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能力论 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证据能力论 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
  • 纪格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09090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民事诉讼-证据-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据能力论 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证据能力本体论1

第一节 证据能力的含义及调整方式1

一、英美法系国家对证据能力的理解1

二、大陆法系国家对证据能力的理解4

三、我国学者对证据能力理解中的偏差6

四、本书对证据能力的定义11

五、对证据能力的两种调整方式12

第二节 证据能力的制度价值15

一、促进实体公正的实现15

二、限定证据调查的范围,提高诉讼效率的作用18

三、维护公民个人权利,实现司法民主20

四、价值选择和价值平衡的作用21

五、增强判决的稳定性方面的作用23

第三节 证据能力规则的历史发展25

一、法定证据制度下的证据能力规则25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下的证据能力规则31

第二章 英美法系的证据能力制度35

第一节 英美法系证据能力制度简介35

一、历史回顾35

二、证据可采性规则在英美法系国家的程序基础38

三、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立法框架43

第二节 以关联性为核心的证据可采性规则45

一、对关联性的界定45

二、关联性与证据的可采性50

第三节 关联性的法律限制51

一、对关联性的法律限制:法院排除相关证据的裁量权51

二、对关联性的法律限制:品格证据一般不可采纳53

三、证明习惯的证据的可采性55

四、对关联性规则的法律限制:其他不可以采纳的证据56

第四节 基于可靠性的证据排除规则58

一、传闻证据排除规则59

二、最佳证据规则72

三、意见证据规则78

第五节 证据能力的政策性限制84

一、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对待非法取得的证据的不同态度84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保密特权原则92

第三章 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能力规则101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能力规则的结构分析101

一、大陆法系证据能力规则的理论框架101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能力规则的结构特点103

第二节 自由心证原则与证据能力规则的关系104

第三节 诉讼程序在形成证据能力规则方面的作用106

一、以诉讼法为依托的证据能力规则在两大法系国家证据法领域的表现106

二、诉讼程序形成证据能力规则的制度基础107

三、非法证据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问题110

四、直接言词原则——大陆法系国家对待传闻证据的态度113

五、举证时限及其与证据能力的关系121

六、辩论原则与证据能力125

第四节 证据形式与证据能力——书证优先原则130

一、书证优先原则的确立130

二、书证优先原则的性质及效力132

三、书证优先原则的限制133

第五节 社会政策与证据能力135

一、拒绝作证特权的种类136

二、拒绝作证特权的行使与放弃138

第六节 两大法系证据能力制度的比较139

一、证据能力规则复杂程度上的差别139

二、调整方式上的差异142

三、证据的形式对证据能力的影响方面体现了不同的特征144

四、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差异146

五、对待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态度上的差异150

第四章 构建我国证据能力规则体系应当解决的几个理论问题153

第一节 证据属性的理论缺憾153

一、客观性的逻辑悖论154

二、证据属性制度体系的僵化性156

三、证据属性程序功能的单一性157

第二节 证据属性现有问题的根源分析及解决方案158

一、概念法学的局限性及其解决158

二、法律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性的差距及弥合162

三、证据属性传统思维定式的突破163

第三节 证据能力的制度优势165

第四节 制定证据能力规则的制度前提——证据裁判原则172

一、证据裁判原则与证据能力规则172

二、证据裁判原则与我国民事诉讼法176

第五节 基本模式的选择177

一、立法形式的选择177

二、调整模式的选择182

第六节 制定证据能力规则应该考虑的因素184

一、诉讼公正与证据能力规则185

二、诉讼效率与证据能力191

三、证据能力规则的公众可接受性196

第七节 证据能力规则体系的结构分析200

一、我国现有的证据能力规则的理论研究及立法体系200

二、对我国的证据能力规则体系的结构设计203

第五章 证据能力之实质要件206

第一节 证据能力的关联性要件207

一、关联性规则207

二、对关联性的法律限制210

三、法官排除具有关联性的证据的裁量权214

第二节 证据能力的政策性要件216

一、我国证人保密特权原则的立法现状216

二、对保密特权原则的吸收与借鉴218

第六章 证据能力之程序要件221

第一节 提出证据的主体与证据能力221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与证据能力223

一、对我国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的反思224

二、对我国目前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宏观反思227

三、以直接言词原则代替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必要性230

四、直接言词原则下的证据能力规则231

第三节 证据提出的时间与证据能力237

一、举证时限的制度价值237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现行的举证时限制度与证据能力的关系239

三、完善举证时限与证据能力的关系的总体思路243

第四节 取得证据的方式与证据能力——如何对待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246

一、在民事诉讼中对非法证据的定义246

二、民事诉讼对待非法证据的理论依据248

三、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规则的完善250

第七章 证据能力的形式要件253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中对证据的分类及其与证据能力的关系253

一、国外立法对证据的分类及其与证据能力的关系253

二、我国立法对证据的分类及其与证据能力的关系257

三、实体法对证据形式的特殊要求与证据能力260

第二节 书证优先原则与证据能力261

第三节 文书原件优先原则266

第八章 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程序272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程序273

一、证据可采性规则的适用主体273

二、证据可采性的认定方法277

三、确认证据可采性的程序279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程序282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能力规则的适用程序282

二、对两大法系国家证据能力规则适用模式的简要分析284

第三节 我国证据能力规则适用程序的设计285

一、应当明确证据能力规则适用的范围286

二、在审前准备程序中确认证据能力287

三、赋予当事人对证据能力的异议权288

四、理顺对证据能力的认定与认证的关系290

五、健全对证据能力规则适用的监督机制291

主要参考书目293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