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群体遗传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群体遗传学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8/34862582.jpg)
- 孔繁玲,韩立新编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10902493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群体遗传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群体遗传研究1
(一)生物的群体性1
(二)孟德尔群体2
(三)群体遗传学3
二、学科发展简史4
三、基本研究手段与概念6
(一)模式7
(二)群体增长模式8
(三)进化群体10
(四)微进化与大进化10
第一章 群体的遗传结构12
一、基因频率12
(一)基因型频率12
(二)基因频率13
(三)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16
二、哈迪一温伯格定律17
(一)哈迪一温伯格定律17
(二)交配型频率21
(三)哈迪一温伯格定律的应用25
(四)遗传平衡的检验28
三、哈迪一温伯格定律的扩展31
(一)复等位基因31
(二)性连锁基因34
(三)两个及多个基因座位39
四、非随机交配50
(一)聚类交配50
(二)反聚类交配51
第二章 系统性过程52
一、迁移52
二、突变55
(一)非频发突变55
(二)频发突变57
(三)回复突变59
三、选择63
(一)选择与适应度64
(二)选择与显性程度72
(三)选择效果83
第三章 系统性平衡87
一、突变与选择的均势87
(一)遗传死亡87
(二)突变与选择间的平衡89
(三)平衡的改变96
二、选择与迁移的平衡97
三、杂合子优势101
(一)平衡值101
(二)遗传负荷(分离负荷)102
(三)选择作用的检验103
(四)适应度超显性的原因107
四、遗传多态性110
(一)概念110
(二)多态性的起因111
第四章 理想小群体119
一、离散作用概述119
(一)离散性作用119
(二)随机漂变120
(三)基本研究途径121
二、理想群体121
(一)群体再分121
(二)理想简化条件122
(三)理想群体的形成122
三、基因取样124
(一)基因频率方差124
(二)等位基因的固定132
(三)基因型频率的变化136
四、近交过程140
(一)基本概念140
(二)近交系数的世代变化143
(三)基因频率方差150
(四)基因型频率150
第五章 普遍小群体158
一、有效群体大小158
(一)排除近亲交配160
(二)雌雄数目不同162
(三)群体大小的周期变化164
(四)家系大小的数量变异166
(五)最低限度近交169
(六)世代重叠170
二、近交系数的估算171
(一)根据群体繁育结构173
(二)根据基因频率方差173
(三)根据杂合子频率174
(四)根据系谱174
三、系统过程的作用176
(一)中性突变177
(二)频发突变与迁移180
(三)选择186
四、自然群体内的随机漂变189
第六章 系谱群体与近交192
一、系谱化群体193
(一)个体的近交系数193
(二)共祖度197
二、规则的近交体系203
(一)近亲交配203
(二)固定211
(三)反复固交211
三、部分近交体系217
(一)杂种后代群体218
(二)混合交配220
四、层次结构群体224
五、近交体系内的系统过程228
(一)突变228
(二)利杂选择229
第七章 非随机交配234
一、非随机交配现象235
二、正聚类交配237
(一)简单模式237
(二)完全同型交配240
(三)关于数量性状的聚类交配242
(四)聚类交配的实例246
(五)融合配子间的相关247
三、反聚类交配249
(一)自交不育249
(二)稀有基因型效应251
(三)完全异型交配252
(四)不完全异型交配253
四、其它聚类交配形式256
(一)同型回避257
(二)显性同型交配受阻260
五、自然选择的作用263
第八章 遗传负荷与适应度265
一、遗传负荷的定义268
二、突变负荷269
三、分离负荷272
四、代换负荷276
五、适应度与自然选择282
(一)适应度及其组成部分282
(二)适应度与数量性状284
(三)自然选择的基本方式290
六、群体内的数量变异292
(一)适应度的选择响应292
(二)突变引起的变异294
(三)数量变异基因295
第九章 中性学说与选择学说298
一、两个对立的学说298
二、中性学说300
(一)中性学说300
(二)中性概念301
(三)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学说303
(四)中性突变的性质309
(五)中性学说的预测312
三、中性学说的理论探讨317
(一)杂合子频率分布317
(二)杂合度方差318
(三)种间遗传距离321
四、关于选择学说的探讨323
五、发展趋势的展望327
第十章 物种形成333
一、物种概念334
(一)物种定义334
(二)形态学物种与生物学物种336
(三)进化物种338
(四)物种定义的缺陷338
二、隔离机制339
(一)空间隔离340
(二)生殖隔离344
(三)生殖隔离的起源348
三、物种形成模式351
(一)异地物种形成352
(二)邻近物种形成357
(三)同地物种形成358
(四)突发物种形成359
四、物种差异遗传学360
(一)染色体差异361
(二)结构基因362
(三)调节基因366
五、种群间遗传距离366
(一)Sneath遗传相似指数367
(二)根井(Nei)相似指数369
(三)遗传距离370
(四)遗传距离实例371
习题374
主要参考书目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