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4760090.jpg)
- 梁茂春,陈秉义主编;魏艳等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ISBN:781096107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音乐史-中国-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音乐通史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音乐的起源和远古乐舞1
第一节 原始传说和音乐的起源1
一、音乐产生于同自然斗争的需要1
目录1
二、音乐产生于对自然的模仿2
三、音乐与原始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3
四、音乐与人类劳动生活的直接联系4
第二节 近代音乐起源说4
第三节 远古乐舞5
一、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蜡祭”6
二、《云门》、《咸池》、《韶》7
第一节 先秦乐舞——“六代乐舞”8
第二讲 上古的乐舞和歌舞8
第二节 《诗》和《楚辞》11
一、《诗》11
二、《楚辞》、《九歌》14
第三讲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大司乐17
第一节 西周的礼乐制度17
一、礼乐制度17
二、雅乐18
第二节 大司乐与音乐教育19
一、大司乐19
二、音乐教育21
一、远古至夏朝的乐器22
第一节 乐器22
第四讲 乐器与器乐22
二、商朝的乐器25
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27
第二节 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30
第五讲 上古的乐律学与音乐论著32
第一节 五音、七声、十二律的产生32
第二节 三分损益法35
第三节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概述37
一、“和”与“同”的音乐美学思想38
二、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38
三、墨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40
四、道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41
一、音乐产生于“物动心感”43
第四节 《乐记》43
二、音乐可以真实地反映社会44
三、强调乐与礼配合形成的社会教育功能44
四、“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标准44
第六讲 中古音乐机构和西汉乐府46
第一节 中古音乐机构概述46
第二节 乐府、教坊和梨园47
一、乐府47
二、教坊和梨园52
第七讲 中古的歌舞音乐53
第一节 相和歌、相和大曲53
一、相和歌53
二、相和大曲54
一、清商乐55
第二节 清商乐、百戏55
二、百戏56
第三节 曲子、《阳关三叠》56
一、曲子56
二、《阳关三叠》57
第四节 唐代大曲、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60
一、唐代大曲60
二、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63
一、笛与羌笛64
三、箜篌64
二、笳与角64
第一节 笛与羌笛、笳、角、箜篌、琵琶、琴的发展64
第八讲 中古时期的乐器和器乐64
四、琵琶65
五、古琴的发展66
第二节 《广陵散》、《梅花三弄》、《离骚》68
一、《广陵散》68
二、《梅花三弄》69
三、《离 骚》70
第三节 合奏音乐——鼓吹乐71
第九讲 中古乐律学和记谱法73
第一节 中古乐律学简述73
第二节 何承天的新律74
一、八十四调理论75
第三节 八十四调理论和燕乐二十八调75
二、燕乐二十八调76
第四节 记谱法77
一、文字谱77
二、减字谱77
三、敦煌琵琶谱78
四、舞谱79
第十讲 中古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声无哀乐论》80
第一节 《声无哀乐论》80
第二节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83
第一节 词调歌曲和白石道人歌曲85
一、词调歌曲的源起85
第十一讲 近古歌曲85
二、词调歌曲的体裁86
三、词调歌曲的风格87
四、《白石道人歌曲》87
第二节 元散曲88
一、元散曲的源起88
二、元散曲的体裁89
三、元散曲的特色90
第三节 明清小曲91
一、明清小曲的源起91
二、明清小曲的体裁91
三、明清小曲的特色93
第一节 弓弦乐器的产生95
第十二讲 近古乐器与器乐95
一、宋代古琴艺术96
第二节 《潇湘水云》96
二、郭沔与浙派97
三、《潇湘水云》97
四、明清古琴艺术98
第三节 琵琶独奏音乐的发展99
一、琵琶艺术的再度兴盛99
二、《海青拿天鹅》100
三、《十面埋伏》101
第四节 合奏音乐102
一、近古器乐合奏简述102
四、《霸王卸甲》102
二、长安鼓乐103
三、福建南音104
四、十番锣鼓104
五、十番鼓105
第五节 乐谱105
一、《神奇秘谱》105
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05
三、《弦索备考》106
四、《纳书楹曲谱》106
五、《琵琶谱》106
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06
一、说唱音乐的源流107
第一节 说唱音乐的沿革107
第十三讲 说唱音乐107
二、宋代说唱艺术的兴起108
第二节 唱赚、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109
一、唱赚110
二、鼓子词110
三、诸宫调110
四、货郎儿111
五、陶真、涯词及合生111
第三节 弹词和鼓词112
一、弹词112
三、大鼓113
二、鼓词113
四、北京单弦114
一、戏曲形成之前的乐舞表演114
第十四讲 戏曲音乐(上)115
第一节 戏曲音乐源起简述115
二、歌舞戏与参军戏116
第二节 宋杂剧117
一、宋杂剧的兴起117
二、宋杂剧的特点118
第三节 南戏118
一、南戏的产生118
二、南戏的音乐表演119
二、元杂剧的基本特征120
一、元杂剧的兴盛120
第四节 元杂剧120
三、元杂剧名家122
第十五讲 戏曲音乐(下)123
第一节 传奇与“四大声腔”123
一、传奇的兴盛123
二、四大声腔124
三、昆曲的兴起125
第二节 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的产生126
一、梆子腔与皮黄腔126
二、京剧的兴起与兴盛126
一、朱载堉129
二、新法密率129
第一节 朱载堉与“新法密率”129
第十六讲 近古乐律学与音乐论著129
第二节 记谱法130
第三节 近古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简述132
一、音乐论著132
二、音乐美学著作135
第四节 《溪山琴况》137
第十七讲 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138
第一节 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138
第二节 沈心工、曾志忞和李叔同139
一、沈心工139
二、曾志忞140
三、李叔同141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143
第四节 西方军乐传入中国144
第十八讲 五四运动时期的歌曲创作和音乐理论146
第一节 萧友梅与早期音乐教育146
一、萧友梅146
二、社会音乐教育148
三、专业音乐教育148
第二节 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149
第三节 赵元任的歌曲创作150
第四节 音乐学家王光祈、青主、丰子恺152
一、王光祈152
二、青主153
三、丰子恺155
第十九讲 20世纪20、30年代的民族器乐156
第一节 民族器乐的开拓者刘天华156
一、刘天华156
二、“国乐改进”思想157
三、音乐创作与演奏157
四、音乐教育158
第二节 阿炳与《二泉映月》159
一、华彦钧159
二、二胡曲《二泉映月》159
第三节 广东音乐与吕文成160
一、广东音乐简介160
二、吕文成及其创作161
第四节 民族器乐合奏的新发展162
第一节 蓬勃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64
第二十讲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64
第二节 黄自及学院其它作曲家165
一、黄自的音乐创作166
二、学院其他作曲家及其创作168
第三节 聂耳的音乐创作和《义勇军进行曲》169
一、生平简介169
二、音乐创作170
三、关于《义勇军进行曲》170
第四节 任光、吕骥、张曙、麦新等左翼作曲家171
一、任光及其音乐创作171
四、麦新及其歌曲创作172
二、吕骥及其抗日救亡时期的音乐活动172
三、张曙及其歌曲创作172
第二十一讲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74
第一节 冼星海创作的几个阶段174
一、巴黎时期(1930—1935)174
二、上海和武汉时期(1935—1938)175
三、延安时期(1938—1940)176
四、苏联和蒙古时期(1940—1945)176
第二节 冼星海的歌曲创作176
一、群众歌曲创作177
二、抒情独唱歌曲创作177
一、冼星海的大合唱创作178
第三节 大合唱创作及《黄河大合唱》178
三、劳动歌曲、儿童歌曲及其他歌曲创作178
二、《黄河大合唱》179
第四节 冼星海的器乐创作180
第二十二讲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182
第一节 贺绿汀的音乐创作182
一、生平简介与创作背景182
二、30年代的代表作品183
三、艺术成就与历史贡献184
第二节 吴伯超、郑志声、刘雪庵等人的音乐创作185
一、吴伯超的音乐活动185
四、陈田鹤、江定仙、夏之秋的音乐创作186
三、刘雪庵的创作成就186
二、郑志声简介186
第三节 王洛宾挖掘西部民歌187
一、王洛宾简介187
二、代表作品分析188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贡献188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器乐创作189
一、西洋乐器独奏曲189
二、民族乐器独奏曲、合奏曲189
三、管弦乐创作190
第二十三讲 “延安音乐”与歌剧《白毛女》192
第一节 “鲁艺”音乐系与延安合唱运动192
一、“鲁艺”音乐系192
二、延安合唱运动193
一、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194
二、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品194
第二节 郑律成的音乐创作194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贡献195
第三节 “秧歌运动”和“秧歌剧”195
一、历史背景195
二、代表作品与作曲家196
三、艺术成就与历史评价196
第四节 马可、安波、李劫夫的音乐创作197
一、马可的音乐创作与艺术成就197
二、安波的音乐创作与艺术成就197
三、李劫夫的音乐创作与艺术成就198
二、《白毛女》的诞生及音乐分析199
第五节 歌剧《白毛女》199
一、《白毛女》诞生前我国歌剧发展的轨迹199
三、艺术成就与历史贡献200
第二十四讲 20世纪30、40年代的流行音乐201
第一节 30年代的流行歌曲和周璇201
一、黎锦晖和30年代的流行歌曲201
二、“金嗓子”周璇202
第二节 黎锦光、陈歌辛的流行歌曲203
一、黎锦光和40年代的流行歌曲203
二、陈歌辛和40年代的流行歌曲205
第三节 其他流行歌曲206
二、严华、李厚襄和姚敏207
一、严折西和许如晖207
第二十五讲 国统区、沦陷区的音乐210
第一节 国统区的新音乐运动210
一、国统区的“新音乐运动”210
二、舒模、宋扬等人的歌曲创作211
三、刘北茂、谭小麟、陆华柏等人的音乐创作212
第二节 马思聪的音乐创作214
一、小提琴演奏和音乐创作214
二、其他音乐创作215
第三节 沦陷区的音乐,江文也、陈泗治的音乐创作216
一、沦陷区的音乐216
二、江文也的音乐创作218
三、陈泗治的音乐创作219
第二十六讲 建国初期的歌曲、合唱音乐221
第一节 瞿希贤的歌曲和合唱创作221
一、瞿希贤的歌曲创作221
二、瞿希贤的合唱创作222
第二节 刘炽、时乐濛的歌曲创作222
一、刘炽的歌曲创作222
二、时乐濛的歌曲创作223
第三节 “战友派”歌曲作曲家群224
一、唐诃、晨耕、生茂的歌曲创作224
二、大型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225
第四节 “边塞歌派”诸作曲家225
二、60年代初的“边塞歌曲”226
一、50年代“边塞歌派”的代表性歌曲226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合唱创作227
一、50年代的合唱创作227
二、60年代初期的合唱创作228
第六节 电影音乐229
一、王云阶的电影音乐229
二、雷振邦的电影音乐229
三、其他作曲家的电影音乐230
第二十七讲 建国初期的器乐创作232
第一节 民族器乐独奏的发展和创作232
一、笛子等吹奏乐器的成就232
三、以琵琶、筝为代表的弹拨乐器的创作成就233
二、二胡等拉弦乐器的发展233
第二节 彭修文与民族管弦乐的发展234
一、改革民族管弦乐队建制234
二、改编和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235
第三节 小型器乐创作和丁善德的钢琴音乐235
一、钢琴音乐创作236
二、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236
三、小提琴音乐及室内乐创作237
第四节 管弦乐创作的发展238
一、50年代的管弦乐创作238
二、50年代末和60年代前期的管弦乐创作239
一、李焕之的《春节组曲》240
第五节 《春节组曲》与《梁山伯与祝英台》240
二、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241
第二十八讲 建国初期的歌剧、舞剧音乐和音乐理论243
第一节 建国初期歌剧、舞剧的初步繁荣243
一、歌舞音乐243
二、歌剧艺术244
三、舞剧艺术245
第二节 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245
一、歌剧《洪湖赤卫队》245
二、歌剧《江姐》246
三、歌舞剧《刘三姐》246
一、民族舞剧《小刀会》247
第三节 舞剧《小刀会》、《鱼美人》247
二、芭蕾舞剧《鱼美人》248
第四节 杨荫浏、贺绿汀、吕骥、李凌的音乐活动248
一、音乐史学家杨荫浏248
二、音乐评论家贺绿汀249
三、音乐评论家吕骥250
四、音乐评论家李凌251
第二十九讲 “文革”时期的音乐253
第一节 “样板戏”音乐253
一、五部现代京剧253
二、两部现代舞剧255
三、交响音乐《沙家浜》256
第二节 “语录歌”和“文革”时期的歌曲创作257
一、“语录歌”和群众歌曲创作257
二、合唱创作259
一、民族器乐创作260
二、管弦乐和其他器乐创作260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器乐创作260
第三十讲 新时期的歌曲和流行音乐263
第一节 新时期的歌曲和合唱创作263
一、歌曲创作263
二、合唱创作264
第二节 施光南的音乐创作265
一、生平简介265
二、音乐创作266
一、郑秋枫的抒情歌曲创作267
二、王酩的影视歌曲创作267
第三节 郑秋枫、王酩、谷建芬的歌曲创作267
三、谷建芬的通俗歌曲创作268
第四节 新时期的流行音乐269
一、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与影响269
二、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与发展269
第五节 影视歌曲和赵季平270
一、新时期的电影歌曲创作270
二、新时期的电视歌曲创作271
三、赵季平的影视音乐创作272
第三十一讲 新时期的器乐、歌剧、舞剧和音乐理论274
第一节 新时期的器乐创作274
一、民族器乐创作274
二、西洋器乐创作275
二、罗忠镕的器乐创作277
第二节 朱践耳、罗忠镕、杜鸣心的器乐创作277
一、朱践耳的交响乐创作277
三、杜鸣心的器乐创作278
第三节 谭盾、陈其钢及“新潮音乐”278
一、“新潮音乐”278
二、谭盾的音乐创作279
三、陈其钢的音乐创作280
第四节 新时期的歌剧、舞剧音乐与理论研究281
一、歌剧音乐创作281
二、舞剧音乐创作281
三、音乐理论研究282
一、台湾光复前后的音乐284
第一节 台湾音乐发展历程284
第三十二讲 台湾、香港、澳门音乐发展概观284
二、许常惠带动台湾现代音乐浪潮285
三、台湾的“乡土音乐”时代286
四、多元化的台湾音乐287
第二节 香港音乐发展概观288
一、抗战前后的爱国音乐热潮288
二、香港作曲家的成长289
三、香港流行音乐及粤语歌曲290
四、香港——国际现代音乐都市291
第三节 澳门音乐发展概况292
参考书目293
后记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