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上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编辑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53471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112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11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3

第一章 21世纪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3

第一节 经济结构调整理论3

一、经济结构的概念3

二、经济结构的性质特征4

三、经济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5

四、经济结构演化的几个阶段5

第二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和现状6

一、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几个阶段6

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8

第三节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国际背景10

一、经济全球化10

二、全球经济结构重组与升级加速13

三、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14

四、技术进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15

第四节 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和目标18

一、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18

二、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结构优化升级19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20

四、调整城乡结构22

五、治理产业空洞化,调整消费结构23

六、调整企业组织结构25

七、技术结构的调整27

八、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所有制结构改革28

九、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31

十、调整地区结构,促进地区协调发展32

十一、分配结构调整35

第五节 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政策取向37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37

二、结构调整政策取向39

三、我国结构调整的方式及其途径41

第六节 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环境43

一、2001年宏观经济形势43

二、2002年经济形势和政策48

第一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55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55

第二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55

二、经济结构变化会加速经济增长56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经济结构调整57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57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及其方式57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形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64

第一节 科技创新90

一、创新理论90

第三章 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90

二、技术进步96

三、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99

四、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100

第二节 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104

一、科技创新政策的演变104

二、我国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105

三、“十五”期间科技创新计划111

四、国家创新体系114

第三节 科技创新环境117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17

二、制度创新118

三、管理创新124

四、科技创新的市场和政策环境125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基本属性128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128

第四章 知识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128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129

三、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131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133

一、知识资本的理论133

二、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136

三、知识产业的发展138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142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42

第五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142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发展战略143

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144

四、政府作用重点和方式的转变145

第二节 我国未来对外经济开放的目标和任务146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46

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147

三、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149

四、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151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的经济结构153

一、开放经济下的经济发展模式153

二、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156

三、经济开放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63

第一节 产业和产业分类171

第一章 产业结构调整概述171

一、产业的概念和含义171

第二篇 产业结构调整171

二、产业的分类175

第二节 产业发展181

一、产业发展的波动181

二、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183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185

一、产业结构185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187

三、影响产业结构演化的因素190

四、产业结构演化和升级的历史与展望197

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198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和主要内容198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00

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205

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210

五、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关系213

六、地区产业结构优化214

七、产业结构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217

八、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220

九、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223

一、产业关联的含义225

二、产业关联的方式225

第五节 产业关联及方式225

三、产业间联系的纽带226

第六节 产业组织结构228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228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229

第七节 产业政策235

一、产业政策的内容类型和功能235

二、产业组织政策239

三、产业结构政策249

四、产业布局政策265

五、产业技术政策271

第八节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274

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特征274

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与趋势275

第九节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276

一、如何运用标准结构分析276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77

第二章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297

第一节 农业和农业经济结构297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297

二、农业经济结构演变趋势300

第二节 中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性303

一、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303

二、中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308

第三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制311

一、市场机制311

二、投入机制312

三、利益和科技创新机制314

四、服务和协调机制315

第四节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政策316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317

二、农业规模经济政策325

三、农业科技政策331

四、农业市场政策336

五、农村土地承包政策344

第五节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350

一、“九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就350

二、“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方针和目标357

三、“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358

四、“十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362

五、主要措施365

第六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368

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的几个阶段368

二、乡镇企业模式371

三、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377

四、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382

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乡镇企业发展战略385

第七节 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87

一、农业生态系统387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非持续性因素390

三、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94

四、已实施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措施400

第八节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05

一、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果405

二、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408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方向411

第一节 工业结构调整417

一、中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分析417

第三章 工业结构调整417

二、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431

三、“十五”期间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434

四、提高我国工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451

第二节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460

一、装备工业在产业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460

二、机械工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461

三、汽车工业结构调整473

第三节 加强能源工业建设,优化能源工业结构481

一、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481

二、能源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483

三、“十五”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484

四、“十五”能源发展的战略和主要目标484

五、煤炭工业“十五”期间发展和结构调整488

六、石油工业“十五”发展和结构调整492

七、电力工业“十五”期间发展和结构调整498

第四节 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调整趋势503

一、原材料及其分类503

二、我国原材料工业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结构性问题504

三、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方针519

四、冶金工业结构调整要点和实施政策521

五、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要点和实施政策528

六、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及其实施政策533

七、化工工业结构调整要点和实施政策539

八、建材工业结构调整要点和实施政策547

九、造纸工业结构调整要点与实施政策552

第五节 消费品工业结构调整557

一、轻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557

二、纺织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570

三、医药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578

第六节 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结构调整586

一、老工业基地的地位586

三、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途径589

二、老工业基地的结构性矛盾和结构调整重点589

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和模式591

第七节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593

一、建筑业发展分析与展望593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分析与展望595

第八节 工业结构调整的支撑条件602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602

二、切实加强水利建设609

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615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概述623

一、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及内容623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623

二、高技术产业的特点625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626

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630

五、世界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及趋势632

第二节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现状和发展634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634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636

三、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重点专项638

四、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政策措施644

五、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645

第三节 信息产业的发展651

一、信息化651

二、数字化信息革命653

三、电子商务656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658

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660

六、我国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实施规划和政策665

第四节 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677

一、生物科技及其产业化677

二、我国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681

三、生物高科技现阶段发展的局限性684

一、第三产业的构成和地位686

第一节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686

二、第三产业对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686

第五章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686

第二节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689

一、“九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发展689

二、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691

三、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重点692

四、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价格政策700

第三节 第三产业中几个重要行业的结构调整703

一、旅游业结构调整703

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710

三、中国餐饮业的发展718

四、教育产业化问题721

第四节 中国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722

一、中国入世与服务业对外开放722

二、加入WTO后服务业开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729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理论733

第一章 所有制结构调整理论和实践733

一、我国理论界关于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观点733

第三篇 所有制结构调整733

二、党的“十五”大以后,对所有制结构问题在理论上的突破737

三、关于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进一步思考741

第二节 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形成和演化743

一、全民所有制的形成和演化743

二、集体所有制的形成和演化745

三、股份合作制的性质和管理745

第三节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54

一、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754

二、利用外资经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763

三、21世纪中国所有制结构中的混合经济777

第二章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780

第一节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780

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原则780

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方向和内容784

三、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实现机制791

第二节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793 )793

一、国有资产及管理体制793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794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中的几个问题800

第三节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805

一、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805

二、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产权制度810

三、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816

一、资本运营及其内容828

第四节 国有资本的运营828

二、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836

三、企业并购重组运作中的问题838

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规范并购重组的政策思路842

五、债权转股权845

六、国有股减持852

第五节 “抓大放小”,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856

一、以国有大企业集团为中心的组织结构856

二、搞活国有中小企业864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崛起871

一、民营经济的范围871

第三章 民营经济发展与改革871

二、民营经济的性质872

三、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874

四、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进一步发展875

第二节 民营经济的二次创业881

一、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提出和内容881

二、民营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884

三、民营经济走向产业规模化和经济国际化892

第一节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899

第一章 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共存理论899

一、按劳分配实现模式899

第四篇 分配结构调整899

二、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按劳分配的实现903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理论904

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904

二、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905

三、多元分配方式的功能906

第一节 生产要素与按生产要素分配909

一、生产要素的种类和相互关系909

第二章 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909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910

第二节 资本参与分配912

一、资本要素912

二、按资分配914

三、我国企业改革中的职工持股制度917

一、土地要素922

二、土地资源参与分配922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参与分配922

第四节 智力资源参与分配923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知识资本的出现923

二、知识成为生产要素925

三、知识雇佣资本的可能926

四、按知分配928

一、技术要素的定义933

二、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933

第五节 技术要素参与分配933

三、我国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现状和政策建议934

第六节 管理要素参与分配938

一、管理要素及其重要性938

二、我国企业经营者收入制度939

第七节 工资分配951

一、我国现行工资制度951

二、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954

三、工资集体协商957

第一节 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和形式960

一、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960

第三章 收入再分配960

二、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和途经961

第二节 税收的再分配功能及实现963

一、税收再分配的特点963

二、我国的现行税制及完善对策964

三、中国税制与世界经济的对接970

第三节 财政政策974

一、扩大内需与积极的财政政策974

二、国债贴息政策978

第四节 转移支付制度979

一、分税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980

二、完善转移支付的政策983

三、扶贫开发984

第五节 财税政策的改革与方向987

一、“九五”期间财税政策与改革回顾987

二、“十五”时期财税改革政策选择990

三、加入WTO对我国财政的影响和对策992

第六节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状况及调整993

一、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主要成果994

二、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及其影响995

三、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999

四、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对策1007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及意义1017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1017

第四章 社会保障制度1017

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运用1021

三、社会保障组织与机构1022

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特征1024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1025

第二节 外国社会保障制度借鉴1027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1027

二、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1029

三、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029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036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036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1040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1066

四、加入WTO与社会保障制度1075

五、社会保障事业“十五”期间的政策选择1080

六、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经验1087

第一章 市场结构调整1095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类与类型1095

一、市场结构分类1095

第五篇 市场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调整1095

二、市场结构类型1102

三、影响市场结构类型的因素1106

四、中国产业市场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对策1110

第二节 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1111

一、市场行为1111

二、市场绩效1114

第三节 我国市场结构的发展现状与结构调整1121

一、消费品市场1121

二、生产资料市场1123

三、劳动力市场1129

四、金融市场1146

五、产权市场1159

六、技术市场1163

七、房地产市场1165

八、国内统一市场1174

九、对外贸易1176

第一节 消费与消费结构1188

一、消费结构概念的内涵1188

第二章 消费结构调整1188

二、消费结构分类1189

三、消费动机、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1192

第二节 消费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1200

一、消费结构是社会再生产总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00

二、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1203

三、消费需求与通货紧缩1204

第三节 消费战略1205

一、消费战略的提出1205

二、“小康”水平的基本含义1207

三、中国后小康消费结构分析1209

第四节 我国当前的消费结构及调整方向1212

一、当前消费增长因素和影响因素1212

二、当前的消费品市场供求1215

三、中国入世对消费的影响1217

四、“十五”期间的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与拓宽消费领域的举措1219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理论1229

第一章 区域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1229

一、产业布局理论1229

第六篇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1229

二、区域间经济增长及发展的均衡和协调理论1232

三、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1235

第二节 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1238

一、中国的区域发展1238

二、地区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存在的问题1242

三、如何对待区域经济差距1244

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1248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与中部的崛起1252

六、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预测1254

第三节 地区发展战略选择1258

一、地区发展的国际经验1258

二、中长期地区发展战略选择1259

三、地区发展战略若干政策建议1260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和条件1263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1263

第二章 西部大开发战略1263

二、西部大开发的条件1270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与重点1273

一、西部大开发的思路与目标1273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则与重点1280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与措施1302

一、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1302

二、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1304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1308

四、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1310

五、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1313

六、美国西部农业开发经验借鉴1315

第三章 城乡经济结构与城市化1318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318

一、二元经济结构1318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323

第二节 大力发展小城镇1329

一、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意义1329

二、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1332

三、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走多样化城镇化道路1333

四、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1334

五、国外小城镇发展经验与借鉴1336

第三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1338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涵1338

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340

三、“十五”时期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1343

四、“十五”期间城市化的重点1344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简介1349

第一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努力1349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渊源1349

第七篇 中国入世与经济结构调整1349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1351

三、世界贸易组织机构1353

四、世贸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1356

五、WTO的加入与退出1357

六、世贸组织的宗旨、目标和基本原则1359

七、世贸组织的发展与展望1362

第二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366

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艰辛历程1366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1367

三、加入WTO中国享有四大权利1369

四、加入WTO后近中期应着力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1370

五、中国愿意承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1373

六、中国正在认真履行加入WTO的承诺1375

第一节 入世对传统产业的影响1377

一、入世对轻工业的影响1377

第二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377

二、入世对农业的影响1389

第二节 WTO对新兴产业的影响1394

一、加入WTO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394

二、信息产业的入世前景1398

三、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1409

四、入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1437

五、教育业入世对策1441

六、传媒业的入世前景1442

七、加入WTO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1444

八、入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1445

第三节 WTO对支柱产业的影响1448

一、入世与钢铁工业1448

二、入世与汽车工业1450

三、入世与造纸工业1454

第一节 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大换防”战略1456

一、工业企业中的比较优势1456

第三章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迎接入世挑战1456

二、农业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的结构调整1457

第二节 调整国内政策,适应入世要求1467

一、针对WTO反补贴协议的对策1467

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1470

三、加入WTO与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1472

四、加入WTO与我国经济改革的新动力1473

五、加入WTO与加快企业改革1474

六、加入WTO与推进基础领域的改革1474

七、加入WTO与强化政府公共职能1476

八、加入WTO与法制建设1477

九、加入WTO与税制改革1478

第一章 农业结构调整1483

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建设生态畜牧强市 梁滨1483

第八篇 政府经济管理经验交流与借鉴1483

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创新认识 李天太1487

应对入世挑战 提高农业素质——对增强我市农产品竞争力的思考 张建合1490

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必须实现职能和行为方式的彻底变革——对离石市政府组织农民赴新疆摘棉一事的调查与思考 张国彪1492

实践“三个代表”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自山西运城市盐湖区陶村镇的调查 李自创 刘三红1494

强化政府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 张英杰1496

适应加入WTO后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 大力构筑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陈树德1499

从“蛛网”定理看如何正确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卫先庆1502

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 搞活农产品流通 平卫150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崔虎1508

完善土地制度必须构建农地产权新体系 王克林华正策1511

云南省农民增收问题分析 陶忠1513

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的一项根本任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 陈建国1516

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发展市场农业的几个问题 陈建国1519

对潞西市发展蔗糖业的建议 王显容通四1522

大力开发花卉产业前景广阔 牛文胜1524

抓好战略性调整 推进产业化经营 切实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关于潞城市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牛文胜1527

扭住“五个环节” 念好调产真经 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曲沃县里村镇调产富民经验材料 中共山西省曲沃县里村镇党委 镇人民政府1531

迎接入世挑战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乔成家1532

建管结合 经环并重 退耕还林 绿县富民——五寨县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思考 张志军1534

山区农业调产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古县农业调产的探索与思考 黄翠莲1537

打造醋业航母 促进农民增收 张启亮1539

健全增强政府服务农业职能 构建农民生产经营利益最大化格局 贾建功1541

把农业的立足点放在市场上——与乡镇领导谈工作 南志中1545

围绕生态建设 扣紧产业链条 打好农业结构调整攻坚战 李树东 王继明1548

干旱山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刘瑾1550

坚持“四动”并驱 发展合水农业产业化 陈玉皎1553

河西农区草畜产业发展优势探析——以酒泉地区金塔县为例 马世林1554

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 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甘肃省岷县实施“两洋(羊)一药”结构调整战略的几点作法 孟万春1557

抓农业结构调整,政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哪里 吴新民1558

认清比较优势 突出发展重点 努力做好“优化一产”的大文章 徐波1560

社会大局稳定 地方经济发展 政府职能转变——涡阳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燕标1563

打生态牌 走绿色路 胡宁1564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张友贺1567

搞活流通抓增收 调整结构促发展 张志勇1570

入世后和县畜牧业发展思路 黄朝阳1572

看安徽芜湖如何构建县域农业多元融资平台 王建平1574

江淮分水岭地区如何调整农业结构——以定远县为例 陈国祥1576

适应新形势 抓住新机遇 切实做好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 胡修胜1577

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孙希斌 王广才1581

砀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周则峰 李光超1585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椒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徐步卫 吴孝水1589

建基地带农户 强龙头增效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付太平 项先理1595

对我省入世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及加快农业经济调整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田运华 陶克敏1597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高晓天1601

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 胡铁铸1607

乾安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江万升1610

坚持正确方向 加大实施力度 努力实现山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白山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层次思考 王全1612

支持农业产业调整 应重视信贷资金风险 金香善 石竹顺1615

浅谈农业产业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刘凤海1617

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切入点 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赵兴基1618

立足优势 突出特色 全力打造生态农业 史凤友1621

扩大市场 加强流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车军1624

南芬区农业产业化呈现全面大发展的态势 柳翔铭1625

灯塔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 陈正达1626

引导调 指导种 帮助卖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刘泉1630

稳粮调结构促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杜绍林 蔡玉光1634

优化种植结构 培植支柱产业 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入世后山区农业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探 杨占文1636

突出特色调结构 扶持龙头闯市场——加快建水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云南省建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640

对大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黄光瑞1641

澄江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李康1645

突出特色调结构加快发展促增收——宣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及经验 杨承根1648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王德稳 朱永华 徐发1651

第二章 工业结构调整1656

发展特色经济 打造“岷归”品牌应对WTO挑战 赵新文1656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推动煤炭城市功能转型 陈世礼1658

关于六安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 邵必明1664

调整结构 实施转型 大力建设现代化新型能源城 宋光祥1667

阜阳县域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中共安徽省阜阳市委政研室1670

解放思想 创新理念 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袁玉树1673

白山工业与白山工业的未来发展——对白山市工业经济的深入研究兼议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曲俊1675

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对白山市食品工业发展的调查思考与对策建议 曲小木1686

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简论 仲跻权王希文1691

走出误区 深化对乡镇企业的认识 李如林1696

加入WTO后德宏蔗糖产业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李志明1698

西双版纳州乡镇企业持续发展问题粗探 邓新民张琴1705

对“十五”期间加快昭通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戚斌马鹏1707

抓调整 促升级 强支柱 扩规模 实现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和可持续发展 冯晋生1715

开发区集中发展乡镇企业的经济意义 刘生平1718

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工业化进程 贺荣1719

在不断创新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顾世平1722

蚌埠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 丁平 解建1725

当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暂行规定 何炜晶1733

关于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张忠诚1736

发展工业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 陈绪海1738

振兴工业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 张明磊 黄贵君1739

敞开县门谋发展 与时俱进创辉煌——兰坪县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概述 杜绍林 蔡玉光1743

第三章 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发展1746

抓科技推广 促经济发展 畜牧业已成为元阳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张正亮1746

加快宾川县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王建平1747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形象品牌 尽快把我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王守祯1751

旅游业:新世纪运城经济的最大优势和潜力 张玉忠 裴根长1757

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互动发展的策略选择 李文斌 裴志峰1760

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加快推进敦煌旅游经济市场化进程 王军需1763

加强党建工作,为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薛晓明1765

关于促进合肥第三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的思考 王中路1767

兴起皖东南旅游业的若干思考 汪世忠1770

加大招商力度 扶持优势产业 加快延吉经济发展步伐 刘世友1773

浅议国债资金对辽源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温亚珍1775

对抚顺争创文化名城历史渊源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 周银校1778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多元化的开发建设模式 柴立斌1783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拓展银行信贷业务 吴立国1785

依托改革创新 营造区域优势 努力实现平遥旅游发展的大转变 李定武1788

浅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张志军 张峰1791

抢抓机遇 突出特色 让五台山成为世界的五台山 秦新年1792

基层电子联行清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石竹顺1794

欠发达地区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张文生 赵俊峰1796

关于沈河区服务业发展状况的思考 崔志跃 王宏声1798

发挥自然优势 拓展旅游经济——浅淡弓长岭区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 梅福春1803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级支行亏损的原因及减亏措施 杜立明 刘文博 黄宝忠1804

论高利贷活动的本质、社会危害性及其打击措施 张有富 王坤 丁大勇1806

浅谈如何强化人民银行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 吴景杰1808

浅谈发挥国家金库监管职能、全面实施货币政策 吴景杰 魏丽萍1814

试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中央银行干部队伍建设 李绍平 吴刚1818

试论建立国库支持系统、强化宏观调控能力 赵赞钧 刘勇1824

试论建立农村合作金融统计系统 韩志强 吴中民1830

试论建立农村合作金融会计监督机制 周春华 刘华1834

建立专业技术职称管理体制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孙广海 赵立新1837

浅谈强化农村合作金融信贷资产质量监督 李云利 姚祥1842

第四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1846

加大改革力度 发挥资源优势 快速发展老区经济——灵丘县的调查 岳林184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 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 加快落后地区发展 孙效东1855

对天水市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 王宝君1858

坚定信心 奋发进取 全力推进白山经济跨越式发展 朱彤1863

创建三大特色经济县 再上兴吉富民新台阶 原胜利 原学义1864

发展中的保德 郭晓中1866

依托经济结构调整是贫困山区县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选择 白凡青1869

静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王学书1871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谈树德1874

创新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张智全1876

创新思维 抓住关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毛仁1879

建设生态经济县:WTO下金寨县推进扶贫开发走向富裕的战略选择 田淮武1882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步伐 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贾朝峰1884

按照“三个三”思路发展县域经济 李鲁光1887

发挥滁州优势 借南京都市圈实现多赢 张升武1889

实施五大战略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汪海明1891

实现“五个突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安徽省当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893

把握重点 合力攻坚 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安徽省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897

发展县域经济应更多的关注个私经济——对天长市个私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陈继宁 张文杰1899

紧紧围绕半山区的资源优势 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王恩祥1903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刘建平1905

化“流”为“留” 强化“极核”——关于“走廊式”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思考 张东生1908

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辽宁省铁岭市人民政府1910

立足县情 发挥优势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杨枫1911

挖掘资源潜力 实施重点突破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 赵瑞军1913

依托长白山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效益型经济 周胜新1916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李印锡1918

依托优势做文章 抓住特色求发展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中共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委办公室1920

关于沈阳北部综合开发的研究与思考 王世伟1923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全力构筑开放型县域经济体系 麻德明1929

关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彭明志1931

抓住机遇 扎实工作 努力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曹荣清1933

利用优势 突出特色 着力培育群体产业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 余杨举 何天荣1937

农村发展促进城市繁荣——保山坝区域经济发展思考 杨国瞿1938

抓住历史机遇 深化县情认识 积极探索维西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之路 单治光1943

第五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WTO1947

积极应对挑战 实现长治市跨越式发展——加入WTO后的思考与对策 吕日周1947

WTO与我国政府管理创新 刘尚良1953

应对加入WTO新形势 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邵明1955

老区要在西部开发中崛起 曹光中焦富全1958

应对入世挑战 创造发展环境——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2002年着力推进十五项重点工作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962

加快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农业——入世对丹东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曲仁田1967

加入WTO对我省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赵振起1970

入世对延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曹臻愿1979

关于基层政府应对入世的一点思考 董春喜1987

加入WTO对汾阳工业的影响和对策 田树汉1991

五台县应对入世挑战的具体措施 刘银和1995

加入世贸组织后应如何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刘孝斌 王秀莲1996

适应入世新形势 实现县域经济新发展 鲁德1998

积极应对入世挑战 努力打造大安经济新优势 任克军2000

因地制宜求发展 冷静应对入世挑战 苏占河2002

中国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思考 洪管斌 李奇英2006

浅谈政府入世 冯晓光2011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积极应对入世挑战 王洪生2014

试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吴瑕2015

第六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设2020

引入市场机制 推进城市建设 武彪2020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张绪胜2022

平凉市城市化问题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思路 李晓林2022

抓住西部开发机遇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郑恒2025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河西中心城市 王开堂2028

实践“三个代表” 抢抓“三大机遇” 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 袁成高2030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建设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中心城市 柳彬2031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关于颍上城乡二元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思考 王月宇2034

建设发展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胡续元2036

发挥比较优势 提高城区经济的竞争力 李福彬2039

第七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综合发展2043

以创新精神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程步云2043

发挥优势调产 加快“四区”建设 发展产业经济——壶关县经济结构调整实践与思考 程前2046

围绕争先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 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市人民政府2048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高速发展 姚志敏 崔建军2052

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做群众工作 李顺宽2055

适应入世挑战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张建胜2059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曹宏祥 陈究盆2060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张开勋2063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搞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 石晶2067

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全力推动景泰经济发展 阎晓辉2071

甘肃省景泰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中共甘肃省景泰县委办公室2072

发挥区位优势 带动经济发展——六安市走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朱邦群 任国均 张强2075

抢抓机遇 求是创新 整体推进各项事业 李忠金2079

滁州:好大一片开发开放的热土 王青2089

解放思想 营造环境 调整结构 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思茅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苏明华2092

践行“三个代表” 坚定理想信念 周媛 吴荣华2095

乘西部开发劲风 展霍州腾飞羽翼 梁若皓2098

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增长 阎建书2102

精心打造三大品牌 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孟希雄2104

按照县域产业分工 创新经济领导机制——关于改进县级班子成员分工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原胜利2106

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调产步伐 马连青2109

夏县如何实行跨越式发展 吴东强 韩吉堂2112

发展接替产业 加速经济转型 实现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孝义市经济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中共山西省孝义市委孝义市人民政府2113

着眼长远求发展 着力特色抓调产 着手当年重实干——沁源县经济结构调整情况思考 廖沁国 武俊平2121

左权现象分析 贺朝阳2125

携手开创“环境建设”工作新局面 武铁运2128

实施“六大战略” 加快庆阳发展 王义2132

广河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条经验 马世德 马学平 宗建忠2135

“十五”期间西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甘肃省西和县计划委员会2138

春风吹得万物华——永靖经济超常规发展探析 中共甘肃省永靖县委 永靖县人民政府2142

实践“三个代表”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王军需2145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实现“三增一稳”发展目标 李雪峰2147

努力促进地方税收稳定增长 毛文平2150

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王济华2150

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李世英2151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东乡经济发展 赵维国2153

实践“三个代表” 努力提高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整体水平 翟福林2156

民营经济发展思索 何春山2158

机关党员干部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毛学文2159

充满希望的阿克塞 张广祺2161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包福同2162

发展开放型经济要解决的问题 高德刚2164

经济发展的两个支撑力 高德刚2165

坚定思路不动摇 凝心聚力促发展——明光市经济建设发展情况简介 朱彬2166

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发展 鲁长华2168

因地制宜促调整 开拓创新谋发展 杨奉海2170

抓住战略机遇期 推进跨越式发展 中共吉林省梅河口市委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2178

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转变干部作风上来——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成功实践与启示 闵光道2181

把握主题 与时俱进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许景珊2184

立足市场 调整结构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上新水平 王文学2187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探索“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王彦增2189

公主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吉林省公主岭市政府办2193

推行“三龙带动”模式加快“两个市场”接轨——农安县大力发展开放经济的调查 叶宝林2201

沈阳市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发展计划局2203

开拓奋进的五年 中共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委2212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共大连市甘井子区委 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政府2213

乘风破浪展雄姿 海州阔步向未来 张永廷2215

加速调整 加快发展 促进两个文明全面进步 贾清瑞2220

以建设“海上辽宁”示范区为牵动 努力把长海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县 尹景顺 刘锡财2222

切实把握入世机遇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张家春 贾权2227

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吴刚 张希颖 李春元2229

真抓实干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点体会 孟必光2233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举全县之力支援溪洛渡电站建设 孔荣华 肖本敏2236

转变观念要效益 调整结构促发展 中共云南省云县县委 云县人民政府2238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努力实现永善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孔荣华 肖本敏2239

绿春县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云南省绿春县人民政府2247

浅谈鲁甸县“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刘荣华2257

实践“三个代表”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政府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段自勇 唐正科2262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十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措施 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265

潜力仍在开发创新——大姚县生物资源发展调查 刘荣华2268

践行“三个代表” 打造“滇中钱仓”——云南省宜良县经济运行情况汇报 张贵平22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