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界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
  • 徐滇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14400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世界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经济实力1

1.1 对中国经济规模的质疑1

1.2 钢煤粮棉四大项的世界冠军2

1.3 宏观经济统计—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3

1.4 中国的统计数字可信吗?5

1.4.1 产生宏观经济数据误差的原因5

1.4.2 宏观经济数据的相对准确性8

1.4.3 用“次优选择”法来研究和修正某些宏观经济数字10

1.5 经济增长率的评估11

1.5.1 宏观经济数据的连续性11

1.5.2 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效应12

1.6 国家实力的横向评估14

1.6.1 汇率换算法14

1.6.2 为什么说汇率法低估了中国的GDP?18

1.6.3 购买力平价法19

1.7 中国经济实力的底线评估22

1.7.1 统计误差产生的原因22

1.7.2 加工深度系数23

1.7.3 中国GDP的底线25

1.8 中国会变成世界第一吗?26

第二章 经济开放政策28

2.1 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28

2.1.1 在理论指导下分析世界经济潮流28

2.1.2 什么是市场?29

2.1.3 开放与否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分水岭29

2.2 开放有助于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和改善资源配置30

2.3 开放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34

2.4 开放有助于促进竞争机制35

2.5 开放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36

2.6 开放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36

2.7 开放有助于获得市场信息38

2.8 开放有助于改善人力资本38

2.8.1 “人的因素第一”38

2.8.2 教育培训和工业组织39

2.8.3 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40

第三章 经济民族主义42

3.1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掠夺是产生经济民族主义的根源42

3.2 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45

3.3 中心——外国理论50

3.4 不平等交换理论58

3.5 时代不同了,告别经济民族主义61

第四章 经济霸权主义63

4.1 经济霸权主义的要点63

4.1.1 经济霸权与国际经济秩序63

4.1.2 经济霸主的作用65

4.1.3 称霸时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67

4.2 经济霸权国的出现和衰落68

4.2.1 经济霸主国的条件68

4.2.2 霸权体系的衰落和解体70

4.3 经济霸权主义的困惑71

4.4 经济霸权 黄粱一梦74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及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77

5.1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77

5.2 经济发展中的集聚效应77

5.3 集聚过程中对周边地区的吸附作用82

5.4 经济发展中的扩散效应83

5.5 后发优势86

5.6 增长点的转移87

5.7 区域经济不平衡会不会导发战争?93

5.7.1 经济利益是导发冲突的主要根源93

5.7.2 经济冲突的焦点在发达国家之间93

5.7.3 经济保护主义的泛起95

5.7.4 会不会由于经济冲突导发大规模战争96

5.7.5 战争的预期目标和可能付出的成本97

5.7.6 经济竞争与双赢博弈99

5.7.7 战争预言的破产100

第六章 冷战思维的由来及雅尔塔协定102

6.1 什么是冷战思维?102

6.2 雅尔塔协定和两极对峙格局104

6.3 雅尔塔协定损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107

6.4 为什么中国接受了雅尔塔协议?114

6.5 40年代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115

6.6 50年代毛泽东的两个阵营理论117

6.7 70年代毛泽东与第三世界理论119

6.8 雅尔塔体制的崩溃127

6.9 雅尔塔体制后的冷战思维128

第七章 美国的竞争能力133

7.1 美国衰落了吗?133

7.2 美国的综合实力评价135

7.2.1 自然资源优势136

7.2.2 科学技术力量和教育水平137

7.2.3 生产力138

7.2.4 军事力量140

7.2.5 美国的应变能力141

7.2.6 金融储备142

7.2.7 政治、金融环境143

7.2.8 地缘政治优势143

7.3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兴起145

7.4 美国称霸世界梦幻的破灭147

7.4.1 相对优势被逐渐削弱147

7.4.2 国际收支状况恶化149

7.4.3 经济增长缓慢149

7.4.4 居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151

7.4.5 过度消费储蓄下降152

7.4.6 财政状况恶化152

第八章 美国的称霸策略154

8.1 多元格局的出现削弱了美国的领导权威154

8.2 美国野心太大 力量过于分散157

8.3 科学技术没有为美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先导工业159

8.4 维护世界霸权必然是美国的基本国策164

8.5 美国维护霸权地位的策略168

8.5.1 找麻烦169

8.5.2 搞离间和制衡171

8.5.3 枪打出头鸟171

8.6 冷战思维以及用权之争173

第九章 经济制裁177

9.1 为什么会有经济制裁?177

9.2 经济制裁的方式179

9.3 经济制裁的代价180

9.4 贸易战的历史实例180

9.5 经济制裁的目的186

9.6 经济制裁成功的条件——挑战者必须考虑的问题189

9.7 应战方的策略193

9.8 贸易战分析193

9.9 贸易战双方的信息传递和决策过程197

9.10 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逻辑200

附录: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203

第十章 美中关系211

10.1 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出发点211

10.2 克林顿也摸着石头过河213

10.3 美国有没有一个针对中国的阴谋?217

10.4 知识产权问题220

10.5 西藏问题224

10.5.1 为什么世界舆论会注视西藏问题?224

10.5.2 “灭绝西藏独特的宗教传统和文化”?224

10.5.3 西藏经济现状226

10.5.4 西藏移民问题229

10.6 中美关系的前景233

第十一章 台湾的经验和教训236

11.1 台湾经验的启示236

11.2 随机应变的台湾当局政策237

11.2.1 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238

11.2.2 第二个阶段:出口导向240

11.2.3 第三个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结构242

11.2.4 “后台湾经验”244

11.3 近期台湾经济政策的得失246

11.3.1 比较优势和工业升级246

11.3.2 海峡两岸的通邮 通航 通商249

11.3.3 李登辉的“戒急用忍”250

11.3.4 “产业空洞化”和台湾当局的南进政策253

11.3.5 亚太营运中心计划257

11.3.6 提高竞争加261

第十二章 多元格局和区域经济整合264

12.1 解放生产力就必然要突破国境 走向世界264

12.2 区域经济整合是走向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必然之路267

12.3 区域经济整合的排他性268

12.4 漫长艰难的经济整合——欧洲共同体270

12.5 应因挑战的区域整合——北美自由贸易区273

12.6 最复杂也最有前途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党合275

第十三章 亚洲金融风暴与中国的外部环境281

13.1 亚洲金融暴剖析281

13.1.1 亚洲金融风暴的深刻教训281

13.1.2 亚洲和中国经济都处在结构调整的低谷282

13.1.3 金融投机的诱惑285

13.1.4 金融投机的方式286

13.1.5 哪些国家最容易成为金融风暴冲击的对象?288

13.1.6 亚洲各国被袭击的原因290

13.2 泡沫经济291

13.2.1 什么是泡沫经济?291

13.2.2 泡沫经济是怎样发生的?292

13.2.3 真实需求与投机需求293

13.2.4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294

13.2.5 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295

13.2.6 泡沫迸裂的条件296

13.2.7 泡沫经济的危害297

13.2.8 泰国泡沫经济的崩溃297

13.2.9 抑制泡沫经济的对策301

13.3 产业政策与大企业302

13.3.1 韩国大企业是政府产业政策的宠儿302

13.3.2 大企业的竞争力是哪里来的?304

13.3.3 韩国大企业拖垮了金融体系305

13.3.4 韩国金融危机以及国际救援行动307

13.3.5 两种不同的兼并政策309

13.3.6 马来西亚产业政策的教训309

13.4 预防金融危机的对策313

13.4.1 金融风暴的下一个目标是中国吗?313

13.4.2 香港遭遇金融风暴的风险315

13.4.3 防范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317

第十四章 时间在中国一边326

14.1 历史误解所带来的灾难326

14.2 让西方了解中国331

14.3 民族主义情绪的由来332

14.4 韬光养晦 时间在中国一边337

参考文献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