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权利配置与经理激励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企业权利配置与经理激励
  • 李仕明,唐小我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961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人员-激励-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企业权利配置与经理激励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篇:理论分析3

第一章 现代企业激励与产权理论3

1.1 所有制和所有权3

1.1.1 所有制的概念3

1.1.2 所有权的概念3

1.1.3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4

1.2 所有权与物权4

1.2.1 物权的概念4

1.2.2 所有权与物权5

1.3 所有权与产权5

1.3.1 关于产权的一般认识5

1.3.2 与产权有关的概念6

1.3.3 西方学者关于产权的表述7

1.3.4 我国学者的产权概念9

1.3.5 我们关于产权的观点10

1.4 企业产权结构11

1.4.1 出资者财产向法人财产转化12

1.4.2 出资者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12

1.4.3 产权的内部分离13

1.5 产权残缺14

1.6 现代企业理论15

1.6.1 契约理论15

1.6.2 交易费用17

1.6.3 企业理论18

2.1 企业核心资源与企业权利配置21

第二章 现代企业激励与权利配置21

2.1.1 经济与资源22

2.1.2 经济时代与核心资源22

2.1.3 核心资源与权利安排23

2.1.4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23

2.2 团队生产与权利安排24

2.2.1 基本的理论分析25

2.2.2 企业权利配置的讨价还价26

2.2.3 信息显示28

2.3 权利分配31

2.3.1 企业“所有者”31

2.3.2 企业权利安排与经理激励33

2.4.2 传统的解释35

2.4.1 “资本雇佣劳动”的假定35

2.4 对“资本雇佣劳动”的辨析35

2.4.3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解释36

2.4.4 “资本雇佣劳动”的理论解释37

2.5 “智能雇佣资本”与企业所有权40

2.5.1 我们对“资本雇佣劳动”的不同解释40

2.5.2 价值创造与权利安排41

2.5.3 我们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观点43

2.6 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44

2.6.1 企业的性质45

2.6.2 国有企业不是企业45

2.6.3 国有企业不能成为现代企业47

2.6.4 基本的观点与结论48

3.1.1 管理激励理论50

第三章 激励科学理论50

3.1 激励理论的一般认识50

3.1.2 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激励问题的研究51

3.2 激励的心理学理论53

3.2.1 心理学的一般理论53

3.2.2 行为主义心理学54

3.2.3 中介变量与激励55

3.3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56

3.3.1 认知结构理论57

3.3.2 知觉形成机制59

3.3.3 企业经理领导生命周期与认知结构60

3.4 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61

3.5.2 努力与业绩64

3.5.1 动机、行为与目标64

3.5 综合激励模式64

3.5.3 奖酬与需要65

3.5.4 基本观点与结论66

第四章 激励中的委托-代理分析67

4.1 委托-代理理论68

4.1.1 传统激励理论的基本框架68

4.1.2 信息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69

4.1.3 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70

4.2 委托-代理模型的改进73

4.2.1 引入状态观测变量73

4.2.2 不确定性的影响73

4.2.3 多重激励问题74

4.3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的缺陷75

4.2.4 其他改进75

4.4 委托-代理:一个现实的分析78

第五章 企业的寻租与X效率分析86

5.1 寻租理论86

5.1.1 租金的概念86

5.1.2 寻租理论87

5.1.3 寻租活动89

5.2 现实中的寻租90

5.2.1 寻租与腐败90

5.2.2 管制与寻租90

5.2.3 我国的寻租活动91

5.2.4 我国的寻租活动考察92

5.2.5 企业中的寻租活动93

5.3 X效率理论94

5.3.1 市场配置效率与企业内部效率94

5.3.2 X效率理论的基本假设94

5.4 X效率理论的基本观点95

5.4.1 对数据的分析95

5.4.2 对X效率的分析96

5.4.3 X效率的生产与成本函数97

5.4.4 X效率的努力惰性区域98

5.5 X效率与激励99

5.5.1 X效率的综合分析99

5.5.2 X效率与激励100

5.6.1 中国汽车太小101

5.6 管制的代价 中国汽车工业101

5.6.3 保护的代价102

5.6.2 中国汽车的利润太高102

5.6.4 基本观点与结论103

第六章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104

6.1 公司治理104

6.1.1 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104

6.1.2 公司治理问题的出现105

6.2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105

6.2.1 国外学者的研究105

6.2.2 国内的研究106

6.2.3 世界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108

6.2.4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109

6.3.3 “伯尔勒-米恩斯”公司模型112

6.3 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112

6.3.1 企业的形成112

6.3.4 战略联盟式公司治理结构114

6.4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思考115

6.4.1 企业董事会与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的关系115

6.4.2 董事会与经理的关系117

6.4.3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118

6.4.4 监督与激励问题119

第七章 经理激励与约束分析121

7.1 经理激励分析121

7.1.1 经理激励的制度分析121

7.1.2 激励机制及其机理分析124

7.1.3 经营者利益激励125

7.1.4 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模式129

7.2 约束机制及其机理分析129

7.2.1 经营者自我约束129

7.2.2 外在约束机制130

7.2.3 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基本模式133

7.3 中国企业经理激励与约束问题134

7.3.1 中国企业的制度常态134

7.3.2 中国企业传统激励机制的三大副效应134

7.3.3 中国企业家:“59现象”与“阻击连”134

7.3.4 激励的制度面与激励链135

7.4 国外对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135

7.4.2 经理(人才)市场136

7.4.1 公司治理结构136

7.4.3 资本市场137

7.4.4 产权分享138

7.4.5 管理举措139

第二篇:理论研究143

第八章 经理收入影响因素及其结构分析143

8.1 影响经理收入的因素143

8.1.1 个人因素144

8.1.2 分配或报酬结构145

8.1.3 环境因素147

8.2 经理收入的ISM结构模型处理148

8.2.1 建立有向图148

8.2.2 有向图结构分析148

8.3 对经理的ISM结构模型分析151

8.4 经理收入的AHP结构152

8.5 经理收入的AHP层次结构处理结果154

8.6 对经理收入的AHP层次处理结果的分析155

8.6.1 努力与能力155

8.6.2 收入结构156

8.6.3 社会环境因素157

8.7 启示与结论157

第九章 经理业绩与激励分析159

9.1 经理业绩分析159

9.1.1 经理业绩分析树159

9.1.2 经理业绩表示159

9.1.3 经理业绩线性模型160

9.1.4 经理线性激励合同161

9.2 经理业绩、努力程度和能力投入关系的静态分析161

9.2.1 经理努力与能力状态分布161

9.2.2 信息对称时的业绩情况162

9.2.3 信息不对称163

9.2.4 经理业绩分享系数164

9.2.5 讨论165

9.3 经理业绩问题的扩展研究166

9.3.1 引入观测变量时的经理激励问题分析166

9.3.2 考虑非直接货币的激励分析168

9.3.3 (m,a)对业绩的贡献可分离170

9.4.1 经理激励合同172

9.4.2 经理业绩模型172

9.4 能力、努力与业绩关系的动态分析P(α|π)172

9.4.3 经理业绩分享174

第十章 企业股东与经理激励-努力博弈分析178

10.1 完全信息下股东与经理的静态博弈178

10.1.1 占优战略均衡178

10.1.2 重复剔除的占优战略均衡179

10.1.3 混合战略均衡179

10.1.4 结论181

10.2 完全信息下企业股东与经理间激励-努力动态博弈分析181

10.3 不完全信息下企业股东与经理激励-努力静态博弈182

10.4 不完全信息下企业股东与经理间激励-努力动态博弈184

11.1 经营能力、努力和长期契约189

11.1.1 问题的提出189

第十一章 经理长期激励模型研究189

11.1.2 模型191

11.1.3 结论194

11.2 长期契约的多重激励模型研究194

11.2.1 问题的提出194

11.2.2 模型196

11.2.3 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下的模型求解199

11.2.4 结论202

11.3 经理业绩与经理行为的关系研究202

11.3.1 问题的提出202

11.3.2 模型203

11.3.3 经理行为与经理业绩的关系研究204

11.3.3 结论208

12.1.1 员工积极性209

12.1.2 激励209

12.1 激励与激励效应209

第十二章 激励链的分析与设计209

12.1.3 激励效应210

12.2 激励层次215

12.2.1 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是激励的制度层面215

12.2.2 企业员工的激励是激励的管理(操作)层面216

12.2.3 企业等级结构与企业的激励层次217

12.3 激励链218

12.3.1 价值链与激励链218

12.3.2 由激励层次所构成的激励链220

12.4 激励链分析221

12.4.1 激励链模型221

12.4.2 激励链模型结构分析222

12.4.3 激励链功能分析224

12.4.4 激励链与权责、利益、信息的适配关系228

12.4.5 激励链与企业制度229

12.5 激励链的传导机制230

12.5.1 激励链的利益传导机制230

12.5.2 激励链的动力传导机制230

12.5.3 激励链的目标传导机制230

12.5.4 激励链的压力传导机制230

12.5.5 激励链的内聚力功能233

12.5.6 激励链的导向功能234

12.5.7 激励链的动态与互动234

12.5.8 激励链的柔性与权变性235

13.1.1 企业经营者激励制度236

第十三章 经理股票股权激励236

13.1 企业经营者激励236

13.1.2 经理年薪制237

13.1.3 经理年薪制的改进239

13.2 股权激励的兴起与发展239

13.2.1 股权激励的兴起239

13.2.2 经理股票期权在美国的实施:效果与争论241

13.3 期权激励下的经理决策246

13.3.1 传统薪酬结构下的经理人(代理人)的决策模式246

13.3.2 引入经理期权制后经理人(代理人)的决策模式247

13.4 经理股票期权的种类与设计248

13.4.1 经理股票期权的种类248

13.4.2 经理股票期权的设计与选择252

13.5.1 经理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实践254

13.5 中国经理股票期权:实施难点与前景254

13.5.2 中国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的难点256

13.5.3 证券资本市场的规范257

13.5.4 环境的改善259

第十四章 政府与企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260

14.1 政府行为监控机制260

14.1.1 结构性的寻租问题的严重性261

14.1.2 对腐败与寻租现象的分析262

14.1.3 应用研究:“反腐败”政策讨论263

14.2 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机制265

14.2.1 建立经理报酬机制的理论基础265

14.2.2 报酬机制设置的原则与方法266

14.2.3 影响经理报酬的其他因素267

14.2.4 应用研究:建立公司A的经理报酬机制269

14.3 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270

14.3.1 政府与企业间的现存关系270

14.3.2 我国政企关系中存在的问题271

14.3.3 应用研究:国外政企关系对我们的启示273

第十五章 国有产权关系分析276

15.1 国有产权的定位276

15.2 国有产权关系的性质277

15.3 重构国有产权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78

15.3.1 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原则278

15.3.2 国有产权人格化原则278

15.4 国有产权关系的主体结构279

15.3.3 妥善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原则279

15.5 国有产权主体间关系的内容281

15.5.1 国家与国有产权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关系281

15.5.2 国有产权关系链的核心282

15.5.3 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投资企业的关系283

15.6 国有企业产权激励约束机制284

15.6.1 传统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分析284

15.6.2 市场主导型国有企业产权激励约束机制的涵义286

15.6.3 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支持287

15.6.4 市场主导型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结构289

第十六章 企业并购的产权配置与经理激励292

16.1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292

16.1.1 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因293

16.1.2 降低交易费用的动因294

16.1.3 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动因295

16.1.4 实现财务协同的动因296

16.1.5 转移和提升竞争力的动因296

16.2 兼并与组织资本297

16.2.1 组织资本的概念297

16.2.2 组织资本的类型297

16.2.3 企业并购与组织资本297

16.3 企业并购的经理动因299

16.3.1 经理人管理溢出299

16.3.2 扩大经理人资产控制权299

16.3.3 确保经理人报酬增加和职业稳定300

16.3.4 提高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300

16.4.2 典型案例:艾史迪并购四砂股份案301

16.4 “恶意并购”与产权结构失衡和公司治理缺陷301

16.4.1 表现形式301

16.4.3 防范对策302

16.5 企业并购中的管理整合、人员激励和文化重塑303

16.5.1 管理整合、人员激励和文化重塑是并购成功的关键303

16.5.2 企业并购的管理整合304

16.5.3 企业并购的人员重组和激励306

16.5.4 企业并购的文化磨合与重塑308

16.6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产权配置309

16.6.1 并购方式是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最佳选择309

16.6.2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产权配置310

16.6.3 国有控股公司的社会经济功能312

17.1 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315

17.1.1 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外部市场环境315

第十七章 中国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研究315

17.1.2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降低代理成本317

17.1.3 外部控制型治理与内部控制型治理的比较317

17.2 产品市场的约束320

17.2.1 竞争性产品市场是衡量经理业绩的标尺320

17.2.2 竞争性产品市场是公司治理的“硬约束”320

17.2.3 充分竞争是产品市场实现公司治理外部控制的前提321

17.2.4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322

17.3 经理市场的约束323

17.3.1 促使经理人努力工作,提高人力资本价值323

17.3.2 经理市场的开放性是其实现公司治理外部控制的前提324

17.3.3 国企经营者选拔任命主体的政府化阻碍了经理市场的发育326

17.3.4 中国职业化经理队伍的建设328

17.4 资本市场的约束330

17.4.1 股票价格:管理绩效和公司价值的“显示器”330

17.4.2 代理权争夺:对公司控制权和决策权的挑战334

17.4.3 敌意接管:解决公司治理缺陷的最后一招336

第三篇:实证与案例分析343

第十八章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报酬实证与比较研究343

18.1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报酬实证研究综述343

18.1.1 李增泉的实证研究343

18.1.2 魏刚的实证研究344

18.1.3 其他实证研究345

18.1.4 中国上市公司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346

18.2 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报酬比较研究347

18.3 中国上市公司业绩与高层管理人员激励349

18.3.1 样本选择及细分350

18.3.2 变量定义及模型352

18.3.3 描述性统计结果353

18.3.4 研究方法及结果356

18.3.5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361

18.3.6 主要结论及解释368

18.4 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的启示371

第十九章 “克隆”企业与被“克隆”企业的思考373

19.1 老厂长“克隆”了一个企业373

19.1.1 克隆企业的诞生373

19.1.2 被克隆企业简介373

19.1.3 克隆企业投产对被克隆企业的影响374

19.2.1 “被克隆企业”的发展与优势375

19.2 老厂长“克隆”企业的动因分析375

19.2.2 老厂长的激励困惑376

19.2.3 “克隆企业”的运行机制378

19.3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困难” 来自“克隆”的思考380

19.3.1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定义380

19.3.2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困惑381

19.3.3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内心矛盾383

19.3.4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困境384

19.4 经营者激励机制来自“克隆”的思考386

19.4.1 我国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386

19.4.2 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原因387

19.4.3 构建切实有效的中国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390

20.1 “东锅”事件394

20.1.1 案情初现394

第二十章 “东锅”事件及其分析394

20.1.2 东锅股票上市历程395

20.1.3 四巨头暴富之密395

20.1.4 宣判396

20.1.5 “东锅”事件的普遍性396

20.2 东锅事件的初步分析企业经营状况与高层管理者激励397

20.2.1 东锅近年的经营业绩397

20.2.2 东锅的公司治理结构399

20.2.3 东锅的公司激励机制400

20.2.4 东锅高层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情况401

20.2.5 东锅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401

20.3 东锅事件的启示: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402

20.3.1 建立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选择机制402

20.3.2 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状况404

20.3.3 对经营者约束的有关问题410

20.3.4 尽快建立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412

第二十一章 公司经理激励性报酬方案设计415

21.1 报酬方案制订应考虑的因素415

21.1.1 公司的性质415

21.1.2 公司的外部环境415

21.1.3 经理市场状况416

21.1.4 公司的绩效417

21.1.5 经理的绩效417

21.1.6 其他因素417

21.2 制订经理报酬方案的原则417

21.2.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417

21.2.4 固定收入与风险收入相结合,以风险收入为主418

21.2.3 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的激励相结合,以长期业绩激励为主418

21.2.2 绩效挂钩,股东与经理利益兼顾418

21.2.5 市场化的原则419

21.3 我国公司经理激励性报酬方案设计分析419

21.3.1 经理报酬形式的价值分析419

21.3.2 经理绩效考核421

21.3.3 上市公司经理报酬方案思考423

21.4 案例:钻石集团的经理报酬方案431

21.4.1 公司简介431

21.4.2 钻石集团公司经理的基本工资与年度奖金管理办法432

21.5 激励性报酬方案与经理市场机制及各种约束机制的关系437

第二十二章 “四通”与“联想”的产权变革439

22.1 四通的产权变革439

22.1.1 四通变革的历史背景439

22.1.2 四通在产权改革中的探索440

22.1.3 四通在产权改革中的危机和障碍442

22.1.4 四通产权改革的措施444

22.2 联想的产权改革445

22.2.1 联想产权改革的历史背景445

22.2.2 联想在产权改革中的探索及激励措施447

22.2.3 联想产权改革的结果448

22.2.4 联想产权改革的成功秘诀449

22.3 对四通与联想产权改革的思考450

22.3.1 四通和联想产权改革的共性450

22.3.2 四通和联想产权变革的差异性451

22.3.3 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障碍452

后记455

主要参考文献4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