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棉花抗虫育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棉花抗虫育种
  • 黄骏麒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53705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棉花(学科: 抗虫性 学科: 作物育种) 棉花 抗虫性 作物育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棉花抗虫育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棉花害虫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危害损失3

一、种类3

(一)华南棉区4

(二)长江流域棉区4

(三)黄河流域棉区5

(四)北部特早熟棉区5

(五)西北内陆棉区5

二、发生规律5

(一)地下害虫6

(二)刺(锉)吸式口器害虫7

(三)钻蛀性咀嚼式口器害虫10

(四)非钻蛀性咀嚼式口器害虫14

三、危害损失16

第二节 棉花虫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防治原理及方法18

一、棉花虫害的主要影响因素18

(一)气象因素18

(二)土壤因素19

(三)食物因素19

(五)农业生产活动20

(四)天敌因素20

二、棉花虫害防治的原理与方法21

(一)棉花抗虫品种与棉株耐害补偿能力的利用22

(二)控制棉田生物群落中的益害物组成24

(三)恶化害虫的发育繁殖条件26

(四)直接杀灭害虫28

第三节 棉花虫害防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0

一、棉花虫害防治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30

(一)第一阶段30

(二)第二阶段31

二、棉花药剂治虫研究历史回顾与启迪34

三、棉花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内涵35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36

(二)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36

(三)经济、有效、安全、简易的原则37

(四)各项防治措施的协调配合37

(五)综合防治的几个层次与特点38

第四节 棉花虫害综合防治对抗虫棉及其应用的要求39

(二)抗虫谱40

(一)抗病性40

一、综合防治对抗虫棉品种特性的基本要求40

(三)抗虫程度41

(四)抗虫稳定性42

二、抗虫棉品种的科学应用42

参考文献43

第二章 棉花抗虫性的分类及应用45

第一节 抗虫棉的抗性机制45

一、形态抗性45

(一)鸡脚叶45

(二)苞叶46

(三)茸毛性47

(四)无蜜腺49

(五)其他性状49

二、生化抗性50

(一)棉酚51

(二)单宁53

三、物候抗性53

第二节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机制54

一、苏芸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毒蛋白基因55

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57

第三节 抗虫棉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58

三、外源凝集素基因58

一、种植抗虫棉是棉花害虫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59

二、种植抗虫棉是棉花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预防措施60

三、种植抗虫棉可大大减轻棉花虫害防治压力61

四、种植抗虫棉需针对关键害虫才能在综合防治中充分发挥作用62

(一)对目标害虫的种群密度增长起到抑制作用63

(二)对目标害虫在棉花上的危害程度起到减轻作用63

一、抗虫棉品种应用后的抗性效果63

第四节 抗虫棉品种在生产应用中的效益评估63

(三)对棉花皮棉品质与等级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64

二、抗虫棉品种应用后的经济效益评估64

(一)提高棉花目标产量水平的稳定性65

(二)提高棉花皮棉品级65

(三)降低棉田药剂使用农本并减少防治用工65

三、抗性应用后的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65

参考文献66

第三章 棉花抗虫性遗传68

第一节 棉花抗虫性遗传学68

(一)抗棉叶螨性状69

一、棉花的主要抗虫性状69

(二)抗红铃虫性状70

(三)抗蚜虫性状71

(四)抗棉铃虫的性状74

(五)抗棉盲蝽性状76

(六)抗叶蝉、蓟马、棉卷叶虫、金刚钻等害虫性状76

二、质量性状遗传77

(一)腺体(棉酚)77

(二)多茸毛和光滑无毛79

(三)鸡脚叶81

(四)无蜜腺82

(五)苞叶性状82

(六)红叶83

三、数量性状遗传84

(一)抗螨性状的遗传84

(二)抗红铃虫性状的遗传86

(三)抗蚜性状的遗传88

四、转基因抗虫棉的遗传88

(一)材料与方法88

(二)抗虫棉品系的抗性遗传方式89

一、影响抗虫品种稳定性的因素96

(一)品种因素96

第二节 抗虫性的稳定性96

(二)害虫因素97

二、保持品种抗虫稳定性途径98

(三)有步骤发放抗虫品种99

(四)利用水平抗性99

(五)品种合理布局99

(二)培育多系品种99

(一)选育具多种抗虫基因的品种99

三、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虫稳定性100

(一)“避难所”策略101

(二)培育具不同B.t基因和其他抗虫基因的品种102

(三)有计划地推广抗虫棉及其他转B.t基因作物103

(四)综合防治棉铃虫103

第三节 棉花抗虫育种中的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103

一、垂直抗性103

二、水平抗性104

三、棉花育种中的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104

参考文献105

(二)选育具多种抗虫性状的品种105

(一)重视早熟性状的应用105

第四章 棉花抗虫资源及抗性鉴定108

第一节 棉属种的抗虫性109

一、棉属野生种、半野生种的抗性111

二、棉属栽培种的抗性112

(一)草棉(G.herbaceum L.)112

(二)亚洲棉(G.arboreum L.)113

(三)陆地棉(G.hirsutum L.)113

(四)海岛棉(G.barbadense L.)114

第二节 抗虫种质的收集、鉴定及利用115

(二)利用116

一、抗棉蚜、抗棉叶螨种质的鉴定及利用116

(一)鉴定116

二、抗棉铃虫、抗棉红铃虫种质的鉴定及利用120

(一)鉴定120

(二)利用121

第三节 抗虫性鉴定标准和方法123

一、棉花蚜虫125

(一)常规棉抗蚜性鉴定125

(二)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蚜性鉴定129

(一)室内抗性测定130

二、棉叶螨130

(二)罩笼鉴定抗螨性131

(三)田间自然感虫鉴定抗螨性132

(四)复鉴132

三、棉铃虫132

(一)常规抗虫棉的抗性鉴定132

(二)转基因抗虫棉鉴定技术137

四、红铃虫140

(一)室内鉴定140

(二)罩笼鉴定141

(三)田间自然鉴定143

五、其他害虫144

(一)棉叶蝉144

(二)根结线虫145

(三)中黑盲蝽145

参考文献146

第五章 棉花抗虫育种方法149

第一节 系统育种149

第二节 杂交育种150

(一)系谱法151

三、杂种后代的选择151

(二)混合法151

一、杂交亲本的选配151

(一)单交151

二、杂交方法151

(二)复合杂交151

四、通过杂交育成的抗虫棉品种152

第三节 杂种优势利用153

一、抗虫棉杂种优势表现153

(一)生长优势和物质积累优势153

(二)抗虫性、单铃籽棉和皮棉产量优势155

(二)杂交方法156

二、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方法156

(一)选择亲本156

(三)亲本的种植157

(四)收花157

三、关于抗虫杂交棉F2代利用问题158

第四节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159

一、棉属野生种的繁殖与保存159

(一)开花结实性160

二、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和克服途径162

(一)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162

(二)陆地棉种系的光周期反应162

(二)种间杂交不可交配性的克服途径163

三、种间杂种F1代的不育性164

(一)种间杂种F1代的不育性164

(二)种间杂种F1代不育性的克服途径165

四、杂种后代的疯狂分离与处理方法166

(一)杂种后代的疯狂分离166

(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的处理167

第五节 抗虫基因工程育种168

一、棉花基因工程遗传转化方法168

(一)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169

(二)基因枪法(Particle gun)171

(三)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基因转化175

二、抗虫基因工程185

(一)抗棉铃虫186

(二)抗蚜虫203

参考文献205

第六章 中国棉花抗虫育种的成就209

第一节 不同时期棉花抗虫育种的成果209

一、1983年以前209

三、“七五”期间210

二、“六五”期间210

五、“九五”期间213

四、“八五”期间213

第二节 抗虫品种综合性状的提高215

一、抗虫性的提高和拓宽215

二、丰产性的提高216

三、早熟性的提高218

第三节 中国棉花抗虫品种应用概况218

一、第一阶段(1983~1990年)219

二、第二阶段(1991~1995年)219

三、第三阶段(1996~2001年)220

第四节 棉花抗虫育种的基本经验222

一、不断调整育种目标,适应生产发展需要222

二、加强抗虫资源的发掘,奠定育种的物质基础223

三、掌握抗虫性遗传机理,采取适宜的选择世代225

四、不断完善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技术水平226

一、抗源品系228

(一)川抗77228

第五节 棉花主要抗虫品种介绍228

五、优化抗虫性鉴定方法,确保育成品种抗虫性鉴定的准确性228

(二)川98230

(三)中99230

(四)t 458232

(五)中植372233

二、中熟、中早熟抗虫品种235

(一)川棉109235

(二)华棉101236

(三)中棉所17237

(四)中棉所21238

(五)中棉所23239

(六)豫棉8号240

(七)晋棉12号242

(八)中棉所29243

(九)中棉所32244

(十)南抗3号245

(十一)苏抗103246

(十二)苏抗310品系248

(十三)鲁棉研15号249

(一)豫棉9号250

三、早熟抗虫品种250

(二)中棉所30251

(三)中棉所31253

参考文献254

第七章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258

第一节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259

一、转基因抗虫棉的生育特性259

(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259

(二)棉苗生长260

(四)经济性状261

(三)农艺性状261

(五)抗病虫性264

二、转B.t基因抗虫棉“源”“库”特性265

(一)源器官的发育265

(二)库器官的发育267

三、转基因抗虫棉棉铃特性268

(一)棉铃发育动态268

(二)棉铃“源”“库”特征270

(一)适时早播、培育壮苗271

四、转基因抗虫棉配套栽培技术271

(二)合理确定密度、优化群体273

(三)苗蕾期管理274

(四)中后期管理274

第二节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275

一、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生育特性276

(一)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276

(二)生育期277

(三)营养生长277

(四)生殖生长278

二、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源”“库”特性279

(一)源器官的发育280

(二)库器官的发育281

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棉铃特性282

(一)棉铃发育动态282

(二)棉铃“源”“库”特征283

(三)棉铃“源”“库”关系285

四、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配套栽培技术286

(一)培育壮苗287

(二)合理密植288

(三)平衡施肥290

(四)优化调控292

(五)合理治虫293

第三节 转基因抗虫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应用295

一、棉田立体种植的演变和发展295

二、棉田立体种植后产生的问题296

(一)棉花迟发晚熟296

(二)土壤肥力下降296

三、抗虫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应用297

(一)抗虫棉的高抗虫性,为减少棉田用药、保护环境创造了条件297

(三)棉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97

(二)抗虫杂交棉在棉田立体种植中的应用,为实现棉花高产、优质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298

参考文献298

第八章 抗虫棉的良种繁育301

第一节 抗虫棉品种退化的原因和防止退化的途径302

一、优良性状退化现象302

(一)良种退化的普遍性302

(二)抗虫棉退化的主要现象302

二、抗虫棉退化的原因304

(一)机械混杂与生物学混杂304

(三)不正确选择的影响305

(二)抗虫棉的剩余变异305

三、防止抗虫棉退化的途径306

(一)合理的品种布局306

(二)完善良种繁育体制和健全供种体系307

第二节 良种繁育技术309

一、我国良种繁育技术概况309

二、抗虫棉良种繁育技术311

(一)三圃制生产原种技术311

(二)二圃制生产原种技术316

(三)自交混繁法生产原种技术317

第三节 良种繁育的农业技术319

一、具有良好的栽培条件319

二、防止混杂320

三、扩大繁殖系数320

四、提高原种质量的技术321

第四节 健全良种繁育规划322

一、确立良种繁育规划322

二、完善良种繁育推广模式323

参考文献3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