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类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类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4744453.jpg)
- 胡鸿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7151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类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人类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1
一、人类学的定义1
二、人类学的体系2
三、中国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联系与区别3
四、中国人类学的特色4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史的分期6
一、分期问题6
二、对于分期问题的商讨7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8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背景16
第一节 近代以前中国的人类学知识16
一、西方人文传统里的民族志与人类学16
二、中国古代人类学知识的积累19
三、反观古代中国的人类学研究22
一、中国近代化的时代背景27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27
二、早期人类学著作的翻译与解说30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35
一、人类学相关教学机构和课程设置初现端倪35
二、归国留学生对人类学的推动38
三、早期的实地调查40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47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创立47
一、民族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47
二、蔡元培与《说民族学》48
三、独立学术研究机构的成立50
四、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启动52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54
一、田野工作的广泛开展54
二、学科规范建设59
三、人类学家的博物馆65
四、中国民族学会的建立67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68
一、华东、华南和华北的三足鼎立68
二、学科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70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78
第一节 人类学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78
一、集结地之一——云南78
二、集结地之二——四川80
三、西部其他地区81
四、沦陷区的人类学研究机构81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展开82
一、边疆族群研究82
二、语言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研究87
三、魁阁——社区研究的延续90
四、延安的民族问题研究90
五、沦陷区的人类学研究92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94
一、调查成果的整理95
二、人类学研究的重振和发展98
三、早期中国人类学的萧条结局103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103
一、人类学知识的应用104
二、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108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114
一、艰难的抉择与思想改造114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114
二、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116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117
一、新局面和新思路117
二、院系调整119
三、新格局的形成120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与苏联“人类学科学”模式122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122
二、作品翻译和人员交流123
三、理论影响126
四、雪泥鸿爪128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132
第一节 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132
一、缘起及阶段性成果132
二、关于识别原则的认识和理论探讨135
三、反思137
一、缘起及调查设计140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40
二、调查的开展141
三、阶段性成果144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145
一、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145
二、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146
三、世纪之交关于族群理论的争鸣149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153
一、台湾地区人类学的历史分期和传统154
第一节 来龙去脉:台湾地区人类学传统的形成154
二、日本学者的研究155
三、台湾人类学的大陆南派传统157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1949—1965)158
一、人类学机构的设立和研究工作的开展158
二、民族志的积累和文化史的构建160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161
一、汉人社会研究范式的兴起及其背景161
二、新范式下的研究工作163
一、浊大计划165
三、应用研究165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探索(1970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165
二、中国人性格研究167
三、“社会及行为科学的中国化”研讨167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1987— )169
一、重新思考原住民研究169
二、与社会实践有关的研究170
三、“本土化”研究171
四、对文化内在意义的研究171
五、对台湾以外地区的研究172
六、探讨基本文化分类概念174
七、对学科史本身的反思175
第八章 人类学的复兴179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179
一、历史分期179
二、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180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184
一、游移的学科地位184
二、专业人才的培养188
三、渗透与拓展190
第九章 人类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193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193
一、从“山野研究”到“走出山野”193
二、田野来风与理论回应194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196
一、闽台地方文化与汉人社区研究196
二、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198
一、费孝通的江村研究201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201
二、从《金翼》到《银翅》204
三、华南名村的重访205
四、华北村落的再研究208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210
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香港的汉人社会研究210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陆乡村研究213
三、海外研究的观察视角与焦点问题218
一、必须意识到认识主体本身的局限性223
结束语223
二、中国人类学史与中国民族学史的同一与分流224
三、增强学科本体意识对于一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225
附录一 中国人类学史大事记(1898—2002)227
附录二 中国人类学主要教学研究机构一览237
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37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38
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38
四、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39
五、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40
六、云南大学人类学系241
七、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241
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242
九、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243
十、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43
十一、台湾大学人类学系244
十二、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44
十三、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245
十四、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245
后记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