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学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济学新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4897600.jpg)
- 钱伯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46001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755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7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济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1
满足需要的多方面与多层次1
发展生产——“劳动是父,土地是母”3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矛盾的统一5
第二节 经济学是研究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7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7
任务(一)——激励劳动热情9
任务(二)——引导有序劳动12
资源稀缺与经济学15
第三节 经济学的几个重要范畴19
生产与再生产19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两大要素2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4
第四节 经济规律与经济动力26
经济规律26
经济机制29
经济动力、活力与压力32
第五节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34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34
系统原理37
辩证方法38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43
第二章 社会劳动的大分工、大协作46
第一节 分工协作与三次产业46
分工协作的伟大功勋46
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48
三次产业的产品形态50
对三次产业的一些理论误解54
第二节 科技在分工协作中特殊地位和作用57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57
科技层次和发展的无限过程60
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63
第三节 两个层次的经济运动67
企业经济运动67
国民经济运动69
市场的中心和中介71
第四节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作用73
提供软硬环境,促使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协调发展73
从整体出发,组织宏观经济调控76
从长远出发,促使社会经济多目标的实现79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83
第三章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83
第一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83
使用价值与价值87
使用价值与效用89
商品二因素的两种内涵92
第二节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94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94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96
两种劳动的统一内涵99
完全价值101
第三节 商品价值的内容构成101
剩余价值103
剩余价值率107
剩余价值和利润规律111
第四节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115
社会劳动的不同表现115
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117
物化劳动C全部是本期活劳动的成果121
否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严重后果124
价值只解决交换问题127
第五节 有关商品价值几范畴一一价值、价格与产值127
价格引入了供需因素129
产值与效率成正比变化131
第六节 价值范畴内涵的变化133
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实物价值)133
理论价值——社会必要劳动内涵的变化139
价值范畴再变,但本质内涵决不会变化141
第七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143
商品的价值形式143
商品与货币的转化148
商品、货币拜物教152
货币表现形式及其流通规律155
第四章 物化劳动的基础地位和作用159
第一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重要性与二重性159
现代生产决定于物化劳动159
物化劳动的二重性162
继承与发展,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164
关于“斯密教条”的思考167
第二节 物化劳动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171
两个范畴的内含171
历史的误会和误解173
按资分配和三要素理论批判175
第三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制177
生产资料所有制177
不同的所有制模式179
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184
第四节 物化劳动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87
环境资源与级差地租187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189
大核算与可持续发展192
两只看不见的手196
第一节 市场对组织社会劳动的巨大功能196
第五章 社会劳动与市场经济规律196
市场机制与价格作用198
优化资源配置及竞争机制的核心地位201
第二节 按劳分配规律205
按劳分配规律的内涵205
按劳分配规律的制约条件207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210
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格规律)215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215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217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申218
社会主义创造了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220
第四节 市场供需与供需均衡223
市场供需与供需弹性223
市场均衡与蛛网原理227
投资乘数及其质疑231
加速系数及其补充242
市场秩序249
市场管理252
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254
第五节 市场秩序与社会保障体系257
第六章 市场类型与市场体系257
第一节 市场类型257
完全竞争市场257
不完全竞争市场257
不同市场的成本估量262
第二节 商品市场265
商品市场的主体与客体265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267
批发零售与商品劳务市场269
金融市场272
第三节 要素市场272
劳动力“市场”274
房地产市场277
技术、信息市场279
第四节 国内国际市场281
国内市场281
区域市场284
国际市场285
坑洼效应287
第五节 坑洼效应、空心趋向与国内国际市场体系287
空心趋向292
国内国际市场体系29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97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297
社会主义经济决不是短缺经济302
企业的市场行为303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3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市场行为309
个人和家庭的市场行为309
政府的市场行为316
社会公平与市场公平31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318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321
实现社会公平的方法途径32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研究326
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326
杜会市场经济与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32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33
第一节 企业行为目标和约束336
企业基本特征336
第八章 企业行为目标和经营管理336
企业行为目标338
企业行为约束341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构成要素344
企业内部要素344
企业外部环境347
组织协调与企业管理350
第三节 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352
经营管理与管理科学352
经济人、社会人与行为科学355
企业家与企业精神358
企业组织结构361
第四节 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361
企业组织形式364
农业产业化组织368
第五节 现代企业制度371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371
公司制组织形式374
股份制经营376
第九章 企业要素与费用投入381
第一节 活劳动投入与劳动报酬381
劳动数量与质量——“倍加系数”381
按劳分配——工资与奖金384
其他分配形式389
第二节 劳动对象投入与价值补偿392
劳动对象种种392
资源消耗395
劳动对象的价值补偿397
第三节 劳动手段投入与价值移行399
劳动手段投入的特殊表现399
劳动手段的折旧与更新401
劳动手段的扩大再生产规律404
有关诸范畴——资金、费用与成本407
第四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计量——企业经济核算407
企业经济核算410
几种会计表式412
会计学的理论难题416
第五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分析研究420
财务成本420
机会成本423
企业成本控制424
第一节 企业产出的内容428
产出内容——品种、质量与数量428
第十章 企业产出与效益考察428
产品质量与质量经济430
第二节 企业产出的计量(核算)433
实物量与价值量433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433
总产值、增加值与生产净值436
第三节 企业投入产出对比的经济效益440
效益、效果与效用440
效益理论和计量方法442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445
规模经营446
第四节 企业的合理经营与开拓创新446
企业集团449
跨国企业451
企业生产经营的开拓和创新454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及宏观调节458
第一节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458
政策目标的多重性458
多重目标的矛盾和统一460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再生产464
国民经济的平衡原则464
社会产品的生产——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467
“国民收入”的分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471
“国民收入”的使用——消费、积累与净出口475
第三节 国民经济活动量的核算479
国民生产的核算479
国民分配的核算482
国民使用的核算486
国民经济总体核算489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两种运动及平衡表现492
两种运动与流量、存量492
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循环理论495
古典均衡原理的现实经济思考500
谈一谈泡沫经济504
第五节 供需平衡与宏观调节508
供需平衡与失衡508
供需平衡的重构512
供需平衡的宏观调节515
揭示两种平衡关系的IS—LM模型519
第六节 价格水平与价格体系524
物价总水平524
价格信号与价格扭曲528
价格变动的连锁反应531
价格体制与体系534
第七节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537
产业结构537
产业政策541
产业配置与区位优势544
第十二章 财政收支与财税调节548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财政收支的性质变化548
三次产业与公共产品548
财政收支的补偿内容550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财政科学的基础理论553
国家与财政556
第二节 财政与财政收支556
财政收入与支出559
财政收支的决定因素562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功能565
财政政策目标565
财政政策功能568
财政体制模式572
第四节 财政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575
国家预算575
税收及税收率578
公债与债息率583
第五节 财政平衡的宏观效应585
财政平衡的多种内涵585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588
财政“结余”的合理界限590
第十三章 货币、信用及金融调节594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金融594
货币与信用594
货币与资金597
金融与金融资产600
金融的调剂与调节603
货币总量606
第二节 货币供需与信贷收支606
信贷收支与平衡609
货币供需与两类膨胀612
货币供应的总量界限615
第三节 货币政策目标与传导617
货币政策目标617
货币政策选择621
货币政策传导624
利率及贴现率626
第四节 货币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626
准备金制度628
公开市场业务631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配合633
第五节 银行保险和金融体系636
银行系统636
保险及保险业639
证券及证券业642
现代金融体系646
第一节 对外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65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651
第十四章 对外经济及其控制与调节651
比较成本和相对需求理论655
经济全球化趋势658
国际贸易与金融组织660
第二节 外贸进出口与关税调节664
商品劳务进出口664
关税与非关税668
外贸效益与盈亏标准670
外资及其类型673
第三节 对外资本往来673
利用外资677
对外投资680
第四节 外汇及汇率调节683
外汇及汇率683
汇率调节与综合作用686
汇率与购买力691
人民币汇率695
第五节 国际收支平衡及其调节697
国际收支的内容697
国际收支不平衡及其调节700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704
第十五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709
第一节 加强法制建设709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709
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711
增强法律意识与严格执法714
第二节 坚持两个文明716
物质文明716
精神文明718
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721
国民核算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依据723
第三节 强化国民核算723
综合国力的内涵725
国际经济对比728
第四节 制定发展战略73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732
经济发展战略737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的探讨739
第五节 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746
坚持系统原理与辩证方法,建设市场经济746
改革和建设的一二三原则749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