第一节 非晶硅成像的物理特性220

一、荧光体物质的能量转换和光传导220

二、碘化铯晶体的物理特性221

第二节 非晶硅探测器的类型与结构222

一、碘化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222

二、硫氧化钆非晶硅平板探测器223

三、 Varian平板探测器224

四、便携式无线移动平板探测器227

第三节 非晶硅探测器的成像原理229

一、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成像过程229

二、TFT的工作原理229

三、TFD工作基本流程230

四、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成像的基本原理230

五、硫氧化钆平板探测器的工作原理230

第十七章 CCD探测器成像技术232

第一节 CCD探测器成像的物理特性232

一、MOS电容的热平衡态特性233

二、MOS电容的非平衡态特性233

第二节 CCD探测器构造与类型234

一、CCD的结构234

二、CCD探测器的类型236

第三节 CCD探测器的成像原理246

一、CCD探测器的成像过程246

二、CCD探测器成像的基本原理247

三、CCD探测器的成像特点247

第四节 CCD探测器的性能评价248

一、调制传递函数MTF特性249

二、输出饱和特性249

三、转移效率250

四、暗电流250

五、噪声250

六、灵敏度250

七、动态范围251

八、其他251

第十八章 线扫描探测器成像技术252

第一节 线扫描探测器的类型与结构252

一、线扫描探测器的类型252

二、线扫描探测器的基本结构252

第二节 多丝正比室线阵探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53

一、正比计数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53

二、多丝正比室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54

第三节 闪烁晶体/CMOS探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55

一、闪烁晶体/CMOS探测器的结构255

二、闪烁晶体/CMOS探测器的工作原理256

第四节 碲锌镉固态半导体探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57

一、碲锌镉固态半导体探测器的结构257

二、碲锌镉固态半导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258

第五节 线扫描探测器成像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259

一、线扫描探测器成像系统的构成259

二、线扫描探测器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260

第六节 线扫描探测器成像的临床应用261

一、成像的流程261

二、成像特性261

三、采集图像后处理262

四、性能参数263

第十九章 DR特殊成像技术265

第一节 双能量减影技术265

一、双能成像技术的发展265

二、双能量减影的原理265

三、双能减影的临床应用266

第二节 组织均衡技术269

一、组织均衡技术的机制269

二、组织均衡技术的临床应用269

第三节 融合断层技术270

一、融合断层技术的成像原理271

二、融合断层的临床应用271

第四节 图像拼接与时间减影技术272

一、图像拼接技术272

二、时间减影技术272

第五节 自动曝光控制技术273

一、光电管自动曝光系统273

二、电离室自动曝光系统273

第二十章 DR的操作技术274

第一节 DR的操作界面274

一、DR的采集控制台274

二、DR的界面操作275

三、DR的参数设置276

第二节 DR图像采集工作站278

一、采集控制台278

二、采集工作站278

三、数字胸片架280

四、启动与关闭采集工作站281

五、采集工作站窗口281

第三节 DR图像处理工作站284

一、独立诊断工作站的基本结构284

二、DR医学成像诊断工作站的图像处理系统284

三、高级查看功能291

四、远程诊断293

五、采集图像和数据295

六、高级打印296

七、存档296

第四节 DR图像质量控制297

一、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297

二、图像质量评价的参数299

三、影响DR成像的因素304

四、DR探测器的固有缺陷306

五、DR探测器固有缺陷的校正307

第二十一章 乳腺数字X线成像技术309

第一节 乳腺摄影的X线设备309

一、乳腺X线摄影机的发展309

二、数字乳腺X线摄影设备309

第二节 乳腺X线成像基础311

一、乳腺的解剖与生理311

二、正常乳腺的X线表现313

三、乳腺X线成像原理314

第三节 乳腺检查技术316

一、检查前准备316

二、乳腺摄影体位316

三、乳腺造影技术320

四、乳腺X线立体定向引导穿刺活检322

第四节 量子计数型乳腺机成像322

一、基本结构322

二、成像原理323

三、临床应用324

第五节 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检查技术326

一、基本结构326

二、成像原理326

三、 DBT的检查技术327

四、临床应用328

五、剂量329

第六节 乳腺X线检查的质量控制330

一、质量控制的分工330

二、质量控制的内涵330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331

第二十二章 计算机辅助诊断333

第一节 基本原理333

一、概述333

二、基本原理334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乳腺疾病中应用334

一、应用价值334

二、应用方法335

三、应用评价336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胸部疾病中应用337

一、应用价值337

二、应用方法338

第二十三章 X线摄影的基础知识339

第一节 解剖学基准线339

一、标准姿势339

二、解剖学方位339

三、解剖学关节运动339

四、解剖学基准线339

第二节 X线摄影学基准线340

一、头颅体表定位线340

二、摄影用线及距离341

第三节 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341

一、命名原则341

二、摄影方位341

三、摄影方向341

四、摄影体位341

第四节 体表解剖与X线摄影原则342

一、体表解剖342

二、摄影原则343

三、摄影步骤344

第五节 各部位常见病X线摄影体位选择344

一、头颅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344

二、胸部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345

三、腹部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346

四、脊柱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346

五、四肢与关节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347

第二十四章 人体各部位的X线摄影体位348

第一节 头颅X线摄影348

一、头颅后前位348

二、头颅侧位348

三、头颅前后半轴位349

四、颅底颏顶位350

五、蝶鞍侧位350

六、内听道经眶位351

七、视神经孔后前斜位351

八、乳突劳氏位351

九、乳突许氏位353

十、乳突伦氏位353

十一、乳突梅氏位353

十二、岩乳部斯氏位354

十三、岩乳部反斯氏位355

十四、副鼻窦华氏位355

十五、副鼻窦柯氏位355

十六、面骨后前45°位356

十七、下颌骨后前位356

十八、下颌骨侧位357

十九、颞颌关节侧位357

二十、颧骨弓顶颏斜位357

二十一、鼻骨侧位358

二十二、眼眶后前位358

二十三、眼眶顶颏位359

第二节 脊柱与骨盆X线摄影359

一、第一、二颈椎张口位359

二、颈椎正位AP360

三、颈椎侧位360

四、颈椎后前斜位361

五、颈胸椎正位361

六、颈胸椎侧位362

七、胸椎正位362

八、胸椎侧位363

九、腰椎前后位363

十、腰椎侧位364

十一、腰椎斜位364

十二、骶椎正位365

十三、尾椎正位365

十四、骶尾椎侧位366

十五、骶髂关节前后位367

十六、骶髂关节前后斜位367

十七、骨盆前后正位367

第三节 上肢及关节X线摄影368

一、手掌后前位368

二、掌下斜位368

三、拇指正位369

四、拇指侧位369

五、腕关节后前位370

六、腕关节侧位370

七、腕关节外展位370

八、前臂正位371

九、前臂侧位371

十、肘关节正位371

十一、肘关节侧位372

十二、肱骨前后位373

十三、肱骨侧位373

十四、肩关节前后正位373

十五、肩关节穿胸侧位374

十六、锁骨后前正位374

十七、肩锁关节后前位374

第四节 下肢及关节X线摄影375

一、足前后正位375

二、足内斜位375

三、足侧位376

四、跟骨侧位376

五、跟骨轴位377

六、踝关节前后位377

七、踝关节外侧位378

八、胫腓骨前后位378

九、胫腓骨侧位379

十、膝关节前后正位379

十一、膝关节外侧位379

十二、髌骨轴位380

十三、股骨前后正位380

十四、股骨侧位380

十五、髋关节正位381

十六、髋关节水平侧位382

第五节 胸腹部的X线摄影382

一、胸部后前位382

二、胸部侧位383

三、胸部前弓位383

四、胸部右前斜位384

五、胸部左前斜位384

六、胸骨后前斜位385

七、胸骨侧位385

八、膈上肋骨前后位386

九、膈下肋骨前后位386

十、肾、输卵管及膀胱(KUB)平片387

十一、膀胱区平片387

十二、前后立位腹部平片387

十三、腹部倒立侧位388

第六节 口腔X线检查技术388

一、普通口腔X线机388

二、口腔数字X线摄影389

三、局部摄影390

四、全景曲面体层摄影392

第二十五章 X线对比剂与造影技术393

第一节 X线对比剂393

一、定义与具备的条件393

二、对比剂的分类393

三、对比剂的理化特性394

四、对比剂引入途径395

五、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及其防治396

六、常用碘对比剂的特性402

第二节 胃肠道造影检查405

一、胃肠道基本病变405

二、食管及胃十二指肠检查406

三、肠系检查410

四、钡剂灌肠检查412

第三节 泌尿及生殖系统造影检查413

一、泌尿及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学413

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415

三、逆行尿路造影检查419

四、膀胱造影检查420

五、尿道造影检查421

六、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422

七、输精管、精囊腺造影检查423

第四节 其他部位造影检查424

一、下肢静脉造影424

二、T管造影检查425

三、窦道瘘管造影检查425

第二十六章 照片成像技术426

第一节 X线胶片与增感屏426

一、X线胶片426

二、增感屏427

第二节 照片冲洗技术428

一、显影与定影技术428

二、自动冲洗技术431

第三节 医学图像打印433

一、医学影像打印发展433

二、图像打印方式与打印媒质434

第四节 激光成像技术434

一、激光成像技术434

二、激光胶片435

三、激光打印机437

第五节 热敏成像技术440

一、热敏胶片440

二、热敏相机442

第六节 喷墨成像技术444

一、喷墨打印技术444

二、喷墨打印介质446

三、喷墨打印机447

第七节 自主打印技术447

一、自主打印的临床应用447

二、集中打印系统的工作原理448

三、自主打印机的构造449

第八节 图像打印的质量控制450

一、概述450

二、测试工具450

三、技术参数451

四、质量控制452

第二十七章 DSA成像基础454

第一节 DSA发展与展望454

一、DSA发展简史454

二、DSA的临床应用与展望455

第二节 DSA成像基本原理455

一、影像增强器成像原理455

二、平板探测器成像原理456

第三节 DSA信号与图像采集457

一、DSA信号457

二、DSA成像参数选择457

三、注射参数设定457

第四节 DSA成像方式458

一、静脉DSA458

二、动脉DSA458

三、脉冲减影458

四、心电图触发脉冲减影459

第五节 DSA图像后处理459

一、再蒙片与像素移位459

二、图像的合成或积分459

三、补偿滤过459

四、界标与感兴趣区的处理459

五、图像后处理460

第二十八章 DSA特殊成像技术与图像质量控制462

第一节 DSA特殊成像技术462

一、透视路径图技术与造影转化路径图技术462

二、旋转DSA技术与3D-DSA技术462

三、步进DSA技术463

四、实时模糊蒙片DSA技术464

五、自动最佳角度定位DSA技术464

六、C臂CT的DSA技术464

七、3D路径图DSA技术464

八、虚拟支架置入术465

九、DSA的低剂量技术465

第二节 DSA图像质量控制465

一、设备结构465

二、成像方式和操作技术466

三、造影方法和对比剂466

四、患者因素466

五、改善DSA图像质量措施467

第二十九章 介入放射学基础468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与应用评价468

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468

二、应用评价468

第二节 介入治疗器械469

一、影像导向设备469

二、介入放射学常用器材469

第三节 介入治疗的相关技术471

一、穿刺插管技术471

二、灌注术471

三、栓塞术472

四、成形术与支架术472

五、针穿(抽吸)活检术472

六、灭能术472

七、引流术472

第四节 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473

一、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473

二、介入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473

第三十章 DSA在介入诊治中的应用476

第一节 检查前准备476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476

二、术前准备477

第二节 头颈部DSA技术与介入治疗477

一、血管解剖477

二、造影技术482

三、图像处理与重建482

四、相关病变的介入治疗485

第三节 胸部DSA技术与介入治疗495

一、血管解剖495

二、造影技术496

三、图像处理与重建496

四、相关病变的介入治疗497

第四节 心脏大血管与冠状动脉DSA技术与介入治疗498

一、血管解剖498

二、造影技术500

三、图像处理与重建504

四、相关病变的介入治疗505

第五节 腹部DSA技术与介入治疗518

一、血管解剖518

二、造影技术519

三、图像处理与重建520

四、相关病变的介入治疗520

第六节 盆腔DSA技术与介入治疗530

一、血管解剖530

二、造影技术531

三、图像的优化措施531

四、相关病变的介入治疗531

第七节 四肢DSA技术与介入治疗532

一、血管解剖532

二、造影技术534

三、图像处理与重建534

四、相关病变的介入治疗535

参考文献5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