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阅读与阐释 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阅读与阐释 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
  • 季水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944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美学思想-对比研究-中国;文艺批评-对比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阅读与阐释 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编 美学发展论3

第一章 思维与审美:从动物式反应到原始审美意识发生3

第一节 人类思维的发生3

一 动物的脑进化与思维的发生4

二 人脑的出现、发展同思维的关系6

第二节 人类审美的发生9

一 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心理与动物的生物感官和生理快感的联系9

二 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心理与动物的生物感官和生理快感的区别10

第三节 人的生产与审美发生12

一 人类婚配形式的发展与审美发生13

二 性爱关系的社会化与爱情美14

三 生殖崇拜、性崇拜的审美中介作用15

第二章 抽象与升华:魏晋南北朝的思维转型与美学发展18

第一节 “言意之辨”与魏晋南北朝美学理论的系统化18

一 王弼与“言意之辨”的创新发展19

二 “言意之辨”与美学理论升华20

第二节 “自然”之争与魏晋南北朝美学理论的自觉性23

一 魏晋时期“自然”论争的主要内容24

二 “自然”之争与美学理论转向25

一 “风骨”、“风力”理论与美学认识的深入30

第三节 人物品评与魏晋南北朝美学理论观念进化30

二 “形神”概念与美学理论的转移32

第三章 实践与生存: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学的境遇和生存论美学的挑战34

第一节 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与理论基础35

一 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35

二 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43

第二节 生存论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挑战49

一 20世纪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批判49

二 20世纪90年代生存论美学的构想54

三 关于“实践美学”与“生存论美学”的评价56

一 批判实践美学的缘起和原因59

第三节 实践美学的局限与发展59

二 实践美学的发展61

第四章 探索与追问:21世纪初期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美学身份问题66

第一节 美学身份的焦虑:现代性与全球化相互作用的必然67

一 美学身份的悖谬67

二 现代性与全球化的互动68

第二节 重建身份的困境:全球化与现代性对美学的压迫69

一 历时层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70

二 共时层面:西方与中国的碰撞71

第三节 美学身份的追求: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第三种选择72

一 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与融合73

二 “仁”、“和”的现代转换74

第二编 美学人物论79

第五章 时代精神与艺术情感:周谷城美学思想品格论79

第一节 “汇合”论:时代精神的整体透视79

一 “时代精神汇合”论的苦难历史80

二 “时代精神汇合”论对时代精神的整体透视81

三 “时代精神汇合”论与艺术创作86

第二节 真情论:艺术情感的系统考察89

一 “真实感情”是艺术的决定因素90

二 “使情成体”是艺术的创作过程93

三 “以情感人”是艺术的作用途径97

四 情感为重是艺术的主导方面98

第六章 亦中亦西与恒新恒异:蒋孔阳美学思想超越论100

第一节 亦中亦西: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的对话思维方式100

一 多元化:蒋孔阳美学的对话对象与范围102

二 平等性:蒋孔阳美学的对话立场103

三 交往式:蒋孔阳美学的对话态度104

第二节 心物协同:超越片面物质生产论的整体实践观念105

一 总体之异同:蒋孔阳与李泽厚之比较106

二 具体超越:蒋孔阳实践观的动态性、丰富性与复杂性108

第三节 恒新恒异:超越自身理论成果的不懈追求精神110

一 美的本质观:社会实践论→审美创造论→复杂关系论111

二 美感心理论:社会历史论→矛盾统一论→复杂构成论112

第四节 走向未来:蒋孔阳美学思想在新世纪美学建设中的意义114

一 对话思维方式:创新和思维变革之启示114

二 整体实践观念:实践美学的未来指向115

三 不懈追求精神:新世纪美学研究者的精神动力116

第七章 诗歌之美与诗人之思:彭燕郊诗歌美学特色论118

第一节 诗人审美本质的深刻揭示118

一 诗人特殊的处世方式119

二 诗人特殊的感觉方式120

三 诗人特殊的情感方式121

第二节 诗歌形式美的辩证见解122

一 诗歌形式美的变化性与多样性123

二 诗歌形式美的结构性与层次性124

三 诗歌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性125

第三节 现代西方诗歌的独特阐释126

一 现代西方诗歌的“现代意识”流变127

二 现代西方诗歌的“现代意识”形式化128

第三编 文艺批评论133

第八章 拓展与深化:刘文彬、曾簇林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评论13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历史描述与抉精发微——刘文彬《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评论133

一 完整的体系建构与严密的内在理路134

二 深厚的历史意识与强烈的时代色彩135

三 鲜明的实践品格与突出的论战精神136

一 体系建构与历史概括的一致13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建构与深层开掘——曾簇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评论137

二 批判精神与建设意识的统一139

三 理论阐释与艺术分析的结合140

四 诗人激情与诗化语言的融汇142

第九章 阅读与对话:昌切、刘业超、颜翔林文学思潮与美学研究评论144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创造性阐释——昌切《思之思——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论》评论144

一 史思与我思:寻求当下与文本的沟通145

二 视点与角度:寻求卓识的有效途径147

三 背景与方法:理论创新的重要契机149

一 写作活动的美学定性151

第二节 现代写作美学的空间拓展——刘业超《现代文心》评论151

二 写作心理的深层开掘152

三 古代写作美学的当代性阐释152

第三节 历史视野与理性批判基础上的学术创新——颜翔林《怀疑论美学》评论153

一 尊重历史上的怀疑 坚持理性下的批判154

二 学术视野的宏大广阔 理论基础的宽厚沉实155

三 鲜明强烈的时代精神 学术思维的创新品格157

第十章 历史与建构:廖才定、朱小平、周柳燕中国德治史与专题文学史研究评论160

第一节 系统开掘与现代阐释的并行——廖才定主编《以德治国的历史光辉》评论160

二 历史情境与现代阐释161

一 系统梳理与整体开掘161

三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162

第二节 学术眼光与历史意识的交融——朱小平《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评论163

一 研究对象明确 学术视野开阔163

二 文本结构巧妙 强调学理分析164

三 注重史料考辨 具有历史眼光165

第三节 空间拓展与理论提升的结合——周柳燕主编《中国商业文学史》167

一 敏锐的艺术感受力168

二 高度的历史概括力168

三 强烈的理论穿透力169

第十一章 理解与交流:李万武、胡良桂、欧阳伟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评论170

第一节 文学审美的深层探索——李万武《为文学寻找家园》评记171

一 文学审美的定位与目标171

二 文学审美的构成与途径172

第二节 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的交往对话——胡良桂《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序174

一 交往与对话:思维的转型174

二 互补与协调:理论的创新175

第三节 诗之眼·诗人心·诗歌情——欧阳伟诗集《世纪之门》序176

一 诗之眼:平凡之中发现美176

二 诗人心:审美心灵熔炼美177

三 诗歌情:挚爱胸怀播撒美178

第十二章 西方与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历史与20世纪中国文学183

第四编 文艺比较论183

第一节 诺贝尔设立文学奖的原因:一生难以割舍的文学情结184

一 文学:孤独心灵的安慰185

二 创作:文学兴趣的满足187

三 理想:文学与科学的结合187

第二节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不变的概念与可变的内容188

一 光明生活与正面价值:理想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190

二 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并重:“理想主义”涵盖面的扩大191

第三节 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审视:走向完善中的不完美192

一 不断超越局限而追求完善193

二 努力追求完善但不完美194

第四节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百年:有缘无分的历史与有缘有分的机遇196

一 有缘无分之缘由197

二 有缘有分之机遇200

三 中国文学的突围202

第十三章 生产与消费:文学创作过程与文学鉴赏心理片论207

第一节 文学创作过程207

一 素材积累:文学创作的基础工作208

二 艺术构思:文学作品的内在生成212

三 语言传达:艺术意象的定型阶段215

一 心理平衡与审美需求219

第二节 文学欣赏主体的审美需求219

二 身心健康与审美需求221

三 人性解放与审美需求222

第三节 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心理223

一 文学鉴赏中的审美感知223

二 文学鉴赏中的审美想象225

三 文学鉴赏中的审美情感228

四 文学鉴赏中的审美理解230

第十四章 区别与联系:文学风格、流派和思潮比较论233

第一节 文学风格233

一 文学风格的内涵234

二 文学风格的形成236

三 文学风格的变化性与多样性247

第二节 文学流派249

一 风格与流派和流派的风格249

二 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251

三 文学流派的基本类型253

第三节 文学思潮255

一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256

二 文学创作原则与文学思潮257

三 政治思潮与文学思潮258

四 哲学思潮与文学思潮258

后记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