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405953.jpg)
- 孟凡红,杨建宇,李莎莎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9041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针灸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针科学篇1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针术之由来1
第二节 针术之定义2
第三节 针之构造与种类2
第四节 针之选择与保存3
第二章 各论5
第一节 刺针之练习5
一、指力之练习5
二、捻运之练习6
第二节 刺针之方式7
一、打入式7
二、插入式7
三、捻入式8
第三节 刺针之方向9
第四节 刺针之目的10
第五节 直接刺激与间接刺激11
第六节 刺针之感通作用11
第七节 刺针前之准备与注意12
第八节 刺针时之消毒13
第九节 刺针时医者与病者之体位13
一、患者之体位14
二、医者之体位14
第十节 进针时之程序14
一、爪切15
二、持针15
三、进针15
第十一节 进针后之手技19
第十二节 一般应用之新针法20
一、单刺术20
二、旋捻术20
三、雀啄术20
四、屋漏术20
五、置针术20
六、间歇术21
七、震颤术21
八、乱针术21
第十三节 出针之手技21
第十四节 晕针之处置22
第十五节 出针困难之处置23
第十六节 折针之处置23
第十七节 出针后后遗感觉之处置与防止24
第十八节 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24
第十九节 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25
第二十节 针治之适应证及不适应证25
一、适应证25
二、不适应证26
第二十一节 针治之禁忌26
第二十二节 皮肤针之应用法26
第三章 针科之科学原理28
第一节 刺针刺激之种类28
一、电气说28
二、机械的刺激28
三、变质说28
第二节 刺针刺激之绝缘传导29
第三节 针治对血液之影响29
第四节 针治止血法之理由29
第五节 针治之科学研究29
一、小儿针对于血液像之影响29
二、于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下施针之影响30
三、对于血管之广径影响31
第六节 吉村、后藤、越智三博士之研究报告32
第七节 刺针孔之大小33
第八节 关于刺针点33
结论34
一、针对健体之刺激影响34
二、针对病体之刺激影响35
第二编 灸科学篇36
第一章 总论36
第一节 灸法之起源36
第二节 灸术之定义36
第三节 施灸之原料37
第四节 艾绒之制法37
第五节 艾绒之保存法37
第六节 艾灸之特殊作用38
第七节 艾炷之大小38
第八节 艾炷之壮数39
第九节 灸刺激之强弱与温度39
第二章 各论41
第一节 灸法之种类41
第二节 灸术之现象41
第三节 灸术之应用42
第四节 灸术之医治作用43
第五节 灸术之健体作用43
第六节 施灸之目的44
第七节 灸法44
一、隔姜灸法44
二、隔蒜灸法45
三、豉饼灸法45
四、附子灸法45
五、雷火针灸法45
六、太乙神针灸法46
七、温针灸法46
八、温灸法47
九、艾炷灸法47
第八节 施灸之方法47
第九节 施灸之前后48
第十节 施灸之注意48
第十一节 灸痕化脓之理由48
第十二节 灸后处置法49
第十三节 灸痕化脓之防止法49
第十四节 灸疮之洗涤法49
第十五节 于灸痕续行施灸之方法50
第十六节 灸与摄生50
第十七节 施灸之禁忌50
第三章 灸之科学研究52
日本医学界研究灸之总括52
一、灸对于红血球及血色素之影响52
二、灸对于白血球之影响53
三、灸对于噬菌作用54
四、灸对于补体之影响54
五、灸对于免疫体发生之影响55
六、施灸对于血液凝固时间55
七、施灸对于血糖之影响55
八、灸法之本质55
结论56
第三编 经穴篇57
第一章 总论57
第一节 经穴之定义57
[附]黑特氏带与经穴之关系58
第二节 经穴之分类59
第三节 人体各部之区别60
一、头部60
二、颈部及项部61
三、躯干61
四、四肢62
第四节 骨度法65
第二章 各论十四经穴68
第一节 肺经(左右各十一穴)68
[附]肺经穴分寸歌73
第二节 大肠经(左右各二十穴)74
[附]大肠经穴分寸歌82
第三节 胃经(左右各四十五穴)82
[附]胃经穴分寸歌100
第四节 脾经(左右各二十一穴)100
〔附〕脾经穴分寸歌109
第五节 心经(左右各九穴)109
〔附〕心经穴分寸歌113
第六节 小肠经(左右各十九穴)113
〔附〕小肠经穴分寸歌121
第七节 膀胱经(左右各六十七穴)121
〔附〕膀胱经穴分寸歌148
第八节 肾经(左右各二十七穴)149
〔附〕肾经穴分寸歌160
第九节 心包络经(左右各九穴)160
〔附〕心包络经穴分寸歌164
第十节 三焦经(左右各二十三穴)164
〔附〕三焦经穴分寸歌173
第十一节 胆经(左右各四十四穴)174
〔附〕胆经穴分寸歌191
第十二节 肝经(左右各十四穴)192
〔附〕肝经穴分寸歌197
第十三节 督脉(中线凡二十八穴)198
〔附〕督脉穴分寸歌209
第十四节 任脉(中线凡二十四穴)209
〔附〕任脉穴分寸歌219
附录:经外奇穴219
第四编 治疗篇230
总论230
第一章 针灸与疾病230
第一节 针灸与免疫231
第二节 针灸与杀菌231
第三节 针灸与消炎232
第四节 针灸与营养232
第五节 针灸与镇静233
第六节 针灸与强壮233
第七节 针灸与收敛234
第八节 针灸与强心235
第九节 针灸与利尿、通便、发汗235
第二章 刺激点与疾病237
第一节 强壮作用之刺激点237
第二节 镇静作用之刺激点239
第三节 调整作用之刺激点239
第四节 其他疾病之刺激点一般240
第五节 结论241
〔附〕皮肤针之叩打部位241
〔附〕吸筒应用法242
第三章 提供初学针灸之临床应用及参考一些问题244
第一节 针灸取穴多少及治疗间隔问题244
第二节 如何决定病症之应针或应灸245
第三节 如何避免针治危险245
第四节 针灸刺激强弱之适用及针刺程序246
第五节 针灸效果不一致之原因247
第六节 针与灸效果之特点247
结论248
各论249
第一章 呼吸器病249
第一节 喉头疾患249
一、急性喉头炎(喉风、急喉痹)249
二、慢性喉头炎(阴虚喉痛)250
三、喉头结核(喉痹失音、喉癣)250
四、喉头癌251
五、喉头肌麻痹(喑、失音、嘶嗄)251
六、声门痉挛(急痫之类)252
七、声门水肿(马脾风之类)253
第二节 气管及支气管疾患253
一、气管炎(燥咳之类)253
二、急性支气管炎(重伤风、风温咳嗽)254
三、慢性支气管炎(老咳、痰饮咳嗽)254
四、支气管扩张(痰嗽、湿痰)255
五、支气管喘息(喘急、气喘、喘促、哮喘)256
第三节 肺脏疾患257
一、支气管肺炎(痰热喘嗽)257
二、大叶性肺炎,亦名真性肺炎或纤维素性肺炎(肺风痰喘、温邪犯肺)258
三、肺水肿(马脾风)259
四、肺气肿(肺胀)259
五、肺结核(痨瘵、传尸、肺痨)260
六、肺脓疡与肺坏疽(肺痈)262
第四节 胸膜疾患263
一、胸膜炎(胸痛、悬饮)263
二、气胸(胸胁气痛)264
三、水胸(水结胸类之病)265
第二章 循环器病266
第一节 心脏疾患266
一、心绞痛(狭心症)(真心痛)266
二、急性心脏内膜炎(心痛、热传心包)267
三、心脏瓣膜症(怔忡、心动悸)268
四、急性心肌炎(热入心包)269
五、脂肪心(短气、虚喘之类)269
六、神经性心悸亢进(心悸、怔忡之类)270
第二节 脉管之疾患271
一、动脉硬化(肝阳)271
二、肩凝(肩背痛)271
第三节 血液病272
一、贫血(血虚)272
二、萎黄病(萎黄,或黄胖病)273
三、白血病273
第三章 消化器病275
第一节 口腔疾患275
一、卡他性口腔炎(口疮、口糜)275
二、鹅口疮(鹅口、雪口)275
三、亚布答性口内炎(口舌疮)276
四、扁桃腺炎(乳蛾、喉蛾)276
五、耳下腺炎(痄腮、发颐)277
六、流涎症(流涎、涎潮)278
七、齿痛(牙痛、龋齿)278
第二节 咽头疾患279
一、急性咽头炎(风热咽喉痛)279
二、慢性喉头炎(阴虚喉痹之类)280
第三节 食道疾患280
一、卡他性食道炎(咽食痛)280
二、食道癌(食膈)281
三、食道狭窄(热膈、痰膈)281
四、食道痉挛(胸口痛、气痛)282
五、食道麻痹(噎塞)282
第四节 胃疾患283
一、急性胃炎(伤食、呕吐)283
二、慢性胃炎(嘈杂)283
三、胃癌(膈食、反胃)284
四、胃痉挛(又名胃神经痛、胃疝痛)(心痛、肝气痛)285
附:类症鉴别286
五、胃扩张(胃胀)286
六、胃溃疡(胃脘痛、血痛)287
七、胃下垂(嗳气嘈杂)288
八、神经性消化不良(胃气)288
九、神经性呕吐(呕吐)289
十、胃酸过多症(吞酸)290
十一、胃肌衰弱(胃弱)290
第五节 肠疾患291
一、急性肠炎(食泻、热泻)291
二、慢性肠炎(寒泻、痛泻)292
三、阑尾炎(缩脚小肠痈)293
四、肠结核(肠痨)294
五、肠疝痛(腹痛)294
六、肠弛缓症(大便虚秘)295
七、习惯性便秘(血虚便秘)296
八、十二指肠溃疡(心脘痛)296
九、腹泻(泄泻)297
十、肠狭窄症(脾约)297
十一、直肠炎(痢疾)298
十二、痔298
第六节 腹膜疾患299
一、腹膜炎(急性者旧称飞尸、遁疰,慢性者称腹满痛)299
二、腹水(水蛊)300
第七节 肝胆疾患301
一、肝硬化(血蛊、单腹蛊)301
二、卡他性黄疸(谷疸)302
三、传染性黄疸(阳黄、湿热黄)302
四、郁滞性黄疸(阴黄疸)303
五、胆石痛(肝胃气)303
六、脾肿大(痞块)304
第四章 泌尿生殖器病305
第一节 肾脏疾患305
一、急性肾炎(风水)305
二、慢性肾炎(浮肿)306
三、萎缩肾(老人溺多)306
四、肾盂炎(腰痛)307
第二节 膀胱疾患307
一、膀胱炎(急性旧称太阳蓄水症,慢性旧称热淋)307
二、血尿(小便血)308
三、膀胱麻痹(癃闭、遗溺)309
四、膀胱痉挛(气淋)309
五、膀胱结石(砂淋、石淋)310
六、遗尿(尿床)310
七、尿失禁(溺沥)311
第三节 尿道疾患311
尿道炎(湿热下注)311
第四节 生殖器疾患312
一、阴萎(阳痿)312
二、遗精(梦遗)312
三、睾丸炎(溃疝、?疝)313
四、前列腺炎(瘕疝)313
五、淋病(白浊)314
第五章 脑及脊髓及神经系病316
第一节 脑髓疾患316
一、脑贫血(血虚)316
二、脑充血(肝阳上逆)316
三、脑溢血(中风)317
四、习惯性头痛(头风)318
五、脑动脉硬化(肝阳)319
六、麻痹狂(癫狂)319
七、偏执狂(文痴)320
第二节 脊髓疾患321
一、脊髓炎(瘫痪)321
二、急性脊髓膜炎(痉病)321
三、脊髓痨322
四、压迫性脊髓炎(龟背)323
五、慢性脊髓前角炎(风瘫)323
第三节 末梢神经疾患324
一、知觉障碍324
指趾尖知觉异常症324
二、神经痛325
(一)后头神经痛(头痛)325
(二)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面痛、偏头痛)325
(三)颈臂神经痛(手臂痛及肩胛痛、胸胁痛)326
(四)肋间神经痛(胁肋痛)328
(五)腰神经痛(腰痛)328
(六)股神经痛(腿股痛)329
(七)股外皮神经痛(大腿痛)329
(八)闭锁神经痛(胯痛)329
(九)精系神经痛(睾丸痛)330
(十)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腿股风)330
(十一)关节神经痛(骨节痛)331
三、运动神经麻痹331
(一)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斜)331
(二)三叉神经麻痹332
(三)舌下神经麻痹(言语謇涩)333
(四)眼肌麻痹(斜眼、斗眼)333
(五)副神经麻痹(歪头)334
(六)桡骨神经麻痹(手腕无力)334
(七)正中神经麻痹(猴爪风)335
(八)尺骨神经麻痹(拳手)335
(九)肩胛部之麻痹336
(十)腋窝神经麻痹(手不能举)337
(十一)横膈膜麻痹(气短)337
(十二)胸廓前神经麻痹(手不能抱)337
(十三)腹肌麻痹(腰尻强直)338
(十四)下肢诸神经麻痹338
第四节 运动神经痉挛340
一、颜面神经痉挛(颜面抽动)340
二、舌下神经痉挛(舌强)341
三、三叉神经痉挛(口噤、龋齿)341
四、颈肌与项肌痉挛(失枕、歪头、摇头)342
五、腓肠肌痉挛(转筋)342
六、发作性横膈膜痉挛(呃逆、吃逆、作噫、噎、哕)342
七、强直性横膈膜痉挛(中恶)343
第五节 炎性及变性神经变化343
一、原发性神经炎(肌肤热痛)343
二、续发性单发性神经炎343
三、多发性神经炎344
〔附〕脚气344
〔附〕荨麻疹346
第六节 官能的神经病346
一、神经衰弱症(阴虚)346
二、癫痫(五痫)347
三、惊厥349
四、癔病(脏躁)349
五、职业性痉挛(附书痉)350
六、搐搦(抽搐)351
七、舞蹈病351
八、晕船352
九、指趾拘缓353
十、震颤麻痹353
十一、偏头痛354
第七节 运动器病355
一、急性关节风湿病(风痹)355
二、慢性关节风湿病(痛风)356
三、肌肉风湿病(肌肉痛)357
四、膝关节炎(鹤膝风)358
五、淋毒性关节炎359
六、肌炎(湿痹)359
七、尿酸性关节炎(痛风)359
八、佝偻病(鸡胸龟背)360
第六章 妇人科病362
第一节 内外阴部疾患362
一、阴道炎(阴痛)362
二、阴门瘙痒症(阴痒)362
第二节 子宫及卵巢疾患363
一、急慢性子宫内膜炎363
二、急慢性子宫实质炎363
三、子宫外膜炎364
四、子宫癌肿(崩漏)364
五、子宫肌肿365
六、子宫痉挛(小腹冲痛)366
七、子宫出血(血崩)366
八、卵巢炎367
第三节 其他妇科疾患367
一、乳腺炎(乳痈)367
二、乳房痛368
三、妊娠呕吐(恶阻)368
四、习惯性流产(小产)369
五、月经困难(痛经)369
六、月经闭止(停经、倒经)370
第七章 小儿科病371
一、小儿惊厥(客忤)371
二、百日咳(顿咳)371
三、脊髓灰白质炎(小儿麻痹症)(下肢痿废)372
〔附〕腺病372
第八章 内分泌障碍373
一、甲状腺肥大(瘿气)373
二、黏液水肿373
三、指端肥厚374
四、爱迪生氏病(黑疽)374
第九章 新陈代谢病375
一、糖尿病(消渴)375
二、尿崩375
第十章 五官器病377
第一节 眼疾患377
一、结膜充血(赤目)377
二、夜盲(雀盲)377
三、睑缘炎(烂弦风)378
四、泪囊炎(眼漏)378
五、颗粒性结膜炎(椒疮)378
第二节 耳鼻疾患379
一、中耳炎(聤耳)379
二、副鼻窦炎(脑漏)380
三、急性及慢性鼻炎(鼻渊)380
四、衄血(鼻衄)381
第十一章 传染病382
第一节 十大传染病382
一、赤痢(附疫痢)382
二、霍乱383
三、鼠疫384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惊风)385
第二节 其他之传染病386
一、麻疹386
二、疟疾387
三、感冒(伤风)387
四、流行性感冒(风温)388
五、麻风(大麻风)389
附录一 针灸治疗分类摘要390
内景篇390
外景篇393
杂病篇401
灸治篇409
附录二 备查药方413
附录三 穴名索引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