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以德治国干部读本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重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3210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993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7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以德治国干部读本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以德治国总论3
一 以德治国:民族复兴的重大方略3
(一)以德治国的提出3
(二)毛泽东的德治思想4
(三)邓小平的德治思想8
(四)江泽民以德治国的理论创新13
二 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17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德17
(二)大力倡导社会公德20
(三)大力倡导职业道德23
(四)大力倡导家庭美德27
三 以德治政:以德治国方略的核心31
(一)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31
(二)以德治政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关键37
(三)以德治政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42
四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46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46
(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51
(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57
一 道德概述67
(一)道德的涵义67
第二篇 中国传统道德67
(二)道德的本质69
(三)道德的主要职能73
(四)道德的社会作用75
(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77
二 中国传统道德的形成和特点78
(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形成78
(二)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85
三 中国传统“五论”89
(一)传统的义利论89
(二)传统的仁爱论112
(三)传统的公私论133
(四)传统的修身论146
(五)传统的人生论164
四 传统的智勇观179
(一)智与勇179
(二)智勇观的基本内容191
(三)智勇观评述200
五 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202
(一)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概述202
(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206
(三)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评述221
六 人际交往道德224
(一)人际交往概述224
(二)交往道德的基本内容226
(三)人际交往道德观评述238
七 传统职业道德242
(一)传统职业道德概述242
(二)传统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44
(三)传统职业道德论评述254
八 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258
(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概述258
(二)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265
(三)传统德教思想评析277
第三篇 中西传统道德教育比较与借鉴283
一 中国道德教育的形成283
(一)先秦时代的发轫283
(二)道德教育传统的确立285
(三)佛道教育的德育倾向286
二 西方传统的道德教育观288
(一)印度道德教育的思想288
(二)西欧道德教育思想292
(三)西欧近代的道德教育思想296
(四)欧美近代以后的道德教育思想302
(一)家庭与社区的道德教育312
三 家庭、社区、学校的道德教育312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319
四 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328
(一)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若干课题328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351
一 革命道德的产生361
(一)革命道德的萌芽361
第四篇 中国革命道德361
(二)革命道德的初步确立363
(三)革命道德的形成366
二 中国革命道德的确立374
(一)革命道德的推广374
(二)革命道德的发展378
(三)革命道德的基本特征379
三 革命道德与传统道德383
(一)传统道德是革命道德形成的前提383
(二)革命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扬弃385
(三)革命道德是中国道德发展的延伸388
(四)革命道德在新时期的发展392
四 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396
(一)共产主义信念396
(二)共产主义理想是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支柱399
(三)实现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统一400
五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革命道德的核心409
(一)为人民服务是革命道德的核心409
(二)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411
(三)一切言论行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412
(四)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415
六 爱国主义是革命道德的重要内容420
(一)爱国主义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420
(二)爱国主义的不同特点422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26
(四)爱国主义的新特征432
七 集体主义是革命道德的重要原则437
(一)集体主义是革命道德的原则437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导向443
八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449
(一)艰苦奋斗是传家宝449
(二)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52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454
(四)弘扬艰苦奋斗的主旋律459
九 发扬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464
(一)热爱劳动是革命道德的重要规范464
(二)社会主义劳动的基本内容468
(三)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摒弃剥削阶级的劳动意识474
十 坚持实事求是革命道德的重要要求481
(一)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和作风481
(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489
(三)按实事求是的原则为人处事494
一 鸦片战争和清朝的没落505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505
第五篇 中国近代史505
(二)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509
二 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521
(一)太平天国起义521
(二)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530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534
(四)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540
三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550
(一)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550
(二)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发展555
(三)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创建558
四 半殖民地化的中国566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566
(二)中法战争571
(三)中日战争578
五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591
(一)半殖民化加深的中国591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601
(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21
六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637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637
(二)辛亥革命643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650
一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66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661
第六篇 中共党史661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666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大革命失败672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672
(二)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新局面的形成675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678
(四)四一二政变前后682
(五)大革命的失败687
三 土地革命692
(一)革命进入低潮和共产党人的武装反抗692
(二)从井冈山斗争到古田会议697
(三)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705
(四)九一八事变和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713
(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722
四 抗日战争730
(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730
(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736
(三)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741
(四)整风运动746
(五)党的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750
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756
(一)抗战胜利后政治形势与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756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759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764
(四)战略决战767
(五)渡江作战772
(六)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774
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779
(一)新中国成立779
(二)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780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786
(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92
(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完成800
七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805
(一)八大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805
(二)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813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819
(四)“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的错误822
(五)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827
(六)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和经济上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837
(七)十年建设成就和经验教训844
八 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起步849
(一)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849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858
九 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67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86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882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888
(四)改革开放的新突破897
十 对外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908
(一)对外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的发展908
(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915
十一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前进923
(一)举国哀悼邓小平923
(二)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良好开局925
(三)香港回归927
(四)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933
(五)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的召开938
(六)战胜特大洪灾941
(七)开展揭批“法轮功”斗争941
(八)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942
(九)“两国论”批判942
(十)“入世”取得实质性突破944
(十一)新中国成立50周年首都举行国庆大阅兵946
(十二)确立西部大开发战略947
(十三)制定“十五”计划950
第七篇 科学社会主义955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955
(一)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先声—空想社会主义956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977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理论与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989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001
(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1012
二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为现实的飞跃1031
(一)列宁主义的实质、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命运1032
(二)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国数国可以首先取得1046
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1046
(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063
(四)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和贡献1077
(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091
三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105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1106
(二)东欧国家改革的艰难历程和最终失败1111
(三)苏联改革的弯路和苏联的解体1131
四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1154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发展1155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1166
(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1187
五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1204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1205
(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战略1216
(三)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新调整1229
(四)实现世界社会主义要依靠全世界无产者、劳动者和进步人类的新联合1244
六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258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258
(二)毛泽东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274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288
(四)邓小平理论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篇章1304
第八篇 邓小平理论1319
一 邓小平理论概述1319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319
(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321
(三)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1324
(四)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1327
(五)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328
(六)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1331
(七)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1333
(八)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335
(九)邓小平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1337
(十)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理论1340
(十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1342
(十二)邓小平理论的思维基点1345
(十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1348
二 邓小平经济理论1350
(一)邓小平早期经济思想1350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初步形成阶段1351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基本形成的阶段1352
(四)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完善阶段1353
(五)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354
(一)邓小平早期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1356
(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阶段1356
三 邓小平政治和法律理论1356
(三)明确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目的、阶段1357
(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358
(五)政治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与完善阶段1359
(六)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1360
(一)邓小平早期哲学思想的萌发1363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1363
四 邓小平哲学理论1363
(四)邓小平哲学理论的完全成熟1364
(五)邓小平哲学理论的内容1364
(三)邓小平哲学理论的新高度1364
(六)邓小平哲学理论的特色1368
(一)邓小平党建理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369
(二)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积累准备阶段1369
五 邓小平党建理论1369
(三)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372
(四)邓小平党建理论基本内涵1374
(五)邓小平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377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1380
(二)邓小平军事理论初步形成阶段1380
六 邓小平军事理论1380
(三)邓小平军事理论奠定基础阶段1381
(四)形成系统的新时期建军思想1382
(五)邓小平军事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1384
(六)邓小平军事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1385
(七)邓小平军队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1387
七 邓小平科技理论1393
(一)邓小平科技理论的形成时期1393
(二)邓小平科技理论进一步发展时期1394
(三)形成完整准确的理论体系1395
(四)邓小平科技理论发展的新阶段1395
(五)邓小平科技理论的主要内容1396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早期形成阶段1400
(二)邓小平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1400
八 邓小平教育理论1400
(三)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内容1402
(一)邓小平外交理论准备阶段1415
(二)邓小平外交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1415
九 邓小平外交理论1415
(三)邓小平外交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1416
(四)邓小平外交理论的主要内容1418
(一)邓小平文艺理论的初步形成1422
(二)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发展脉络1422
十 邓小平文艺理论1422
(三)形成科学的文艺思想1423
(四)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全面形成1424
(五)邓小平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1425
(一)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初步形成1429
(二)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1429
十一 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1429
(三)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内容1431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443
(一)“三观”是首要问题1443
第九篇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443
(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经受住社会大变革的考验1447
二 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1452
(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1452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56
(三)树立正确的人民群众观1460
三 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就是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146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64
(二)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1473
(三)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要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1477
四 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1479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1479
(二)在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方面要有新提高1482
(三)同脱离群众的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1486
五 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就是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1490
(一)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1490
(二)搞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艰苦奋斗1493
(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奢侈浪费1498
六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503
(一)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1503
(二)以为人民服务为最大光荣1508
(三)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1512
(四)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1519
(五)批判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1523
七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1528
(一)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528
(二)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1533
八 牢固树立“三观”需要加强学习1538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538
(二)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1542
(三)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1546
(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1550
第十篇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557
一 “三讲”教育总的要求1557
(一)提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战略和全局上看问题1558
(二)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团结1560
(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562
(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1564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讲学习1567
(一)讲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1567
(二)讲学习首先要端正学风1568
(三)社会主义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讲学习1571
(四)提高干部素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讲学习1573
三 讲学习就要学习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知识1577
(一)搞市场经济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577
(二)依法治国要学法、懂法、依法办事1580
(三)以史为鉴要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和党史知识1582
(四)科教兴国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1584
四 讲学习就要和工作实践相结合1587
(一)讲学习要反对实用主义1587
(二)讲学习要反对主观主义1589
(三)讲学习要反对教条主义1592
(四)讲学习要反对经验主义1594
五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讲政治1597
(一)讲政治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1597
(二)讲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保证1599
(三)讲政治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1600
六 讲政治要求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1603
(一)讲政治就是要讲政治方向、立场、观点、纪律1603
(二)讲政治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1606
(三)讲政治就是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1608
(四)讲政治就是要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612
七 讲政治就要严守党纪按党章办事1614
(一)领导干部在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方面要起带头作用1614
(二)在政治上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1617
(三)增强团结,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1619
(四)坚决反对自由主义,维护党的团结1620
八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讲正气1623
(一)讲正气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623
(二)坚持真理、解放思想需要共产党人讲正气1625
(三)讲正气是新形势下对跨世纪领导干部的考验1628
(四)讲正气有助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1629
九 讲正气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1631
(一)坚决同一切歪风邪气和腐败现象作斗争1631
(二)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1634
(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1636
(四)严肃党风党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1638
十 讲正气要求干部自律与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1641
(一)领导干部要立足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1641
(二)党的宣传部门要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和正气1643
(三)党的各级组织要提拔一批优秀的干部1645
(四)党的各级纪检机构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1647
一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653
(一)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意义1653
第十一篇 “三个代表” 1653
(二)工人阶级政党与社会生产力1655
(三)从曲折走向辉煌1661
(四)改革是我们党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决策1677
(五)开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1684
(六)党的十五大报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纲领性文献1700
二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719
(一)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1719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720
(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725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1728
(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1747
三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768
(一)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1768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772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780
(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1786
(五)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做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1791
四 深刻领会“三个代表”思想,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1805
(一)“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805
(二)“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辩证统一的整体1810
(三)“三个代表”是党近八十年奋斗历史的总结1814
(四)“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1817
(五)“三个代表”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新要求1818
(六)“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指明了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方向1819
(七)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1821
(一)认清新阶段特征,把握新阶段任务1824
五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根本指导方针,切实做好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1824
(二)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1827
(三)坚持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1833
(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1836
(五)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839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1841
(七)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845
(八)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847
(九)切实改进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1850
(一)党章1857
一 总纲1857
第十二篇 新党章学习1857
(二)党的性质1862
(三)党的纲领1869
(四)党的指导思想1876
(五)党的基本路线1881
(六)党的建设1885
(七)党的领导1892
(一)党员的基本条件1895
二 党员1895
(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1897
(三)发展党员1908
(四)预备党员1914
(五)党员的退党问题1925
(一)党的民主集中制及其基本原则1927
三 党的组织制度1927
(二)党内选举制度及党组织1934
四 党的中央组织1939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1940
(二)党的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42
(三)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书记与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44
(一)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1946
五 党的地方组织1946
(三)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1947
(二)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1947
(四)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1948
(五)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1949
(六)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派出的代表机关的设置及职权1950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1951
六 党的基层组织1951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54
(一)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1956
七 党的干部1956
(二)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57
(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959
(四)培养跨世纪的领导人才是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963
(一)党的纪律包括范围1965
八 党的纪律1965
(二)党的纪律处分的种类1967
(四)党纪处分的程序1969
(三)实施党的纪律处分的原则1969
(五)处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的基本要求1970
(六)关于执行党纪处分遇到的一些问题1971
(一)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和任务1975
九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1975
(二)纪律检查机关的职权1978
(三)纪律检查机构的地位、设置和领导体制1982
十 党组1986
十一 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1989
马克思列宁主义1997
一 新时期党建基础知识1997
第十三篇 党的建设1997
毛泽东思想1998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999
历史唯物主义2001
辩证唯物主义2001
邓小平理论2002
科学社会主义2002
工人阶级2005
中国共产党2006
政党2006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006
民主党派2007
党章2008
党的最终目标2009
党的性质2009
党的基本纲领2010
党的最高纲领2010
党的宗旨2011
党的路线2014
党的指导思想2014
党的政治路线2015
党的思想路线2015
党的群众路线2016
党的组织路线2016
党的方针2017
党的政策2017
党的原则2018
党性2019
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2019
加强党的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2020
党的建设2020
党的思想建设2021
党的作风建设2022
党的组织建设2022
党的组织生活2023
党的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2023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2024
党内政治生活准则2024
党的基层组织2025
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202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27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02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28
社会主义法制2029
社会主义民主2029
党员条件2031
党员2031
二 新时期党建工作实务2031
党员标准2032
党员资格2032
入党年龄2033
入党介绍人2034
入党申请书2034
入党宣誓2035
直接接收党员2035
入党志愿书2035
预备党员2036
入党誓词2036
预备党员转正2037
预备期2037
取消预备党员资格2038
延长预备期2038
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应注意的问题2039
延长预备期需要继续进行考察和教育的几种情况2039
入党手续的主要内容2040
培养联系人的主要任务2040
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2040
填写《入党志愿书》应注意的问题2041
对《入党志愿书》的审查2041
入党申请书的内容2042
申请入党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042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2043
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2043
发展党员工作应遵守的原则和纪律2044
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2044
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程序2045
做好生产一线发展党员的基础性工作2045
吸收新党员的党支部大会程序2047
党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程序2048
党支部2048
党支部的设立2049
党支部委员的职数和设置2050
党支部的基本任务2050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2051
坚持从严治党2052
坚持民主集中制205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2054
党支部委员会的工作原则2054
党小组的性质2055
党小组的主要任务2056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56
加强党支部的制度建设2058
党的集体领导制度2059
“四个服从”2060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2060
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2062
建立健全离退休党员的组织生活制度2063
健全和严格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2063
党支部的干部教育制度2064
坚持入党自愿的原则2064
健全和严格支部党员大会和党小组生活会制度2064
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2065
党风考核制度2065
党风建设制度2066
党风报告制度2066
党的组织生活会议制度2067
党的三大作风2067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2068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2068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2068
艰苦奋斗的作风2070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2071
勇于自我牺牲的作风2073
思想政治工作2073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2074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2075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2076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2078
加强和改善党支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2080
劝告退党2081
除名2082
退党2082
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2083
党的纪律处分的种类2083
自行脱党2083
党员必须按时交纳党费2084
党员交纳党费的标准2084
党费的管理与使用2085
党风2085
新党员从何时起交纳党费2085
党内监督2086
一 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艰巨性2089
(一)学习邓小平同志反对腐败的重要论述2089
第十四篇 廉政建设2089
(二)学习江泽民同志反对腐败的重要论述2093
二 开展警示教育2098
(一)胡长清成克杰违纪违法的主要事实2098
(二)胡长清成克杰等违纪违法的主要原因2099
(三)胡长清成克杰等违纪违法的深刻教训2101
三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2109
(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2109
(二)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2111
(三)认真抓好对高中级干部监督这个薄弱环节2116
(四)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2121
四 做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124
(一)反腐败必须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2124
(二)加强纪律建设,严肃党的纪律2126
(三)从制度上确保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实施2130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2133
五 正确对待当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2142
(一)腐败同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2142
(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2146
(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的未来2156
六 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2158
(一)正确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2158
(二)我们党具有反腐倡廉的优良传统2161
(三)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的依据2163
(四)我们一定能够跳出历史的周期率2165
七 抓好廉政建设2168
(一)加强对警示教育的领导2168
(二)把警示教育与贯彻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2169
(三)把警示教育与“三讲”教育结合起来2170
(四)努力创造警示教育的良好氛围2171
八 党的思想建设应知应会2173
九 党的作风建设应知应会2199
十 中国共产党的党纪、党规2214
一 革命家风 代代相传2245
(一)革命伴侣 相濡以沫2245
第十五篇 光辉典范2245
(二)厚爱严教 后继有人2248
(三)尊老敬亲 和睦幸福2250
二 高风亮节 光比日月2252
(一)忠诚老实 光明磊落2252
(二)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2254
(三)清正廉明 作风正派2256
三 严以律已 虚怀若谷2258
(一)原则坚定 不搞特殊2258
(二)解剖自我 以身作则2259
(三)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2262
四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2267
(一)井冈山精神2267
(二)长征精神2272
(三)延安精神2278
(四)西柏坡精神2283
(五)“铁人”精神2287
(六)焦裕禄精神2291
(七)雷锋精神2295
(八)红旗渠精神2300
(九)孔繁森精神2303
(十)抗洪精神2305
东方巨人——毛泽东2309
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2324
长征2356
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2371
与尼姆韦尔斯谈个人经历2389
国之瑰宝——宋庆龄2394
我家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2409
人民公仆——周恩来2412
同李勃曼谈个人经历2426
从工运领袖到共和国主席——刘少奇2432
我的生活2449
新中国法律制度奠基人——董必武2456
自述2469
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2478
往事回忆2483
革命生涯的起点2499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2512
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中的斗争2525
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史纪念地2537
第十六篇 德治与法治2575
一 道德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575
(一)道德与人的精神生活2575
(二)道德与人的发展及社会进步2578
二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2581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2581
(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2585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2589
三 做坚定的爱国者2591
(一)爱国是世界各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2591
(二)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2595
(三)做坚定的爱国者2599
四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260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2604
(二)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2608
(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2612
五 正确理解人生价值2616
(一)人生价值2616
(二)人生评价2619
六 树立科学的理想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2623
(一)理想与态度是人生观的两大要素2623
(二)人生理想与人生态度的意义2627
(三)立足现实 追求理想2629
七 人生的道路及其选择2632
(一)人生道路及其选择2632
(二)人生道路的选择策略2635
(三)人生道路的应付策略2640
八 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2644
(一)思想建设要做到两个牢固树立2644
(二)公民文明素质要有显著提高2647
(三)文化生活质量要有显著提高2651
(四)城乡文明程度要有显著提高2654
(五)在工作全局上形成一个良好局面2657
九 道德建设的重点2659
(一)建立科学的道德规范体系是核心2659
(二)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突破点2666
十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几大关系2673
(一)正确处理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批判”关系2673
(二)正确处理“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关系2676
(三)正确处理“治本”与“治标”的关系2680
十一 加强立法的力度2683
(一)加快立法的步伐2683
(二)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2687
(三)完善我国法律体系2690
(四)实行社会监督制度2691
十二 健全完善我国司法制度2695
(一)建设法治的基本条件2695
(二)司法制度的现状与未来2700
(三)司法制度的几点措施思考2706
(四)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2710
十三 推进行政法制教育2716
(一)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2716
(二)依法行政的组织准则2719
(三)行政法制监督2726
十四 提高法制队伍的素质2730
(一)法制队伍的发展2730
(二)提高法制队伍的素质2732
(三)建立健全的法制服务体系2738
十五 建立完善社会法制监督体系2744
(一)社会监督的职责与作用2744
(二)建立完善社会监督体系2751
后记2758