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银行行为控制 银行信息化与安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银行行为控制 银行信息化与安全
  • 屈延文,韩玮玺,王永红,南相浩,林鹏,王贵驷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0413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信息技术-应用-银行业务-中国;银行业务-现代化管理:安全管理-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银行行为控制 银行信息化与安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2

第一篇 银行信息化与安全总体方法学导论2

第一部 分银行信息化总体方法学导论2

第1章 银行信息化总体方法学概述3

1.1 总体方法学导论3

1.1.1 总体概述3

1.1.2 规划总体概论6

1.1.3 系统工程总体概论7

1.1.4 系统项目总体概论7

1.2 成熟发展战略7

第2章 银行信息系统工程总体体系结构13

2.1 体系结构概述13

2.2 运营体系结构15

2.3 系统体系结构15

2.4 技术体系结构18

2.5 模型表示体系结构19

2.6 信息化总体技术20

第3章 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与安全性22

3.1 互操作性与安全性概述22

3.2 互操作性实现的技术路线22

3.3 安全性实现的技术路线23

第4章 技术法规体系与用户技术标准体系24

4.1 技术法规概述24

4.2 用户标准体系概述24

4.3 银行信息化标准体系25

4.3.1 银行用户互操作性(平台)标准体系25

4.3.2 银行用户信息化安全标准体系27

4.3.3 银行网络服务标准化体系28

第5章 信息化测评认证与监管/监控信息化29

5.1 概述29

5.2 银行信息化测评认证29

5.2.2 互操作性测评认证30

5.2.1 运营/管理平台否决权30

5.2.3 LISI互操作性成熟模型31

5.2.4 安全保障测评认证32

5.2.5 安全监管测评认证38

5.2.6 安全应急(业务连续性)测评认证38

5.2.7 代理服务测评认证38

5.3 信息技术安全测评认证准则(New CC)39

5.4 银行信息化的监管/监控40

第6章 信息化配置管理体系41

第二部分 银行信息化安全总体方法学导论44

第7章 银行信息化安全总体结构概述45

7.1 银行信息化安全问题的提出方法45

7.2 银行信息化安全总体目标的建立方法46

7.3 银行信息化安全高技术化发展道路46

7.5 银行信息化安全体系必将融入国家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安全框架之中47

7.5.1 国家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安全框架结构47

7.4 银行信息化安全管理: “七成技术,三成制度”47

7.5.2 国家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银行信息安全保障的环境体系48

7.5.3 国家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是银行风险监管的协同体系49

7.5.4 国家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应急体系是银行应急体系的支援体系49

7.5.5 国家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威慑体系是银行网络业务的保护体系49

7.6 银行信息化安全的技术法规与用户技术标准50

7.7 银行信息化安全测评认证与监管50

8.2 银行健壮性模型与分析方法51

8.2.1 系统风险特性51

8.1 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述51

第8章 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51

8.2.2 价值分析52

8.2.3 攻击威胁分析57

8.2.4 脆弱性分析64

8.2.5 信息安全技术与服务73

8.2.6 信息安全健壮性模型79

8.3 信息系统PDR模型与方法81

8.4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多代理主动模型与分析86

8.5 可信计算平台TCP模型与分析89

8.6 生存性分析92

第9章 银行公共渠道安全保障体系94

9.1 银行公共渠道安全保障体系概述94

9.2 信息安全保障使用的代理系统95

9.2.1 定位代理系统95

9.2.2 发现代理系统96

9.2.3 防护代理系统97

9.2.4 攻击代理系统98

9.2.5 追踪代理系统99

9.3 可信接入内部专网的代理系统99

9.3.1 移动设备可信接入内部专网99

9.3.2 可信接入(临时专用信道伴侣代理)系统100

9.4 信息伴侣代理系统100

9.4.1 信息伴侣代理系统100

9.4.2 系统伴侣代理系统101

9.5 数字标签系统102

9.6 信息安全模型实例103

9.6.1 数据安全的CIA+信息伴侣代理模型104

9.6.2 系统安全的PDR+系统伴侣代理模型104

9.6.3 网络安全的PDR+可信接入+信息伴侣代理模型104

9.6.4 网络安全的TCP代理测试系统+网络定位系统+数字标签系统104

第10章 银行信息系统安全应急体系106

10.1 银行信息系统安全应急概述106

10.2 可靠性分析106

10.3 软件系统异常处理模型与分析107

10.4 备份与恢复系统模型与分析107

10.5 外部威胁与攻击应急响应模型与分析108

10.6 业务连续性管理模型与分析108

第11章 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监管体系110

11.1 信息系统安全监管概述110

11.2 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监管体系111

11.2.1 系统行为监管与代理111

11.2.2 终端行为监管与代理111

11.2.3 网络行为监管与代理112

11.2.4 终端内容监管与代理113

11.2.5 网络内容监管与代理114

11.2.6 蓄意代码行为监管与代理114

11.2.7 陌生代理行为监管与代理115

11.3 信息安全模型实例(续)115

11.3.1 系统安全的PDR+系统伴侣代理+系统行为监管+终端行为监管模型115

11.3.2 网络安全的PDR+网络行为监管+可信接入+信息伴侣代理模型116

11.3.3 网络安全的TCP代理测试系统+网络定位系统+数字标签系统+网络行为监管模型116

第12章 银行信息系统安全威慑体系117

12.1 打击公共信息网络的犯罪行为117

12.2 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力量117

12.3 实施网络对抗的威慑力量118

第二篇 银行信息化总体方案指南120

第13章 银行信息化总体概述120

13.1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时代特点120

13.2 坚决连续地实现银行信息化的总体任务120

第14章 银行信息化总体技术要求122

第15章 银行信息化应用系统分类与组成125

第16章 银行应用系统运营体系结构描述129

第17章 银行信息系统总体系统体系结构131

17.1 银行信息化系统总体体系结构:FII COE131

17.2 银行信息化应用平台与系统总体体系结构134

17.3 银行数据共享工程总体体系结构:FII SHADE138

17.4 银行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总体体系结构140

17.5 银行人机界面平台与系统总体体系结构144

17.6 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监管与管理平台系统的总体体系结构146

17.6.1 银行企业风险监管与安全体系148

17.6.2 银行领域与监管当局风险监管与安全体系151

17.6.3 网络服务与电子商务153

17.6.4 电子商务风险监管与安全体系155

17.7 银行计算网格平台与系统总体体系结构158

17.7.1 计算网格的概念158

17.7.2 网络计算机分布式计算模式158

17.7.3 中间件分布式计算模式159

17.7.4 计算网格模式(有限不确定计算模型)160

17.7.5 银行计算网格平台163

第18章 银行信息化技术体系结构165

第三篇 银行信息化安全总体方案指南168

第一部分 银行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方案指南168

第19章 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概述169

19.1 安全目标的确立170

19.2 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171

第20章 银行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方案指南173

20.1 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述173

20.2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系统组成与功能174

20.2.1 银行应用系统的安全系统174

20.2.2 银行数据库系统与数据仓库的安全系统179

20.2.3 银行计算环境安全系统183

20.2.4 银行围域边界防护安全系统194

20.2.5 银行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安全系统200

20.2.6 银行数字证书管理系统207

20.3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运营管理模式208

20.4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系统体系结构209

第21章 银行网络服务代理安全保障方案指南217

21.1 银行员工个人助理服务代理系统的安全保障217

21.2 网络服务发布、发现、交互代理系统的安全保障217

21.3 银行已有业务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服务代理系统的安全保障217

21.4 银行信息系统测试代理系统的安全保障218

22.1 银行电子商务安全概述219

第22章 银行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保障方案指南219

22.2 银行公共渠道应用系统安全保障系统222

22.2.1 银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概述222

22.2.2 银行分/支行柜员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223

22.2.3 网络银行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223

22.2.4 银行卡与银行卡系统安全保障系统226

22.2.5 银行自助设备运作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235

22.2.6 银行呼叫中心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235

22.2.8 手机银行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236

22.2.7 电话银行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236

22.2.9 银行电子票据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237

22.2.10 银行认证中心与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237

22.3 银行大客户渠道电子商务安全保障系统238

22.4 银行公共渠道应用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体制238

第23章 银行公共渠道通信安全保障方案指南240

23.1 银行公共渠道通信安全保障模式概述240

23.2 移动设备可信接入内部专网系统240

23.2.1 移动设备可信接入内部专网的运营模式240

23.2.2 移动设备可信接入内部专网的体系结构241

23.3 保密信息的“活性客体”的伴侣代理系统243

第24章 银行领域与监管当局的安全保障系统方案指南247

24.1 银行领域安全保障系统方案概述247

24.2 银行领域信息系统安全的总体要求250

24.3 银行领域系统安全的总体结构251

24.4.1 银行领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述255

24.4 银行领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55

24.4.2 银行领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系统组成257

24.4.3 银行领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系统体系结构257

24.5 银行监管当局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58

第25章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体制260

25.1 信息处理安全标准261

25.2 信息传输安全标准263

25.2.1 终端系统安全标准264

25.2.2 网络安全标准266

25.3 代理安全标准267

25.4 信息模型化和信息安全标准267

25.5 人机接口安全标准267

25.6 与金融业务相关的安全标准268

25.7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化控制268

25.8 银行网络服务风险监管标准化控制269

第二部分 银行安全应急体系总体方案指南271

26.1 银行业务连续性与应急体系概述272

第26章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与应急体系方案概述272

26.2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与应急体系的概念与方法273

26.2.1 系统可靠性问题概述273

26.2.2 银行软件系统可靠性问题275

26.2.3 系统可靠性度量方法277

26.2.4 业务连续性概述278

26.3 银行业务连续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台系统279

26.3.1 银行业务连续性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279

26.3.2 银行业务连续性与应急的控制台系统280

26.3.3 银行控制台系统的虚拟管理员、操作员281

第27章 银行工作中心业务连续性系统方案指南283

27.1 概述283

27.2 银行工作中心业务连续性和应急系统组成与功能283

27.2.1 银行工作中心数据与应用备份系统284

27.2.2 银行工作中心计算机与网络备份系统284

27.2.3 银行工作中心通信与网络备份系统285

27.2.5 银行工作中心过程重演系统286

27.2.4 银行工作中心恢复系统286

27.2.6 银行工作中心的诊断、测试与监控系统287

27.3 业务连续性管理与应急体系运营管理模式287

27.4 业务连续性管理与应急体系的系统体系结构288

第28章 银行灾备中心业务连续性系统方案指南291

28.1 概述291

28.2 银行灾备中心系统组成与功能291

28.2.3 银行灾备中心备份与恢复系统292

28.2.2 银行灾备中心过程重演、诊断、测试与监控系统292

28.2.1 银行灾备中心可视化危机与灾害预警系统292

28.2.4 银行灾备中心通信系统293

28.2.5 灾备应急通信系统293

28.2.6 银行大客户渠道电子商务安全应急系统293

28.3 银行灾备中心业务连续性系统运营管理模式294

28.4 银行灾备中心业务连续性系统的系统体系结构296

28.5 银行信息安全应急技术体制与标准化控制297

29.1 银行领域安全应急体系概述300

第29章 银行领域与监管当局应急支援体系总体概论300

29.2 银行领域应急支援体系与基地303

29.3 监管当局业务连续性系统304

第三部分 银行管理中心总体方案指南305

第30章 银行管理中心306

30.1 银行管理/监管专网306

30.2 银行系统管理中心308

30.3 银行网络管理中心310

30.4 银行安全管理中心310

30.5 银行风险监管中心311

第31章 管理系统312

31.1 数据与应用管理系统312

31.2 计算机系统管理系统312

31.3 网络管理系统313

31.5 安全管理系统315

31.6 密钥管理(KMC)系统315

31.4 网络服务管理系统315

31.7 各类数字证书管理系统317

31.8 定位代理网格系统317

31.9 代理管理系统317

31.9.1 FIPA、OMG的代理管理模式318

31.9.2 SNMP的代理管理模式323

第32章 银行管理中心的平台体系结构326

32.1 管理平台体系结构概述326

32.2 系统管理平台328

32.3 网络管理平台329

32.4 安全管理平台333

32.5 综合管理平台333

32.6 银行管理中心的技术体制与标准化控制338

附录A 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框架339

附录B 信息化代理科学与技术369

附录C 英文缩写字注释424

参考文献4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