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机械零部件手册 选型·设计·指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机械零部件手册 选型·设计·指南](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4829477.jpg)
- 余梦生,吴宗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48504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1824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18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机械零部件手册 选型·设计·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1篇总 论1
1机械设计的层次1
(1)机械设计层次与机械设计阶段1
(2)零部件设计与整机设计在各设计阶段的配合2
(3)零部件设计的重要性2
2机械设计的分类3
(1)继承设计3
(2)新型设计4
3零部件的设计要求5
(3)新型零部件设计的采用和问题5
4机械设计学6
(1)零部件设计过程的阶段化7
(2)设计构思的逻辑化8
(3)零部件设计的技术功能比值、经济比值和综合比值的评分举例9
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11
1.1机械设计的强度和刚度设计11
1.1.1强度设计的目的和考虑的问题11
1.1.2机械的载荷11
1.1.3机械结构的力学模型13
1.1.5静强度14
1.1.4体积强度计算14
1.1.6疲劳强度15
1.1.7蠕变计算和应力松弛18
1.1.8稳定性计算19
1.1.9提高体积强度的措施20
1.1.10表面强度计算20
1.1.1 1提高表面强度的措施22
1.1.12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的选择22
1.1.13刚度计算23
1.2.1 振动稳定性计算27
1.2动载荷计算27
1.1.14改变刚度的措施27
1.2.2减振与隔振28
1.2.3冲击强度计算28
1.2.4材料的冲击强度及其提高措施29
1.3耐热与耐腐蚀设计29
1.3.1 耐热设计29
1.3.2热变形问题30
1.3.3耐腐蚀问题30
1.4.1 设计方法学31
1.4现代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31
1.4.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2
1.4.2可靠性设计32
1.4.4人机工程学设计33
1.4.5价值工程33
1.5机械结构设计34
1.5.1 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4
1.5.2机械零件常用材料的特性及其选择34
1.5.3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35
1.5.4机械的参数设计40
1.5.6机械设计中差错的预防和补救41
1.5.5对图样的要求41
1.6机械设计实验方法42
参考文献42
第2章机械中的摩擦与磨损44
2.1磨损的类型44
2.1.1磨料磨损44
2.1.2.粘着磨损45
2.1.3腐蚀磨损45
2.1.8电火花冲蚀(spark erosion)46
2.1.7流体冲蚀46
2.1.9氢磨损46
2.1.5微动磨损46
2.1.4表面疲劳磨损46
2.1.6气穴冲蚀46
2.2摩擦副的摩擦状态及其可能出现的磨损类型47
2.2.1 摩擦副在有润滑时的摩擦47
2.2.2摩擦副在无润滑时的摩擦51
2.3边界膜52
2.3.1 吸附膜53
2.3.2化学反应膜54
2.3.5选择性迁移膜55
2.3.3吸附膜与化学反应膜的综合作用55
2.3.4聚合膜55
2.4外摩擦力的形成及减小或增大外摩擦力的措施56
2.4.1滑动摩擦56
2.4.2滚动摩擦57
2.5由摩擦引起的振动58
2.6提高零部件耐磨性的措施58
2.6.1提高零部件耐磨性的结构措施58
2.6.1.1选择合适的材料58
2.6.1.3用弹性元件的内摩擦代替外摩擦60
2.6.1.2用滚动摩擦副代替滑动摩擦副60
2.6.1.4刚性与柔性合理搭配61
2.6.1.5采用浮动零件61
2.6.1.6考虑零件的热变形61
2.6.1.7消除在安装与运行中产生的附加载荷61
2.6.1.8防止摩擦副的工作表面受污染62
2.6.1.9防止在零件上通过寄生电流62
2.6.2提高零部件耐磨性的工艺措施62
2.6.2.1 提高抗磨料磨损、表面疲劳磨损、冲蚀磨损能力的工艺措施62
2.6.3提高零部件耐磨性的运行措施66
2.6.2.2提高抗粘着磨损能力的工艺措施66
2.6.2.3提高抗腐蚀磨损能力的工艺措施66
2.6.3.1对机器进行跑合67
2.6.3.2机器的运行条件与工作制对零件磨损的影响67
2.6.3.3零件的极限磨损量与寿命69
2.7磨损形式的鉴别与摩擦和磨损的试验70
2.7.1磨损形式的鉴别70
2.7.2摩擦和磨损的试验71
2.7.2.1润滑剂的抗胶合能力试验机71
2.7.2.3磨损量的测量75
2.7.2.2材料副的磨损试验75
参考文献77
第3章润 滑78
3.1润滑剂的种类与特点78
3.1.1液体润滑剂78
3.1.1.1润滑油78
3.1.1.2乳化液87
3.1.1.3水89
3.1.2润滑脂89
3.1.2.1 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及其在使用上的意义89
3.1.2.2常用润滑脂简介90
3.1 .3固体润滑剂91
3.1 .4气体润滑剂93
3.1.5抗咬死剂93
3.2润滑剂的选择93
3.2.1润滑油的选择95
3.2.2润滑脂的选择96
3.3润滑方式97
3.3.1润滑油的润滑方式97
3.3.2润滑脂的润滑方式100
3.4润滑剂的补充与更换100
3.4.1润滑脂的补充与更换100
3.4.2润滑油的补充与更换101
3.5注意润滑剂性能在运行中的变化102
参考文献103
第4章密 封104
4.1 概论104
4.2静密封105
4.2.1 概论105
4.2.2垫片密封的类型及选择106
4.2.3垫片设计的最小有效压紧压力109
值Y和垫片系数m109
4.2.4法兰连接密封112
4.2.5管道联接密封113
4.2.6高压设备密封115
4.2.7特殊工况下的静密封116
4.2.8金属空心O形圈密封117
4.2.9密封胶118
4.3填料密封118
4.3.1软填料密封119
4.3.2成型填料125
4.3.3油封133
4.3.4防尘密封137
4.3.5硬填料密封138
4.4机械密封139
4.4.1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140
4.4.2机械密封与填料密封的比较140
4.4.3机械密封的分类与结构141
4.4.4机械密封设计计算143
4.4.5机械密封主要零件的设计146
4.4.6机械密封的材料148
4.4.7机械密封的润滑、冲洗和冷却151
4.4.8特殊工况下的机械密封154
4.4.9全液膜(受控膜)润滑密封156
4.5.1迷宫密封159
4.4.10机械密封标准和技术条件159
4.5非接触型密封159
4.5.2螺旋密封161
4.5.2.1螺旋密封的类型和工作原理161
4.5.2.2单螺旋密封的计算161
4.5.2.3紊流工况及封液选择162
4.5.2.4粘滞密封的应用和优缺点162
4.5.3迷宫螺旋密封162
4.5.4间隙密封164
参考文献167
4.5.5磁流体密封167
第5章传动方式的比较与选择169
5.1机械传动与其他传动的特点、性能及适用场合169
5.1.1机械传动169
5.1.1.1啮合传动169
第2篇传 动169
5.1.1.2摩擦传动172
5.1.2流体传动172
5.1.2.1流体静力传动172
5.1.2.2流体动力传动172
5.2.1传动比173
5.2.1.2传动比固定的传动173
5.2.1.1传动比可变的传动173
5.1.2.3气压传动173
5.2传动的选择173
5.1.3电力传动173
5.2.1.3 生直线运动的传动机构175
5.2.1.4产生间歇运动的传动机构175
5.2.2轴的位置176
5.2.3功率176
5.2.4速度177
5.2.6尺寸、价格和单位功率的重量178
5.2.7噪声、抗冲击能力和寿命178
5.2.5效率178
5.3传动系统的匹配179
5.3.1与工作机的匹配179
5.3.2与原动机的匹配180
5.3.3与联轴器或离合器的匹配181
5.3.5与操纵装置、控制装置和辅助装置的匹配182
5.3.6机械传动与其他传动的组合182
5.3.4与制动器的匹配182
5.4齿轮传动选用举例183
5.4.1机床齿轮183
5.4.2汽车齿轮183
5.4.3运输车辆齿轮183
5.4.4工业齿轮184
5.4.5船舶齿轮184
5.4.6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用齿轮184
5.4.7航空航天齿轮184
5.4.9控制机构的齿轮185
5.4.10家用器械齿轮185
5.4.8磨机齿轮185
5.4.1 1玩具、小装置及机构的小型廉价齿轮186
参考文献186
第6章圆柱齿轮传动186
6.1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及类型选择186
6.1.1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186
6.1.2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分类及其选择187
6.1.3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程序要点187
6.2渐开线圆柱齿轮失效分析及相应的设计措施187
6.2.1.1齿轮系统的可能失效原因188
6.2.1齿轮系统的失效分析188
6.2.1.2齿轮系统的检查分析189
6.2.2齿轮损伤与失效的类型190
6.2.3齿轮损伤和失效原因分析192
6.2.4避免圆柱齿轮常见损伤与失效的设计措施193
6.3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制造方法及其对齿轮结构设计的要求196
6.3.1 概述196
6.3.2滚齿199
6.3.3插齿202
6.3.4磨齿204
6.3.5铣齿(成形铣)205
6.3.6剃齿206
6.3.7珩齿206
6.3.8滚轧206
6.3.9拉齿207
6.3.10研齿207
6.4齿轮材料、热处理和极限应力207
6.4.1齿轮材料的选择原则207
6.4.2齿轮材料的经济性分析209
6.4.3齿轮疲劳极限及其选取209
6.4.4对齿轮材料和热处理质量的要求215
6.4.5有关材料及热处理要求的一些意见222
6.5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强度设计224
6.5.1 设计条件的确定与设计任务书224
6.5.2强度计算方法和计算内容的选择226
6.5.3润滑状态的判别与油膜厚度的计算227
6.5.3.1润滑状态的判别227
6.5.3.2油膜厚度的计算228
6.5.4初步计算228
6.5.4.1接触强度计算228
6.5.4.2弯曲强度计算229
6.5.4.3主要参数的合理选择233
6.5.5.1接触应力计算公式236
6.5.5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验算236
6.5.5.2弯曲应力计算公式244
6.5.5.3名义载荷F1的确定252
6.5.5.4计算实例253
6.5.5.5基本齿廓特殊时的计算253
6.5.6胶合计算253
6.5.7磨损计算253
6.5.8热平衡计算254
6.6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几何计算254
6.7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与公差的选择256
6.7.1齿轮精度等级的确定260
6.7.2精度选择的依据261
6.7.3齿轮精度指标的分组及精度的合理选择261
6.7.4齿侧间隙与齿厚公差262
6.7.5齿坯公差264
6.7.6箱体误差与支承误差264
6.7.7接触斑点265
6.8圆柱齿轮的结构设计265
6.8.1 选择轮坯结构形式的一般意见265
6.8.2强度对结构的要求267
6.8.3其他结构要求270
6.8.4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工作图274
6.9齿轮传动的润滑设计276
6.9.1润滑油的选择276
6.9.2开式齿轮油与润滑脂的选择280
6.9.3齿轮的润滑方式281
6.9.3.1 用润滑油的润滑281
6.9.3.2开式齿轮的润滑282
6.10圆弧圆柱齿轮传动设计283
6.10.1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283
6.1 1交错轴斜齿轮传动284
6.10.2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选择284
6.10.3 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和精度284
6.11.1几何关系285
6.11.2滑动速度、效率与作用力286
6.11.3承载能力计算287
6.1 1.4材料、加工及润滑288
6.1 2塑料齿轮288
6.1 2.1材料与制造方法288
6.12.2承载能力计算289
6.1 3摆线啮合289
6.14销齿传动290
附录有关齿轮材料热处理及性能试验的标准291
参考文献292
第7章圆锥齿轮传动293
7.1圆锥齿轮设计总论及类型的选择293
7.1.1圆锥齿轮副的特点293
7.1.2圆锥齿轮设计的常用术语及其代号297
7.1.3圆锥齿轮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方法303
7.1.4圆锥齿轮设计工作的类型及其程序304
7.1.5圆锥齿轮分类及其选择305
7.2圆锥齿轮的初步设计306
7.2.1 初步设计公式308
7.2.2模数m与齿数z1的选择313
7.2.3齿形角α0的选择314
7.2.4螺旋角的选择315
7.2.5齿数比u与齿宽系数φR的确定315
7.2.6变位系数316
7.2.7轴交角∑316
7.2.8制造精度、齿坯精度和安装精度的选择316
7.2.9支承结构的优化设计324
7.2.10润滑装置和润滑油的选择329
7.3.1 各国(包括著名厂家)圆锥齿轮的强度验算标准简述330
7.3圆锥齿轮承载能力的验算330
7.3.2美国Gleason工厂锥齿轮弯曲强度1978年版本简介333
7.3.3美国国标/美国齿协(ANSI/AGMA)锥齿轮强度计算标准1 988年修正版简介342
7.3.4锥齿轮强度统一计算公式提案T84简介350
7.3.5锥齿轮的抗胶合能力验算351
7.3.6齿轮材料的选择和疲劳极限应力值σlim的确定352
7.4锥齿轮的齿形制及几何计算357
7.4.1各国锥齿轮齿形制简介357
7.4.2美国锥齿轮国标齿形制及其几何计算361
7.4.3德国Klingelnberg齿形制及其几何计算364
7.4.4“非零”分度锥综合变位锥齿轮齿形制及其几何计算366
7.5锥齿轮的测绘和改进371
7.5.1分析锥齿轮传动的品质和性能371
7.5.2强化设计372
7.5.3柔化设计374
7.5.4小型化设计375
附录1 ANSI/AGMA2005—B88与GB1 1365—89锥齿轮精度等级对照380
附录2弧齿锥齿轮切齿方法381
附录3常见锥齿轮加工机床的加工范围382
参考文献383
8.1.1蜗杆传动的分类385
8.1.2各种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范围385
8.1蜗杆传动的分类及其特点和应用范围385
第8章蜗杆传动385
8.2蜗杆传动的常见损伤形式389
8.2.1蜗轮齿面的点蚀389
8.2.2蜗轮齿面的磨损390
8.2.3齿面胶合390
8.2.4蜗轮轮齿塑性变形或折断390
8.2.5蜗杆的齿面损伤与刚度不足390
8.3.1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391
8.3蜗杆传动的承载能力计算与验算391
8.3.2蜗杆传动的承载能力计算393
8.3.2.1 蜗杆传动的啮合效率与功率损耗393
8.3.2.2初步设计394
8.3.2.3承载能力验算396
8.4材料选择原则及常用材料399
8.5各种类型蜗轮和蜗杆的加工400
8.5.1 普通圆柱蜗杆和蜗轮的加工400
8.5.2圆弧圆柱蜗杆和蜗轮的加工404
8.5.3直廓环面蜗杆和蜗轮的加工404
8.6.2蜗轮的结构406
8.6.1蜗杆的结构406
8.5.4平面包络环面蜗杆副的加工406
8.6蜗杆蜗轮的结构设计406
8.6.3箱体及支承结构407
8.7蜗杆传动的润滑409
8.7.1 润滑方式的选择409
8.7.2润滑剂的选择409
8.7.3蜗杆传动的跑合409
8.8蜗杆传动的精度及技术要求410
8.8.1 圆柱蜗杆传动精度与公差410
8.8.2蜗杆传动的技术条件与工作图413
8.9精密控制机构或分度机构的蜗杆副416
参考文献416
第9章带传动416
9.1 带传动的类型及其选择416
9.1.1带传动的类型416
9.1.2传动带的类型、特点和应用416
9.1.3带传动类型的选定417
9.3.1 尺寸规格426
9.3.2 V带的主要失效形式426
9.3 一般工业用V带传动426
9.2带传动的效率426
9.3.3 V带传动的工作能力428
9.3.4传动参数对工作能力的影响及其选择429
9.3.5 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429
9.3.6 V带轮435
9.3.7 V带传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441
9.3.8 V带传动的维护441
9.3.9 V带传动设计计算实例441
9.4 2传动设计的要点444
9.4 1 尺寸规格444
9.4窄V带、联组窄V带(有效宽度制)传动及设计要点444
9.4.3 窄V带轮446
9.5平带传动447
9.5.1平带传动的失效447
9.5.2胶帆布带447
9.5.3锦纶(尼龙)片复合平带450
9.5.4高速带传动及其设计要点453
9.5.5平带轮453
9.6同步带传动455
9.6.1梯形齿同步带的尺寸规格455
9.6.3传动的设计计算459
9.6.2 同步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459
9.6.4同步带轮461
9.6.5 同步带传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463
9.6.6同步带传动设计计算实例464
9.6.7弧齿同步带(HTD带)简介465
9.7多楔带传动467
9.7.1尺寸规格467
9.7.2多楔带传动设计的要点468
9.8半交叉传动、交叉传动和角度传动471
9.8.1半交叉传动的设计要点471
9.7.3多楔带轮471
9.8.2交叉传动的设计要点472
9.8.3 角度传动的设计要点472
9.9塔轮传动473
9.10多从动轮带传动473
9.11带传动的张紧474
9.11.1 预紧力对传动的影响474
9.11.2预紧力的控制475
9.11.3张紧方法477
参考文献479
10.1.2链传动与其他机械传动的比较480
10.1.1链条及链传动480
10.1链传动的选用480
第10章链传动480
10.1.3链条的分类481
10.2传动滚子链486
10.2.1 滚子链的结构,标准,质量要求486
10.2.2滚子链的材料488
10.2.3 滚子链条的静力学特征及失效489
10.2.4滚子链的动力学特征及失效490
10.2.5滚子链传动的选择计算方法493
10.2.6链传动的润滑495
10.2.7链传动装置的布置和调节496
10.3齿形链499
10.3.1传统齿形链500
10.3.2新式齿形链500
10.4链轮502
10.4.1 概述502
10.4.2链轮齿廓形状的基本要求及设计502
10.4.3链轮材料的选择504
10.4.4链轮的结构设计504
10.4.5用标准渐开线齿轮滚刀或插齿刀加工滚子链轮506
10.5链传动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507
10.5.1关于链条标准的应用508
10.5.2如何按照工况要求选用链条508
10.5.3非标准滚子链的设计510
10.5.4双节距滚子链和链轮510
10.5.5滚子链传动的噪声控制511
10.6多从动轴链传动的设计514
10.6.1 几何计算514
10.6.2工作能力计算516
10.7.2标准输送链519
10.7.1 输送机及输送链条概述519
10.7输送链519
10.7.3输送链的附件521
10.7.4弯道输送链521
10.7.5平顶输送链525
10.7.6工程塑料输送链526
10.7.7增速输送链的设计及应用527
10.8保护拖链531
10.9特殊的链传动535
10.9.1 实现直线驱动的链传动机构536
10.9.2链条扇形驱动站536
10.9.4将转动转变为往复直线运动537
10.9.3代替齿条机构537
10.9.5养鸡用的链条538
附录1 链条的国家、部(专业)、专业内部标准一览表540
附录2滚子链相对价格541
参考文献542
第11章摩擦轮传动与机械无级变速器542
11.1 常用摩擦轮传动机构型式及其特征542
11.1.1概述542
11.1.2常用摩擦轮传动形式及应用范围543
11.2.2预防失效的对策552
11.2摩擦轮传动的失效与对策552
11.2.1 失效形式及其原因552
11.3摩擦轮传动的材料副及润滑剂553
11.3.1 材料副及其特性553
11.3.2摩擦轮的润滑剂555
11.4摩擦轮传动的摩擦力、滑动率与11.4.1摩擦力与滑动率557
11.4.2摩擦系数557
11.5摩擦轮传动的加压装置558
11.5.1 加压装置的特性、分类及布置558
11.5.2压紧力计算要点562
11.6.1 摩擦轮传动的表面强度计算563
11.6摩擦轮传动的承载能力及寿命563
11.6.2摩擦轮传动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565
11.6.3发热计算565
11.6.4磨损计算566
11.7机械无级变速器的选用566
11.8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与设计计算要点571
11.8.1 平带无级变速器571
11.8.2 V带无级变速器572
参考文献576
第12章行星齿轮传动576
12.1 概述576
12.2.1 基本结构类型和性能577
12.2渐开线行星齿轮传动577
12.2.2传动比和效率计算580
12.2.3 设计特点581
12.3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589
12.3.1 传动原理589
12.3.2主要结构类型和传动比计算589
12.3.3国内外生产概况594
12.3.4几何设计与参数选择594
12.3.5锥齿少齿差传动599
12.4摆线少齿差行星传动601
12.4.1 基本结构形式和特性601
12.4.2国内外生产概况602
12.4.3其他结构类型简述603
12.4.4圆弧少齿差行星传动607
12.5活齿少齿差行星传动608
12.5.1基本结构形式和传动原理608
12.5.2主要结构类型及其特性609
参考文献611
13.1.1 谐波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612
13.1.1.2主要特点612
13.1.1.1工作原理612
13.1 概述612
第13章谐波齿轮传动612
13.1.2谐波齿轮传动的运动简图和传动比计算613
13.1.2.1单级谐波齿轮传动的运动简图和传动比计算613
13.1.2.2双级谐波齿轮传动的运动简图和传动比计算613
13.1.3谐波齿轮传动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616
13.2谐波齿轮传动的结构设计616
13.2.1 柔轮和刚轮的结构设计616
13.2.1.1柔轮的结构设计616
13.2.2几种典型波发生器的结构设计619
13.2.2.1 滚轮型波发生器619
13.2.1.2刚轮的结构设计619
13.2.2.2圆盘型波发生器620
13.2.2.3 凸轮型波发生器621
13.3谐波齿轮传动的几何学设计624
13.3.1原始曲线624
13.3.1.1 由凸轮廓线求原始曲线624
13.3.1.2四力作用型的原始曲线625
13.3.2谐波齿轮传动的啮合参数选择和几何计算625
13.3.2.1谐波齿轮传动的齿形625
13.3.2.2渐开线谐波齿轮传动的啮合参数选择626
13.3.3.1 不发生齿廓重迭干涉的条件627
13.3.2.3谐波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627
13.3.3防止齿廓重迭干涉的条件和侧隙计算627
13.3.3.2空载和承载状态下的齿侧间隙计算628
13.3.4保证传动正常工作性能的条件629
13.3.5 谐波齿轮传动几何学设计的大致步骤629
13.4谐波齿轮传动的工作能力计算629
13.4.1 谐波齿轮传动的工作能力准则629
13.4.2谐波齿轮传动主要元件的材料选择629
13.4.2.1柔轮的材料629
13.4.3轮齿工作面耐磨计算630
13.4.2.4波发生器圆盘和凸轮的材料630
13.4.2.3刚轮的材料630
13.4.2.2中间环的材料630
13.4.4柔轮的疲劳强度计算631
13.4.5波发生器轴承的工作能力计算632
13.4.5.1 波发生器轴承上的载荷632
13.4.5.2滚轮型和圆盘型波发生器的寿命计算632
13.4.5.3柔性球轴承的工作能力计算633
13.4.6谐波齿轮传动的动态特性633
13.4.6.1 谐波齿轮传动的简化动力学模型及固有频率的估算633
13.5.1.1 单级谐波齿轮减速器的效率计算634
13.5.1 谐波齿轮减速器的效率634
13.5谐波齿轮减速器的效率、润滑和散热计算634
13.4.6.2谐波齿轮传动的扭转刚度计算634
13.5.1.2复式谐波齿轮减速器的效率635
13.5.2谐波齿轮减速器的散热计算635
13.5.3谐波齿轮减速器的润滑635
13.6谐波齿轮传动装置的制造和装配636
13.6.1 谐波齿轮传动主要零件的加工特点636
13.6.1.1 主要零件的加工特点636
13.6.1.2主要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636
13.6.2谐波齿轮传动装置的装配特点636
13.7.1.1 国外谐波齿轮减速器的系列标准638
13.7谐波齿轮传动的系列标准及选择要点638
13.7.1 国内外谐波齿轮减速器的系列标准简介638
13.7.1.2我国通用谐波齿轮减速器的标准639
13.7.1.3国内外通用谐波齿轮减速器的主要参数和主要性能比较641
13.7.2谐波齿轮减速器的类型和机型选择要点642
13.7.2.1类型选择642
13.7.2.2机型选择642
14.3.1.1螺纹类型选择643
14.3.1 滑动螺旋的结构设计643
14.3滑动螺旋643
14.2螺旋机构的传动型式与性能643
14.1各种螺旋传动的特点、性能与适用场合643
第14章螺旋传动643
参考文献643
14.3.1.2螺杆的结构648
14.3.1.3螺母的结构650
14.3.1.4螺杆、螺母的公差与精度652
14.3.2螺杆与螺母材料653
14.3.3滑动螺旋传动的设计计算655
14.3.3.1耐磨性与强度计算655
14.3.3.2刚度计算656
14.3.4预拉伸螺旋设计中的几个问题658
14.3.5精密螺杆及螺母的结构659
14.4静压螺旋传动659
14.4.1 静压螺母的结构设计659
14.4.2静压螺杆、螺母的主要参数选择与计算662
14.4.3静压螺杆、螺母材料及热处理662
14.4.4节流器的选择664
14.4.5静压螺旋的供油系统与润滑油664
14.5滚动螺旋传动664
14.5.1 滚动螺旋的结构类型及选择664
14.5.2滚动螺旋的精度等级668
14.5.3滚动螺旋的支承与支承方式669
14.5.4滚动螺旋副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669
14.5.5选择计算的程序框图及有关计算公式669
14.5.6设计时的注意事项672
参考文献673
第15章齿轮箱与齿轮变速箱674
15.1 齿轮箱的发展趋向674
15.2通用齿轮箱677
15.2.1 通用齿轮箱的选用677
15.2.1.1方案的选择677
15.2.1.2选用型号规格时应注意的问题679
15.2.2齿轮箱的设计681
15.2.2.1 设计时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681
15.2.2.2设计程序681
15.2.2.3设计中容易发生的错误695
15.3高速齿轮箱698
15.3.1 概述698
15.3.1.1高速齿轮的特点698
15.3.1.2高速齿轮在国内外发展的水平701
15.3.2高速齿轮的设计要点701
15.3.2.1结构布局701
15.3.2.2齿形的选择703
15.3.2.3齿轮参数的选择704
15.3.2.4齿廓修形和齿向修形705
15.3.2.5高速齿轮箱的润滑708
15.3.3高速齿轮的工艺特点710
15.3.3.1精度等级710
15.3.3.2环境条件711
15.3.3.3去除毛刺711
15.3.3.4齿面涂镀711
15.3.3.5齿根处理711
15.3.4.2技术条件712
15.3.4制造与验收的技术条件712
15.3.4.1 概述712
15.3.5 高速齿轮箱的选用716
15.4齿轮变速箱718
15.4.1 概述718
15.4.2变速箱传动系统的设计719
15.4.3计算条件的确定733
15.4.4变速箱的结构设计735
15.4.5操纵机构设计751
15.4.6变速箱体和变速箱的装配759
参考文献763
16.1概述766
16.2轴的材料766
第3篇轴、轴承和轴的联接766
第16章轴766
16.3轴的结构设计771
16.3.1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771
16.3.1.1定位771
16.3.1.2固定774
16.3.2轴的支承部分774
16.3.3传递转矩的部分776
16.3.6轴的工艺性777
16.3.4密封部分777
16.3.5过渡部分777
16.4轴的估算和强度校核779
16.4.1 轴的估算779
16.4.2轴的强度校核780
16.5轴的刚度校核783
16.5.1轴的弯曲刚度校核783
16.5.2轴的扭转变形计算788
16.6轴的振动789
16.6.1 由不平衡引起的振动789
16.7.1轴的损伤分析792
16.6.2轴系的临界转速792
16.7轴的损伤(失效)和补救措施792
16.7.2减少疲劳破坏的措施793
16.7.3疲劳数据的选择799
16.8软轴800
16.8.1软轴的结构型式和规格801
16.8.2软轴的选择与使用804
参考文献805
17.2联轴器的分类806
17.2.1联轴器分类体系806
第17章联轴器806
17.1联轴器在传动轴系中的作用806
17.2.2联轴器的型号807
17.2.3联轴器的命名原则807
17.3联轴器的标记807
17.3.1 联轴器主、从动端联接型式及尺寸标记方法807
17.3.2联轴器的标记说明810
17.4.1 动力机系数Kw811
17.4.2联轴器载荷类别811
17.4选用联轴器的有关系数811
17.4.3工况系数K812
17.4.4起动系数Kz815
17.4.5温度系数K1815
17.5联轴器的选用计算815
17.5.1联轴器的转矩815
17.5.2联轴器的理论转矩816
17.5.3联轴器的计算转矩816
17.5.4挠性或弹性联轴器计算816
17.6联轴器选用指南818
17.6.1选用联轴器时应考虑的因素818
17.6.2刚性联轴器的选用819
17.6.3挠性联轴器的选用820
17.6.3.1 无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的选用820
17.6.3.2非金属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的选用827
17.6.3.3金属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的选用835
17.6.4安全联轴器的选用838
17.7各种标准联轴器的特点、性能及应用场合的比较859
17.8新型联轴器859
17.8.1球铰柱塞式万向联轴器859
17.8.2弹性活销联轴器859
17.8.3扇形块弹性联轴器861
17.8.4永磁联轴器864
17.8.5浮动盘簧片联轴器865
17.8.6滚珠联轴器865
17.9联轴器标准866
第18章离合器871
18.1各种离合器的特点对比与选型871
18.1.1离合器选型的一般原则872
18.1.1.1型式与结构选择872
18.1.1.2容量选择与工作寿命872
18.1.1.3成品离合器举例873
18.1.2.2其他刚性离合器875
18.1.2.1牙嵌离合器875
18.1.2机械刚性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875
18.1.3机械摩擦离合器877
18.1.3.1摩擦离合器的类型、特点、典型用途877
18.1.3.2干式和湿式离合器的比较879
18.1.4离心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879
18.1.5.2滚柱式超越离合器881
18.1.5.3楔块超越离合器881
18.1.5.4模块型与滚柱型两种超越离合器的比较881
18.1.5.1棘轮超越离合器881
18.1.5超越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881
18.1.5.5 SSS离合器884
18.1.6安全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886
18.1.7气动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889
18.1.7.1气胎离合器889
18.1.7.2活塞缸气动摩擦离合器889
18.1.7.3隔膜气缸摩擦离合器889
18.1.8液压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893
18.1.9电磁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894
18.2.1 牙嵌离合器的材料与许用应力897
18.2.2牙嵌离合器的参数确定897
18.2牙嵌离合器897
18.2.3牙嵌离合器的强度校核901
18.2.4离合器的结合力与脱开力901
18.2.5 牙嵌离合器尺寸的正确标注902
18.2.6齿轮离合器的计算及结构设计902
18.2.7转键离合器的设计计算903
18.3摩擦离合器906
18.3.1 离合器的摩擦材料与摩擦元件的结构形式907
18.3.1.1 离合器衬面材料种类和适用条件907
18.3.1.2摩擦元件的结构形式910
18.3.2.1 离合器传递转矩的计算913
18.3.2摩擦离合器的力矩计算和发热计算913
18.3.2.2摩擦离合器接合过程的摩滑功计算917
18.3.2.3摩擦元件发热和磨损验算的常用评价指标918
18.3.3离合器结构设计要点919
18.3.3.1 机械操纵的摩擦离合器的接合平稳和分离彻底问题919
18.3.3.2离合器主、从动部分的连接形式与支承919
18.3.3.3离合器轴的轴向定位与轴承润滑920
18.3.3.4运动零件的限位与离合器调整920
18.3.4主要零件的设计要点920
18.3.4.1从动盘920
18.3.4.5操纵机构921
18.3.4.4弹簧压紧机构921
18.3.4.2压盘921
18.3.4.3离合器盖921
18.4气胎、活塞、隔膜式气动离合器934
18.4.1 气动离合器的结构简述934
18.4.2气动离合器的计算936
18.5柱塞、活塞、隔膜式液压离合器941
18.5.1 液压离合器的结构简述941
18.5.2液压离合器计算943
18.5.3液压离合器的接合平稳性与分离彻底性943
18.6.1牙嵌电磁离合器945
18.6电磁离合器945
18.6.2扭簧式电磁离合器946
18.6.3摩擦片式电磁离合器及其容量选择946
18.6.4湿式电磁离合器的润滑950
18.7超越离合器960
18.7.1 超越离合器主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960
18.7.2超越离合器的制造精度、材料的许用接触应力的选择960
18.7.3超越离合器的计算960
18.8离心离合器的计算969
18.8.1 带弹簧闸块的离心离合器969
18.8.2带弹簧楔块的离心离合器969
18.8.3无弹簧闸块的离心离合器970
18.8.4钢珠离心离合器971
18.8.5径向弹簧离心离合器971
18.9安全离合器的计算973
18.9.1 牙嵌式安全离合器973
18.9.2钢珠式安全离合器975
18.9.3 圆盘式摩擦安全离合器978
18.9.4圆锥式安全离合器981
18.9.5圆周摩擦安全离合器981
18.9.6剪销安全离合器982
参考文献983
第19章制动器984
19.1概述984
19.1.1 制动技术的作用及其发展984
19.1.2制动方式及制动器的组成984
19.1.3制动器的类型及其应用范围985
19.2制动器的设计及选用987
19.2.1 制动器设计的基本思路987
19.2.2制动器选择的一般依据和原则988
19.3.1 瓦块制动器的结构形式及其使用范围990
19.3瓦块制动器990
19.2.3.2性能参数可靠性990
19.2.3制动器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990
19.2.3.1寿命可靠性990
19.3.2制动轮的结构、制造工艺及设计选型998
19.3.2.1制动轮标准998
19.3.2.2制动轮的制造工艺、设计选型999
19.3.3瓦块制动器的结构设计及其选型1001
19.3.3.1松闸装置1001
19.3.3.2制动架1001
19.3.3.3紧闸装置1007
19.3.3.4松闸间隙调整与制动衬片磨损后的自动补偿装置1007
19.3.4.1制动瓦块上的比压分析与制动力矩的计算1009
19.3.4瓦块制动器的设计计算1009
19.3.4.2制动臂的受力分析1012
19.3.4.3瓦块制动器的计算1012
19.3.5制动衬片材料1017
19.3.6制动器的发热验算1018
19.4内张蹄式制动器1023
19.4.1 概述1023
19.4.2内张蹄式制动器的基本类型、特点及其使用范围1024
19.4.2.1领从蹄式制动器1025
19.4.2.4单向增力式和双向增力式制动器1026
19.4.2.2双领蹄式及双从蹄式制动器1026
19.4.2.3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1026
19.4.2.5非平衡(固定支点)凸轮式张开的双蹄制动器1027
19.4.2.6软管多蹄式制动器1027
19.4.3 内张蹄式制动器的典型结构及其制动效能的分析1027
19.4.3.1结构1027
19.4.3.2制动效能分析1033
19.4.4内张蹄式制动器的设计计算1035
19.4.4.1内张蹄式制动器主参数的初选1036
19.4.4.2内张蹄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1036
19.4.4.3内张蹄式制动器的主要元件1040
19.4.4.4磨损和温升验算1043
19.5带式制动器1044
19.5.1 带式制动器的结构型式、优缺点及用途1044
19.5.2带式制动器的类型及特点1046
19.5.3带式制动器设计计算1048
19.6盘式制动器1050
19.6.1 概述1050
19.6.2盘式制动器的型式及其使用范围1051
19.6.3.1单制动盘1058
19.6.3制动盘的结构、工艺设计及其选型1058
19.6.3.2多制动盘1060
19.6.4盘式制动器的结构设计及其选型1061
19.6.4.1制动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设计及选型1061
19.6.4.2制动臂盘式制动器的结构设计及选型1070
19.6.4.3多盘制动器的结构及选型1075
19.6.5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计算1078
19.6.5.1制动盘的设计计算1078
19.6.5.2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计算1079
19.7 电磁制动器1082
19.7.1概述1082
19.7.2.2磁粉制动器的结构型式1084
19.7.2磁粉制动器1084
19.7.2.1磁粉制动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用途1084
19.7.2.3磁粉制动器的选用1086
19.7.3磁滞制动器1087
19.7.3.1概述1087
19.7.3.2磁滞制动器的特点1088
19.7.4涡流制动器1088
19.7.4.1涡流制动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特性1088
19.7.4.2涡流制动器的用途和优缺点1089
19.8.1 电制动1090
19.8其他类型制动装置1090
19.8.2液体制动装置1091
19.8.2.1概述1091
19.8.2.2液压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092
19.8.2.3液力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096
参考文献1097
第20章滑动轴承1098
20.1轴承的选择1098
20.1.1滑动轴承的类型1098
20.1.3选择步骤1099
20.1.2轴承的比较1099
20.2滑动轴承的润滑1104
20.2.1 滑动轴承的润滑设计1104
20.2.2非压力供油润滑1107
20.2.3压力供油润滑1115
20.2.4边界润滑1117
20.2.5固体润滑1118
20.2.6油孔和油槽设计1119
20.3轴承材料1122
20.3.1 滑动轴承材料应具有的主要性能1122
20.3.2滑动轴承材料的选择和应用1122
20.3.3用于滑动轴承的复合材料1126
20.4流体动力润滑轴承1129
20.4.1结构形式和应用1129
20.4.1.1径向轴承1129
20.3.4轴承及轴颈摩擦副的选择1129
20.4.1.2推力轴承1132
20.4.2流体动力润滑轴承计算的基本方程及其应用条件1135
20.4.2.1雷诺方程1135
20.4.2.2能量方程和粘温方程1136
20.4.2.3弹性变形方程1136
20.4.4.1径向轴承1137
20.4.3压力分布计算1137
20.4.4性能计算及参数选择1137
20.4.4.2推力轴承1154
20.4.5高速及高速重载滑动轴承设计特点1161
20.4.5.1紊流轴承计算1161
20.4.5.2转子轴承系统的稳定性1162
20.5流体静压轴承1167
20.5.1 概述1167
20.5.1.1静压轴承的分类1167
20.5.1.2基本理论和公式1168
20.5.1.3节流器的分类1170
20.5.1.4液体静压轴承的应用1177
20.5.2流体静压推力轴承1178
20.5.2.1推力轴承常用油垫的形状、尺寸参数及性能系数1178
20.5.2.2推力轴承的参数选择及优化1178
20.5.2.3设计步骤及示例1183
20.5.2.4静压导轨油垫的组合布置1184
20.5.3液体静压径向轴承1187
20.5.3.1圆柱面轴承油垫的承载能力和流量1187
20.5.3.2参数选择1190
20.5.3.3设计步骤及示例1193
20.5.3.4静压顶起1195
20.5.4气体静压轴承1196
20.5.4.1概述1196
20.5.4.2气体静压轴承静态特性的计算1198
20.5.4.3设计步骤及参数选择1200
20.5.5液体动静压轴承1204
20.5.5.1动静压轴承的结构1204
20.5.5.2设计计算1206
20.5.5.3设计参数选择1207
20.5.6.2支承数及支承的布置1210
20.5.6.1总体设计的内容及设计步骤1210
20.5.6静压轴承的总体设计1210
20.5.5.4设计步骤1210
20.5.6.3主轴及传动轴的系统刚度1211
20.5.6.4供油系统和供气系统1213
20.5.7静压轴承的制造、调整和故障排除1214
20.5.7.1 静压轴承材料副的选择1214
20.5.7.2静压轴承和静压导轨的技术要求1215
20.5.7.3静压轴承的制造1216
20.5.7.4静压轴承的总装配、试运转和调整1217
20.5.7.5静压轴承的故障分析1218
20.6.1.1原理及特性1219
20.6特殊滑动轴承1219
20.6.1电磁轴承1219
20.6.1.2电磁轴承的工业应用1221
20.6.2磁流体动力润滑(MHD)轴承1221
参考文献1222
第21章滚动轴承1225
21.1 概述1225
21.2滚动轴承类型选择及代号表示方法1227
21.2.1滚动轴承的分类1227
21.2.2各类轴承的基本特性及选用1228
21.2.3滚动轴承的代号表示方法1239
21.3滚动轴承的选型计算1246
21.3.1滚动轴承的动承载能力计算1246
21.3.2滚动轴承的静承载能力计算1259
21.3.3滚动轴承的磨损寿命1261
21.4滚动轴承的使用性能1263
21.4.1滚动轴承的精度1263
21.4.2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1265
21.4.3滚动轴承的摩擦1266
21.4.4滚动轴承的配合与游隙1268
21.4.5滚动轴承的预紧1304
21.4.6推力和推力向心轴承的最小轴向负荷1312
21.4.7滚动轴承的润滑与密封1313
21.5滚动轴承的应用设计1324
21.5.1滚动轴承的支承结构1324
21.5.2滚动轴承的轴向紧固1330
21.6滚动轴承的破坏形式1340
21.7特殊工况下的轴承1341
21.8滚动支承设计计算举例1344
参考文献1349
22.2.1 可拆卸与不可拆卸联接1350
22.2联接的类型和选择1350
22.2.2力锁合、形锁合与材料锁合联接1350
第22章联接总论1350
22.1联接设计应考虑的问题1350
第4篇联 接1350
22.2.3考虑两个零件接合面的联接结构设计1353
22.2.4有紧固件的联接与不用紧固件的联接1354
22.3联接的力分布1355
22.4联接件受力及其简化1356
22.5紧固件标准与检验1356
参考文献1359
22.6.2联接的发展情况1359
22.6.1 对机械联接提出的新要求1359
22.6机械联接发展趋势1359
第23章焊接结构设计1360
23.1焊接结构及其设计特点1360
23.1.1焊接结构及其应用1360
23.1.2焊接结构的特点1360
23.1.3焊接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361
23.2焊接方法及其选择1361
23.2.1 焊接方法的分类1361
23.2.2常用焊接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1362
23.2.3焊接方法的选择原则1367
23.3.1焊接接头的基本类型1369
23.3焊接接头的基本类型及其选择1369
23.3.2熔焊接头的坡口形式和尺寸1375
23.3.3焊接接头的选择原则1378
23.4焊接结构用材料的选择1378
23.4.1焊接结构用材料1378
23.4.2焊接结构用母材的选择原则1381
23.4.3焊接结构常用母材的焊接性1384
23.4.4焊接材料的选用原则和选用举例1389
23.5.1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分类1394
23.5焊接变形与残余应力的影响和控制1394
23.5.2焊接变形与残余应力的有害影响1395
23.5.3焊接变形的估算与残余应力分布1396
23.5.4焊接变形的防止和矫正1401
23.5.5焊接残余应力的调节和消除1403
23.6焊接接头的失效形式与设计计算1405
23.6.1焊接接头的失效形式1405
23.6.2焊接接头的延性断裂强度1406
23.6.3焊接接头的脆性断裂1411
23.6.4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1414
23.6.5焊接接头的高温强度1416
23.6.6焊接接头的腐蚀开裂1419
23.7焊接接头的许用应力和有效系数1420
23.7.1 焊接接头的许用应力1420
23.7.2焊接接头的有效系数1421
23.8焊接接头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1421
23.8.1 焊缝符号与焊接方法代号1421
23.8.2焊接接头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1425
23.9.1 大型焊接齿轮1427
23.9焊接结构设计举例1427
23.9.2大型焊接减速箱体1428
23.9.3大型焊接机身1429
参考文献1432
第24章铆钉联接1433
24.1铆钉的形状和材料1433
24.2铆接的接头形式和布置1433
24.3铆钉联接强度计算1438
24.4铆接接头设计注意事项1438
24.5几种新型铆钉介绍1443
24.5.2 空心铆钉1444
24.5.1 环槽铆钉1444
24.5.3管状铆钉1445
24.5.4抽心铆钉1445
24.5.5干涉配合铆钉1447
参考文献1447
第25章螺纹联接1448
25.1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1448
25.2螺纹联接的预紧与控制1451
25.2.1 概述1451
25.2.2预紧应力的确定1451
25.2.3力矩系数与拧紧力矩1452
25.2.4预紧的控制1453
25.3螺纹紧固件联接常用的防松方法1454
25.4螺纹联接的设计1458
25.4.1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和计算1458
25.4.2螺栓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1460
25.4.2.1典型螺栓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1460
25.4.2.2螺栓联接的许用应力1460
25.4.2.3紧固件的力学性能与材料1464
25.4.3提高螺栓联接副强度的措施1467
25.4.4吊环螺钉的力学性能及起吊重量1469
25.4.5钢结构用高强度螺栓联接1470
25.5可预测螺纹失效形式的分析和计算1471
25.6螺栓联接的可靠性设计1472
25.6.1 受拉螺栓联接——有预紧力1472
25.6.2受剪螺检联接1472
25.7标准螺纹紧固件的选用方法1473
25.7.1 优先选用商品紧固件1473
25.7.2粗牙螺纹与细牙螺纹的比较1473
25.7.3扳拧形式的选择1474
25.7.4螺杆形式1478
25.7.5通孔及垫圈内径1480
25.7.6末端1480
25.7.7 自攻螺钉的选用1483
参考文献1485
第26章轴毂联接1486
26.1轴毂联接的类型与选择1486
26.1.1轴毂联接的类型1486
26.1.2轴毂联接的选择1490
26.2轴毂联接对轴疲劳强度的影响1491
26.3键联接1493
26.3.1 平键与半圆键联接1493
26.3.2楔键与切向键联接1496
26.4.1普通花键联接1499
26.4花键联接1499
26.4.2普通花键联接的设计与计算1503
26.4.3滚珠花键联接1507
26.5成形轴联接1509
26.5.1 工作表面的挤压应力计算1511
26.5.2毂的弯曲应力与径向变形1511
26.6弹性环联接1513
26.6.1 弹性环联接的类型与应用1514
26.6.2传递的载荷与轴向压紧力的关系1519
26.6.3弹性环联接的设计与计算1522
26.7.1容差环的型式与应用1525
26.7容差环联接1525
26.7.2容差环联接的结构设计1526
26.8星盘联接1526
26.9压套联接1527
26.10液压胀套联接1529
26.10.1 液压胀套的结构型式与应用1529
26.10.2液压胀套设计的主要问题1530
26.1 1轮毂结构设计1531
26.1 1.1 轮毂尺寸1531
26.1 1.2轮毂或联接部位的构形1532
26.1 1.3轮毂强度计算1533
参考文献1534
第27章过盈配合联接1535
27.1概述1535
27.2圆柱面过盈配合联接的设计与计算1536
27.2.1 计算依据及基本公式1536
27.2.2关于配合种类的选择1539
27.2.3按概率过盈量选择配合种类1540
27.2.4过盈联接非配合面的变形计算1542
27.3弹塑性过盈配合联接的计算1542
27.3.1计算原理1542
27.3.2计算步骤1543
27.4高速转动中过盈配合联接的计算1544
27.4.1 基本公式1544
27.4.2过盈量及松脱转速1544
27.4.3联接件强度校核的特点1545
27.4.4联接件的超速强化1545
27.5过盈配合联接的合理结构及提高联接轴疲劳强度的措施1546
27.6圆柱面过盈配合的装拆1547
27.7圆锥面过盈配合联接1549
27.7.1计算特点1550
27.7.2结构设计要点1551
参考文献1553
27.7.3圆锥过盈配合联接的油压装配与拆卸1553
28.1 销联接1554
28.1.1销联接的用途1554
第28章销联接与楔联接1554
28.1.2销的类型1557
28.1.3销与销轴的应用设计1559
28.1.4销与销轴联接的强度计算1561
28.2楔联接1564
28.2.1 楔联接的类型与应用1564
28.2.2楔联接的强度计算1565
29.1概述1566
29.1.1粘接的特点1566
参考文献1566
第29章粘 接1566
29.1.2粘接的应用范围1567
29.2胶粘剂的选择1567
29.2.1 胶粘剂的分类1567
29.2.2胶接原理1568
29.2.3胶粘剂选择原则1568
29.3.3平板搭接接头的设计1574
29.3.2平板对接接头的设计1574
29.3.1 接头设计基本原则1574
29.3胶接接头的设计1574
29.3.4管材对接接头的设计1575
29.3.5角接和“T”形胶接接头设计1576
29.3.6棒接接头设计1576
29.3.7平面胶接接头的设计1576
29.3.8胶接与螺栓联接、点焊和铆接等混合联接形式1576
29.4接头的受力分析及计算1577
29.4.1接头的应力分布1577
29.4.1.1单搭接头受拉伸剪力作用时的应力分布1577
29.4.1.2胶接接头“线受力”时应力分布1579
29.4.2接头的应力计算1580
29.4.3胶接接头强度试验1581
29.4.4粘接强度的简便验算1583
29.5胶接工艺流程1583
29.5.1胶接工艺1583
29.5.2胶接件表面处理1583
29.5.2.1常用的处理方法1583
29.5.2.2表面处理方法的选择1584
29.5.2.3不同处理方法对胶接强度的影响1585
29.6.1全胶接修复方法1586
29.6胶接修复方法1586
29.5.4晾置和陈放1586
29.5.5 固化1586
29.5.3涂胶1586
29.6.2增强胶接修复方法1589
29.6.3不停车粘堵修复的方法1590
29.7胶接的应用举例1590
29.7.1 大受力结构件的胶接1590
29.7.2金属切削刀具的胶接1591
29.7.3磨损件的尺寸恢复1591
29.7.4断轴的粘接结构及轴的接长粘接1591
参考文献1593
第5篇其他零件1594
第30章弹 簧1594
30.1概述1594
30.1.1弹簧的功能1594
30.1.2弹簧的类型和特点1594
30.1.3弹簧类型的选择1600
30.1.4弹簧标准1602
30.1.5弹簧的设计1603
30.2.2常用弹簧材料1604
30.2弹簧材料1604
30.2.1 对弹簧材料的一般要求1604
30.2.3选择弹簧材料应注意的问题1607
30.3螺旋弹簧1607
30.3.1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设计1607
30.3.2非线性特性螺旋压缩弹簧1617
30.3.2.1不等节距弹簧1617
30.3.2.2圆锥形螺旋压缩弹簧1618
30.3.2.3 中凹和中凸形螺旋弹簧1620
30.3.2.4变截面螺旋弹簧1622
30.3.3组合弹簧1622
30.3.4圆柱螺旋拉伸弹簧1624
30.3.5圆柱螺旋扭转弹簧1628
30.4其他金属弹簧1635
30.4.1板弹簧设计方法1635
30.4.2碟形弹簧设计方法1642
30.4.3扭杆弹簧设计方法1646
参考文献1649
第31章飞轮及飞轮效应1649
31.1飞轮的作用及工作原理1649
31.1.1飞轮的作用1649
31.2.1等效力矩1650
31.1.2飞轮的工作原理及设计原则1650
31.2等效力矩和等效转动惯量1650
31.2.2等效转动惯量1651
31.2.3常用构件的转动惯量1651
31.3驱动力矩与阻力矩1652
31.4最大盈亏功1652
31.5飞轮不均匀系数1653
31.5.1要求速度平稳的工作机械的飞轮不均匀系数1653
31.5.2要求降低工作机械驱动功率的飞轮不均匀系数1654
31.6飞轮转动惯量计算1654
31.7.1飞轮的基本结构形式及材料选择1655
31.7飞轮结构设计1655
31.7.2飞轮主要尺寸的确定1656
31.8飞轮参数校核1657
31.8.1 飞轮轮缘线速度的校核1657
31.8.2飞轮起动时间的校核1658
31.8.3飞轮转动惯量的校核1659
31.9飞轮的安装位置与平衡1660
31.9.1飞轮的安装位置1660
31.9.2飞轮的振摆与静平衡1660
31.10过载保护装置1661
31.1 1飞轮的新材料与新型结构1663
31.12飞轮效应1663
参考文献1665
第32章导 轨1666
32.1 概述1666
32.1.1 导轨的功用1666
32.1.2导轨设计的任务1666
32.1.3设计导轨的初始条件1666
32.2.2.1滑动导轨1667
32.2.2按摩擦性质分类1667
32.2.1按运动形式分类1667
32.2导轨的分类1667
32.1.4对导轨的基本要求1667
32.2.2.2滚动导轨1669
32.2.2.3滑动-滚动组合导轨1670
32.2.3按导轨截面形状分类1670
32.2.4按用途分类1674
32.2.5按支承导轨面形状分类1674
32.2.6按承受双向载荷能力分类1674
32.3.2直线运动导轨的跨距1675
32.3.1导轨的数量1675
32.2.8按导轨与运动部件和支承部件的关系分类1675
32.2.7按安装的位置分类1675
32.3导轨的数量和尺寸1675
32.3.3回转运动导轨的直径1676
32.3.4导轨截面尺寸1676
32.3.5导轨的长度1683
32.4导轨的材料1683
32.4.1对导轨材料的要求1683
32.4.2导轨副材料的匹配1684
32.4.3导轨常用材料1684
32.5.1镶装导轨1686
32.5各种导轨的结构1686
32.5.2滑动导轨的间隙调整1687
32.5.3减小导轨间隙影响的措施1690
32.5.4滚动导轨的预加负荷1690
32.5.5导轨的卸载装置1691
32.5.6滑动导轨的油槽和油腔1692
32.5.7滚动导轨的保持架和滚动组件1696
32.6导轨计算1698
32.6.1滑动导轨计算1698
32.6.2静压导轨计算1701
32.6.3滚动导轨计算1702
32.7导轨的润滑1705
32.7.1导轨润滑的目的1705
32.7.2对润滑的要求1706
32.7.3润滑方式1706
32.7.4润滑油的选择1708
32.8导轨的防护1708
32.8.1对防护装置的要求1708
32.8.2防护装置的类型1708
32.9.1滑动导轨1713
32.9导轨的技术要求1713
32.9.2滚动导轨1715
第33章机 架1717
33.1用途及分类1717
33.1.1概述1717
33.1.2机架的分类1717
33.1.3机床机架的结构与特点1717
33.1.4锻压设备机架的结构与特点1718
33.1.5轧钢设备机架的结构与特点1720
33.2对机架的要求1721
33.2.1强度1721
33.2.2刚度1722
33.2.3热变形1726
33.2.4其他1727
33.3结构设计1727
33.3.1总体结构设计1727
33.3.2断面形状和尺寸选择1728
33.3.3肋板和加强肋的布置1730
33.3.4肋板及外壁上的窗孔设计1735
33.3.5提高结构动刚度(抗振性)的措施1738
33.4.1 受力分析1741
33.4受力分析与强度、刚度计算1741
33.3.6减少热变形的措施1741
33.4.2强度与刚度计算的结构力学方法1744
33.4.3强度与刚度计算的有限元分析方法1757
33.4.4机架的疲劳设计1765
33.4.5机架结构优化设计1766
33.5机架的材料及制造方法1767
33.5.1 铸造机架1767
33.5.2焊接机架1767
33.5.3钢筋混凝土机架1767
33.5.4预应力机架1769
参考文献1772
34.1配管设计的基本知识1773
34.1.1配管设计的任务和工作1773
34.1.2配管设计原则1773
第34章配管设计1773
34.1.3配管设计的基础资料1774
34.1.4配管设计的表现形式1774
34.1.5配管设计的质量标准1775
34.1.6配管制图1775
34.2.1单相流体管道内径和压力降的通用计算1795
34.2.1.1管径1795
34.2管径和管道压力降计算1795
34.2.1.2单相流体管线压力降1797
34.2.2常用单相流体管道计算1799
34.2.2.1 油管1799
34.2.2.2水及其他液体管1803
34.3器材选用1805
34.3.1 一般要求1805
34.3.2选用条件1806
34.3.2.1介质类别1806
34.3.2.2管道分级1806
34.3.3.1钢管的尺寸系列1807
34.3.3钢管及其选用1807
34.3.2.3设计压力1807
34.3.2.4设计温度1807
34.3.2.5其他条件1807
34.3.3.2钢管壁厚计算1810
34.3.3.3钢管选用1810
34.3.4管件及其选用1814
34.3.4.1管件种类1814
34.3.4.2管件选用1815
34.3.5.1钢制管法兰类型1817
34.3.5.2法兰选用1817
34.3.5钢制管法兰及其选用1817
34.3.6法兰用垫片及其选用1818
34.3.6.1垫片的种类1818
34.3.6.2垫片系数m和预紧比压y1818
34.3.6.3垫片选用1819
34.3.7法兰紧固件及其选用1822
34.3.8阀门及其选用1823
34.3.8.1阀门类型1823
34.3.8.2阀门选用1823
参考文献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