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学前沿进展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免疫学前沿进展 第4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0402856.jpg)
- 曹雪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24032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294页
- 文件大小:347MB
- 文件页数:13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免疫学前沿进展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沿展望1
第一节 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与前沿热点1
一、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1
二、免疫学研究的前沿热点2
第二节 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35
一、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35
二、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整体现状及其与国际同领域的比较37
三、我国免疫学研究的近期进展41
四、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未来展望53
第二章 NK细胞研究进展76
第一节 NK细胞概述76
一、NK细胞基本概念76
二、NK细胞的来源和分布76
三、NK细胞的功能特点77
第二节 NK细胞的发育分化77
一、小鼠NK细胞发育分化77
二、人类NK细胞发育分化的阶段78
三、NK细胞发育分化的转录调控79
四、NK细胞的功能成熟与组织分布80
五、NK细胞发育分化的几个热点问题80
第三节 NK细胞的组织分布与区域免疫学特性81
一、小鼠NK细胞组织分布81
二、人类NK细胞组织分布81
三、NK细胞的关键迁移分子82
四、NK细胞组织分布的几个热点问题82
第四节 NK细胞的免疫识别与自身耐受84
一、NK细胞识别受体的发现84
二、NK细胞的免疫识别模式84
三、NK细胞抑制型受体84
四、NK细胞活化型受体85
五、NK细胞的识别机制与免疫耐受85
六、NK细胞的自身耐受86
第五节 NK细胞的免疫突触形成与细胞活化86
一、NK细胞的免疫突触形成86
二、NK细胞的活化87
三、NK细胞活化及其信号转导87
四、NK细胞活化的研究热点88
第六节 记忆性NK细胞88
一、NK细胞的免疫记忆功能88
二、抗MCMV病毒的记忆性NK细胞及其特性89
三、记忆性NK细胞介导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90
四、NK细胞对细胞因子再次刺激的记忆反应91
五、NK细胞记忆功能的分子调控91
第七节 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92
一、NK细胞杀伤功能92
二、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其功能亚群92
三、NK细胞与固有免疫淋巴细胞93
第八节 NK细胞与自身免疫94
一、NK细胞可有效地调节 特异性免疫应答94
二、NK细胞与多种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94
第九节 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95
一、基于NK细胞的转化医学研究95
二、NK细胞的规模化扩增95
三、NK细胞免疫治疗的热点问题96
第十节 NK细胞的前沿热点领域96
一、NK细胞新亚群的发现96
二、NK细胞发育分化的转录后调节96
三、NK细胞的免疫代谢机制97
四、NK细胞的免疫组学研究97
五、NK细胞的可视化操作97
第三章 γδT细胞研究进展100
第一节 γδT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100
一、TCRγδ基因及蛋白结构100
二、γδT细胞发育与组织分布101
三、γδT细胞抗原识别及活化机制102
四、γδT细胞的生物学效应103
第二节 γδT细胞抗原识别及活化机制的研究进展104
一、基于CDR3δ结合特异性的γδT细胞识别的蛋白配体筛选研究105
二、γδT细胞识别双磷酸盐抗原的机制研究106
三、其他γδT细胞识别配体及活化的机制研究108
第三节 分泌IL-17的γδT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108
一、IL-17+γδT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归巢的相关研究108
二、IL-17+γδT细胞炎症反应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相关研究110
三、IL- 17+γδT细胞介导的炎症与肿瘤发生和转移111
第四节 组织区域免疫微环境中γδT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112
一、肠道中的γδT细胞113
二、皮肤中的γδT细胞114
三、肝脏、肺脏中的γδT细胞115
第五节 肿瘤γδT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117
一、抗TCRγδ抗体扩增的和基于肿瘤特异性CDR3δ序列的γδT细胞肿瘤免疫疗法研究117
二、基于活化天然VγδVδ2 γδT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119
三、其他γδT细胞相关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121
第六节 其他γδT细胞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123
一、γδT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调控123
二、γδT细胞在各种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125
三、γδT细胞在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126
第七节 结语127
一、人类TCRγδ配体鉴定及其抗原识别机制研究依然是前沿领域127
二、IL-17+γδT细胞与炎症的相关性研究逐步受到重视127
三、区域免疫微环境中γδT细胞功能与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128
四、γδT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128
五、基于γδT细胞免疫疗法的效果与副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128
第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的研究进展134
第一节 概述134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134
一、DC的来源和分化134
二、c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140
三、cDC与天然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142
四、调节性DC144
五、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148
六、DC与代谢150
七、活体双光子显微镜在DC研究中的应用150
八、树突状细胞与疾病152
第三节 巨噬细胞152
一、巨噬细胞的异质性153
二、M1/M2分化的调控机制156
第四节 抗原处理与提呈157
一、MHC 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57
二、MHC 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57
三、交叉提呈158
四、CD1提呈抗原161
五、MR1途径提呈抗原161
第五章 补体研究进展179
第一节 前言179
第二节 补体系统概论179
第三节 C1的研究进展180
一、C1q的研究进展180
二、C1r和C1s的抑制剂186
第四节 C3裂解片段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187
一、C3b及其衍生物187
二、C3b及其衍生物与C3b接受因子的共价结合187
三、C3b及其衍生物的受体188
四、C3裂解片段的生物学功能188
第五节 过敏毒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191
一、C3a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191
二、C5a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192
第六节 膜型补体调控蛋白的研究进展199
一、CD46的研究进展200
二、CD55的研究进展202
三、CD59的研究进展206
第七节 结语210
第六章 MHC Ⅰ类分子的抗原加工及T细胞免疫监视220
第一节 MHC Ⅰ类分子220
第二节 MHC Ⅰ类分子抗原加工与递呈221
一、HC和β2 m的早期折叠222
二、多肽的产生与供给222
三、多肽装载复合物223
四、肽段的装载226
第三节 MHC Ⅰ类分子介导的T细胞免疫监视与干预227
一、T细胞抗原表位227
二、T细胞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228
三、募集T细胞杀伤肿瘤的CD3分子识别双特异抗体232
第四节 修饰T细胞方法231
第五节 修饰T细胞的转基因调控234
第六节 展望237
第七章 结构免疫学研究进展:抗体的中和与保护作用机制247
第一节 概述247
第二节 靶向PD-1/PD-L1治疗性抗体作用机制247
第三节 HIV中和抗体作用机制249
第四节 流感中和抗体作用机制250
第五节 埃博拉病毒中和抗体作用机制251
第六节 黄病毒抗体253
一、结合E蛋白单体的中和抗体253
二、结合E蛋白四级结构的中和抗体254
三、针对NS1的黄病毒保护抗体255
第七节 SARS和MERS冠状病毒中和抗体255
第八章 HLA-G研究进展263
第一节 前言263
第二节 HLA-G基因多态性及分子结构264
一、HLA-G基因多态性264
二、HLA-G分子结构265
三、HLA-G异构体265
四、HLA-G多聚体266
五、HLA-G分子表达及调控267
第三节 HLA-G免疫调节功能269
一、HLA-G分子直接免疫调节作用270
二、HLA-G分子间接免疫调节作用271
第四节 HLA-G与生殖免疫275
一、HLA-G在母-胎界面的表达275
二、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275
第五节 HLA-G与移植免疫277
第六节 HLA-G与肿瘤免疫278
一、肿瘤组织HLA-G表达279
二、实体瘤肿瘤组织细胞HLA-G表达及其临床意义279
三、血液病恶性细胞HLA-G表达及其临床意义280
四、肿瘤患者外周血sHLA-G水平及临床意义281
五、HLA-G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282
六、基于HLA-G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282
第七节 结语283
第九章 天然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294
第一节 Toll样受体家族295
一、TLR的结构295
二、TLR所识别的配体296
三、TLR的定位298
四、TLR的信号转导298
五、TLR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299
六、TLR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303
七、TLR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303
八、展望305
第二节 病毒RNA识别受体家族305
一、RLR家族306
二、IFIT1308
三、DExD/H解旋酶家族成员DDX 1 -DDX21-DHX36复合体和DHX9309
四、NLR家族成员NOD2309
五、蛋白激酶R309
六、展望309
第三节 DNA识别受体家族310
一、DAI分子的生物学功能310
二、ALR的生物学功能311
三、Pol Ⅲ的生物学功能312
四、LRRFIPI和LSm14A312
五、DDX超家族成员DDX41、DHX9和DHX36313
六、cGAS313
七、DNA损伤因子Mre 11和DNA-PK/Ku70/Ku80复合体314
八、转录因子Sox2314
九、识别自身DNA的分子314
十、DNA识别受体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315
十一、展望316
第四节 NOD样受体316
一、NLR的结构和配体316
二、NLR的细胞分布317
三、NLR的信号转导318
四、NLR的调控机制322
五、展望323
第五节 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323
一、Dectin-1的结构和配体324
二、Dectin-1的分布324
三、Dectin-I的信号转导324
四、展望325
第六节 其他PRR325
一、清道夫受体325
二、甲酸基多肽受体325
三、补体受体325
四、补体蛋白325
五、SLAM326
六、Pyrin326
七、Caspase-4/5/11326
八、多环芳烃受体326
九、凝集S结构域受体激酶327
十、己糖激酶Hexokinase327
第七节 天然免疫识别信号与重要疾病的关系327
一、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感染性疾病327
二、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肠道炎症328
三、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肝脏疾病329
四、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心血管疾病330
五、天然免疫和代谢性疾病330
六、天然免疫识别信号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31
第八节 结语331
第十章 T淋巴细胞发育和胸腺器官发生348
第一节 T淋巴细胞发育348
一、胸腺T细胞发育的基本过程及主要事件348
二、T细胞发育的转录调控350
三、发育中T细胞的迁移350
四、Notch信号和T系定向分化352
五、γδ和αβ3T细胞的定向分化353
六、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353
七、CD4和CD8T细胞的趋异分化354
八、自然调节性T细胞发育355
九、单阳性T细胞发育356
十、Aire和胸腺T细胞阴性选择357
十一、新近迁出胸腺细胞的胸腺后成熟359
第二节 胸腺器官生成361
一、胸腺的物种与胚胎起源361
二、胸腺上皮细胞的发育361
三、胸腺退化363
第十一章 CXCR5+CD8+ T细胞研究进展366
第一节 CD8+ T细胞耗竭366
第二节 CXCR5+CD8+ T细胞的发现367
第三节 CXCR5+CD8+ T细胞的表型及功能368
第四节 CXCR5+CD8+ T细胞的调控369
第五节 展望371
第十二章 调节性T细胞研究进展374
第一节 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374
一、CD25与Treg细胞374
二、FOXP3与Treg细胞374
三、TGF-β与Treg细胞375
四、CD4+CD25+Treg细胞的其他表面分子375
第二节 胸腺发生的nTreg细胞与胸腺外诱导产生的iTreg细胞376
第三节 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377
一、CD4+CD25+Treg细胞的功能特点377
二、Treg细胞抑制靶细胞IL-2基因的表达378
三、Treg细胞对靶细胞抑制作用的接触依赖性378
四、Treg细胞通过介导靶细胞溶解发挥免疫抑制作用379
五、Treg细胞对APC的抑制作用379
六、Treg细胞与Th17细胞381
七、Treg细胞的负调信号381
八、 Treg细胞的免疫记忆381
九、非淋巴组织中的Treg细胞382
第四节 Treg细胞免疫治疗的基础与应用前景383
一、Treg细胞免疫治疗方案设计383
二、Treg细胞与自身免疫病384
三、Treg细胞与抗肿瘤免疫385
四、Treg细胞与抗感染免疫386
五、Treg细胞与过敏性疾病386
六、Treg细胞与移植免疫386
七、Treg细胞过继疗法尚需解决的问题386
第十三章 Th细胞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397
第一节 前言397
第二节 Th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398
一、Th1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398
二、Th2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401
三、Th17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404
四、Tfh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407
五、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调控408
第三节 Th细胞亚群之间的交叉调控410
第四节 Th细胞的相关疾病411
一、Th1细胞的相关疾病411
二、Th2细胞的相关疾病412
三、Th17细胞的相关疾病412
四、Tfh细胞的相关疾病414
五、Treg细胞的相关疾病415
第五节 结语415
第十四章 免疫记忆T细胞研究进展425
第一节 前言425
第二节 免疫记忆T细胞的形成426
一、记忆T细胞形成概述426
二、记忆T细胞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维持426
第三节 记忆T细胞的多样性431
第四节 初始细胞与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差异433
一、反应的速度433
二、细胞的数量433
三、反应的强度434
四、表面的标记434
五、组织的分布434
六、基因的变化434
第五节 免疫记忆与疫苗设计434
第十五章 B细胞研究进展439
第一节 前言439
第二节 B细胞发育及相关疾病的表观遗传调控439
一、B细胞发育分化基本过程及主要事件439
二、B细胞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440
三、B细胞相关疾病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443
第三节 调节性B细胞研究进展445
一、Breg的功能445
二、Breg的表型446
三、Breg的前体及分化条件447
第四节 B细胞靶向治疗448
一、自身免疫病的B细胞靶向治疗448
二、B细胞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451
第五节 结语452
第十六章 免疫效应细胞清除病原体机制研究进展463
第一节 前言463
第二节 细胞毒性颗粒463
一、细胞毒性颗粒的组成463
二、细胞毒性颗粒蛋白的分选组装464
三、细胞毒性颗粒的极向移动和分泌464
第三节 穿孔素465
一、穿孔素蛋白的结构特征465
二、效应细胞的自我保护作用466
三、穿孔素辅助颗粒酶进入靶细胞的可能机制466
第四节 颗粒溶素467
一、颗粒溶素的表达467
二、颗粒溶素的结构及其破膜机制467
三、颗粒溶素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468
四、颗粒溶素的抗肿瘤作用468
第五节 颗粒酶A469
一、颗粒酶A攻击的SET蛋白复合体469
二、颗粒酶A引起DNA单链断裂的机制470
三、颗粒酶A作用的其他底物470
四、颗粒酶A清除病原体的作用471
第六节 颗粒酶K471
一、颗粒酶K的发现和生物学特性472
二、颗粒酶K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473
三、颗粒酶K的抗病毒作用474
四、颗粒酶K介导的促炎反应475
第七节 颗粒酶B476
一、颗粒酶B介导caspase依赖的靶细胞凋亡476
二、颗粒酶B通过线粒体途径导致细胞凋亡477
三、颗粒酶B的其他底物477
四、颗粒酶B清除病原体的作用477
第八节 颗粒酶H477
一、颗粒酶H的生物学特性478
二、颗粒酶H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478
三、颗粒酶H的抗病毒作用478
四、颗粒酶H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479
第九节 颗粒酶M480
一、颗粒酶M表达谱及其抗感染特性480
二、颗粒酶M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480
三、颗粒酶M引起caspase级联活化的机制481
四、颗粒酶M的其他生理底物482
五、颗粒酶M的晶体结构及其抑制剂482
六、颗粒酶M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483
七、颗粒酶识别底物特异性的结构基础483
第十节 结语486
第十七章 淋巴细胞死亡信号转导与调控491
第一节 细胞死亡491
一、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492
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492
第二节 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死亡494
一、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494
二、T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495
第三节 成熟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与细胞死亡496
一、激活诱导的T淋巴细胞死亡496
二、激活T淋巴细胞的自主死亡497
三、不同亚群T细胞的凋亡498
第四节 淋巴细胞死亡的信号转导途径499
一、依赖于死亡受体的凋亡信号转导途径499
二、不依赖于胱天蛋白酶的T细胞死亡途径502
第五节 淋巴细胞死亡的调控503
一、FLIP503
二、Bcl-2家族蛋白503
三、FADD/胱天蛋白酶-8/RIP1504
四、NF-kB504
五、细胞因子505
六、HPK1506
七、PKCθ506
八、microRNA参与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及死亡的调控507
第六节 淋巴细胞分化中的其他死亡形式507
第七节 结语510
第十八章 细胞叠套结构研究进展521
第一节 前言521
一、细胞叠套结构的定义521
二、细胞叠套结构的分类522
三、细胞叠套结构的命名523
四、细胞叠套结构命名翻译推荐523
第二节 细胞叠套结构的命运及机制524
一、细胞叠套结构内化细胞的命运524
二、细胞叠套结构中死亡细胞的清除530
第三节 细胞叠套结构的生物学意义530
一、同质细胞叠套结构的生物学意义530
二、异质细胞叠套结构的生物学意义532
第四节 细胞叠套结构的临床意义534
一、与肿瘤临床转归的关系534
二、在炎症中的作用535
三、在介导病毒在细胞间传播的作用535
第五节 细胞叠套结构在低等生物中的研究536
一、阿米巴生殖循环中的细胞叠套结构536
二、线虫生殖系统发育中的细胞叠套结构537
第六节 细胞叠套结构的理论模式537
一、细胞叠套结构互作的细胞选择模式和细胞应激模式537
二、细胞叠套结构的“进化工具论”539
三、细胞叠套结构的“哺乳动物细胞返祖模式”540
第七节 结语541
第十九章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研究进展548
第一节 细胞表面免疫组和CD编号548
一、细胞表面免疫组548
二、与糖免疫学密切相关的CD分子550
第二节 第十届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专题会议简介560
第三节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564
一、新的免疫细胞亚群表型的研究进展564
二、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的研究进展569
第二十章 共刺激分子及其调节网络的研究进展576
第一节 前言576
一、共刺激分子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576
二、共刺激分子的调节网络578
第二节 共刺激分子及其信号异常与相关疾病581
一、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581
二、共刺激分子与肿瘤免疫582
三、共刺激分子与移植免疫应答584
第三节 一些重要共刺激分子的研究进展585
一、负性共刺激分子(免疫卡控点分子)和肿瘤免疫治疗585
二、B7-H3(CD276)分子587
三、B7-H5分子588
四、B7-H6分子589
五、ICOS(CD278) /ICOSL(CD275)分子589
六、Tim家族分子591
七、BTLA/HVEM/LIGHT分子593
第四节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596
一、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学意义596
二、几种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的生物学特性597
第五节 CD28/B7家族的进化598
第六节 结语599
第二十一章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607
第一节 前言607
第二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简介607
一、趋化因子607
二、趋化因子受体610
第三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613
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自然杀伤细胞613
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613
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多发性硬化症614
四、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认知障碍615
五、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伤口愈合615
第四节 结语616
第二十二章 无菌性炎症与炎症因子620
第一节 无菌性炎症620
一、前言620
二、无菌性炎症的诱因620
第二节 无菌性炎症的起始621
一、无菌性炎症的起始因子621
二、DAMP的识别623
第三节 参与无菌性炎症的细胞624
一、中性粒细胞624
二、巨噬细胞625
三、成纤维细胞626
第四节 无菌性炎症的调节626
第五节 无菌性炎症的转归627
第六节 经典炎症因子与疾病628
一、IL-1 α628
二、TNF-α630
三、IFN-γ632
四、IL-17634
五、S100蛋白637
第七节 展望641
第二十三章 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654
第一节 炎症反应与病理损伤简介654
第二节 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655
一、天然免疫对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655
二、适应性免疫对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657
三、关于炎症的免疫治疗660
第二十四章 细胞自噬与免疫研究进展663
第一节 前言663
第二节 自噬的核心复合物663
一、ULK复合物665
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 K)复合物666
三、Atg12-Atg5-Atg16蛋白复合物668
四、Atg8-PE复合物669
第三节 自噬形成过程的各个阶段670
一、自噬的起始670
二、自噬的聚集和延伸671
三、自噬的成熟和融合671
四、自噬的终止671
第四节 自噬双层膜的来源672
一、来自于内质网的膜结构672
二、来自于线粒体的膜结构673
三、来自于高尔基体的膜结构674
四、来自于内体的膜结构674
第五节 mTOR对自噬的调控674
第六节 自噬与病原微生物的清除676
第七节 自噬与抗原提呈678
第八节 自噬对T、B细胞发育和功能的调控作用679
第九节 自噬对固有淋巴样细胞发育分化的调控680
第十节 自噬与自身免疫性疾病681
第二十五章 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687
第一节 免疫药物研发的动物模型687
一、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688
二、转基因动物模型688
三、人源化动物模型689
第二节 免疫药物的疗效判定689
第三节 免疫药物的副作用690
一、免疫药物治疗相关的感染690
二、免疫药物治疗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691
三、免疫药物治疗相关的肿瘤692
四、免疫药物治疗相关的失应答692
第四节 免疫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新趋势693
一、深入研究疾病机制,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靶点694
二、利用大数据推动精准药物开发695
三、重新评估现有药物,拓展应用方法和范围697
四、展望698
第二十六章 免疫刺激性核酸和免疫调节性(抑制性)核酸研究进展702
第一节 前言702
第二节 微生物免疫刺激性核酸702
一、微生物免疫刺激性核酸的发现702
二、识别核酸的模式识别受体703
第三节 环二核苷酸705
一、细菌环二核苷酸705
二、哺乳动物细胞环二核苷酸706
三、环鸟-腺苷酸合成酶706
四、细胞质DNA感受器信号通路706
五、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存在的意义707
六、环二核苷酸的应用前景707
第四节 微生物免疫刺激性核酸激动的固有免疫应答708
第五节 自身细胞免疫刺激性核酸708
一、线粒体DNA708
二、线粒体DNA的受体708
三、线粒体DNA和疾病709
第六节 含CpG单链脱氧寡核苷酸709
一、CpG-ODN的受体710
二、CpG-ODN激发的细胞信号转导及基本的生物学活性710
三、CpG-ODN的分类711
四、CpG-ODN的应用712
五、CpG-ODN的种属特异性716
六、年龄依赖性717
七、CpG-ODN的副作用717
第七节 免疫调节性(抑制性)核酸717
一、调节性ODN的发现717
二、抑制性ODN的分类718
三、抑制性ODN的基本作用及其机制719
四、抑制性ODN的可能应用719
第八节 反义寡核苷酸722
第二十七章 非编码RNA与免疫研究进展732
第一节 microRNA与免疫研究进展732
一、miRNA简介733
二、miRNA与免疫应答735
三、miRNA与免疫系统疾病741
四、结语743
第二节 长链非编码RNA与免疫研究进展744
一、IncRNA简介744
二、IncRNA与免疫细胞分化745
三、IncRNA与天然免疫应答746
四、IncRNA与适应性免疫应答748
五、IncRNA与免疫相关疾病749
六、结语与展望750
第二十八章 生物力学和免疫应答759
第一节 前言759
一、免疫响应过程的力学与物理现象759
二、力学因素对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760
第二节 力学免疫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762
一、力学方法763
二、成像方法765
三、理论模型与定量化765
第三节 天然免疫的生物力学767
一、中性粒细胞免疫响应的生物力学767
二、其他天然免疫细胞的力学免疫学771
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的生物力学772
一、T细胞免疫响应的生物力学772
二、B细胞免疫响应的生物力学773
第五节 结语774
第二十九章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782
第一节 肿瘤抗原发现和鉴定技术的研究历史和现状782
第二节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785
一、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785
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791
三、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800
第三节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分子的研究807
第四节 肿瘤免疫治疗新思路809
一、基于负向免疫调控机制的肿瘤免疫治疗810
二、靶向特异性肿瘤抗原或重要靶分子的抗体疗法811
三、HSP等分子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812
四、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对肿瘤的治疗作用813
第五节 结语813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831
第一节 病毒感染与机体的免疫防御831
第二节 抗HBV免疫与慢性乙型肝炎832
一、HBV感染的免疫应答和临床转归832
二、抗HBV免疫与疾病进程833
第三节 抗HIV-1免疫影响慢性艾滋病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839
一、持续免疫系统的活化造成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耗竭839
二、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对重要天然免疫细胞功能和免疫调节细胞的影响840
三、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对HAART治疗疗效的影响840
第四节 “爬坡假说”和免疫调节治疗在慢性乙肝研究中的新进展840
一、CIK细胞治疗841
二、DC疫苗842
三、治疗性乙肝DNA疫苗842
四、免疫调节剂842
第五节 免疫调节治疗在HIV研究中的新进展842
一、中和抗体的应用843
二、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843
三、细胞因子治疗844
四、阻断抑制性分子信号845
五、造血干细胞移植846
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846
第三十一章 艾滋病免疫学研究进展851
第一节 HIV在人体内的传播和感染过程851
第二节 天然免疫中宿主抗病毒因子的抗HIV作用853
一、抗病毒细胞853
二、细胞外抗病毒分子856
三、细胞内抗病毒分子856
第三节 HIV感染与获得性免疫861
一、HIV感染的细胞免疫862
二、HIV感染的体液免疫866
三、HIV感染的黏膜免疫和慢性免疫活化871
第四节 HIV疫苗研究面临的困境和取得的进展874
一、中和抗体疫苗876
二、T细胞疫苗877
三、治疗性疫苗877
第五节 HIV-1潜伏与治疗878
一、病毒库的形成及其在HAART治疗过程中的维持机制878
二、早期治疗与功能性治愈878
三、潜伏激活剂激活病毒库879
第六节 结语880
第三十二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888
第一节 与B淋巴细胞发育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10
一、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910
二、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911
三、选择性IgA缺乏症912
第二节 与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障碍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12
一、HIGM1912
二、HIGM2912
三、HIGM3913
四、HIGM4913
五、HIGM5913
六、HIGM6913
七、其他913
第三节 与膜蛋白和胞质蛋白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14
一、细胞因子受体缺陷所导致的SCID914
二、抗原受体缺陷所导致的SCID915
三、DNA双链断裂修复缺陷所导致的SCID916
四、其他916
第四节 与NF-kB信号通路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17
第五节 与固有免疫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18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918
二、IL-1受体相关激酶缺陷919
三、MyD88缺陷919
四、WHIM综合征919
五、疣状表皮发育不良919
六、侵袭性真菌病919
七、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920
八、锥虫病920
九、IL-12/IL-23-IFN-γ轴系异常920
第六节 与DNA修复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22
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922
二、共济失调样综合征923
三、Nijmegen断裂综合征923
四、Bloom综合征924
五、免疫缺陷伴着丝粒不稳定和面容异常924
六、PMS2缺陷924
第七节 与 MHC分子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26
一、MHC I类分子缺陷926
二、MHC Ⅱ类分子缺陷926
第八节 合并自身免疫病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26
一、APECED927
二、ALPS927
三、IPEX综合征928
四、HLH929
第九节 与IgE升高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30
一、STAT3突变所导致的HIES931
二、PGM3突变所导致的HIES931
三、SPINK5突变所导致的HIES932
第三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936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936
第二节 AID的流行病学特点937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特点937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点937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特点937
四、多发性硬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938
五、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流行病学特点938
六、干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938
七、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938
八、硬皮病的流行病学特点939
九、问题和展望939
第三节 AID的诊断939
一、SLE诊断标准939
二、RA诊断标准941
三、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942
四、系统性硬化症诊断标准943
五、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944
六、问题与展望944
第四节 AID的发病机制945
一、遗传因素是AID发病的基础945
二、环境因素是AID发病的诱因947
三、免疫异常是AID发生发展的直接参与者948
四、受损靶细胞是AID发病的主动参与者950
五、自噬异常参与AID的发生发展过程950
第三十四章 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953
第一节 前言953
第二节 风湿免疫性疾病致病机制研究进展953
一、自身免疫与自身炎症953
二、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954
三、自噬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研究中的进展956
四、微生物丛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958
五、风湿免疫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进展959
六、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960
第三节 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进展962
一、免疫细胞分析与个体化治疗962
二、生物制剂及生物类似药的使用指南964
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妊娠期用药964
四、新型药物965
五、抗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的应用优化966
第四节 结语967
第三十五章 移植免疫研究进展972
第一节 适应性免疫介导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972
一、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识别机制972
二、介导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适应性免疫效应机制975
第二节 固有免疫介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978
一、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效应分子979
二、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细胞981
第三节 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及相关研究进展983
一、参与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983
二、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机制984
第四节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986
一、诱导移植耐受的主要策略及其原理986
二、移植耐受研究回顾与展望991
第三十六章 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998
第一节 对变态反应、超敏反应、过敏反应术语的一点认识998
一、变态反应和超敏反应998
二、Allergy和过敏反应998
三、伪过敏和类过敏反应998
四、特异反应性999
第二节 过敏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999
第三节 对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新认识1000
一、Th17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1002
二、调节性T细胞分型及其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1004
三、Th2细胞因子与过敏性疾病1012
四、树突状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1013
五、蛋白酶激活受体及其相关介质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1019
六、Toll样受体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1032
七、其他需要关注的新认识1037
第四节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作用的新认识1038
一、肥大细胞脱颗粒信号自身放大机制1039
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后的信号转导及研究进展1040
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研究进展1042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相关性疾病及研究进展1045
第五节 过敏原疫苗及脱敏疗法的机制1047
一、过敏原疫苗及其优缺点1047
二、脱敏疗法的机制1048
第六节 过敏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及临床意义1052
一、过敏性疾病的辅助诊断1052
二、过敏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1053
第三十七章 免疫耐受研究进展1082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分类、特性及免疫耐受的研究历史1082
一、免疫耐受的分类1082
二、免疫耐受的特性1083
三、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1083
四、免疫耐受的研究历史1084
第二节 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及其进展1086
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086
二、外周免疫耐受机制1088
三、器官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096
第三节 免疫耐受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1097
一、免疫耐受的诱导1097
二、打破免疫耐受在医学中的应用1101
第三十八章 生殖免疫学研究进展1107
第一节 母-胎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1107
一、母-胎界面的形成及其生物学功能1107
二、蜕膜免疫细胞亚群的来源与功能分化1108
三、胎盘血管重塑与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免疫学机制1111
四、母-胎免疫耐受失衡与妊娠相关疾病1112
五、结语与展望1112
第二节 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研究进展1112
一、女性生殖道黏膜固有免疫1113
二、黏膜固有免疫与性传播疾病1114
三、性激素对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的影响1117
四、结语1120
第三十九章 兽医免疫学研究进展1123
第一节 兽医免疫学简史1123
第二节 兽医免疫学对免疫生物学的重要性1124
第三节 兽医免疫学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1124
一、动物宿主对病毒和细菌的抗感染免疫1124
二、动物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1126
三、兽医免疫学研究的工具1126
第四节 动物的被动免疫及其应用1127
一、母源抗体和乳源性免疫1127
二、免疫球蛋白应用及来源1128
三、展望1129
第五节 动物用常规疫苗1129
一、病毒疫苗1129
二、减毒活病毒疫苗1130
三、病毒灭活疫苗1131
四、类毒素、灭活菌苗和细菌活疫苗1131
五、动物疫苗面临的问题1132
第六节 动物DNA疫苗和DNA免疫1133
一、伴侣动物DNA疫苗1133
二、家畜DNA疫苗1134
三、禽用DNA疫苗1135
四、鱼传染性造血坏死病DNA疫苗1135
五、结语1136
第七节 兽医免疫学与其他动物学科1136
一、兽医免疫学与免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1136
二、动物营养对免疫的影响1137
三、兽医免疫学和繁殖学1137
第八节 家禽免疫学概述1138
一、禽类免疫反应1138
二、禽类禽异嗜性粒细胞1139
三、家禽细胞因子概述1140
四、展望1142
第九节 兽医免疫学发展的展望1142
第四十章 疫苗的分子设计及新型疫苗研究进展1146
第一节 21世纪疫苗研制的新挑战1146
一、疫苗接种仍是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1146
二、新现和再现疾病的重大挑战1146
三、提高疫苗免疫保护力的持久性和高效性1148
四、21世纪疫苗研制的新方向1148
第二节 疫苗分子设计及新型疫苗研究的新策略1150
一、反向疫苗学策略1151
二、反向疫苗学2.0策略1152
三、免疫组学疫苗设计策略1153
四、结构疫苗学策略1153
五、疫苗组学策略1155
六、计算机疫苗学1156
第三节 新型疫苗的研究新进展1157
一、基于高效价广泛性中和抗体的多表位通用疫苗1157
二、治疗性疫苗1158
三、黏膜疫苗1159
四、多糖疫苗1160
五、DNA疫苗1161
第四节 新型佐剂的研究进展1161
一、上市疫苗佐剂1162
二、在研的新型疫苗佐剂1164
三、黏膜佐剂1165
第五节 代表性感染性疾病疫苗与肿瘤疫苗的研制新进展1169
一、AID疫苗研究现状1169
二、结核疫苗研究现状1169
三、疟疾疫苗研究现状1171
四、流感疫苗研究现状1172
五、肿瘤疫苗研究现状1173
六、治疗性疫苗现状1174
七、结语1176
第四十一章 抗体工程研究进展1179
第一节 前言1179
第二节 治疗性抗体的靶分子1179
一、抗肿瘤抗体的靶分子1180
二、抗自身免疫病抗体的靶分子1180
三、其他靶分子1181
第三节 抗体设计、改造及人源抗体制备技术1181
一、抗体的结构模拟1182
二、抗体人源化改造1183
三、人源抗体制备技术1184
四、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1186
五、非抗体类支架蛋白1186
第四节 提高抗体亲和力和效应功能1187
一、提高抗体亲和力1187
二、提高抗体效应功能1187
第五节 抗体表达系统及抗体工程下游技术1191
一、抗体表达系统1191
二、抗体工程下游技术1193
第六节 结语1195
第四十二章 抗体药物及其应用研究1198
第一节 抗体药物基本作用机制1198
第二节 国内外已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1199
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审评署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1199
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1201
第三节 临床试验阶段抗体药物1202
第四节 抗体药物的主要靶点及应用现状1205
一、抗CD3单抗1205
二、抗IL-2R单抗1205
三、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单抗1206
四、抗CD20单抗1206
五、抗HER2单抗1206
六、抗VEGF单抗1207
七、抗EGFR单抗1207
八、抗CD33单抗1207
九、抗CD52单抗1208
十、抗RSV单抗1208
十一、抗TNF-α单抗1208
十二、抗CD11 a单抗1208
十三、抗CD2单抗1208
十四、抗1gE单抗1208
十五、抗integrin单抗1209
十六、抗补体C5单抗1209
十七、抗IL-1β单抗1209
十八、抗CD6单抗1209
十九、抗RANKL单抗1209
二十、抗PD-1单抗1209
二十一、抗CTLA-4单抗1210
二十二、抗CD147单抗1210
二十三、体内诊断产品1210
第五节 抗体药物未来的发展趋势1211
一、ADCC增强效应抗体药物1211
二、抗体偶联药物1211
三、抗体放射免疫偶联药物1212
四、双功能抗体药物1212
五、组合式抗体药物1213
第四十三章 重组蛋白质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1216
第一节 蛋白质药物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分类1218
一、蛋白质药物及其发展沿革1219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发展现状1221
三、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特性分析1229
第二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生产平台1230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研发流程1230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生产平台1231
第三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评价1234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引起的免疫应答1235
二、免疫原性的影响1235
三、目前蛋白质药物的免疫原性1235
四、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1242
五、如何减轻重组蛋白药物的免疫原性1243
第四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发展趋势1244
一、新生物实体1244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修饰1249
三、抗体偶联药物1253
四、重组蛋白质药物非注射给药1257
五、重组蛋白质药物联合治疗1259
第五节 生物类似药1260
一、生物类似药的定义1262
二、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及研究现状1263
三、生物类似药所面临的技术问题1265
四、生物类似药亟待解决的其他问题1266
第四十四章 双光子显微镜在免疫学中的应用1270
第一节 前言1270
第二节 双光子显微镜简介1271
第三节 双光子显微镜在免疫学中的应用1272
一、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荧光标记方法1272
二、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观测方法1274
三、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观测指标1274
第四节 T细胞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1275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1275
二、淋巴结中T细胞的运动1275
三、淋巴结中T细胞的活化1277
四、T细胞活化的效应阶段1279
五、T细胞活化的调控1280
六、T细胞免疫耐受的双光子研究1280
第五节 B细胞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1282
一、淋巴结中B细胞的运动状态1282
二、淋巴结中B细胞的活化1282
三、生发中心形成1283
第六节 NK细胞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1284
第七节 结语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