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方哲学史
  • 《西方哲学史》编写组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3740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西方哲学-哲学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方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1

二、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阶段2

三、西方哲学史的发展线索4

四、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6

第一篇 古希腊罗马哲学13

导言13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哲学15

第一节 伊奥尼亚派16

一、泰勒斯的“水本原”说16

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17

三、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原”说18

四、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19

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派22

一、“数本原”说22

二、宇宙的观念23

三、灵魂的净化与和谐24

第三节 爱利亚派24

一、色诺芬尼25

二、巴门尼德26

三、芝诺悖论29

四、麦里梭悖论31

第四节 原子论32

一、原子论的前驱32

二、原子和虚空35

三、必然与偶然36

四、感觉与理智37

第二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40

第一节 智者运动40

一、智者的特点41

二、自然说和约定说42

三、普罗塔哥拉44

四、高尔吉亚45

第二节 苏格拉底45

一、“认识你自己”46

二、“德性就是知识”48

三、“精神助产术”49

四、“小苏格拉底派”51

第三节 柏拉图52

一、理念论53

二、晚期思想的发展61

三、政治哲学65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69

第一节 物理学69

一、运动的“三本原”和“双重本质”70

二、四因说71

三、位置和时间72

四、天界与地界的区分73

第二节 形而上学74

一、对理念论的批判74

二、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76

三、“存在”概念的逻辑分析78

四、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80

五、实体的形式和质料81

六、最高实体82

第三节 心理学和认识论83

一、灵魂的三种功能83

二、感性认识84

三、理性认识85

第四节 伦理学86

一、幸福主义87

二、德性伦理学87

三、中道学说89

四、政治伦理观90

第四章 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哲学93

第一节 伊壁鸠鲁派94

一、原子论的自然观94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学95

三、自然演化和宗教批判97

第二节 斯多亚派99

一、自然哲学100

二、自然法102

三、“按照自然生活”103

四、罗马时期的斯多亚派104

第三节 怀疑派109

一、“十式”论110

二、悬搁判断112

三、不动心113

第四节 新柏拉图主义114

一、三大本体114

二、灵魂的堕落和升华116

三、新柏拉图主义的宗教化117

第二篇 中世纪哲学123

导言123

第五章 教父哲学125

第一节 早期教父哲学125

一、护教士的哲学观125

二、信仰主义127

第二节 奥古斯丁129

一、对柏拉图主义的改造利用129

二、时间学说130

三、奥古斯丁的神正论132

四、历史神学133

第三节 黑暗时代里的哲学思想134

一、波埃修134

二、伊里金纳135

第六章 经院哲学138

第一节 早期经院哲学139

一、辩证神学139

二、安瑟伦140

三、阿伯拉尔143

第二节 经院哲学的发展144

一、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145

二、拉丁阿维洛伊主义146

第三节 托马斯147

一、哲学和神学的区分148

二、“五路”证明149

三、存在和本质的区分151

四、认知和意欲152

五、道德和自然法154

第七章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156

第一节 早期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157

一、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157

二、经院哲学初期的争论158

三、阿伯拉尔的概念论159

第二节 13世纪的实在论和唯名论160

一、托马斯的实在论和质料观161

二、罗吉尔·培根的“个别实体”和“实验科学”思想161

三、司各脱的“此性”和意志主义163

第三节 奥康主义164

一、指代逻辑165

二、“奥康剃刀”166

三、证据知识和自明知识167

四、奥康唯名论的理论运用168

五、经院哲学的分裂和衰落169

第三篇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173

导言173

第八章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的思想文化背景176

第一节 人文主义思潮176

一、人文主义价值观176

二、古典学的兴起178

三、马基雅维利的人本思想179

四、人文主义的宗教改革思想181

五、抵制思想专制的怀疑主义183

第二节 古典哲学的复兴184

一、费奇诺184

二、皮科185

三、库萨的尼古拉186

四、世俗亚里士多德主义者187

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189

一、路德190

二、闵采尔191

三、加尔文193

四、新教精神的影响194

第四节 近代科学革命的历程195

一、自然哲学的演变195

二、“秘术”的实用技术观念198

三、自然科学的新范式198

第九章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的开端202

第一节 弗兰西斯·培根202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203

二、“知识就是力量”204

三、“四假相”说206

四、实验科学方法论207

第二节 笛卡儿209

一、普遍数学的方法论210

二、奠定知识基础的普遍怀疑211

三、“我思故我在”213

四、天赋观念214

五、物质实体的本质与存在216

六、心灵和物质二元论217

七、伽桑狄的批判和笛卡儿主义218

第三节 霍布斯219

一、机械唯物论220

二、感觉经验论222

三、社会契约论223

第十章 欧洲大陆唯理论227

第一节 斯宾诺莎227

一、真观念与几何学的方法228

二、实体和自因231

三、属性和样式233

四、心物平行论234

五、情感和幸福235

六、民主政治思想237

第二节 莱布尼茨240

一、对经验论的批判240

二、逻辑方法论243

三、两种真理244

四、单子论245

五、“预定和谐”247

六、莱布尼茨的神正论250

七、沃尔弗的理智形而上学251

第十一章 英国经验论254

第一节 洛克254

一、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254

二、双重经验论256

三、物体的两种性质与两种性质的观念258

四、“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259

五、社会契约论261

第二节 贝克莱263

一、捍卫宗教的立场263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265

三、“物质是虚无”266

四、上帝和心灵268

第三节 休谟270

一、人性哲学的宗旨271

二、印象与观念的区分271

三、知觉联想关系273

四、实体不可知论274

五、对因果必然联系的怀疑276

六、自然主义的解释277

七、情感主义的道德观279

第四节 苏格兰常识哲学281

一、观念理论的批判281

二、常识原则282

第十二章 18世纪法国哲学285

第一节 启蒙主义者哲学285

一、培尔286

二、梅叶288

三、孟德斯鸠289

四、伏尔泰293

第二节 百科全书派哲学297

一、拉美特利297

二、狄德罗300

三、孔狄亚克305

四、爱尔维修306

五、霍尔巴赫309

第三节 卢梭314

一、自然和文明的对立315

二、良心论317

三、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319

四、“公意”学说321

第四篇 德国古典哲学327

导言327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330

第一节 纯粹理性批判331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331

二、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332

三、先验感性论335

四、先验知性论337

五、先验理念论340

六、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345

第二节 实践理性批判347

一、善良意志347

二、绝对命令348

三、实践公设350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351

一、反思判断力351

二、审美判断352

三、目的论判断353

第十四章 费希特哲学与谢林哲学357

第一节 费希特357

一、知识学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倾向358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360

三、知识学的原理361

四、从理论知识学到实践知识学362

五、后期知识学的变化364

第二节 谢林366

一、对费希特哲学的批判367

二、自然哲学368

三、先验哲学369

四、同一哲学373

五、启示哲学375

第十五章 黑格尔哲学377

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377

一、对近代以来形而上学的批判377

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总结379

三、建构哲学体系的思路381

第二节 精神现象学382

一、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383

二、意识387

三、自我意识388

四、理性390

五、精神392

六、宗教和绝对知识395

第三节 逻辑学396

一、首尾贯通的螺旋式上升的体系396

二、存在论397

三、本质论398

四、概念论399

第四节 应用逻辑学和哲学史研究401

一、自然哲学402

二、精神哲学403

三、作为哲学自身的哲学史403

第五节 法权哲学407

一、法权和自由意志的实现407

二、抽象法408

三、道德409

四、伦理410

五、历史哲学413

第六节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414

一、黑格尔派的分化415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解体416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424

第一节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424

一、唯心主义批判424

二、黑格尔哲学的神学本质426

第二节 唯物主义的“自然学”428

一、自然是感性的实体428

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429

三、人是身心统一体430

第三节 人本学431

一、人在自然界的地位431

二、人是感性存在432

三、基督教的本质434

四、爱的宗教436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438

一、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438

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439

三、全面清算青年黑格尔派代表的意识形态440

四、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441

结束语444

一、西方哲学与人的认识的发展444

二、西方哲学对西方文明的影响44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448

四、西方哲学发展的现状与未来450

阅读文献452

人名译名对照表455

后记4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