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全喜,张小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181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139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植物学-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 植物与植物界1
0.1.1 生物界的划分1
目录1
0.1.2 植物界的多样性2
0.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2
0.2.1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
0.2.2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3
0.3 植物学研究的内容和分支学科3
0.3.1 植物学研究的对象3
0.3.2 植物学的分支学科4
0.5.1 植物的分类方法5
0.5.2 植物的分类单位和命名法5
0.4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5
0.5 植物的分类等级及命名5
0.5.3 植物界的主要类群6
第一部分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11
第1章 植物的细胞11
1.1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1.1.1 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11
1.1.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2
1.1.3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21
1.2 植物细胞的繁殖22
1.2.1 有丝分裂23
1.2.2 无丝分裂24
1.2.3 减数分裂25
1.3 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26
1.3.1 植物细胞的生长26
1.3.2 植物细胞的分化26
思考题26
第2章 植物的组织28
2.1 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28
2.1.1 植物组织的概念28
2.1.2 植物组织的类型28
2.2 组织系统40
思考题41
第二部分 孢子植物45
第3章 原核生物(Prokaryote)45
3.1 细菌门(Bacteriophyta)45
3.1.1 细菌的一般特征45
3.1.2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46
3.2 蓝藻门(Cyanophyta)47
3.2.1 蓝藻的一般特征47
3.2.2 蓝藻门的代表植物49
3.3 原绿藻门(Prochlorophyta)51
思考题52
4.1.3 藻类植物的繁殖53
4.1.2 藻类植物的分布和生态习性53
4.1 藻类植物概述53
4.1.1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53
第4章 真核藻类(Eukaryotic Algae)53
4.1.4 藻类植物的分门依据54
4.2 裸藻门(Euglenophyta)55
4.2.1 裸藻门的一般特征55
4.2.2 裸藻门的代表植物56
4.3 绿藻门(Chlorophyta)57
4.3.1 绿藻门的一般特征57
4.3.2 绿藻门的代表植物58
4.4.1 轮藻门的一般特征66
4.4 轮藻门(Charophyta)66
4.4.2 轮藻门的代表植物68
4.5 甲藻门(Pyrrophyta)68
4.5.1 甲藻门的一般特征68
4.5.2 甲藻门的代表植物70
4.6 隐藻门(Cryptophyta)71
4.6.1 隐藻门的一般特征71
4.6.2 隐藻门的代表植物71
4.7 金藻门(Chrysophyta)72
4.7.1 金藻门的一般特征72
4.7.2 金藻门的代表植物73
4.8.1 黄藻门的一般特征74
4.8 黄藻门(Xanthophyta)74
4.8.2 黄藻门的代表植物76
4.9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77
4.9.1 硅藻门的一般特征77
4.9.2 硅藻门的代表植物80
4.10 褐藻门(Phaeophyta)81
4.10.1 褐藻门的一般特征81
4.10.2 褐藻门的代表植物82
4.11 红藻门85
4.11.1 红藻门的一般特征85
4.11.2 红藻门的代表植物87
4.12 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90
思考题92
第5章 菌物(Fungi)93
5.1 菌物概论93
5.2 黏菌门(Myxomycota)94
5.2.1 黏菌的主要特征94
5.2.2 黏菌门的主要类群94
5.2.3 黏菌门在生物界中的地位96
5.3 真菌门(Eumycota)96
5.3.1 真菌的一般特征96
5.3.2 真菌的分类及代表98
5.3.3 真菌的起源和演化112
5.4.2 地衣的形态构造113
5.4 地衣门(Lichens)113
5.4.1 地衣的一般特征113
5.4.3 地衣的繁殖115
5.4.4 地衣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116
5.5 菌物与人类的关系116
思考题118
第6章 苔藓植物(Bryophyta)119
6.1 苔藓植物概述119
6.1.1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119
6.1.2 苔藓植物的分类120
6.2.1 角苔纲的主要特征121
6.2.2 角苔纲的代表植物121
6.2 角苔纲(Anthocerotae)121
6.3 苔纲(Hepaticae)122
6.3.1 苔纲的主要特征122
6.3.2 苔纲的代表植物122
6.4 藓纲(Musci)126
6.4.1 藓纲的主要特征126
6.4.2 藓纲的代表植物126
6.5 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130
6.5.1 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30
6.5.2 苔藓植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31
思考题132
7.1.2 维管植物的中柱类型及其演化133
7.1.1 维管植物的基本特征133
第7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133
7.1 维管植物概述133
7.1.3 维管植物的分类135
7.2 蕨类植物概述135
7.2.1 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135
7.2.2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137
7.3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138
7.3.1 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138
7.3.2 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138
7.4.1 石松亚门的主要特征139
7.4.2 石松亚门的主要类群139
7.4 石松亚门(Lycophytina)139
7.5 水韭亚门(Iso?phytina)142
7.5.1 水韭亚门的主要特征142
7.5.2 水韭亚门的主要类群143
7.6 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143
7.6.1 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143
7.6.2 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143
7.7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145
7.7.1 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145
7.7.2 真蕨亚门的主要类群146
7.8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153
思考题154
第三部分 种子植物157
第8章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157
8.1 根157
8.1.1 根的类型和根系157
8.1.2 根尖的构造157
8.1.3 根的初生结构160
8.1.4 根的次生结构162
8.1.5 侧根的形成163
8.1.6 根瘤与菌根164
8.2.1 茎的形态166
8.2 茎166
8.1.7 根的生理功能166
8.2.2 茎尖的结构和发育171
8.2.3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171
8.2.4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173
8.2.5 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179
8.2.6 单子叶植物茎的特点179
8.2.7 茎的生理功能182
8.3 叶183
8.3.1 叶的形态183
8.3.2 叶的发育188
8.3.3 叶的结构190
8.3.4 叶的生态类型194
8.3.5 落叶196
8.3.6 叶的生理功能197
8.4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198
8.4.1 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198
8.4.2 营养器官生长的相关性200
8.5 营养器官的变态202
8.5.1 根的变态202
8.5.2 茎的变态203
8.5.3 叶的变态205
8.6 花207
8.6.1 花的组成与形态类型207
8.6.2 花程式和花图式213
8.6.3 花序214
8.6.4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217
8.6.5 雌蕊的发育和结构220
8.6.6 开花、传粉和受精222
8.7 种子228
8.7.1 种子的形成和结构228
8.7.2 种子的基本类型233
8.7.3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234
8.8 果实237
8.8.1 果实的形成和发育237
8.8.2 果实的类型239
8.8.3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241
8.9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243
思考题245
第9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246
9.1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247
9.2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247
9.3 裸子植物的分类251
9.3.1 苏铁纲(铁树纲)(Cycadopsida)251
9.3.2 银杏纲(Ginkgopsida)252
9.3.3 松柏纲(Coniferopsida)254
9.3.4 红豆杉纲(紫杉纲)(Taxopsida)259
9.3.5 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opsida)[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263
思考题265
第10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266
10.1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266
10.2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267
10.3 被子植物的分类268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木兰纲(Magnoliopsida)]269
10.3.1 木兰目(Magnoliales)269
1.木兰科(Magnoliaceae)269
10.3.2 樟目(Laurales)271
2.樟科(Lauraceae)271
3.胡椒科(Piperaceae)273
10.3.3 胡椒目(Piperales)273
10.3.4 睡莲目(Nymphaeales)274
4.莲科(Nelumbonaceae)274
5.睡莲科(Nymphaeaceae)275
10.3.5 毛茛目(Ranales)276
6.毛茛科(Ranunculaceae)276
10.3.6 罂粟目(Papaverales)277
7.罂粟科(Papaveraceae)278
10.3.7 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279
8.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279
9.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280
10.3.8 金缕梅目(Hamamelidales)280
10.3.9 杜仲目(Eucommiales)281
10.杜仲科(Eucommiaceae)281
10.3.10 荨麻目(Urticales)282
11.榆科(Ulmaceae)282
12.桑科(Moraceae)284
13.大麻科(Cannabaceae)286
14.荨麻科(Urticaceae)287
10.3.11 胡桃目(Juglandales)288
15.胡桃科(Juglandaceae)288
10.3.12 壳斗目(Fagales)289
16.壳斗科(Fagaceae)290
17.桦木科(Betulaceae)292
18.石竹科(Caryophyllaceae)294
10.3.13 石竹目(Caryophyllales)294
19.藜科(Chenopodiaceae)295
10.3.14 蓼目(Polygonales)296
20.蓼科(Polygonaceae)297
10.3.15 五桠果目(Dilleniales)298
21.五桠果科(Dilleniaceae)299
22.芍药科(Paeoniaceae)299
10.3.16 山茶目(Theales)301
23.山茶科(Theaceae)301
24.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302
25.椴树科(Tiliaceae)303
10.3.17 锦葵目(Malvales)303
26.锦葵科(Malvaceae)304
10.3.18 堇菜目(Violales)306
27.堇菜科(Violaceae)306
28.葫芦科(Cucurbitaceae)307
10.3.19 杨柳目(Salicales)309
29.杨柳科(Salicaceae)309
10.3.20 白花菜目(Capparales)311
30.十字花科(Cruciferae,Brassicaceae)311
10.3.21 蔷薇目(Rosales)313
31.景天科(Crassulaceae)313
32.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314
33.蔷薇科(Rosaceae)316
34.蝶形花科(狭义豆科)(Fabaceae)320
10.3.22 豆目(Fabales)320
10.3.23 桃金娘目(Myrtales)322
35.桃金娘科(Myrtaceae)322
10.3.24 红树目(Rhizophorales)323
36.红树科(Rhizophoraceae)323
10.3.25 檀香目(Santalales)324
37.桑寄生科(Loranthaceae)325
10.3.26 卫矛目(Celastrales)326
38.卫矛科(Celastraceae)326
39.冬青科(Aquifoliaceae)327
40.大戟科(Euphorbiaceae)328
10.3.27 大戟目(Euphorbiales)328
10.3.28 鼠李目(Rhamnales)330
41.鼠李科(Rhamnaceae)330
42.葡萄科(Vitaceae,Ampelidaceae)332
10.3.29 无患子目(Sapindales)333
43.无患子科(Sapindaceae)333
44.槭树科(Aceraceae)334
45.漆树科(Anacardiaceae)335
46.芸香科(Rutaceae)337
10.3.30 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338
47.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338
48.五加科(Araliaceae)339
10.3.31 伞形目(Apiales,Umbellales)339
49.伞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341
10.3.32 杜鹃花目(Ericales)343
50.杜鹃花科(Ericaceae)343
10.3.33 柿树目(Ebenales)344
51.柿树科(Ebenaceae)344
52.山矾科(Symplocaceae)345
10.3.34 报春花目(Primulales)346
53.报春花科(Primulaceae)347
10.3.35 龙胆目(Gentianales)348
54.龙胆科(Gentianaceae)348
55.夹竹桃科(Apocynaceae)349
56.萝藦科(Asclepiadaceae)351
10.3.36 茄目(Solanales)353
57.茄科(Solanaceae)353
58.旋花科(Convolvulaceae)355
59.菟丝子科(Cuscutaceae)356
10.3.37 唇形目(Lamiales)357
60.紫草科(Boraginaceae)357
61.马鞭草科(Verbenaceae)359
62.唇形科(Labiatae,Lemiaceae)360
10.3.38 玄参目(Scrophulariales)362
63.木犀科(Oleaceae)362
64.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364
65.桔梗科(Campanulaceae)365
10.3.39 桔梗目(Campanulales)365
10.3.40 茜草目(Rubiales)367
66.茜草科(Rubiaceae)367
10.3.41 川续断目(Dipsacales)369
67.忍冬科(Caprifoliaceae)369
10.3.42 菊目(Asterales)370
68.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370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纲(Liliopsida)]374
10.3.43 泽泻目(Alismatales)374
69.泽泻科(Alismataceae)374
70.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376
10.3.44 水鳖目(Hydrocharitales)376
10.3.45 茨藻目(Najadales)377
71.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377
10.3.46 槟榔目(Arecales)378
72.棕榈科(Palmae)[槟榔科(Arecaceae)]378
10.3.47 天南星目(Arales)380
73.天南星科(Araceae)380
10.3.48 鸭跖草目(Commelinales)382
74.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382
10.3.49 莎草目(Cyperales)384
75.莎草科(Cyperaceae)384
76.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386
77.姜科(Zingiberaceae)391
10.3.50 姜目(Zingiberales)391
10.3.51 百合目(Liliales)393
78.百合科(Liliaceae)393
79.石蒜科(Amaryllidaceae)396
80.薯蓣科(Dioscoreaceae)397
10.3.52 兰目(Orchidales)398
81.兰科(Orchidaceae)398
思考题401
第四部分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405
第11章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405
11.2 真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407
11.1 生命的起源与原核生物的产生407
11.3 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409
11.3.1 苔藓植物的起源409
11.3.2 苔藓植物的演化410
11.4 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410
11.4.1 裸蕨植物的繁盛与起源410
11.4.2 蕨类植物的演化和古蕨类植物的繁盛410
11.5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413
11.5.1 裸子植物可能的祖先413
11.5.2 裸子植物的演化413
11.6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416
11.6.1 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417
11.6.3 关于被子植物祖先418
11.6.2 关于被子植物起源地点问题418
11.6.4 关于单子叶植物起源420
11.6.5 被子植物系统发育过程420
11.7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421
11.7.1 恩格勒系统421
11.7.2 哈钦松系统422
11.7.3 塔赫他间系统422
11.7.4 克郎奎斯特系统422
11.8 植物的进化方式和进化趋势423
11.8.1 上升式进化423
11.8.4 趋异进化426
11.8.2 下降式进化426
11.8.3 趋同进化426
11.8.5 特化或专化427
思考题427
第12章 系统植物学概述428
12.1 物种的概念428
12.2 系统植物学的三大学派429
12.3 系统植物学的性状来源430
植物学名索引433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索引451
参考文献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