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理论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理论基础
  • 司富春主编;洪素兰,周发祥,崔应珉,梁华龙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94678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22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理论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1

目录1

第1章 绪论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1

(一)中医学1

(二)中医理论基础1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4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6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6

(三)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7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7

(五)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与中医学8

(四)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医学8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9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9

四、中医理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9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9

(四)专题研究10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11

第一节 精气学说11

第2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1

(二)精气是运动不患的精微物质12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12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2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13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14

第二节 阴阳学说14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14

(一)阴阳交感1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7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18

(二)阴阳的对立制约18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19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19

第三节 五行学说20

(二)五行特征2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21

一、五行的概念21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22

(一)相生与相克2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3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24

(二)五行的制化和胜复24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26

【经文摘录】27

【研究进展】29

【复习思考题】30

【推荐书目】30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31

第一节 概论31

第3章 藏象31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32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32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32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32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3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33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33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33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34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34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34

一、心35

第二节 五脏35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35

(一)主要生理功能36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7

(一)主要生理功能38

二、肺38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40

(一)主要生理功能41

三、脾41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43

(一)主要生理功能44

四、肝44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46

(一)主要生理功能47

五、肾47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50

附:命门51

二、胃53

(二)为奇恒之腑53

第三节 六腑53

一、胆53

(一)主要生理功能53

四、大肠55

三、小肠55

(二)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56

(一)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56

五、膀胱56

六、三焦56

(一)主要生理功能57

一、脑57

第四节 奇恒之腑57

(一)主要生理功能58

二、女子胞58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58

(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59

(三)心与肝60

(二)心与脾60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6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60

(一)心与肺60

(五)肺与脾61

(四)心与肾61

(八)肝与脾62

(七)肺与肾62

(六)肺与肝62

(十)脾与肾63

(九)肝与肾63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6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64

(三)脾与胃65

(二)肺与大肠65

(一)心与小肠65

【经文摘录】66

(五)肾与膀胱66

(四)肝与胆66

【研究进展】69

【复习思考题】72

【推荐书目】72

二、精的代谢73

一、概述73

第4章 精气血津液神73

第一节 精73

三、精的生理功能74

(二)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75

(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75

第二节 气75

一、气的基本概念75

(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76

(一)气的主要来源76

二、气的生成76

(二)气的运动形式77

(一)气机的含义77

三、气的运动77

四、气的生理功能78

(一)元气80

五、气的分类80

(三)营气81

(二)宗气81

(四)卫气82

(五)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83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84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84

第三节 血84

一、血的基本概念84

二、血的生成84

(二)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85

(一)血液循行的方式85

三、血的运行85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86

第四节 津液86

四、血的生理功能86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86

(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86

(三)津液的排泄87

(二)津液的输布87

二、津液的代谢87

(一)津液的生成87

一、神的基本概念88

第五节 神88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88

三、神的作用89

二、神的生成89

(一)气对血的关系90

一、气与血的关系90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90

(二)津液对气的关系91

(一)气对津液的关系91

(二)血对气的关系91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91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92

(三)津液对血的关系92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92

(一)精与血的关系92

(二)血对津液的关系92

【经文摘录】93

【研究进展】95

【复习思考题】96

【推荐书目】96

二、经络系统97

一、经络的概念97

第5章 经络9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97

(一)经脉与络脉98

二、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99

一、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99

(二)在外连络经筋、皮部99

(三)在内络属脏腑99

第二节 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99

(四)经脉之间的联系100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100

(一)脏腑与肢节的联系100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100

三、感应传导信息,调节功能平衡101

一、名称102

第三节 十二经脉102

(三)足阳明胃经103

(二)手阳明大肠经103

二、循行部位103

(一)手太阴肺经103

(五)手少阴心经104

(四)足太阴脾经104

(七)足太阳膀胱经105

(六)手太阳小肠经105

(九)手厥阴心包经106

(八)足少阴肾经106

(十一)足少阳胆经108

(十)手少阳三焦经108

(十二)足厥阴肝经109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111

三、循行规律111

(三)表里关系113

(二)分布规律113

第四节 奇经八脉114

(四)流注次序114

(二)基本功能115

(一)循行部位115

一、督脉115

(一)循行部位116

三、冲脉116

二、任脉116

(一)循行部位116

(二)基本功能116

(二)基本功能117

(一)循行部位118

五、阴阳跷脉118

四、带脉118

(一)循行部位118

(二)基本功能118

(二)基本功能119

(一)循行部位120

六、阴阳维脉120

(二)基本功能121

(二)循行部位123

(一)生理功能123

第五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23

一、经别123

(一)生理功能124

二、别络124

(一)生理功能125

三、经筋125

(二)循行部位125

(二)循行部位126

【经文摘录】127

四、皮部127

【研究进展】129

【复习思考题】131

【推荐书目】131

第6章 病因132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133

一、六淫133

第一节 外感病因133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34

(一)概念137

二、疠气137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38

(一)概念138

(二)致病特点138

(三)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138

第二节 内伤病因138

一、内伤七情138

(三)七情致病的特点139

(三)饮食偏嗜140

(二)饮食不洁140

二、饮食失宜140

(一)饥饱失常140

(二)过度安逸141

(一)过劳141

三、劳逸失度141

(二)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142

(一)水湿痰饮的形成142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142

一、水湿痰饮142

(一)瘀血的形成143

二、瘀血143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144

(一)结石的形成144

(二)瘀血的病证特点144

三、结石144

(四)虫兽伤145

(三)冻伤145

第四节 其他病因145

一、外伤145

(一)枪弹、金刃、跌打损伤及持重努伤145

(二)烧烫伤145

(五)血吸虫146

(四)绦虫146

二、寄生虫146

(一)蛔虫146

(二)钩虫146

(三)蛲虫146

(二)医过的致病特点147

(一)医过的形成147

三、药邪147

(一)药邪的形成147

(二)药邪的致病特点147

四、医过147

【经文摘录】148

五、先天因素148

【研究进展】152

【复习思考题】156

【推荐书目】156

(一)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57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57

第7章 发病157

第一节 发病原理157

(三)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158

(二)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158

(一)外界环境与发病159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59

(四)在不同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159

(三)情志因素与发病160

(二)体质因素与发病160

一、感邪即发161

第二节 发病类型161

五、合病与并病162

四、继发162

二、伏而后发162

三、徐发162

(二)复发的主要类型163

(一)复发的基本条件163

六、复发163

(三)复发的诱因164

【经文摘录】165

【复习思考题】166

【推荐书目】166

【研究进展】166

第8章 病机167

第一节 基本病机168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69

一、邪正盛衰169

(二)邪正盛衰与病势的趋向和转归171

二、阴阳失调172

(一)阴阳偏盛173

(二)阴阳偏衰174

(五)阴阳转化176

(四)阴阳格拒176

(三)阴阳互损176

(六)阴阳亡失177

(一)气的失常178

三、气血失常178

(二)血的失常181

(三)气血关系失调182

四、津液代谢失常183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184

(一)津液亏损不足184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185

第二节 疾病传变186

(一)病邪出入187

一、病位传变187

(二)病位传变的具体规律188

(二)由热转寒192

(一)由寒化热192

二、寒热转化192

(一)由实转虚193

三、虚实转化193

【经文摘录】194

(二)因虚致实194

【研究进展】195

【复习思考题】197

【推荐书目】197

一、望诊198

第一节 四诊198

第9章 诊法198

二、闻诊207

三、问诊208

四、切诊212

一、寒热220

第二节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220

三、疼痛221

二、汗221

四、便秘与泄泄223

六、眩晕224

五、小便不利与过多224

九、纳呆与饮食225

八、口渴225

七、失眠225

十二、肿胀226

十一、黄疸226

十、呕吐226

十三、咳喘227

十五、失血228

十四、痉搐228

十七、心悸229

十六、麻木229

【经文辑录】230

【研究进展】231

【推荐书目】232

【复习思考题】233

(一)适应自然规律234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234

第10章 养生与治则234

第一节 养生234

(五)谨和五味235

(四)注意形体锻炼235

(二)重视精神调养235

(三)房事有节235

(二)调神养生236

(一)顺时摄养236

(六)防止病邪侵害236

二、养生的主要方法236

(四)饮食养生237

(三)惜精养生237

(七)推拿、针灸养生238

(六)药物养生238

(五)传统健身术238

(一)外感疾病的早期治疗239

一、早治防变239

第二节 治则239

(一)治标与治本240

二、治病求本240

(二)内伤疾病的早期治疗240

(二)正治与反治241

(二)临床运用242

(一)基本概念242

三、扶正祛邪242

(二)补其不足243

(一)损其有余243

四、调整阴阳243

(三)调理气血关系244

(二)理血244

(三)损益兼用244

五、调和气血244

(一)调气244

(一)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245

六、调理脏腑245

(三)调理脏腑之间的关系246

(二)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246

(三)因人制宜247

(二)因地制宜247

七、三因制宜247

(一)因时制宜247

【经文摘录】248

【研究进展】251

【推荐书目】252

【复习思考题】253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54

一、整体观念254

第11章 专题研究254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54

(二)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56

二、辨证论治259

(一)病、症、证259

(二)辨证与论治259

(三)辨证与辨病的结合260

第二节 体质学说260

一、概述260

(一)概念260

(二)形成和发展261

(三)体质的构成261

(四)体质的标志262

(五)体质的特点263

二、体质学说的生理学基础264

(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264

(二)先天禀赋264

(三)年龄因素265

(四)性别因素265

(八)地理因素266

(七)情志因素266

(九)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266

(六)劳逸因素266

(五)饮食因素266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267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267

三、体质的分类267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68

(二)阐释发病原理268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268

(三)解释病理变化269

(四)指导辨证269

(五)指导治疗270

(六)指导养生271

【研究进展】271

第三节 运气学说272

一、运气学说中包含的有关学科内容273

(一)天文学273

(二)气象学274

(三)物候学275

(四)医学地理学277

二、干支甲子278

(一)天干278

(二)天干地支阴阳属性279

(三)天干地支五行属性279

(四)甲子280

三、五运281

(一)岁运282

(二)主运283

(三)客运286

四、六气286

(一)主气287

(二)客气288

(三)客主加临290

五、运气同化291

(二)岁会292

(三)同天符292

(一)天符292

(五)太乙天符294

六、平气之年294

(四)同岁会294

七、运气学说与发病295

(一)岁运太过与发病295

(二)岁运不及与发病296

(三)司天在泉与发病296

八、运气学说的临床运用297

(一)明·王肯堂医案(《医学穷源集》)297

(四)客主加临与发病297

(二)明·汪石山医案(《运气易览》)298

(三)清·叶天士医案(《临证指南医案》)2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