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体医学参数与概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唐元升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济南出版社
- ISBN:7805729093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64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7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体医学参数与概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三、呼吸(R)1
频率正常值1
第一章 一般参数1
一、体温(T)1
正常值1
体温变动1
体温与年龄的关系1
体温与脉率的关系1
体温与呼吸频率的关系1
体温与基础代谢率的关系1
二、脉率(P)1
正常值1
脉率变动1
脉率与呼吸频率的关系1
平均动脉压2
脉压2
频率变动2
屏气时间2
呼吸类型2
四、血压(BP)2
正常值2
左、右上肢血压差异2
上、下肢血压差异2
血压与性别的关系2
血压与年龄的关系2
血压与体位的关系2
血压与睡眠的关系2
头长3
身高预测式3
五、身长或身高3
参考值3
坐高5
趾长6
足长6
上肢长6
手长6
指长6
下肢长6
小腿长6
头围7
六、身宽7
指距8
臂围8
肩宽8
腹围9
胸围9
臀宽10
参考值11
七、体重(W)11
腿围11
参考值13
八、体表面积(BSA)13
体重的波动范围13
体重与性别的关系13
身体各部重量占体重的比例13
计算式14
身体各部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例15
人体体型分型16
人体美的概念16
九、人体美学标准16
体围测量方法16
女性乳房美学标准17
女子健美标准17
人体体型健美标准17
人体的黄金分割比例17
人体的理想比例17
男性美的标准17
男子健美标准17
女子体型美的标准17
五官协调美学标准18
五官分布美学标准18
女子身体各部的黄金时期18
儿童体型健美标准18
头面部指数18
面型美学标准18
鼻的美学标准19
耳的美学标准19
眼的美学标准19
眉的美学标准19
腿的美学标准20
手的美学标准20
口唇美学标准20
牙齿美学标准20
头发美学标准20
Rh血型21
A、B亚型血型的组成21
皮肤美学标准21
十、视力21
十一、牙齿21
分组及数量21
萌出和脱落时间21
血型种类21
ABO血型的组成21
ABO血型的红细胞抗原数21
ABO血型的遗传规律21
预防接种后的注意事项24
儿童预防接种程序24
MN血型24
MNSs血型24
十三、儿童免疫24
儿童基础免疫24
儿童计划免疫24
婴幼儿计划免疫程序24
十六、人类智商(IQ)27
十五、年龄阶段划分27
十四、睡眠时间27
鼻腔阻力28
鼻腔压力28
第二章 呼吸系统28
第一节 鼻28
鼻腔大小28
鼻腔流量节制段28
鼻腔粘膜面积28
鼻腔粘膜细胞28
鼻腔粘膜纤毛28
鼻道出口高度28
鼻中隔与硬腭夹角28
硬腭长度28
鼻腔分泌物的量及性质28
鼻腔气体流量28
筛窦的形成、分组及大小29
蝶窦的形成及大小29
嗅觉的分辨能力及影响因素29
上颌窦的形成及大小29
额窦的形成及大小29
喉软骨的组成及大小30
喉的位置30
第二节 喉30
气管测量值31
呼吸道的发生31
喉腔结构31
喉腔大小31
喉腔轴与气管轴的夹角31
声带测量值31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31
呼吸道阻力32
呼吸道的雾粒沉粘32
主支气管测量值32
各级支气管测量值32
呼吸道各部距上切牙的距离32
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32
呼吸道上皮的组成32
呼吸道粘液的分泌量及成分32
呼吸道压力34
肺叶及肺段35
肺重量35
呼吸道温度35
第四节 肺35
肺的发生35
肺的休表投影35
肺的叩诊界限35
肺界移动范围35
肺大小35
肺泡细胞的种类及数量36
肺泡数量及大小36
肺小叶36
腺泡36
肺机能单位36
肺血流分布的影响因素37
肺血流量及其分布37
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37
肺根的组成37
肺门大小37
肺血管37
肺动脉分支的直径37
肺顺应注38
呼吸音分布38
肺泡毛细血管参考值38
肺的淋巴回流38
呼吸肌38
肺总量(TLC)39
肺活量(VC)39
潮气量(VT)39
深吸气量(IC)39
补吸气量(IRV)39
补呼气量(ERV)39
功能残气量(FRC)39
残气量(RV)39
无效腔40
肺泡通气量(VA)或有效通气量40
残气/肺总量40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MV或VE)40
量大通气量(MBC)40
通气储量百分比40
气速指数40
用力肺活量(FVC)或用力呼气量(FEV)40
呼吸功40
呼气高峰流量(PEFR)或最大呼气中期流速40
气-血屏障41
通气/血流(V/Q)比值41
最大呼气流量-容积(ME-FV)曲线41
等流量容积(Viso-V)41
呼吸困难指数41
闭合气量41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41
肺内血液分流量41
死腔量/潮气量(VD/VT)41
肺内压41
胸内压41
肺泡回缩压41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2
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系数42
肺气体弥散量42
肺气体弥散面积42
气体容积百分比和肺泡压力42
动、静脉血中气体的容积和压力42
肺内活性氧的代谢4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43
氧离曲线43
潮气末二氧化碳浓度43
二氧化碳排出量43
咳嗽反射43
肺内生理活性物质的代谢43
心脏的体表投影45
心脏位置45
第三章 循环系统45
第一节 心脏45
心脏的胚胎发育45
心脏结构46
心瓣膜的体表投影及听诊区46
心腔容量47
心脏体积47
心肌的组织结构47
心脏大小47
心脏重量48
窦性周期长度(SCL)变异49
心脏瓣膜口宽度49
心壁厚度49
心脏传导系统的构成51
左室乳头肌及其腱索的测量值51
心脏纤维支架的组成51
冠状动脉分支52
心肌能源53
冠状静脉属支53
冠状血管的长度与直径53
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耗氧量53
心脏瓣口面积及血流量计算式54
心肌能量的贮存和利用54
心肌耗能指标54
肺循环血流量计算式55
心搏出量(SV)55
心排血量(CO)55
氧耗量计算式55
体循环血流量计算式55
周围血管阻力56
分流量计算式56
心脏指数(CI)56
心排血量的改变56
射血分数(EF)56
血流阻力56
心室作功计算式57
肺动脉阻力57
左心各腔压力57
右心各腔压力及血氧含量57
心腔压力在心动周期中的改变57
心脏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的分布58
动脉血染料稀释曲线58
心腔显影时间58
心脏的神经分布58
心脏的受体分布58
心肌细胞的电位59
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59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59
离子浓度的改变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59
心动周期60
心肌不应期60
掌骨指数62
冷加压试验62
安密妥试验62
Regitine试验62
Benzodixane试验62
组织胺试验62
Hussey握拳试验62
主动脉的起止、长度及管径63
Hill征63
Valsalva动作分期63
颈静脉压63
中央静脉压63
第二节 血管及其血液循环63
血管分类63
锁骨下动脉分支64
主动脉弓分支64
颈总动脉分支64
胸主动脉分支65
上肢动脉分支65
腹主动脉分支66
下腔静脉属支67
髂总动脉分支67
上腔静脉属支67
门-腔静脉交通支69
翼丛静脉回流途径69
门静脉属支69
全身动脉测量值70
大隐静脉属支70
毛细血管的分布70
动脉的体表投影、压迫点和止血范围70
心包腔内大血管的测量值70
纵隔内大血管干的测量值70
各级动脉的内径、数量及截面积70
全身静脉测量值74
毛细血管压力75
全身主要静脉的压力75
各级血管的压力、曲率与张力的关系76
血管活性物质77
心血管反射78
体循环途径78
肺循环途径78
微循环的组成78
胎儿血液循环途径78
循环时间78
副腮腺的大小80
第四章 消化系统80
第一节 口腔和咽80
口腔的边界与分区80
口腔腺的组成和重量80
腮腺的位置、形态及大小80
舌苔的组式81
颌下腺腺管长度81
腭扁桃体的大小及重量81
悬雍垂长度81
舌根面积81
舌的味觉81
舌乳头的种类81
唾液的性状与成分82
唾液的来源和分泌量82
咽鼓管测量值83
唾液的生理作用83
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83
咽峡的组成83
咽的位置与分区83
鼻咽部大小83
咽扁桃体大小83
食管各部内外径84
咽鼓管圆枕后唇大小84
咽淋巴环的构成84
咽壁的隐窝及其意义84
食物通过咽部时间84
第二节 食管84
食管的起止、长度和分段84
食管的生理狭窄84
胃的位置与形态85
食管壁的组织结构85
食管括约肌与食管内压85
吞咽时食管压力的变化85
胃-食管返流率85
食管的蠕动速度85
食物到达贲门所需时间85
第三节 胃85
贲门口和幽门口的位置86
胃的大小与容量86
胃的分部与分区86
胃的重量86
胃床86
胃腺体的数量及分类87
贲门切迹角度87
胃底高度87
角切迹位置87
胃大弯最低点位置87
胃底内气体87
胃壁肌层的排列方式87
胃粘膜的组织结构87
胃粘膜屏障87
胃的运动88
壁细胞的数量及分布88
胃的动脉88
胃的静脉88
胃的血流量88
胃液分泌量和理化性质89
胃的排空时间89
胃的神经支配89
胃的基本电节律89
胃液分泌的时相89
小肠粘膜的组织结构90
胃酸的组成和临床单位90
胃液中的粘液90
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90
呕吐机制90
第四节 小肠90
小肠的分段与长度90
空肠的起始位置90
小肠重量90
十二指肠乳头91
小肠粘膜的更新速度91
小肠的血液供应91
小肠系膜的大小与体表投影91
十二指肠的分段91
十二指肠的形态与管径91
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92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形状92
十二指肠悬韧带测量值92
十二指肠悬韧带的组织结构92
Meckel憩室的位置92
回盲括约肌的结构与功能92
小肠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BER)92
盲肠的位置、大小与形态93
小肠分节运动频率93
小肠蠕动速率93
肠鸣音频率93
食物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93
小肠液的分泌量和性质93
消化道的液体平衡93
第五节 大肠93
大肠的长度与分段93
阑尾的位置及形态94
回盲瓣的形态及长度94
回盲瓣系带长度94
回盲口94
回盲襞94
回盲角94
盲肠动、静脉测量值94
盲肠与腹膜的关系94
乙状结肠的位置95
阑尾系膜的形态及长度95
阑尾肌层厚度95
阑尾动、静脉测量值95
结肠的分段与长度95
结肠的带、袋结构95
结肠左、右弯曲的角度95
结肠系膜宽度95
直肠的起始、分部与长度96
结肠的动静脉和供血量96
结肠的运动96
结肠内容物的移动速度96
直肠周围结构97
肛管的分部与长度97
肛直肠角97
骶曲和会阴曲角度97
直肠的内表面结构97
肛门内、外括约肌测量值97
大肠的吸收和排泄98
直肠内压力98
排便时结、直肠内压力的变化98
排便反射途径98
肝脏的大小与重量99
大肠液的性状99
消化道气体的来源和去路99
消化道气体的含量与成分99
屁的排出量和成分99
第六节 肝脏和胆道系统99
肝脏的位置与体表投影99
肝脏的韧带100
肝脏的形态与变异100
肝脏上下径的年龄差异100
肝下界的年龄差异100
肝脏的被膜100
肝脏的分叶与分段100
胆小管结构102
肝裸区的面积102
肝门102
Glisson系统102
肝小叶102
肝淋巴的产量103
门管区结构103
肝血窦结构103
Disse间隙103
肝脏的细胞组成103
肝细胞的大小、形态与数量103
Ito细胞103
肝脏的血液供应103
肠系膜上静脉104
门静脉系统的特点104
门静脉的行程与测量值104
门静脉分叉点104
门静脉及左、右干测量值104
门静脉右前叶支的起源变异104
门静脉左、右两支血流来源的差异104
脾静脉104
肝总管及其分支测量值105
肠系膜下静脉105
胃左静脉的注入部位105
附脐静脉105
胆囊静脉105
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105
肝总动脉的起止与行走105
肝固有动脉105
肝静脉系统105
胆囊三角105
胆囊动脉的起源变异105
胆囊的位置与毗邻107
左、右肝管与肝总管的夹角107
胆总管的长度107
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方式107
Vater壶腹的开口位置107
胆汁的成分108
胆囊的大小与形态108
胆囊的内压力108
胆囊管测量值108
胆囊管与肝总管的汇合方式108
胆囊的收缩能力108
胆囊的浓缩效力108
胆汁形成的分泌压108
各类食物刺激胆汁分泌的效力108
胆汁的分泌量和性状108
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过程109
胆红素的理化特性109
肝脏的化学组成110
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作用110
胆色素的肠肝循环110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110
肝内重要的酶111
肝脏释出葡萄糖的方式111
肝脏胆固醇的产量111
肝脏脂肪含量111
肝内氨基酸代谢111
肝脏白蛋白的合成速度111
白蛋白的分子结构111
肝脏蛋白质含量和半寿期111
胰腺的组织结构113
第七节 胰腺113
胰腺的位置与形态113
胰腺的大小113
胰腺的重量113
胰腺与脾门的关系113
胰腺与腹膜的关系113
胰管的测量值113
大网膜测量值114
胰腺的动脉114
胰岛的血供特点114
胰岛素分子的特点114
胰管内压力114
胰液的分泌量和性状114
胰液的成分114
胰腺酶蛋白的合成率114
第八节 腹膜114
腹膜面积114
大网膜位置114
大网膜的组成114
腹腔内游离液体的含量115
大网膜下缘形状115
大网膜动脉测量值115
大网膜静脉测量值115
大网膜动脉弓出现率115
小网膜的组成115
网膜囊的边界115
网膜孔的形态与孔径115
网膜囊内皱褶115
肾门形态116
第五章 泌尿系统116
第一节 肾脏116
肾的位置116
肾活动度116
肾的体表投影116
肾的形态116
肾大小116
肾重量116
肾指数116
肾段117
肾门大小及仰角117
肾蒂的组成117
肾的组织结构117
肾髓质的构成117
肾盏数目117
肾盂容积及压力117
肾血流量及摄氧量118
肾单位数量118
肾小球的构成118
肾小囊的结构118
血尿屏障118
肾小管的长度与直径118
集合管的长度与直径118
肾小球旁器的组成118
肾血管测量值118
肾的血液循环途径118
肾血流速度118
肾血浆清除率119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119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120
肾小球滤过率120
肾小球滤过分数120
原尿量120
肾小球滤液的重吸收率120
尿中各种物质的浓度120
输尿管蠕动121
尿渗透浓度121
肾的内分泌功能121
第二节 输尿管121
输尿管的长度及直径121
输尿管分段121
输尿管狭窄121
尿道外口的位置122
尿液在输尿管中的下流速度122
第三节 膀胱122
膀胱容量122
膀胱内压力的改变122
膀胱三角的大小122
膀胱的血液供应122
第四节 尿道122
尿道的长度及直径122
睾丸生殖细胞的组成及大小123
第六章 生殖系统123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123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123
胚胎期睾丸的下降123
睾丸大小及重量123
睾丸小叶的数量123
曲精小管的数量、长度及管径123
睾丸输出管的数量123
附睾大小124
精子的发生过程124
生精周期124
生精能力124
精子结构124
精子大小124
精子顶体酶的种类124
精子在附睾中的运行时间124
精子寿命124
男性尿道的狭窄、扩大及弯曲125
附睾管长度125
输精管测量值125
射精管测量值125
精索测量值125
精索结构125
精囊大小125
前列腺位置125
前列腺大小及重量125
前列腺分叶125
前列腺腺上皮的种类125
尿道球腺的数量及大小125
尿道球腺排泄管的长度125
阴茎大小125
海绵体的组成125
男性尿道长度及管径125
女性骨盆的类型126
阴囊温度126
精液来源126
男子生育力指数126
精子爬高度126
雄激素水平与年龄的关系126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126
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126
女性生殖系统的邻近器官126
女性骨盆测量值127
子宫大小128
卵巢大小128
卵巢的发生128
卵巢的发育128
卵泡的发育及大小128
卵泡数量128
排卵时间及数量128
卵运行时间128
黄体和白体的持续时间128
输卵管的长度及管径128
输卵管粘膜上皮的细胞种类128
大阴唇大小129
子宫前倾角129
子宫体的组织结构129
子宫韧带129
阴道长度129
处女膜厚度129
乳房大小及重量130
阴蒂大小130
前庭大腺的位置及大小130
前庭球大小130
女性生理分期130
月经周期130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30
第三节 女性乳房130
乳房位置130
乳房形态130
乳头形态130
乳房分区130
性高潮时的阴道收缩131
乳腺的组织结构131
乳晕腺的数量131
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131
乳腺的周期性改变131
第四节 受精、妊娠及分娩131
性交频度131
性交分期131
性交持续时间131
到达受精部位的精子数132
性高潮时女性呼吸、心率及血压的改变132
G点的位置及大小132
一次射精量及其所含精子数132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的运行速度132
脐带的组成及长度133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的存活时间133
卵子存活时间133
受精部位133
受精过程133
卵裂与着床133
胎膜的组成133
胎盘大小及重量133
胎盘结构133
胎盘成熟度分级133
胎盘屏障133
胎盘的血气参数133
妊娠各周子宫底高度及长度134
羊水量134
羊水成分134
母儿间的羊水平衡134
足月胎儿每日吞羊水量134
羊水中胆红素吸光度及胆红素含量134
妊娠分期134
早孕反应134
妊娠母体循环系统的改变135
妊娠母体体重的增加量135
足月妊娠母体子宫的改变135
妊娠母体呼吸系统的改变135
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136
妊娠母体血液系统的改变136
妊娠母体催乳素的改变136
子宫颈成熟度Bishop评分136
预产期(EDC)136
围产期136
骨盆测量值136
流产、早产、足月产及过期产指标136
临产时的子宫收缩137
产程分期137
产褥期阴道和外阴的改变138
子宫腔内压力改变138
衔接或入盆时间138
见红时间138
前羊水量138
子宫颈口扩张曲线138
准备接生时间138
分娩出血量138
产褥期138
产褥期子宫的改变138
胎儿泌尿开始时间139
产褥期恶露139
产褥期乳汁的分泌时间及成分139
第五节 胎儿、新生儿及小儿发育139
胎儿性别的判定139
胚胎龄139
胎儿发育阶段的划分139
各胚层发生的组织及器官139
胎儿各周发育特点139
胎动出现时间及频率139
胎心音出现时间及频率139
胎儿血液循环建立时间139
胎儿呼吸开始时间及频率139
足月胎儿参数143
胎儿消化道蠕动开始时间143
胎儿身长与月份的计算关系143
胎儿体重计算式143
胎儿发育指数143
简易胎龄评分法143
超声胎龄推算法143
新生儿脐带的处理144
胎儿成熟度评分144
胎儿脏器成熟度评价的羊水指标144
新生儿第一次哺乳时间147
新生儿Apgar评分147
正常新生儿参数147
早产儿和巨大儿指标147
早产儿入暖箱指标147
暖箱温度及湿度147
小儿体温148
新生儿大便性状与临床148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148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148
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148
小儿语言149
小儿发育各阶段的表现149
小儿视觉149
小儿听觉149
小儿对游戏的反应150
小儿大运动150
小儿精细动作150
小儿对人物的反应150
小儿情绪反应150
法定结婚年龄153
小儿断乳时间153
小儿辅食的添加时间及种类153
第六节 计划生育153
探亲避孕药的用法154
晚婚年龄154
生育年龄154
晚育年龄154
短效口服避孕药的用法154
长效口服避孕药的用法154
长效注射避孕药的用法154
节育器的形状及型号155
外用避孕药的用法155
皮下埋植避孕法155
避孕套避孕法155
体外射精避孕法155
会阴部压迫尿道避孕法155
安全期避孕法155
事后避孕法155
阴道隔膜避孕法155
各种节育术后的假期156
节育环大小的选择156
节育器的放置条件及时间156
输卵管结扎时间156
输卵管结扎后的避孕时间156
水囊引产156
人工流产术的选择156
吸宫术156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158
第七章 血液系统158
骨髓的体积及重量158
造血干细胞亚群的理化性质158
造血细胞的发生159
多向造血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59
红系前体细胞集落及爆式红系集落的生理特性159
粒-单祖细胞的生理特性159
巨核祖细胞的生理特性159
血液容量160
骨髓的血细胞含量160
血液的组成160
血液在脏器中的分布161
血液的理化参数161
血液在血管中的分布161
网织红细胞的分型162
红细胞大小162
红细胞的寿命及行程162
红细胞生成池的分布162
铁粒幼细胞的类型162
单核细胞大小163
白细胞的组成163
白细胞的寿命163
粒细胞大小163
中性粒细胞的动力学参数值163
淋巴细胞的发生163
淋巴细胞的大小163
淋巴细胞的数量及重量163
血小板的基本成分164
单核细胞的寿命及去向164
巨噬细胞大小164
巨噬细胞寿命164
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周期164
浆细胞大小164
巨核细胞大小164
血小板的生成量164
血小板寿命164
凝血途径165
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诱聚剂165
与止血有关的物质165
凝血因子的理化特性16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168
胸腺位置169
第八章 淋巴系统及免疫系统169
淋巴系统的组成169
免疫系统的组成169
胸导管的起止及长度169
胸导管所属淋巴干169
胸导管压力169
右淋巴导管的长度169
右淋巴导管所属淋巴干169
淋巴管的收缩169
胸腺抚育细胞170
胸腺重量170
全身淋巴结的位置、接纳及注入171
血胸腺屏障171
脾的位置171
脾的大小及重量171
脾的组织结构171
脾贮血量171
脾内淋巴细胞的组成171
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及重量171
淋巴结的组织结构171
淋巴结内淋巴细胞的组成171
T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176
全身淋巴的回流途径176
淋巴细胞的产生量及再循环176
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量176
淋巴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176
淋巴液中补体蛋白的浓度176
淋巴液中反应蛋白的浓度176
淋巴液中生化成分的浓度176
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耐受性178
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178
T细胞和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78
T细胞因子的特性180
T细胞亚群的分类180
淋巴-单核细胞亚群的表面抗原181
致敏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181
K细胞特性181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182
淋巴-单核细胞的表现受体182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来源及分布182
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183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183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及血清型183
补体系统的组成184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184
几种免疫调节剂的作用185
补体成分的数量185
补体成分的性质185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185
补体系统抑制因子的性质185
旁路成分的理化特性185
C3分解正反馈环185
补体系统及其激活后分子的生物学活性185
变态反应的类型及其生物学效应185
寄生于正常人体的微生物190
免疫功能的分类及其表现190
垂体的构成192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192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192
激素的分类及名称192
激素受体的数量192
激素受体的特性192
神经内分泌信使的来源192
下丘脑激素的数量及名称192
下丘脑激素的理化特性192
影响下丘脑激素分泌的神经介质192
生物钟192
垂体的大小及重量192
松果体激素的节律性活动196
垂体细胞196
垂体门脉系统的循环途径196
垂体前叶激素的性质196
神经垂体激素的性质196
松果体的大小及重量196
松果体激素的合成途径196
甲状腺激素的种类及来源198
甲状腺的位置及形态198
甲状腺的大小及重量198
甲状腺的血液供应198
体内无机碘的组成198
甲状腺摄碘量198
甲状腺球蛋白的性质198
降钙素的理化性质199
甲状腺激素的动力学参数199
甲状腺激素携带蛋白的种类199
甲状旁腺的位置199
甲状旁腺的数量199
甲状旁腺的大小及重量199
甲状旁腺细胞199
甲状旁腺激素的理化性质199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特性200
肾上腺的大小及重量200
肾上腺的血液供应200
肾上腺的组织结构200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规律200
儿茶酚胺的组成及分布200
胰岛细胞的种类及作用201
各种组织对肾上腺素能的效应201
胰岛的数量、大小及重量201
胰岛细胞的数量及重量201
卵巢激素的生物学参数202
胰岛素的理化性质202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物质202
胰岛素受体的分布及结构202
胃肠激素的分布及作用202
胃肠激素的理化性质202
睾丸酮的生物学特性202
男性类固醇激素的来源及转变202
类固醇激素及其结合蛋白的分布202
妊娠时母体血清激素的变化205
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变化205
黄体激素的组成205
甲苯磺酰丁脲(D860)试验206
分娩后母体血清激素的变化206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06
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TVGTT)206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207
T3抑制试验208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试验208
氯?酚胺试验208
简化高渗盐水试验208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兴奋试验208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208
甲吡酮(SU4885试验)208
肾小管磷再吸收率209
血浆肾素活性测定209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测定209
酚妥拉明试验209
磷廓清试验209
钙负荷试验209
角膜大小210
第十章 视觉系统和听见系统210
第一节 视觉系统210
眼眶深度及容积210
眼球与眶间组织的厚度210
眶距210
眼球结构210
眼球大小210
眼球突出度210
眼球超声参数值210
眼底检查参数值211
角膜的组织结构211
眼球各部距角膜缘的距离211
巩膜厚度211
虹膜宽度与厚度211
瞳孔大小211
睫状体测量值211
视网膜细胞的种类211
视网膜的组织分层211
内毗间距212
前房深度212
房水的产生与回流212
晶状体大小212
晶状体重量212
晶状体曲率半径212
晶状体纤维的长度212
晶状体囊厚度212
玻璃体成分212
上眼睑宽度212
睑裂长度及宽度212
睑缘及睑板宽度212
睫毛的数量及倾斜度212
睑缘动脉弓距睑缘的距离212
穹窿结膜距睑缘的距离212
睑腺的种类及数量212
眼直肌的巩膜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213
泪器的组成213
泪腺大小213
泪液的代谢量213
泪膜的组成213
视神经分段及其长度213
眼外肌长度及宽度213
眼直肌的巩膜附着点距视神经的距离213
锥体外节内感光色素的种类214
眼外肌的动作214
眼球最大转动的范围214
视紫红质的合成过程214
浦肯野氏移位214
眼(屈光)的轴和角215
临界融合频率215
瞬目反射时间215
角膜和结膜知觉215
眼压215
眼动脉压215
立体视觉215
近点与调节度215
老年度数估计值216
耳廓结构217
视野217
生理盲点的位置及大小217
第二节 听觉系统217
位听器的组成217
膜半规管测量值218
耳郭与头颅的夹角218
耳郭大小218
外耳道形态及长度218
外耳道皮肤厚度218
鼓膜大小及倾斜度218
内耳道测量值218
鼓室大小218
听小骨大小218
鼓室大小218
咽鼓管测量值218
骨迷路长度及厚度218
耳蜗大小218
前庭直径218
骨半规管测量值218
声音传导途径219
蜗窗膜厚度219
膜迷路感受器的种类219
囊斑面积219
基底膜长度及宽度219
螺旋器大小219
螺旋器的细胞种类219
面神经长度219
听觉范围219
可耐受噪音强度及时间219
听力219
听觉敏度219
椭圆囊头位刺激阈值221
鼓膜振动分区221
基底膜行波速度221
内、外淋巴的电解质浓度221
内耳电位221
耳强度辨差阈值222
膜半规管旋转刺激阈值222
大脑皮层分区及功能定位223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223
第一节 脑223
脑的组成223
脑的重量223
大脑分叶223
大脑沟回223
大脑皮质的表面积、厚度及重量223
大脑皮质神经元的数量及种类223
新皮质分层223
胼胝体225
基底神经节的组成225
上丘脑结构226
联络系纤维的种类226
内囊位置226
内囊的投射纤维226
边缘系统226
间脑的组成226
丘脑大小226
丘脑核群226
脑干内传导中继核227
下丘脑核团227
下丘脑纤维227
脑干的组成227
脑干的形态结构227
脑干内神经核的位置、性质及其与脑神经的对应关系227
脑干的传导束229
小脑皮质分层230
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230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230
脑神经纤维的种类230
十二对颅神经的起止核、出颅部位及分布230
小脑的组成230
小脑重量230
小脑分叶230
脑的血液供应234
小脑脚纤维234
小脑的纤维联系234
小脑核234
小脑齿状核大小234
脑室系统的组成及其位置234
桥池宽度234
第三脑室测量值234
侧脑室测量值234
第三脑室、导水管及第四脑室测量值234
脑室穿刺的部位及深度234
小脑延髓池穿刺深度234
Ayala指数236
脑血液循环时间236
脑底动脉环的组成236
脑屏障的组成236
脑血流量、能量及耗氧量236
脑脊液生成量及其分布236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236
脊髓灰质板层238
第二节 脊髓238
脊髓长度238
脊髓重量238
脊髓膨大238
脊髓圆锥238
脊髓沟裂238
脊髓灰质细胞群238
脊髓灰质神经元238
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239
脊髓白质传导束239
脊髓节段与随意肌和深浅反射的关系241
脊髓节段与皮肤感觉区的关系241
锥体外系各部位对肌张力的作用242
脊神经的组成及出椎管部位242
脊神经在椎管内的长度242
脊神经纤维种类242
脊髓纤维数量242
神经丛的组成、分支及分布242
第三节 锥体外系统242
锥体外系的组成242
锥体外系的特点242
锥体外系环路244
锥体外系传导通路244
内脏神经丛的部位、组成及分布245
第四节 植物神经系统245
植物神经系统的组成245
植物神经中枢245
小儿暂时性反射246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器官的作用246
第五节 神经反射246
反射弧246
浅反射246
深反射246
植物神经反射246
骨的组成及名称251
第十二章 运动系统251
第一节 骨251
骨的数量251
骨的比重及重量251
骨的表面形态252
骨的分类252
骨化点253
骨的构造253
骨板的排列253
骨组织细胞的组成253
颅的容积256
骨的负重量256
骨生长的停止时间256
骨质的化学成分256
红骨髓容积256
频骨腔隙257
面颅体积/脑颅体积比值257
囟门258
颅骨气化年龄258
颅缝闭合年龄258
颈椎体测量值259
下颌骨测量值259
脊柱长度及其体位改变259
脊柱指数259
脊柱的生理弯曲259
脊柱负重量259
脊柱重力线259
椎骨的构成259
骶尾椎测量值260
胸椎体高度260
腰椎体测量值260
腰骶角260
胸骨测量值261
骶骨指数261
椎间盘厚度261
椎体各孔的大小261
椎管测量值261
骶管测量值261
骶后孔的数量及大小261
胸廓的构成及测量值262
胸骨指数262
肋骨的组成262
肋骨测量值262
股骨测量值264
锁骨长度264
肩胛骨测量值264
肱骨测量值264
提携角264
桡骨测量值264
尺骨测量值264
桡骨尺骨间隙宽度264
掌骨长度264
髋骨测量值264
骨盆测量值264
股骨线265
足弓的构成266
髌骨测量值266
股胫角266
胫骨测量值266
腓骨测量值266
踝部测量值266
距骨、盘骨和骰骨测量值266
跟骨测量值266
距跟骨夹角266
足的类型266
足的大小266
全身骨性标志267
足弓测量值267
关节功能位271
第二节 关节271
关节数量271
关节分类271
关节结构271
关节的运动范围和稳定韧带272
关节的运动肌肉274
骨骼肌的亚微结构275
第三节 肌肉275
肌肉的分类275
肌肉的构成275
骨骼肌的分类及构成275
骨骼肌的化学成分277
三种肌组织亚微结构的比较277
骨骼肌的数量及重量277
骨骼肌大小277
骨骼肌的起止、作用及神经支配277
骨骼肌的血流量277
全身肌性标志293
四肢肌力测定293
真皮纤维295
第十三章 皮肤系统295
第一节 皮肤295
皮肤面积295
皮肤厚度295
皮肤重量295
皮肤结构295
表皮厚度295
表皮细胞295
表皮分层295
真皮厚度295
真皮结构295
皮肤的基本感觉296
真皮细胞296
皮肤横纹296
皮肤血管丛296
皮肤血流量296
皮肤神经末梢的种类296
皮肤的物质吸收297
皮肤的两点辨别觉297
皮肤温度297
皮肤酸碱度297
皮肤内物质的含量297
皮脂腺的分布及数量298
第二节 皮肤的附属器官298
毛发分布298
毛发分类298
毛发颜色298
毛发数量298
毛发的长度及直径298
毛发的倾斜度298
毛发的生长周期298
毛发的化学组成298
甲的大小298
甲的生长速度298
甲周结构298
汗液成分299
皮脂含量299
皮脂酸碱度299
汗腺分布299
汗腺数量299
汗腺分泌量299
人体各部的分界线300
第十四章 人体分部、分区及其分界线、标志线300
人体分部300
头部分区线301
人体各部的重量301
头部分区301
颈三角及其内部结构302
头部标志线302
颈部分区302
颈部分区线302
纵隔分区303
胸部标志线303
胸部分区303
纵隔境界303
腹部分区(线)及内部结构304
纵隔内结构304
人体各区的体壁层次305
腹腔脏器的体表反映点305
盆腔内结构305
会阴分区305
上肢分区305
下肢分区305
大脑镰308
第十五章 人体软组织腔隙308
第一节 头部腔隙308
下颌后窝308
腮腺囊(鞘)308
腮腺导管开口308
颞下窝308
咬肌(下)间隙308
翼颌间隙308
泪囊308
眼球筋膜308
帽状腱膜下间隙308
硬脑膜外腔308
脑室309
小脑幕309
小脑镰309
鞍隔309
脑静脉窦309
硬脑膜下腔309
蛛网膜下腔309
蛛网膜下池309
颈动脉球(体)310
第二节 颈部腔隙310
下颌下腺鞘310
下颌下间隙310
颏下间隙310
斜角肌三角310
甲状腺鞘膜310
胸骨上间隙310
锁骨上大窝310
气管前间隙310
咽后间隙310
咽旁间隙310
椎前间隙310
颈动脉鞘310
主动脉窦310
主动脉球(体)310
颈动脉窦310
膈肌裂隙311
第三节 胸部腔隙311
胸膜腔311
胸膜窦311
肺裂311
心包腔311
心包窦311
上腔静脉隐窝311
心脏沟311
食管后间隙311
网膜孔312
膈肌裂孔312
第四节 腹部腔隙312
腹上窝312
腹直肌鞘312
腹横线312
半月线312
脐环312
腹股沟三角312
腹股沟管312
膈下间隙313
网膜囊313
腹膜隐窝313
十二指肠空肠曲隐窝313
回盲隐窝313
乙状结肠间隐窝313
腹膜腔313
肝裂314
结肠下区间隙314
肝沟314
耻骨后间隙315
胆囊三角315
腹膜后间隙315
肾脂肪囊315
乳糜池315
第五节 腰背部腔隙315
腰大肌间沟315
腰上三角315
腰下三角315
硬脊膜外腔315
蛛网膜下腔315
第六节 盆部及会阴部腔隙315
盆部凹陷315
盆膈裂孔315
梨状肌上、下孔316
骨盆直肠间隙316
直肠后间隙316
输尿管后窝316
阴部管316
坐骨直肠窝316
坐骨直肠隐窝316
会阴浅间隙316
会阴深间隙316
闭孔316
闭膜管316
坐骨大、小孔316
肘窝317
菱形窝317
第七节 上肢腔隙317
腋窝317
三边孔317
四边孔317
三角肌下囊317
肩胛下肌囊317
结节间滑液鞘317
肱二头肌内、外侧沟317
臂部骨筋膜鞘317
桡神经管317
鼻咽壶318
肘后窝318
前臂屈肌后间隙318
食指固有伸肌后间隙318
前臂骨筋膜鞘318
腕管318
掌中间鞘318
掌外侧(鱼际)鞘318
掌内测(小鱼肌)鞘318
腕外侧囊318
腕尺侧囊318
掌中间隙318
(掌)鱼际间隙318
手背间隙318
手(掌)心318
指蹼(联合)间隙318
收肌管319
指腱滑膜鞘319
指腱纤维鞘319
指端密闭间隙319
第八节 下肢腔隙319
臀沟319
臀裂319
隐静脉裂孔319
股骨筋膜鞘319
股肌腔隙及血管腔隙319
股三角319
股鞘319
股管319
足底骨筋膜间隙320
?窝320
膝关节滑液囊320
小腿骨筋膜鞘320
体内水的蒸发量321
第十六章 人体的体液、营养及能量321
体液分布321
人体需水量321
人体水分出入量321
代谢水的生成量321
血清渗透压322
休液及器官中的水含量322
人体固体成分和水分占体重的比例322
热价及生理热价323
呼吸商(RQ)324
氧热价324
小儿及成人每天热量需要量325
人体每天热平衔325
婴儿每天热量需要量325
人体每天营养素的供给量326
人体营养正常指标326
基础能量消耗计算式331
体力作业分级331
体内能源储存量331
基础代谢(率)331
氨基酸的种类及名称333
静息状态下能量消耗量333
活动状态下能量消耗量333
机体散热方式及其比例333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333
人乳及牛乳成分的比较333
牛乳喂养参考值333
人乳中几种抗菌成分的含量333
人体总蛋白合成率333
血清蛋白的组成及含量333
蛋白消化率333
蛋白质的生物价值333
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及热量333
氨基酸评分340
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340
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食物来源340
血清氨基酸比值340
血浆脂蛋白的化学组成345
氮换算成蛋白质的换算系数345
不同膳食的尿氮排出量345
尿肌酸酐/身高指数345
脂质的组成345
必需脂肪酸的组成345
空腹时血脂成分的含量346
血浆脂蛋白的生物学特性346
脂肪酸的食物来源347
脂肪吸收率347
胆固醇的食物来源348
亚油酸的食物来源348
水果及疏菜的糖含量349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349
糖甜度349
葡萄糖产生ATP的量349
人体各种元素的标准含量351
人类必需的无机盐351
食物中草酸的含量352
体液中主要电解质浓度352
人体电解质的需要、摄入和排出量352
人体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含量352
各组织、器官中微量元素的含量352
检验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352
人体微量元素的需要、摄取、吸收及排泄量352
铁供给量360
人体镁的分布及含量360
镁供给量360
人体钠的分布及含量360
碘的食物来源360
碘需要量360
妊娠及授乳的铁耗量361
铁吸收率361
运铁蛋白的性质361
血浆铁转换率361
用于生长的铁耗量361
维生素K的食物来源362
人体铁的排出量362
人体锌的分布及含量362
锌供给量362
人体氟的生物学参数362
人体铬的生物学参数362
人体锰的理化性质362
锰供给量362
钼供给量362
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362
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的生物活性362
维生素D的需要量362
α-维生素E的生物活性362
α-维生素E的组织含量362
维生素B12的食物来源365
维生素B6的食物来源365
维生素B6的供给量365
常用食物的营养成分366
维生素B12的供给量366
叶酸的食物来源366
叶酸的供给量366
泛酸的食物来源366
单层上皮的分布396
第十七章 人体组织及细胞396
第一节 组织396
组织的分类396
上皮组织的更新与再生速度397
复层上皮的分布397
外分泌腺的分类397
外分泌腺的分布397
上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397
神经元的数量及大小398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398
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398
胶原的组织含量398
胶原蛋白的分型398
基质糖蛋白的种类398
致密结缔组织的分布398
脂肪组织的含量398
脂肪组织的分类及分布398
分布与构成398
骨及软骨398
血液398
肌组织398
神经纤维的分类399
突触的分类401
轴浆运输401
神经递质的分类401
神经递质的受体种类401
细胞大分子物质的含量402
第二节 细胞402
细胞数量402
细胞大小402
细胞结构402
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402
膜脂的运动403
细胞膜的厚度403
生物膜的组成403
生物膜的化学成分403
生物膜脂类的组成403
膜受体的数量404
膜蛋白的分类404
膜蛋白的运动404
膜面的命名404
膜蛋白颗粒的数量404
膜的物质转运方式404
线粒体的结构405
线粒体的大小及数量405
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406
线粒体酶的数量及分布406
三羧酸循环的ATP生成406
三羧酸循环的脱氢与脱羧部位406
氢的传递及ADP磷酸化407
核糖体的活性部位408
以NADH为底物的呼吸链408
核糖体的构成及性状408
细胞骨架的组成409
内质网的测量值409
微体409
环孔板409
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409
高尔基复合体酶的数量及种类409
溶酶体的大小及种类409
溶酶体酶的数量及种类409
核被膜的厚度410
纤毛和鞭毛的结构410
细胞核大小410
染色体的数量、分组及命名411
核孔复合体411
核仁的数量及化学成分411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411
核小体411
mRNA密码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412
细胞周期412
核酸的化学组成412
DNA的分子结构412
RNA的种类412
蛋白质合成的密码及因子413
单极胸导联415
第十八章 器械检查415
第一节 心电图(ECG)415
标准导联415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415
贝莱氏(Bailey)六轴系统416
右胸导联416
双检胸导联416
V1′~V5′导联和V′2~V′5导联416
改良CL1(MCL2)导联416
食道(ESO)导随416
中心电站416
爱氏(Eintnoven)三角416
正常Q波417
P波417
P波r角417
P1/P2电压比值417
Morris指数(Ptfv1)417
P-R间期417
P-R指数417
P/P-Q比值417
P-R段偏移417
S-T段测量法418
可能正常Q波418
R波电压418
QRS波时间418
QRS记分(QRSs)418
室壁激动时间(VAT)418
S-T段抬高418
S-T段压低418
S-T段时间418
u波419
T波419
正常Q-T间期及其最高限420
Q-T间期420
根据心率换算Q-T间期420
Q-T间期的年龄矫正公式421
J-Tc间期421
Q-T比值421
Q-Tc421
正交心电图422
ΣQRs422
心电轴422
心电图心率测量422
心电图常见伪差422
体表标测心电图422
高频宽带心电图422
平板运动试验的Chung方案428
第二节 心电图负荷试验428
平板运动试验的方法428
平板运动试验的预期心率428
双倍二阶梯运动试验的方法429
平板运动试验的Bruce方案429
平板运动试验的阳性标准429
平板运动试验的最大ST/HR斜率429
踏车运动试验的方法429
踏车运动试验的预定心率429
踏车运动试验的阳性标准429
食道心房调搏法心脏负荷试验431
双倍二阶梯运动试验的S-T段移位的测量431
双倍二阶梯运动试验QX/QT间期的测量431
双倍二阶梯运动试验的阳性标准431
双倍二阶梯运动试验可疑阳性标准431
无线电遥测心电图负荷试验431
潘生丁试验432
心房内起搏负荷试验432
过度换气试验432
缺氧试验432
葡萄糖负荷试验432
饱餐或脂肪餐试验432
异丙基肾上腺素试验433
三磷酸腺苷试验433
肾上腺素试验433
按压颈动脉窦试验434
心得安试验434
阿托品试验434
麦角新碱试验434
正常人24小时心率435
第三节 心电血量图(VCG)435
Frank导联435
导联轴435
向量平面435
平面心电图向量环参考值435
Frank体系心电向量图参考值435
第四节 动态心电图(DCG)435
记录时间435
模拟导联435
正常人心律失常可能出现率437
窦房结电图(SNE)438
45~59岁健康人早搏数438
45~59岁健康人S-T段改变438
动态心电图三倍二级梯运动试验438
房性心律失常分级438
室性早捕Lown分级438
第五节 心脏电生理学检查(EPS)438
心房内传导时间439
心脏固有心率(IHR)439
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439
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439
窦房结恢复指数(ISNRT)439
PP1~5439
窦房传导时间(SACT)439
Kent束的诱发窗口440
Kent束位置的确定440
房室传导的文氏阻滞点440
房室传导2∶1阻滞点440
S-R间期曲线不连续的跳跃值440
窦房结与房室结的节律关系440
希氏束电图(HBE)正常值440
旁道鉴别法440
Kent束的终止窗口442
心脏各部位的不应期443
心室内膜标测碎裂电位445
分析参数及其阳性标准446
快速富利叶转换技术(FFT)446
第六节 心室晚电位(VLP)446
定义446
记录方法446
体表导联446
信号平均叠加技术446
高通滤波446
FCG记分-分级系统447
FCG各函数图的名称和代号447
第七节 心电频谱图(FCG)447
导联447
记录方法447
FCG参数表中符号的意义448
FCG正常值449
M型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前叶活动速度450
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450
第八节 超声心动图(UCG)450
M型超声心动图探测区450
M型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参考值451
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脏正常值453
二维超声心动图切面453
脉冲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流正常值455
二维超声心动图大血管内径正常值455
彩色多普勒血流图457
脉冲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测定值457
第四心音(S4)458
第三心音(S3)458
第九节 心音图(PCG)458
第一心音(S1)的性质458
第一心音(S1)的组成458
第一心音(S1)分裂458
第二心音(S2)的性质458
第二心音(S2)的组成458
第二心音(S2)分裂458
E-P间期459
E-A2间期459
第十节 心尖搏动图(ACG)459
4个波459
5个点459
P-a间期459
a-C间期459
Q-C间期459
Q-A2间期459
Q-S2间期459
C-E间期459
Q-E间期459
等容收缩指数(ICTI)460
心搏量(SV)计算公式460
P-A2间期460
A2-C间期460
A2-O间期460
O-F间期460
F-a间期460
P-A2/C-A2比值460
F-a/O-F比值460
Q-E/E-A2比值460
C-E/EA2比值460
a/E-O比值460
O-F/E-O振幅比值460
A2-O/E-O比值460
阴抗微分图波形461
阻抗图波形461
射血分数(EF)461
平均短轴缩短率(Vcf)461
大动脉搏动波的传播速度461
第十一节 心阻抗血流图461
描记方法461
冠状动脉灌注压462
心搏功指数(SWI)462
Q-Z间期462
Heather指数462
Q-X间期462
B-X间期462
Q-B间期462
X-Y间期462
X-O间期462
Q-B/B-X比值462
dz/dt max上升速率462
心搏出量(SV)462
心输出量(CO)462
心搏指数(SVI)462
心脏指数(CI)462
心功指数462
心搏功(SW)462
收缩时间间期(STI)的△值463
收缩时间间期(STI)指数值463
肺动脉楔压(PAWP)463
心内膜下心肌存活率(EVR)463
总外周阻力(TPR)463
主动脉顺应性463
左室阻抗微分图正常值463
左室射血时间464
脉搏传递时间464
第十二节 预静脉搏动图(JVP)和颈动脉搏动图(CPT)464
颈静脉波的组成464
颈动脉波的组成464
基本电位465
第十五节 肌电图(EMG)465
第十三节 肺阻抗血流图465
a波465
S波465
D波465
C振幅465
O/C比值465
Q-C间期465
Q-B间期465
B-Y间期465
B-P2间期465
Q-B/B-P2比值465
第十四节 肝阻抗血流图465
Ha/HS465
HD/HS465
S波465
眼、面、咽及咀嚼肌的平均电位时限466
颈、肩、胸及背肌的平均电位时限467
上肢肌的平均电位时限468
下肢肌的平均电位时限469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70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70
肌肉运动单位范围和最高波幅470
大脑皮质分区471
第十六节 脑电图(EEG)471
脑电图报告正常值472
脑电图波的组成472
单极联系法472
双极联系法472
10~20%电极联系法472
体感诱发电位(SEP)参考值473
第十八节 脑诱发电位(EP)473
第十七节 脑电阻图473
正常脑电阻图标准473
基本正常脑电阻图标准473
脑底动脉取样深度474
常用探查骨窗474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EP)参考值474
视觉诱发电位(VEP)参考值474
第十九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474
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参数值475
大脑前动脉(ACA)血流参数值476
基底动脉(BA)血流参数值477
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参数值477
颈内动脉(ICA)血流参数值478
椎动脉(VA)血流参数值478
足月胎头各径479
头颅指数479
眼动脉(OA)血流参数值479
第二十节 X线检查479
一、骨及关节479
头颅各径均值479
布卡特(Boogaard)氏角480
克劳斯(Klaus)氏高度指数480
头颅面积480
颅骨厚度480
蝶鞍大小480
鞍颅指数480
颞骨岩部测量值480
颞骨茎突长度480
布尔(Bull)氏角480
颌突角481
面角481
基底角481
外耳孔高度指数481
内听道管径481
圆孔大小481
卵圆孔大小481
棘孔大小481
破裂孔大小481
颈静脉孔大小481
视神经孔大小481
眶上裂大小481
鼻咽部测量值482
软腭角482
上、下牙槽座角482
下颌平面角482
Y轴角482
?平面角482
上、下中切牙角482
下中切牙-?平面角482
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482
上中切牙期凸距482
鼻颅角482
关节间隙宽度483
腰骶角483
环枢关节483
颈椎生理弯曲483
颈椎管测量值483
腰椎承重线483
腰椎管测量值483
耻骨联合间隙宽度484
女性骨盆测量值484
骨龄估计484
肱骨颈干角484
肱骨角484
提携角484
肱骨远端前倾角484
桡骨内倾角484
桡骨远端前倾角484
尺腕角484
桡骨茎突长度484
尺骨茎突长度484
掌骨比率484
髋臼角及CE角485
胫骨骨干角486
胫骨角486
股骨颈干角486
股骨角486
股骨髁干角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