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诊断免疫组织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诊断免疫组织化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8/34862428.jpg)
- 纪小龙,施作霖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21059X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诊断免疫组织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和现状3
一、病理诊断的历史回顾3
二、免疫组化的发展4
三、免疫组化的优点4
四、免疫组化的应用5
(一)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5
(二)激素受体及生长因子检测对预后及治疗的意义5
(三)癌基因蛋白的临床应用5
(四)对肿瘤细胞增生程度的评价6
(五)发现微小转移灶6
(六)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6
(七)指导肿瘤的治疗6
(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7
(九)病原微生物的检查7
五、免疫组化应用中的注意事项7
(一)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原则7
(二)对假阴性和假阳性的认识7
(三)抗原的“例外”表达8
(四)抗原的联合表达8
(五)应用“反证法”确保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准确性8
第二章 免疫组化的理论和技术12
一、抗原和抗体12
(一)抗原12
(二)抗体12
(三)抗原与抗体的关系13
(四)抗原与抗体的反应13
二、组织标本的取材和固定13
(一)取材13
(二)固定13
(三)玻片的处理14
三、抗原修复14
(一)化学方法14
(二)物理/化学方法15
(三)修复方法的评价16
四、免疫组化染色方法16
(一)一步法16
(二)二步法17
(三)三步法19
(四)四步法21
(五)五步法22
(六)多重免疫组化方法22
五、各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的评价23
六、免疫组化染色注意事项23
(一)抗体的保存和配制23
(二)正确设计对照方法24
(三)出现假阳性的几种原因24
(四)出现假阴性的几种原因24
(五)出现背景着色的几种原因24
(六)显示剂的合理使用和增强方法25
(七)结果判断标准25
第三章 医院免疫组化工作常规26
一、抗体的选择26
二、抗体的合理保存26
三、技术常规26
(一)染色前准备26
(二)染色方法27
四、诊断常规28
五、免疫组化应用的范围28
六、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原则28
七、染好切片的关键29
第四章 癌基因蛋白免疫组化标记31
一、癌基因的概述31
(一)癌基因的概念31
(二)癌基因的命名32
(三)癌基因的数目和原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32
(四)抑癌基因的基本概念33
二、癌基因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34
(一)src癌基因族34
(二)ras癌基因族34
(三)myc癌基因族35
(四)抑癌基因族36
(五)抗肿瘤转移基因43
(六)其他癌基因45
三、癌基因的激活及致癌机理51
(一)癌基因的激活方式51
(二)癌基因致癌机理52
四、癌基因的功能53
(一)癌基因与细胞生长调节53
(二)癌基因与细胞分化调节55
(三)抑癌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56
(四)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细抱凋亡的关系57
五、癌基因蛋白的免疫组化标记57
(一)检测方法58
(二)ras癌基因蛋白60
(三)c-erbB-2癌基因蛋白61
(四)p53抗癌基因蛋白62
(五)c-myc癌基因蛋白66
(六)Bcl-2癌基因蛋白67
(七)nm23癌基因68
(八)p16癌基因70
(九)mdm2癌基因72
(十)SAS癌基因73
六、癌基因检测的实用价值73
(一)肿瘤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73
(二)癌基因检测与肿瘤的诊断和预后的关系74
第五章 神经和内分泌细胞标记84
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84
二、神经纤维细丝蛋白85
三、S100蛋白85
四、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87
五、髓磷脂碱性蛋白88
六、突触素88
七、嗜铬素A88
八、人自然杀伤因子89
第六章 淋巴造血细胞标记92
一、B淋巴细胞常见标记92
二、T淋巴细胞常见标记92
三、组织细胞常见标记92
四、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CD系列93
五、石蜡切片中常用抗体的意义96
第七章 间叶组织肿瘤标记101
一、肌动蛋白101
二、肌球蛋白102
三、波形蛋白102
四、结蛋白103
五、肌红蛋白103
六、肌源性调节蛋白104
第八章 上皮性肿瘤标记107
一、细胞角蛋白107
二、上皮膜抗原107
三、桥粒蛋白108
第九章 肿瘤相关抗原标记110
一、癌胚抗原110
二、甲胎蛋白111
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111
四、前列腺酸性磷酸酶112
五、甲状腺球蛋白112
六、组织蛋白酶D113
七、黑素瘤113
下篇 各论119
第十章 软组织恶性肿瘤119
一、小圆形细胞肿瘤119
(一)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19
(二)骨外尤文氏瘤/周围神经外胚叶瘤120
(三)间叶软骨肉瘤121
(四)软组织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121
(五)“多组织瘤”121
(六)腹内成纤维性小圆形细胞瘤121
二、梭形细胞肿瘤121
(一)纤维肉瘤122
(二)平滑肌肉瘤/血管周细胞瘤122
(三)恶性雪旺氏瘤122
(四)单相性滑膜肉瘤123
(五)梭形细胞血管肉瘤123
(六)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123
三、上皮样多边形细胞肿瘤123
(一)上皮样肉瘤124
(二)上皮样单相性滑膜肉瘤124
(三)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低度恶性血管肉瘤)125
(四)透明细胞肉瘤125
(五)上皮样恶性雪旺氏瘤和恶性颗粒细胞瘤125
(六)上皮样平滑肌肉瘤125
(七)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26
(八)“组织细胞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26
四、多形性细胞肿瘤126
(一)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26
(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127
(三)多形性和“去分化”脂肪肉瘤127
(四)“去分化”平滑肌肉瘤128
(五)多形性恶性雪旺氏瘤128
五、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128
(一)骨外骨肉瘤128
(二)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28
(三)变异型脂肪肉瘤128
(四)脊索瘤/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129
(五)非肉瘤性转移性肿瘤129
第十一章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32
一、抗体的选择132
二、应用范围132
三、淋巴瘤分类进展133
(一)纯病理形态学分类133
(二)基于免疫表型的分类135
(三)我国和日本的分类138
(四)新淋巴瘤类型的认识及1994年分类方案的产生139
四、淋巴瘤新分类中免疫组化的应用139
(一)B细胞肿瘤139
(二)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肿瘤142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46
一、胶质瘤146
(一)星形细胞瘤146
(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150
(三)室管膜细胞肿瘤151
(四)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153
(五)巨细胞性成胶质细胞瘤154
(六)胶质肉瘤154
(七)成胶质细胞瘤155
(八)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155
(九)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55
(十)婴儿型促纤维性节细胞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瘤156
二、神经外胚层来源的肿瘤157
(一)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57
(二)髓母细胞瘤157
(三)成神经细胞瘤158
三、脑膜及其相关的肿瘤159
(一)脑膜瘤159
(二)乳头状脑膜瘤160
(三)间变型脑膜瘤160
(四)脑膜原发性黑素肿瘤161
四、非脑膜上皮的间叶组织肿瘤163
五、生殖细胞肿瘤和其他肿瘤164
(一)生殖细胞肿瘤164
(二)颅咽管瘤167
(三)恶性腺泡状颗粒细胞瘤168
(四)松果体肿瘤168
(五)第三脑室胶样囊肿169
(六)错构瘤169
六、颅内混合性肿瘤170
七、颅内转移性肿瘤170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肿瘤172
一、正常肾组织免疫组化特征172
二、肾细胞癌172
三、移行细胞癌174
四、肾胚细胞瘤176
五、肾横纹肌样瘤176
六、其他肿瘤177
第十四章 消化道肿瘤180
一、消化道癌180
二、消化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肿瘤180
(一)消化道NE细胞180
(二)消化道NE细胞的增生和异型增生181
(三)消化道的NE细胞肿瘤183
三、胃肠道淋巴瘤185
(一)B细胞NHL185
(二)T细胞NHL186
四、消化道基质肿瘤186
(一)免疫组化诊断186
(二)消化道基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186
第十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189
一、常用抗体简介189
二、外阴病变190
三、阴道和宫颈病变192
(一)原位癌192
(二)鳞状细胞癌192
(三)宫颈腺癌192
四、子宫体肿瘤192
(一)子宫内膜癌192
(二)平滑肌肉瘤193
(三)间质细胞肉瘤193
(四)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93
(五)妊娠性绒癌193
(六)胎盘结节和斑块194
(七)水泡状胎块194
五、卵巢肿瘤194
(一)上皮性肿瘤194
(二)性索间叶肿瘤195
(三)卵巢的生殖细胞肿瘤196
(四)神经外胚肿瘤197
(五)伴有肝样分化的肿瘤198
六、小细胞癌198
七、卵巢表面原发和继发性浆液性肿瘤199
八、腹水细胞学诊断199
第十六章 神经内分泌肿瘤201
一、垂体201
(一)正常垂体201
(二)垂体腺瘤201
二、下丘脑202
三、松果体202
四、甲状腺202
(一)正常甲状腺202
(二)甲状腺瘤202
(三)甲状腺癌202
(四)甲状腺髓样癌203
五、甲状旁腺203
六、肺204
七、胰岛细胞瘤204
八、胃肠道205
九、肾上腺206
(一)肾上腺皮质肿瘤206
(二)肾上腺髓质肿瘤206
十、皮肤206
十一、其他部位207
第十七章 乳腺肿瘤210
一、乳腺癌的组织特异性抗原210
(一)乳白蛋白和酪蛋白210
(二)乳腺囊肿病液蛋白15210
(三)乳脂球膜抗原和上皮细胞膜抗原211
二、肿瘤相关抗原211
(一)CA15-3211
(二)B72.3211
(三)T和Tn抗原212
(四)癌胚抗原212
(五)gp52212
三、肿瘤间质成分抗原212
四、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213
五、与乳腺癌预后有关的标记物213
(一)肿瘤细胞增殖活性214
(二)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14
(三)肿瘤抑制基因215
(四)多药耐药基因蛋白216
(五)层粘连蛋白受体和IV型胶原酶216
(六)触珠蛋白相关蛋白217
(七)pS2217
(八)组织蛋白酶D217
第十八章 来源不明肿瘤222
一、概述222
(一)发病率222
(二)分类222
(三)年龄222
(四)诊断规范222
(五)预后222
二、临床223
(一)临床表现223
(二)病史的不典型223
(三)MUO转移部位223
(四)治疗反应与原发灶的关系225
三、病理检查226
(一)MUO的病理特点226
(二)MUO的病理类型226
(三)MUO的病理诊断的前提227
(四)MUO组织器官来源的病理形态线索229
四、鉴别诊断236
(一)转移癌的特征237
(二)肿瘤起源的病理鉴别诊断线索238
(三)肿瘤标志物239
(四)免疫组化鉴别诊断240
第十九章 病原体与肿瘤244
一、病毒与肿瘤的研究进展244
(一)与人类肿瘤发展有关的病毒244
(二)病毒相关性肿瘤的发生机理245
二、病毒学诊断技术246
(一)免疫荧光技术247
(二)分子杂交技术247
(三)免疫组化技术248
(四)免疫电镜技术249
(五)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与原位PCR技术249
第二十章 多药耐药基因与肿瘤251
一、MDR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251
二、MDR基因的检测方法251
三、不同克隆的抗P-gp抗体252
四、P-gp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252
五、P-gp 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252
(一)乳腺癌253
(二)宫颈癌253
(三)子宫内膜癌253
(四)卵巢癌254
(五)胃癌254
(六)结肠癌254
(七)肝癌255
(八)肾细胞癌255
(九)膀胱癌255
(十)肺癌255
(十一)淋巴瘤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